對話交易員Minion:DegenScore 排名前五,Smart Money 是如何在鏈上尋找Alpha 的?

對話交易員第四期,本集嘉賓Twitter @0xminion

嘉賓關鍵字:

  • 2018年入圈的OG Degen,研究和數據是交易的武器;
  • 鏈上交易的專家,地址曾被Nansen 標記為Smart Money;
  • 對於「價值幣」和Meme Coin 都有自己的交易策略,曾捕獲$MAGIC $PENDLE $CANTO $BOME $SLERF $DEGEN

TL;DR

1. 透過「聚焦中小盤」捕捉$PENDLE 和$MAGIC

關鍵邏輯如下

  • 市值在1000萬美元-1億美元之間,沒有上過中心化交易所
  • 處於週期的主流敘事
  • 根據交易者的交易心理,制定退出計劃

讓我印象深刻的是Minion清楚的知道他的交易策略在賺誰的錢,以及退出邏輯:

  • 1,000萬美金甚至更低-1億美金範圍,純鏈上交易的token,絕大部分是資金規模較小,且有經驗的「賭狗」和交易員在交易;
  • 1億美金-5億美金,上了相對大的交易所的token,是一些二級基金在交易;
  • 5億甚至更高的token,是一些相對保守的「美國」資金在交易,目的是拿到一個小幣種的阿爾法,需要相對確定性和好的流動性。

Minion只賺第一部分的錢,那麼我認為在交易的過程中,就要清楚的知道後面兩者的買入邏輯,才能確保交易的勝率。延伸的啟發是,專案方在不同階段面對的買盤是不同的,對應的市場策略和傳播路徑也應該不同。

賣出策略是根據「賭狗」們的心理預期收益而選擇退出,例如熊市可能是2-3倍,而牛市5-10倍,也就是在大家的共識賣盤出現前賣出,這取決於Minion在圈子裡的浸泡,帶來的經驗和直覺。

2. 盲目跟隨Smart Money 不是一個高勝率的交易策略

Smart Money說跟單Smart Money並不是一個好策略。因為你沒辦法完全複製smart money的交易操作,他們有的時候會快進快出,會根據盤面做很多即時的調整,他們只是把想讓你看到的一面給到了你。

另外,真正的smart money是不太想長期讓人知道自己是聰明錢的,他們處於安全性和避免被跟單機器人搶跑買不進去等原因,會經常更換地址。所以Smart Money只是佐證你投資邏輯的一個因子。

3. 讓交易策略一直有效的方式:把交易分成主線任務和支線任務

Minion會研究所有的賽道,不管是擅長的還是不擅長的都去看,擅長的或者說是認為要貫穿整個週期的賽道,比如AI,就作為一個主線任務去打,不擅長的,比如銘文符文,就作為支線任務。主線任務是用來重倉賺錢的,而支線任務則是更多為了不錯過阿爾法和體驗產業變化。

對Minion來說,只要鏈上交易和中心化交易所的交易者有資訊差,他認為自己的策略會一直有效下去。

FC:

我們從你名字開始吧,為什麼要叫現在這個名字呢?能不能說下這個故事?

Minion:

其實很簡單,我自己比較喜歡卡通人物裡面的小小兵,專門追著這個比較邪惡的人去當主人。然後minion在英文裡面又是屬於最底層的那些就是比較hustle的一些人啊,也沒有什麼權利,工作就行。所以就是有兩層意思,一層是我喜歡小小兵,第二層就是英文它本身的一個意思。

FC:

在開始問題之前,我先來跟大家介紹一下我為什麼來有請我們今天的小小兵老師。我有寫幾個關鍵字,第一個是你是2018年就在業界對吧?那時候你應該在火幣?

Minion:

對,2018年我其實在火幣澳洲。

FC:

2018年的澳洲還是不錯的,那時候HSR的尾聲,還有一些開發者,因為我還去參加那邊的路演。然後Curve的創辦人也在墨爾本買了套房,今天不是已經市場買單了嗎。 (邀請你的)第二個理由就是,我記得之前我們聊的時候,你有大部分資產都在鏈上進行交易,應該是80%,然後Nansen上面應該有三四個你的地址都是給你標註smart money,然後最重要就是我看了你的portfolio,無論是價值幣還是Meme,你都有捕獲到。你很早之前也來我們基金有分享過,我不知道現在這個DegenScore還在做不做了,反正之前的時候我記得你應該排到前5名,對吧?

Minion:

沒錯,現在是有所下滑了,因為部位大了,然後有些東西我就是玩的比較少了,所以說這個我最近應該是差不多前20或者30吧差不多。

FC:

這個排名它是怎麼排的呀?

Minion:

是根據DegenScore 他們團隊自己做了一個Metrics,比如說你參與過FYI、SUSHI挖礦,Uniswap交互多少次,各種各樣的算穩有沒有參與過等等這一系列的東西。

FC:

OK。我覺得就是今天我想跟你聊大概分幾部分吧:第一個是你的交易的成長經歷,我覺得這個還挺重要的,因為它決定你為什麼形成這個交易策略;第二部分其實主要想聊聊你的整體的交易策略現在是一個什麼風格;最後一個就是關於你的個人成長吧。那我們要不然從成長經歷開始,就是如果你方便可以說說你過去的金融業的這個經歷,以及比如說你一些比較重要的幾個交易經歷可以嗎?

Minion:

沒問題。其實我自己沒有很多傳統金融經驗的背景,算是畢業後就直接進入的這個行業。畢業前可能在做一些比如說IT諮詢類的一些東西,數據分析啊等等,因為我學術背景是計算機和金融,當時就是在做一些it consulting的東西,後面陰差陽錯(進入行業)是因為我研究生有門課,叫我們寫了一篇報告關於blockchain的,我寫完報告之後發現很有意思,然後自己開始研究,那個時候應該是2016年下半年。然後到2017年的時候,當時在澳洲,主要的4個交易所當時很小,然後每天都有10%的利差,然後我就自己去玩套利了,每天每天在做,做到後面,有有一天發現比特幣從1000美元漲到了2000美元,是2017年1月份、2月份,3月份的時候,然後我就發現發現你這樣套利還不如直接買比特幣,所以說我就後面開始研究比特幣挖礦,然後再到這個以太坊,到ICO,然後到2018年算是正式工作進入Crypto。當時火幣澳洲,包括產業研究在內,反正什麼都做啊,但是2019年熊市的時候,澳洲也沒有什麼很多的工作機會,所以說回去傳統金融做過一段時間,基本上主要是做數據分析這塊啊,其實跟純金融那塊不怎麼沾邊啊,然後再到2019年年底啊,就是想要再找一下Crypto相關的工作,但是澳洲又很少,就瞄準亞洲市場,最後當時是進入了TokenInsight,做關於專案研究、產業研究,然後評級模型的一些工作。再到後面2020年年終的時候,去火幣全球站做關於上幣和投資這塊方面的工作啊,然後再到2021年年終的時候,從火幣出來加入目前在香港的團隊,在GBV做投研,我大致的經歷是這樣子。

FC:

我覺得在火幣的這段時間,其實我相信你應該對於交易所需要什麼項目好像了解會比較多一些,對吧?然後在TokenInsight應該主要以數據來分析基本面,應該這兩塊是給人比較大的幫助吧,我理解。

Minion:

對,差不多。

FC:

OK,那下一個問題。我想知道你虧的最多或賺的最多的一次是什麼?核心的目的是希望了解哪幾次交易奠定了你現在這種交易風格?

Minion:

賺的最多可能應該算是上個市場週期吧,這個市場週期其實所謂的這個多的這個機會其實沒有太多。上個市場週期,倍數最多的話是MAGIC,虧的最多的,可能是這個週期的Memecoin。

FC:

如果讓你形容自己的這個交易策略或交易風格,你會怎麼形容?

Minion:

偏“賭狗”,全鏈上,找的是資訊差。我玩專案的本質其實就是找資訊差,就是市場都沒有意識到這件事情,但是我透過這個研究,比如說包括專案基本面,對這個整個產業或賽道的研究,以及對競品的研究,再加上鏈上數據的一些分析得出的一個結論說,我認為這個項目可能在未來2~個月或者說是半年之內爆發,然後這個項目的估值又比較低啊,也沒有人討論,但是團隊也還行,基本上就是以一個資訊差的形式去進行的。

FC:

我想知道你現在的這個所謂資訊差,是你第一次賺錢就是因為資訊差?還是因為你之前虧了,比如說因為我聽別人的東西,或者說我form了虧了,才找到這個交易策略的呢?

Minion:

這個肯定是自己得先虧虧。其實剛開始的時候虧錢,我覺得是因為分析不太到位,或者說不夠全面,就是你只看到了一個角度。舉個例子,之前有個朋友跟我說,Cardano肯定要漲的,我問他為什麼,他說這個smart contract還沒有release,它是需要release的,就是未來這裡有個所謂的預期是需要release的,那麼它可能會漲。然後我的分析是說他沒有看到全面,就是只看到了Smart Contract沒有release,但是Cardano在這個行業裡面到底是怎麼樣的一個口碑,或者是怎麼樣的一個市值,然後這個生態到底是怎麼樣的?就剛開始虧錢一般都是角度沒有很全面地去想清楚這件事情吧,對。

FC:

其實就是你單一維度判斷了對吧?

Minion:

對,沒錯。

FC:

那我們就聊聊具體的交易策略嘛。你現在的交易策略和框架是什麼?我希望它可能包括幾個維度啊,比如說你整個倉位的配置比例啊,資金的這個分配,一些買入的邏輯,判斷邏輯,包括退出邏輯,如果你能方便比如結合你哪一個標的來去說一下,可能更清晰一些。讓我們分成兩個系列吧,像是Pendle和Magic是一個系列對吧,還有一個就是Meme系列,我覺得這可能兩個不同的交易的方法。

Minion:

先說Pendle和MAGIC,按照上個週期的玩法的話,是只看1000萬美元到一個億美元的流通盤市值的項目,然後是純鏈上的,沒有上過交易所的啊,上過交易所的,90%的情況下,我不太會玩。我只玩鏈上的是因為它倍數可以夠大,就是從1000萬美元漲到1個億美元10倍,可能是3個月就可以完成,但是你從1億美元漲到10億美元,可能是需要半年甚至一年。因為它流通市值越越大的話,需要的入場的資金量也要越大,它漲起來也會越慢,所以說我只看相對中小盤的一些機會,這樣做的好處是你的倍數可以夠大,容錯率也OK,因為1000萬美元的市值的項目,如果它不漲,那你基本上就死了啊,這是我的一個邏輯啊。當然你需要配合其他一些角度,或是一些數據去做一個深入的分析。 Pendle和MAGIC都是在接近基本上歷史最低點的時候買的,然後上了幣安的時候賣的。

買Pendle的原因是當時其實已經接近熊市了,價格已經夠低了,團隊也一直在做事兒。所以說我就覺得要不賭一下,因為它那個市值很小了。當然流動性也很差,你也買不了很多,照我自己的一個判斷,或者說我願意自己承擔多少風險去做這個買進。買入之後,我通常是在市場好的情況下是5-10倍回本啊,10倍以上再去看,有的時候會拿到20倍,如果你覺得20倍拿不到,可能10倍就走了。然後我一般的策略是有些好的標的是要拿到上交易所的啊,交易所之後就是直接獲利了結,Pendle和Magic這兩個是比較典型的例子。我剛才為什麼說5-10倍回本呢?因為“賭狗”都是這麼想的,只是所有的鏈上“賭狗”,至少我認識的,在牛市的情況下基本上是5-10倍出本,出本剩下的利潤可能拿著可能不拿著啊。市場不是特別好的一個情況下,可能是2-3倍出本,利潤呢就是所謂的free ride,看你對這個幣有啊有多麼大的一個信心,主要是看項目的基本面,以及潛在上交易所的這個可能性,數據的一些綜合判斷。

另外一半部分的話是Meme Coin,Meme Coin我覺得比較隨機,我覺得沒有太結構化的策略。我自己主要是抓到了Slerf和Bome,其他大機率虧錢,或是沒賺多少,比如說賺個百分之二三十。當然還有Degen,它其實算是站在有基本面和Meme coin的當中。因為Degen它算是Farcaster的Proxy啊,它雖然是一個Meme coin,但是因為Farcaster是沒有自己的代幣,所以從“賭狗”或者是交易員的角度來說的話,Degen就是Farcaster的一個proxy,如果Degen 1000萬美元流通市值的話,對於Farcaster生態來說太小了,那麼它肯定得漲,但是它漲到一個億,漲到5個億是不是差不多呢?說不定是啊,所以說Degen算是比較一個special case,剩下兩個呢就是比較隨機了。

Bome是我這個週期招了幾個實習生,前兩週都在做Meme coin的學習啊,包括我自己在Pump.fun上發了一個Meme coin去研究Meme coin到底是怎麼玩的啊,這個流動性多少,然後怎麼做市場宣講等等這些東西。 Bome上線的時候,剛好是我研究完Meme的第二天還是第三天,我腦子就在想,我學Meme是不是要從Bome裡面去學?所以說就是比較機緣巧合的一個東西吧,就是我當時一個下意識的一個動作就是說啊我要買,然後我就買了。後面研究下來就是看盤面,那個量我感覺好像還可以,因為他當時那個換手挺大的一個狀況。後面我跟團隊說要拿到上二線交易所,然後睡了一覺,上了二級交易所,之後再看一下盤面,我感覺它可能還會上去,我就賭幣安上線,三天之後發現幣安上了perps,一般情況下,上了perps它應該是會上現貨的啊,雖然不能保證,但是這個有一定幾率,那我說那我要不拿到幣安上現貨吧,後來幣安居然也上了,很快,我也覺得挺奇妙的。這麼快的上了這個各大交易所,我說你這個幣是不是要充這個多少多少錢,後面發現不太對,整個盤面下來,我認識的“賭狗”開始大量出貨了,我也在那個階段基本上就是獲利了結,因為倍數已經夠了啊,我本來想拿一個更高的倍數,是因為當時倉位沒打夠,但是後面決定獲利了結的原因,基本上就是因為盤面不太行了,量開始下去了啊,我覺得我倍數也夠了,那獲利了結也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FC:

理解。我追一個問題啊,你買Pendle的時候看基本面嗎?因為早期它市值1000萬以下的時候,他做的事情我認為是比較小眾的,或者是在散戶眼裡比較小眾的,大家其實大部分應該不知道它在做什麼。所以如果純粹從散戶心理來看,大家知道在自己買什麼嗎?你在買的時候你會擔心這個事嗎?

Minion:

我是以一個比較speculate的角度去看這個基本面的。我的理解是你的基本面很好,那麼這個應該是已經反映在價格裡面了。當你基本上面不太行,但是你有潛力變得比較好,這個基本面變得比較好的時候,就是我入場的時候。

然後關於散戶角度的問題,其實1000萬美元市值的Range的話,沒有散戶,都是「賭狗」在鏈上玩。其實我上個市場週期其實有總結過一個賭桌的問題。就是每個市值的range裡面,它會有比較大的一個percentage是某一群人在玩。比如說1000萬美元的流通盤市值到一個億美元流通盤市值,純鏈上的幣的話,大多數情況下是有經驗的賭狗會玩的,或者說是喜歡賭博,以及相對有經驗的交易員會玩的,但是資金量不是特別大。

然後1個億到3個億4個億5個億的流通盤市值,已經上了大交易所的那些幣,那是針對有一些基本面的二級基金去玩的啊,他們因為合規的問題或者說是legal的問題啊,他們只能去玩這上了大的交易所的這些流通盤的這些幣,那麼在1億美元市值的或者2億美元市值的情況下啊,這個倍數對於他們來說也是夠的。

那麼5億以上到這個藍籌,就是美國的這些大資本,他們就想拿一個貝塔,認為基本面也不錯,也很好給LP做一個交代,也不需要這個涉足一些風險比較大的、大家啥都不知道的領域,而這個收益比如說是也對他們來說是也非常可觀的。你會看見每次的流通盤的推高,就是賭狗會在某個階段全部出完,我上了交易所之後是不會玩的,因為這不是我的一個賭桌,我的賭桌就是在1000萬美元到一個億的鏈上的賭桌,那麼二級基金那塊的賭桌我就不太會碰。所以說就像Pendle 1000萬美元市值的話,大多數情況下只有非常非常偏投機,或者說是一些“賭狗”才會去玩的東西,所以說你只要去想清楚,賭狗是怎麼想的,那麼它就會漲。而1億美元到5億美元之間的上漲邏輯就是二級基金認為它會漲,那麼它就會漲。那麼5億美元到更高的那些市值的一些幣的話,就是美國這個大基金認為它會漲那它就會漲,所以說每個賭桌上面的人群的思維不一樣,你就需要去考慮到這個特定族群是怎麼想的啊,那麼其實就可以了。

FC:

這一段說的太棒了。其實我之前聽過一個專案方說過一句​​話,他說我們過了兩個週期突然發現,區塊鏈玩的是一個什麼遊戲?這個遊戲玩的叫做資本的有序離場。其實跟你說的很像,就是在什麼時候,誰在做什麼樣的交易動作,其實本質就是這件事。雖然這個事很偏離基本面,但我覺得你從一個交易視角來看,這件事說得非常對。其實就剛才你一直在說你的是要在非共識階段要去找到好的標的,那下一個問題就針對你的核心能力,就是你是怎麼獲取鏈上的這些信息的?你會分幾層?有什麼工具或系統化的跟進方式?

我的非共識經驗源自於認知非共識,例如當年波卡大家認為他是下一個EOS,然後我就問他,你為什麼覺得是下一個EOS?因為全是中國開發者。我就說那你知道波卡做什麼嗎?大家也不知道。然後我就去看了老貓一篇文章特別有意思,就是他在2017年的時候,說以太坊是下一個比原鏈。就你發現不思考的人,在每個階段都會有一個叫做,它可能是誰誰。所以我認為這就是我發現非共識的方式,我就會問很多人,你覺得那個誰誰誰是誰對吧?當然這一輪沒飛好,Solana錯過了。所以從你的角度來看,你認為這個所謂的資訊是怎麼取得的,你怎麼保證你是在前面?有什麼方法?

Minion:

其實我整體的策略其實是屬於一個笨辦法,就是把所有賽道所有項目全掃一遍。啊,我會把Coingecko上面1000以內的幣全部掃一遍,這個掃呢是分賽道。 1000以內的幣裡面,特別是小盤幣,或是中盤幣也可以,有哪些項目還在幹的,然後乾的活是不是符合這個市場週期的這個命題或是這個市場週期的一個環境,你不可能說這個我在這個市場週期還在做一個AMM,這個肯定就是不切實際的。符合這個市場週期的東西,像是比特幣的Ordinal生態,或者說是現在的Rune生態。那你透過這個掃這些項目,還存還活著的,然後你發現這個項目去了比特幣生態,同時比特幣生態你又大概掃過一些,你覺得這個風口快要來了,那是不是就直接可以買這個幣?其實是可以的,因為這就是市場上大家沒有註意到的東西。

然後再說Arweave的例子,就是Arweave升級敘事做AI。我當時怎麼發現他們開始做AI 這塊內容呢?就是發現他們Twitter上面出現了各種生態的項目,在短時間內大量出現,比如說兩週之內我刷到可能有10個,而這些項目只有AR的相關人員在follow, follow很少,只有大概40 、50個帳戶,這時候你就知道Arweave要做這個AI了,你可以看一下AR的這個價格,盤面有沒有漲過,當時其實明顯沒有漲過的。這就是一個所謂的資訊差,所有的資訊差基本上都是來自於Twitter以及你自己的一個認知。你把每個專案都掃一遍,所有的資訊來源都有,再結合認知去歸納整理。你一旦聽到了,別人說這個要做什麼那個要做什麼了,那時候其實已經不算是front run了,這個訊息差其實已經不明顯了,其實我想要做的一件事情就是說,我盡可能的是變成除了專案方以外的那一群人,我是第一個知道的。

FC:

說實話我可能半年前就知道AR要做AO了,但其實跟他一起就是思考這個事情的人,都沒有認為AO會有這麼大的市場反應,那我的問題就在於,你說你掃1000以內嘛,其實我也在就掃,那第一你是隔多久掃一次?第二你怎麼確定,例如你早期掃的時候,這個賽道就是在這個週期是好的賽道?以及第三個你怎麼知道它轉型以後一定會漲?

Minion:

先回答你第二個問題吧,就是我覺得不要否認任何一條賽道。當你歸納整理的時候,你會說上個市場週期爆發過DeFi,DeFi現在已經這麼成熟了,這個市場週期就不會爆發,這個想法其實是錯誤的,就是你不能否認它的爆發啊,你可以把它優先順序往下調。我認為Defi 的合規啊,智能合約風險有點高,現在的創新合約邏輯會比較複雜,我就覺得可能它爆發的可能性會比較小一點,但是不排除它會爆發,所以說我會把這些按照我認知裡面的優先等級排一個,列出來之後再一個賽道過啊。 不要否認任何一個賽道吧,因為整個行業一直在持續的學習,在進步,所以somehow可能有一天這個賽道就突然之間爆發了,誰也不知道,突然之間這個老的東西和新的東西結合,好像是可以搞點事情的,然後就把老的再造給爆發出來。

然後你剛才的第三個的問題的話,我覺得就是因為一個相對指標吧,就是市場沒有意識到Arweave要做這AI的這塊東西,然後它的價格也沒有被reprice過。什麼意思呢?就是你會看到啊今年年初的時候,很多專案都在上漲,就是因為比特幣以太坊都在上漲,其他token也要去reprice一波,但你看AR 的這個圖,基本上是沒有被Reprice過的。所以第一名沒有reprice過,第二市場沒有expect到這件事情,那麼就是一個上漲的情況啊,所以基本上就是一個市場efficiency的問題。

然後剛才的第一個問題,我會在每個週期的開始,非常係統性的全部過一遍啊,一個週期內的話,可能會分,比如說最近比較空啊,那麼我可能再重新掃一遍,看看有沒有什麼有意思的標的,它在做什麼事兒,然後順便了解一下有一些標的漲過的或者沒漲過的目前的一個進度怎麼樣,或者說是它在整個賽道裡面的這個對比到底是怎麼樣子啊,比如說relative evaluation,A和B都是同一個賽道的,他們之間的相對估值的變化。

FC:

下一個問題。你在Nansen 上應該被標註了三個地址是smart money,所以我想問,你覺得跟著聰明錢做交易有用嗎?或者說我該怎麼去跟才是一個好的策略?

Minion:

我覺得smart money是可以跟,但要看你自己的一個認知以及策略。 smart money只是說是幫你更深層的驗證一個東西,算是一個reinforcement 。這個reinforcement就是說我認為這個標的不錯,突然發現smart money地址也買入,或者也認為這個標的不錯,那麼你就會信心增強。但是你如果純粹的去follow這個smart money買什麼我就買什麼,我覺得這個收益其實並不高。因為所謂的smart money買東西有很多個人的策略,比如說我認為這個幣會漲,半年以後我先買進去一點隨便玩玩,我就把這些事情給忘了,並不是說是我很認真的去買這個幣啊,因為我的部位會比較小。 我自己為什麼經常換地址,是因為一個是安全性問題,因為我玩的項目會相對比較多一些,項目會多了就會導致這個合約的這個風險,包括智能合約授權,發生過很多次事故,然後跨鏈的一些問題等等。當然有人會說可以去unapproval,但我覺得那個Gas費花的不是特別值,我通常直接就換一個地址放了。另外一個原因就是我不是特別想讓很多人知道我地址,或者是很多人知道跟著我的地址去買啊,因為跟著我的地址有的時候可能會虧錢,而且虧的挺多的。這是我在內部試驗過的東西,就是純粹跟著我這個策略去買,基本上都是虧錢的。因為我的方式是有的時候是快進快出,或者說是有的時候我整天會看這個盤面啊,或者整天會看著這個項目啊,等到這個其他人意識到這件事情的時候已經是有點晚了。所以說換地址其實主要是兩個原因,相對比較大的是地址的安全性問題啊,其次這個地址被太多人跟踪了,我也是會換,因為我有個地址是每次買一些小幣就會有一些機器人跟著我去買,然後有的機器人會用MEV策略去反向的Frontrun我,導致我有的時候是買不進去,然後這裡會有一個,所以我有的時候相對比較勤快的去換一下新的地址啊,就是把以太坊打進交易所,然後再從交易所打出一個新的地址。

FC:

我理解其實是說真正的smart money是不太想長期讓人知道我是聰明錢的對吧?

Minion:

對,他只會讓你看到他想讓你看到的這些東西。

FC:

我覺得你這段話挺意外,就實際上你應該是你先覺得一個標的好,再去通過smart money驗證它是不是好,而不是smart money買,我就去買。

Minion:

別人的一些角度啊,操作的形式,去驗證你認為標的還不錯,這個是沒問題的啊,但是你你先入為主,完全followsmart money去買的話,勝率其實並沒有沒有大家想的那麼高。

FC:

明白了。還有兩個問題啊,第一個你有沒有stop doing list?你自己有沒有思考過你的交易策略什麼時候會失效,或是說因為什麼失效?

Minion:

去年年底到年初的時候瘋狂在找銘文啊各種東西,瘋狂在找的時候,我其實有自己想過這個問題,就是我整個的策略是否還會繼續有效,後面實踐下來其實是仍然是有效的,只不過這個有效程度沒有我想的那麼大,理由是因為這個大家的注意力太分散了。我整個的策略有效的前提是有一個明顯的賽道輪動,比如說這個AI輪動好了之後到遊戲,而今年年初的整個市場的情況下,是大家甚麼都爆發,什麼都很分散,沒有一個很明顯的主線任務的時候,我的整體策略其實效率並不是這麼大。

其實我是把交易的方式弄成做主線任務和支線任務。主線任務就是要找到比較明顯的或是比較重要的一些標的,或是自己擅長的一些賽道,支線任務就是零零散散的東西,像是流動性很差的一些東西,我自己玩不了,但是我需要了解一下,研究一下。比如說比較明顯的是剛開始的銘文流動性特別差,又不是instant liquidity,它是一個掛單,一個NFT的形式去做的,這種形式其實我並不是很喜歡,因為你看著倍數大,你看著賺很多錢,但當你要去掛單賣的時候,你賣不出去,你就要一直壓價,壓到很低的價格才說不定能賣得出去,這種其實我並沒有那麼喜歡,這就是類似我的一個支線任務。

主線任務就是我能看得懂的一些東西,或者說是我喜歡的一些東西,就比如說我認為這個週期裡面AI應該是貫穿整個週期的賽道,那麼我就需要把它拉出來作為一個主線任務。其他的一些東西,比如說Solana,因為Meme和其他各種各樣的原因,導致在市場的一個心目中就換了一個角度,那麼Solana也要成為一個主線任務。那麼支線任務,就是比如說Meme,我覺得是要很深入的研究,是要懂,但並不一定說我要把它當作一個主線任務,因為我覺得很難透過重倉去賺到很多錢,所以說把它安排在一個支線任務裡邊,我會把這些整個賽道去做一個拆分,零零散散的就賺一些小錢,虧一些小錢。因為我是所有賽道都研究,任何賽道不管我是擅長的,還是不擅長的,我都要去看。但是不擅長的可以當作支線任務,擅長的或是說是我認為要貫穿整個週期的啊,就當作一個主線任務去打。

我覺得我整個策略的話,只要鏈上有賭狗,只要有主線任務,就一直是存在的,或者只要是這個剛開始的流通盤相對比較小一些,在5000萬美金以下,而不是我每個項目發了幣就直接上交易所。如果所有的項目都發了幣就全上交易所,那麼我這個策略就沒有用,但是只要有項目發了幣不是立馬上交易所,初始流通盤又相對比較小,未來解鎖週期解鎖的比例或者說潛在的拋壓還算合理的話,我覺得我的整體的策略會一直有效下去。

FC:

OK,理解。那最後一個問題,如果你跟你同事做培訓,如果他想做好交易,最重要的一件事,你認為是什麼?以及最不能做的一件事是什麼?

Minion:

交易裡面最重要的是什麼,對吧?

FC:

對,就是你希望他先掌握或最重要的一項技能或知識應該是什麼?

Minion:

對我來說的話,最重要的應該是對產業的一個清晰認知,和一個研究的功底,因為研究功底打紮實了,你到哪都不怕,在這個行業裡面,你是去做專案方也好,你去做數據分析也好,你去做這個投研也好,你去做交易也好,任何的這個職位或者個行業裡的角色都需要對這個行業的深入的認知。然後最不能做的就是把心態弄崩,就是fomo,或者說這種類型的一個心態。

Total
0
Shares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