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鏈抽象會成為模組化之後的熱門敘事?

作者:Haotian 來源:substack

為什麼「鏈抽象」會成為「模組化」之後又一個主流熱門敘事?除了Mass Adoption這種看似「假大空」的目標之外,真正的核心原因我認為如下:

1)鏈抽像是模組化到某個階段之後的必然,因為區塊鏈技術架構大致包含共識層、執行層、DA層、可互動操作性、結算層等等。傳統意義上monolithic單一鏈要協調好各個分層綜合強化,而模組化打破了這個局面。

DA層、可互動操作性層甚至執行層等部分都可以單拎出來進行效能最佳化並以可組合性的協作方式發揮作用。因此,「模組化」成了開發者尋求鏈構建差異化的主流範式,這種成本低且敘事性強關鍵是還不用過於憂慮生態運營等長期問題的創業方法論逐漸成了主流。

然而,模組化本質上是以infra基建為主要目標,當過量開發力量過於聚集在模組化方向,就會造成infra和應用之間的失衡,導致基建多於應用的尷尬局面出現。

顯然,「鏈抽象」的出現正是為了為此尷尬局面破局,將被模組化撕裂的區塊鏈組件重新整合起來,提升體驗級,降低用戶Onboard的門檻,進而推動應用的成長。某種意義上,鏈抽象會補足模組化帶來的生態和應用失衡,成為下一階段不可或缺的敘事。

2)鏈抽象本身也只是一種泛泛的概念,其大致可分為三個具體落地方向:

1.做工具服務促進異質鏈的相容,目標可以無縫整合不同的區塊鏈環境,增加服務本身的應用佔比。例如, @chainlink 的CCIP;

2.做中間鏈統一流動性成為聚合調度中心,主要匯聚不同鏈上的分散資產,用更安全、透明化的跨鏈訊息傳遞來建構一個統一流動性層(資產跨鏈、訊息傳遞)。例如, @0xPolygon 的agglayer,@ProjectZKM 的Entangled Rollup Network等;

3.做適配各個異質鏈並推出統一的使用者互動體驗層,在一系列工具或服務相容適配的基礎上,建構統一的合約調度中心,去中心化Solver服務協調中心,以及其他統一Gas代付、社群登陸、社群恢復等使用者體驗,以此降低用戶的參與門檻,引流更多用戶入圈。例如, @NEARProtocol 發起的BOS作業系統,@dappOS_com 面向GMX等熱門應用程式推出的意圖Solver執行網絡,@ParticleNtwrk 的全鏈帳戶抽象化和intent fusion解決方案等等;

應該講,這些有的偏技術後端服務,有的偏用戶前端體驗升級,都是為了統一分散的區塊鏈單鏈環境,用全鏈無縫交互和體驗升級來給區塊鏈應用市場擴充增量用戶。

3)「鏈抽象」賽道更易受VC青睞,成為web2和web3融合的關鍵。最早,以太坊ERC4337帶火了一批帳戶抽象錢包開發熱潮,主要原因在於,一群web2的網路主管人才攜融資進場。這是他們初入web3最容易看懂且能發揮專長的領域。鏈抽像在帳戶抽象基礎上進一步豐富了業務範圍,但依舊是一些web2豐富經驗和背景的人的主要發力方向。

相較於模組化方向的純概念導向,鏈抽象技術更偏底層,團隊需要用實在的產業資源聚合和資產TVL沉澱以及用戶資料成長累積。

相比動不動以「xxxx as a service」勾勒商業空間的模組化方向,VC更容易給出相對客觀的估值,用戶也能透過客觀數據看到鏈本身的價值增長,從而在二級市場有更好的投資估值參考。

Total
0
Shares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