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揭示:VC幣待解鎖是否導致了市場下跌。


最近市場下跌,指責交易所過量上線VC係代幣抽乾市場流動性。反VC言論早已存在,下跌加劇矛盾。資金去向問題,Odaily解讀。穩定幣和VC代幣增量對比,資金流入近50%流向VC代幣。交易所上線影響持幣者。交易所提供更大流動性,用戶訴求多樣。關注高利潤項目,如Pump.fun。財務數據判斷標準、資訊揭露更重要。市場發展中交易所有更好選擇。市場下跌責任不全在交易所,教育用戶是關鍵。交易所在產業健康發展上有更大發展空間。

撰文:南枳,Odaily星球日報

近日,在市場普跌的行情下,認為交易所過量上線「VC系代幣」抽乾了市場流動性的價值甚囂塵上。反VC的言論自銘文時代就已初露端端倪,在Meme上漲的熱潮中,獲得地位旗幟、口號,而這場下跌將這一矛盾化到了全新高度。

VC幣是否吸血了市場、交易所是否助推了這個過程、用戶對上幣有何訴求,Odaily將本文解讀如下。

「VC系列代幣」虹吸市場資金?

先且美食交易所上線「VC係代幣」與否的影響,因用戶進入加密貨幣核心的途徑仍為購入USDT或USDC,穩定幣的規模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場內流動性的規模,因此我們單純就「穩定幣增量」和「VC代幣市場值增量」進行了初步的比較。

增量資金去哪了?

一年前,USDT的流通量為832億美元,目前為1,127億美元,成長了295億美元。而USDC則由284億美元成長至326億美元,增量為42億美元,二者的增量共337億美元。

截至目前,已有近半年上線的十個VC代幣如下,流通市值合計54.7億(下述單位均為美元):PYTH(11億)、ENA(9.5億)、STRK(9億)、ZRO( 6.7億)、ZK(6億)、ETHFI(3.6億)、DYM(2.7億)、ALT(2.7億)、新高(2.5億)、EZ(1億)。

在2023年下半年,還有TIA(11.7億)、SEI(10.5億)等巨無霸型代幣存在。而這流通市值還是在最近幾週至少下跌了20%-30%的基礎計算收益。因此我們得到了初步結論,至少50%以上的增量資金為幾十年來只「VC代幣」所提取。

存量紀念碑共同吸血

ARB於23年3月上線,初始流通量為12.75億枚,以1.25 USDT價格計算,初始流通市值為10.2億。而目前ARB的流通市值為25億,代幣價格卻下跌了約40%。若將流通市值上漲理解為資金的淨流入,持幣者卻仍不斷失血,那麼資金就只能是流向了解鎖部分。

交易所角色

在前一節,我們得出了「VC代幣」確實對資金的籌集產生了明顯的虹吸效應,那麼交易所是否有助於推動這一進程?

對於這個問題,幣安聯創何一在X平台發表了其觀點:「幣圈是一個自由市場,各個交易平台的流動性和交易量共享。即使幣安沒有上新項目,這些項目存在,資金也會分流到整個產業。 」

簡要概括其觀點可以轉化為“交易所不上的代幣,VC能在其他場所拋售”、“資金分流不能歸咎於VC解鎖”,後一觀點我們在上一節通過數據證明誰是資金分流的主要角色,而對於前一觀點,Odaily星球日報認為其忽略了兩個重要因素「不同場景的使用者屬性」、「不同場景的槓桿率」。

在鏈上場景中,除了專注DeFi Farming 或擼毛的用戶,因低盈虧比和透過AMM特性快速出貨特性,原創交易者對高市場值項目存在「厭惡」心理。如果某個專案流通市場價值上億,FDV更是高出天際,在鏈上用戶眼中和預計90% 的SCAM土狗代幣並不會有什麼區別,承受資本顯著下跌。

一方面,交易所提供高於鏈上功能的功能,為「出貨」提供數十倍的流動性,為交易所提供更強大的交易平台,從而滿足市場流動性的需求。

因此,不同場景下的「用戶屬性」和「率」顯著影響了VC的承受能力和能力,項目若在CEX外進行,價格有可能快速回歸區間,隨著解鎖市場價值上漲而代幣價格下跌的情況就不會出現,中心化交易所在VC解鎖進程中毫無影響。

交易所投資

對於交易所而言,ZKsync、LayerZero 等「天王星」項目,只要項目方沒跑路、黑客沒劫空就不存在上線的可能性,然而其他幣種上,用戶面臨著許多訴求,交易所仍有許多更好的選擇。

給予關注項目機會

部分價值項目,本身能夠產生極高的利潤和現金流,例如近期的當紅項目Pump.fun,年化收入高達2.19億美元,許多用戶都在期待其發幣並願意購買。或是BananaGun、Whales Market等項目,市值也達到了1.6億美元和4,000萬美元。

這些項目數據並非VC 攢局、擼毛黨交互刷量所構造,而是真正為用戶所需要,從小市值一步步成長為大市值項目,上一輪牛市SOL、MATIC 能夠以數千萬美元市值上線交易所後再發展,這一輪我們卻未看到這些項目有同樣機會與待遇。

相較於發行幣後就人去樓空的這個項目,帶給人們更多機會,是廣大用戶根本利益之一。

建立更常規的標準

如何決定財務數據判斷標準?透過財務資料判斷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手段,這裡的財務資料並非指地址數、互動數量等容易刷量的指標,而是TVL、收入等較重要的資料。有部分用戶質疑這是為了面對傳統的市場如美股等並不會因為單一的標準而衰敗,而是要讓真正的價值從中獲益,而非僅限於基礎建設。

更進一步地,甚至能為這些項目設立退出市場標準,做到“把流動性留給有需要的人”,引導市場健康發展。

更透明的資訊揭露

本次代幣發行數據將如何運作、在何種程度上解鎖交易所中期目標,當然目前市場也認為這並非交易所的義務。

開多或開空的權力全權在交易者手上,但假設交易所已明確地向用戶通知經營數據下滑、大額即解鎖,因此只要用戶選擇接盤操作,那麼就無可「甩鍋」了。

結語

將市場下跌歸咎於交易所,當然不是正確的論斷,但我認為方完全正確而教育用戶並不是最好的方式。作為目前產業中話語權、流量最大的一方,在引導產業和健康與發展,交易所或仍有許多更好的選擇。

資訊來源:0x資訊編譯自網際網路。版權歸作者Odaily星球日報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Total
0
Shares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