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作者:Joel John and Siddharth
(作品集:DAYBREAKER,關於Tomo:eth 基金會插畫家)
「推薦寄語:Layer3 近期密集上線交易所並將於7 月30 日發放空投申領及代幣質押,實現了又一個階段性里程碑。本文闡述了聚合理論在加密貨幣領域的實際應用,以Layer3 平台為例,介紹了其如何透過鼓勵用戶參與任務(Quests)來吸引和留存用戶,並為用戶提供所有權和經濟激勵。
2022 年3 月,
我首次在加密貨幣背景下撰寫了關於聚合理論的文章
https://www.decentralised.co/p/on-aggregation-theory-and-web3
自那以後,我親眼見證了它在多家投資組合公司中的實際應用。
-
Hashflow 已實現超過180 億美元的交易量。
-
Gem 已被OpenSea 收購。
-
Layer3 已擴展至450 萬個錢包。
Layer3 特別,因為它是我從LedgerPrime 簽出的最後一筆款項,就在FTX 崩盤之前。我多希望能聲稱我們以天才般的先見之明預見了這些結果,但事實上它們有些出乎意料。然而,事後看來,重溫聚合理論並探索創辦人可利用的規模化模式,是值得的。
在今天的分享中,我們有幸與Layer3 合作,他們慷慨地開放了內部資料集,供VC 們及其頂尖使用者存取。過去幾週,我們深入研究了一個企業如何成為注意力匯聚點,就像Google在21 世紀初所做的那樣。在今天的專欄裡,我將先駁斥自己在2022 年提出的一些觀點,隨後闡述聚合器在建構規模化過程中必須採取的不同策略。
我們常認為加密貨幣中的消費者應用難以擴展。然而,Layer3 作為一款產品,擁有450 萬個完成1 億個任務的錢包。在此過程中,它們推動了近1.2 億次鏈上操作。規模已然存在,只是這些故事未被廣泛傳播或深入研究。
本期內容將帶您深入了解如何產生類似結果的內部機制。
聚合的力量
在互聯網出現之前,建立任何產品或服務最具挑戰性的方面是接觸客戶。如果你要生產一種消費品,你只能透過實體的店面來銷售。這自然限制了你能夠觸及的消費者數量。網路的關鍵突破在於其能夠全球性地聚合需求。
這種聚合催生了許多如今家喻戶曉的巨頭:Google、網飛、亞馬遜和Meta,它們都或多或少遵循了聚合理論的某些特徵。
供應鏈有三個關鍵要素:供應商、經銷商和消費者。
-
供應商:網路中尋求分發的一方,例如Google和Meta 的廣告商、亞馬遜的零售商,以及Netflix 的內容創作者
-
經銷商:供應方透過此管道觸及終端消費者的經銷途徑
-
消費者:網路的需求方,從供應方購買產品或服務的最終購買者。
聚合理論指的是將供應、分銷和需求整合,以優化流程、降低成本並提升效率。聚合器具備以下三個特徵:
-
直接與消費者建立關係:平台直接擁有消費者的時間與注意力。例如,消費者造訪亞馬遜購買商品或存取Netflix 消費內容。
-
新用戶服務的零邊際成本:隨著更多用戶加入平台,平台不會產生額外成本。例如,Spotify 或Netflix 可以向100 名或100 萬名用戶分發內容,而無需增加成本(服務基礎設施除外)。
-
網路效應:用戶湧向聚合平台,使得供應商更傾向於入駐該平台,因供應增加而吸引更多用戶。例如,用戶前往亞馬遜購買商品,這吸引了製造商透過亞馬遜銷售,進而因供應多樣化而吸引更多用戶。
並非所有聚合器都具備每項特徵。例如,亞馬遜雖為聚合器,但為每位新增用戶提供服務時都會產生邊際成本。
最終,聚合器因其提高了市場雙方的交易效率和用戶體驗而累積了巨大價值。
現在,讓我們將注意力轉向加密領域,以了解新興的聚合器。其供應鏈如下:
-
供應商:加密貨幣的供應方由第一層或第二層區塊鏈以及擁有原生代幣的去中心化應用程式(dApps)所構成。前者旨在分發區塊空間,而後者則向消費者提供產品。這些參與者都在追求高效的分配策略,以觸及並獲取用戶。
-
分銷商:分銷商是指與消費者直接建立關係的任何管道。這包括錢包、交易所,以及我們將在下文中進一步討論的新興模式。
-
消費者:包括開發者、機構或對區塊空間或鏈上應用有需求的零售參與者,均屬於消費者。
市場供應端日益分散,湧現出數百個Layer 1 和Layer 2 區塊鏈以及數千個dApp。其中許多項目已獲得數千萬美元的風險投資,並持有價值數億美元的財庫資金。這些資產將用於推廣,因為各方都在競相觸達其目標受眾。
在2019 年的一次座談會上,Chamath Palihapitiya 有名地指出,每籌集1 美元的創投中,
就有0.40 美元流向了Google、Facebook 或亞馬遜。
我們相信,同樣的動態將在加密領域發生,只不過大多數團隊不是花費現金,而是將分發他們的原生代幣。另一種思考TAM 的方式是,協議團隊金庫中持有的原生代幣的價值。
截至2024 年6 月,前二十大區塊鏈生態系統共同持有超過250 億美元的代幣儲備,這些代幣計畫分配給用戶和利害關係人。隨著未來幾年數千個項目發行自己的代幣,這一價值預計將持續增長。
隨著這些代幣的市場價值上升,它們將成為網路上激勵機制的主要工具。
我們也相信,有少數應用程式具備成為這項支出主要分發管道的潛力。
本期內容聚焦於這些因素核心的一個業務。我們在研究中採訪了多位頂級用戶,他們表示Layer3 已成為許多新用戶的「加密領域的Google」。他們將該頁面加入書籤,作為一種尋找新產品或只是找到他們日常使用連結的途徑。換句話說,該產品已跨越鴻溝,從需要留住用戶轉變為在用戶群中培養了使用習慣——這一成就,在當今行業中鮮有新創公司能夠宣稱。
這些行為模式背後,也是一些極為穩健的商業基礎。要理解這些基礎是什麼,我們需要回到2022 年初。
狂野時光
在Luna、3AC 乃至最終的FTX 崩盤之前,業界曾短暫地以為自己跨越鴻溝。購買體育館冠名權被視為打入主流的方式。然而,在用戶獲取方面,體驗卻是相當零散的。儘管大眾已接受加密貨幣,但多數項目仍無法在Twitter 或Google 上直接投放廣告。產品的發現在很大程度上仍依賴Twitter 用戶對產品的討論。
透過代幣實現所有權的新動態在業界嶄露頭角。在加密領域,代幣實際上扮演了客戶獲取成本(CAC)的角色。隨著行業的演進,這些代幣被用於多種方式來吸引用戶。起初,用戶透過向社群銷售(ICO)來獲取,隨後透過事後獎勵用戶(空投),最終透過獎勵資本對齊(流動性挖礦)來吸引用戶。然而,這些方法均被證明效率低。
新的分發管道,如Layer3,應運而生,並尋求以更有效率、更優化的方式分發代幣以獲取用戶。這便是「任務」平台發揮作用的領域。其價值主張簡單明了:品牌不再將資金投入廣告,而是直接獎勵用戶。尋找新產品的早期採用者只需前往問答平台並投入時間。用戶參與的產品越多,他們獲得的代幣激勵就越高。
創立Layer3
Layer3 成立於2021 年,由Brandon Kumar 和Dariya Khojasteh 共同創立。還記得嗎,Layer3 最初的登入頁面寫著「透過做瑣事賺取加密貨幣」。其核心理念是打造一個市場,讓協議利用其代幣來協調用戶行為。有趣的是,兩人竟是藉助Webflow 和Airtable 這兩個無程式碼平台搭建的網站,成功募集了種子輪資金。
該平台已發展成為業界成長最快的聚合器之一。支撐這一增長的是一套技術棧,能夠解決用戶識別、分發以及用戶資產所有權等方面的痛點。
在加入Layer3 之前,Brandon 曾是Accolade Partners 的投資人,這是一家管理著數十億美元資產的機構,也是全球創投(VC)和私募股權(PE)領域最大的資本配置者之一。作為投資者的豐富經驗使他能夠很好地管理業務的供應端。他與協議建構者建立關係,並在數十個VC 支援的投資組合中進行交叉銷售,確保了網路供應端的強大。當然,這需要一個世界級的產品,而這正是Dariya 的專長所在。
達裡亞,一位經驗豐富的應用程式開發者,曾成功建構並擴展了多個消費者應用。他完全有能力設計出Layer3 如今聞名遐邇的產品體驗。他所實施的深思熟慮的gamification 和有效的使用者體驗策略,帶來了高度吸引且令人上癮的消費者體驗。
本質上,Brandon 專注於業務的B2B 端,負責協議的接入,而Dariya 則聚焦於B2C 端,致力於與消費者互動。這種互補的工作方式是Layer3 成為領先聚合平台的關鍵因素。
解決冷啟動問題
在Layer3 的早期階段,存在著一個經典的「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任務平台只有達到一定規模,才能擁有定價權。就像傳統世界中的聚合器一樣,你能掌控的價值取決於你在需求端所擁有的資源。亞馬遜能夠與供應商談判以獲得更優惠的價格,正是因為它擁有大規模的用戶基礎。
但當你沒有用戶時,該如何應對?在一個多個現有企業競爭的領域,你如何脫穎而出?這是Layer3 在早期面臨的挑戰。他們深知,在擁有大量用戶之前,他們將難以掌握定價權。因此,他們初期的大部分精力都集中在培養核心信仰者。
Layer3 最早的任務集中在剛啟動的協議上——這些協議中的應用尚處於萌芽階段,用戶出於純粹的好奇心去探索它們。
Layer3 的初始任務旨在在市場發現之前發掘並呈現新產品。其重點在於精選而非獲利。用戶迅速開始湧向該產品,因為他們知道這是尋找鏈上酷炫活動的可靠來源。這與21 世紀初網絡發展中出現的類似範式相似。
隨著用戶紛紛上線,Google也逐漸成為許多用戶的主頁。
為什麼?因為記住網站很麻煩。
你可以直接前往谷歌,輸入「Face Book」之類的查詢來找到這個社群網路。在研究本文的過程中,我們遇到了多位用戶,他們使用Layer3 的主要目的是以安全且愉快的方式發現新協議。
Layer3 早期採用的一種策略是在接觸特定協議進行銷售之前,先為其運行任務。通常情況下,這導致創辦人注意到來自第三方產品的用戶流量顯著增加,傾向於與Layer3 合作。
Optimism 鏈專用數據
在撰寫本文時,Layer3 已成為Arbitrum、Base 和Optimism 上最常用的應用程式之一。
截至2023 年6 月29 日,他們已協助完成來自120 個國家的用戶超過1.2 億次鏈上操作,近450 萬個錢包與該產品進行了互動。如今,Layer3 推動了遊戲、AI、DeFi 及NFT 領域內31 條不同區塊鏈和500 多個協議的成長。
根據團隊所述,他們每月收到60 至90 個協議的主動關注,這些協議有意加入他們的分銷網絡。
如前文所述,沒有需求端就無法吸引網路的供應端。現在,讓我們聚焦於使用者行為以及Layer3 與終端消費者之間的關係。
聚合需求
Layer3 的顯著成長和用戶參與度並非一蹴可幾。 2022 年,該公司雖融資額遠低於同行,但其深思熟慮的遊戲化策略使其迅速擴張。
大量借鏡Octalysis 框架
The Octalysis Framework for Gamification & Behavioral Design
,Layer3 的平台已成為打造業界領先消費者體驗的標竿。
由周裕凱開發的Octalysis 框架,將遊戲化的複雜性分解為八個核心驅動力,這些驅動力激發了人類行為。它構成了Layer3 團隊思考其產品的基礎。
首先,Layer3 透過讓使用者在協議和專案中獲得所有權,滿足了使用者對宏大意義與使命感的追求。這使用戶產生了一種為超越自我的事業貢獻力量的感覺。平台透過XP 系統和獎勵中心來滿足用戶對成長與成就的渴望,用戶透過完成激活任務(如任務、競賽和連擊)來累積經驗值,從而保持競爭力並解鎖更多機會。
透過在平台商店內策略性地使用寶石,激發使用者的創造力和策略規劃,從而滿足對創造力與回饋的需求。所有權與擁有感是重點,Layer3 透過CUBEs 和ERC-20 代幣確保用戶對其數位資產和身分有強烈的歸屬感。更多詳情稍後揭曉。
這種所有權感加深了使用者的參與和忠誠度。
Layer3 的排行榜。在撰寫本文的過程中,我們與該平台的幾位領先用戶進行了交談,以了解他們對平台的看法。
社交影響力與相關性透過排行榜功能得以利用,該功能展示頂尖用戶,營造一個競爭環境,用戶在此努力提升排名並獲得認可。透過實施時間或參與人數限制的任務、競賽以及限定賽季時長,創造了稀缺性與緊迫感,激勵用戶迅速行動以獲取收益。
Layer3 透過引入寶箱和戰利品箱,也利用了不可預測性與好奇心,吸引用戶持續與平台互動,探索可能解鎖的獎勵。最後,透過每日連勝功能,滿足了用戶對損失和避免的驅動力,激勵他們定期返回平台,以免失去進度。
平台的一些資深用戶持續使用該產品已超過兩年半,因為他們擔心失去領先優勢。
加密貨幣領域的谷歌
當網路最初出現時,其變現潛力尚不明朗。 20 世紀90 年代末的分析師曾猜測一個人會看到微軟加載頁面的次數,以此評估在該頁面上投放廣告的可能性。人們的注意力正轉向數位化,但衡量其價值的機制尚未建立。隨著大量用戶開始集中在少數幾個平台,解決方案隨之浮現。
Google、臉書和亞馬遜建構了龐大的資料孤島,能夠預測使用者的情緒、偏好和好奇心。
這些資料集被隔離,未對開發者開放以供利用和定位使用者。網路上的廣告如同支付給平台的稅款,用以觸及用戶。用戶在Facebook 上停留時間越長,Facebook 向其展示廣告的機率就越高。而他們看到的廣告越多,購買的可能性就越大。 Facebook 有動力讓用戶長時間沉浸其中,因為其收入依賴於此。
2010 年至2020 年間,網路演變成了一個注意力陷阱,讓我們緊盯著螢幕不放
區塊鏈作為資金軌道,使廣告商能夠直接獎勵用戶。
激勵機制常常解釋了系統為何如此運作。在Meta 的Instagram、WhatsApp 或Facebook 等產品上,我們分享了最私密的細節。在2010 年代中期,我們打卡餐廳、分享照片,並詳細記錄我們的情緒狀態。
我們未曾察覺,該平台在鼓勵我們放棄數據的同時,我們並未完全意識到這一過程的發生。
隨著行動裝置效能的日益強大,網路不再需要我們登入其產品。我們透過谷歌搜尋、GPS 定位,有時甚至透過聊天,放棄了我們的數據。
Layer3 以兩種強大的方式顛覆了這個模式。
使用者自有數據
與傳統廣告模式不同,Layer3 上的消費者透過CUBEs 擁有自己的資料。這些憑證是可攜帶的,並由使用者永久持有。一旦發放,Layer3 無法收回。 CUBEs 是用戶在Layer3 完成啟用後收到的ERC-721 代幣。每個代幣都包含自訂元數據,統一了用戶的鏈上會話數據。這使用戶能夠擁有自己的鏈上足跡,並幫助協議更精準地定位目標用戶。
根據Growthepie.xyz(截至2024 年6 月17 日),CUBEs 在Base、Optimism、Arbitrum 和zkSync 平台上成為最受歡迎的NFT,跨鏈擁有Cube NFT 的錢包數量超過150 萬個。
立方體是在鏈上憑證,授予使用者執行特定操作的資格。
消費者正向單位經濟學
除了擁有自己的數據外,用戶實際上透過Layer3 獲得了他們所使用協議的所有權。例如,如果消費者在Layer3 上完成了一次Optimism 激活,他們將獲得OP 代幣。如果他們在Layer3 上完成了Arbitrum 激活,則會獲得ARB 代幣。這個過程由Layer3 的分發協議促成,該協議根據用戶在鏈上的足跡動態地獎勵他們。
我們將在下一節討論這一特定動態。
結果是圍繞著消費者採用和關注形成了一道強大的護城河,使得Layer3 能夠建立龐大的受眾群體,並使他們能夠接觸到更多協議,從而吸引更廣泛的受眾。
幾年前,Jesse Walden 發表了一篇題為《
所有權經濟
The Ownership Economy: Crypto & The Next Frontier of Software
的博文。其基本前提是,隨著個人對平台價值創造的貢獻日益普遍,下一步的演進方向是朝向由使用者建構、營運、資助和擁有的軟體發展。這種所有權透過代幣得以實現。
我們堅信這一未來,但承認由於直到最近才缺乏高效所有權分配的良好基礎設施,這一願景尚未實現。諸如空投和流動性挖礦等機制試圖解決這個問題,但整體表現不佳。
Layer3 向協議提供的一項核心價值主張是,提供一種更有效率的方式來分發代幣以獲取用戶。協議透過Layer3 路由代幣,以便在正確的時間觸及正確的用戶。
里程碑機制使開發者能夠要求用戶在一段時間內完成一系列操作後,方可獲得獎勵。
進一步地,上個月,Layer3 推出了一款名為「里程碑」的產品。該產品觀察用戶隨時間的行為,獎勵用戶的不是單一交易,而是多種活動的組合。例如,用戶可能需要將資金鎖定在智能合約中30 天,或在一個月內完成五次Uniswap 上的交易。
與專注於單一事件或累積交易的傳統空投模式不同,Layer3 的Milestone 產品使開發者能夠混合搭配推動價值的鏈上互動。
對我而言,這突顯了Web2 中規模化企業與加密領域企業之間的主要差異。與Google或Meta 不同,Layer3 對其用戶資料幾乎沒有壟斷權。如前所述,任何人都可以查詢它。他們甚至不壟斷用戶如何獲取價值的方式。任何人都可以查詢CUBE 持有者並向他們發送代幣。 Layer3 透過兩種關鍵方式累積價值:
-
與用戶的長久關係:在區塊鏈上無法偽造過去的交易記錄。 Layer3 透過其平台上的任務篩選出擁有多年交易資料的用戶,這項能力構成了顯著的護城河。
-
精選最佳產品:他們能夠篩選出最佳產品的能力源自於其龐大的使用者基礎。早期,他們需要主動尋找產品,如今,產品主動找上門。在我們進行的多項使用者訪談中,使用者經常提到對Layer3 作為產品發現引擎的信任。截至撰寫時,Layer3 已與近500 個不同產品展開合作。
用戶從這模式中獲益良多。
在Web2 廣告模式中,使用者從他們被大量推送的產品中獲益甚微。他們花費最稀缺的資源──時間──希望能找到相關內容。 Layer3 的做法則截然相反。產品之間在用戶注意力所獲代幣獎勵方面展開競爭。用戶價值越高,其獎勵也越豐厚。
這種用戶爭奪在Web2 中也存在,但其中大部分價值被Google等平台所捕獲,而非終端用戶。
相比之下,Layer3 將大部分價值傳遞給最終用戶。你可能會問,「Layer3 與其同行有何不同?」記得我之前提到過,加密領域的聚合理論需要社群嗎?這就是關鍵要素。在形成大型社群的產品中,使用者持續回訪的部分原因在於他們對社群的忠誠度和在社群中的相對地位。這轉化為用戶在鏈上活動的長期、時間戳證明。
當然,你可以使用Etherscan 這樣的工具找到數百萬有活動記錄的錢包。但要找到一份經過篩選的用戶名單,他們能提供時間戳證明自己是新產品的早期參與者,並且有一個單一的網站讓他們能找到你,這就需要一個平台。而這正是Layer3 如今的定位。
在研究這篇文章時,我偶然發現了一篇由Layer3 創始人之一撰寫的部落格。 Dariya 在他的個人網站上發表了一篇題為
《我所有的只是關注》
的文章在接近結尾的一段中,他闡述了Layer3 護城河的原因。
注意、協調和分配三者相互關聯。你能觸及人群嗎?你能讓人們為你的生態系統做出有益的事嗎?透過幾個比喻可以加深理解:注意力是石油,分發是煤油,協調則是石油。在網路上,價值通常只累積到那些匯聚了你注意力的平台。
但在Layer3,我們旨在顛覆這一局面。你擁有網絡,你累積價值。專案直接或間接地向你發行價值,正如Layer3 用戶捕獲了整個Arbitrum 空投的20.4%所證明的那樣。並且,在過去六十天內,還有二十多個項目透過協議直接發放激勵。
換句話說,Layer3 能夠在顛覆廣告網路與產品之間歷史關係的同時,捕捉價值。對我而言,這就是顛覆者的定義。
護城河、價值與習慣
在我多年的寫作生涯中,我深知加密技術將演變成一個價值網絡。區塊鏈的核心功能是促進價值轉移。其主要應用場景是全球範圍內的交易。 Layer3 服務遍佈近120 個國家,覆蓋450 萬個錢包,這是我所見過的最接近功能完善且可擴展的「價值轉移網絡」。
當網路不斷演進時,廣告曾是讓數十億用戶上網的必要手段。但如今,我們已超越那個階段。用戶已然就位。現在,我們需要的是一種更優的變現和定位方式。 Layer3 恰好處於這轉變的關鍵節點──從注意力網絡邁向價值網絡。我們正從用戶付出時間和數據的時代,步入他們擁有數據並獲得經濟價值的時代。
如果用戶能夠接收價值(以代幣或NFT 鑄造形式),那麼平台將不可避免地競相提供最佳獎勵。這正是Layer3 商業模式擁有強大護城河的地方。
憑藉如今使用其產品的人數,Layer3 將能夠持續引導並建立用戶激勵機制。像Uniswap 這樣的大型協議可能沒有動力與一個用戶不到10 萬的新問答平台合作。但如果你能瞄準五百萬個錢包呢?
就規模而言,這相當於2021 年整個DeFi 市場的規模。這正是Layer3 定位所在。與之類比,就好比在2012 年初登上Google Play 或Steam 的首頁。
這將改變開發者對應用程式發布的思考方式。在加密領域推出的產品經常面臨冷啟動問題——找到初始的黏性用戶群以收集資料極其困難。傳統上,產品會與Polygon 或Solana 等知名網路合作來解決這個問題。然而,隨著Layer3 等平台從第一天起就提供分送服務,對網路的依賴大大降低。
開發者可以透過Layer3 發起一場活動,找到核心使用者群體,並獎勵他們作為早期採用者。在我看來,這就像是加密領域的Google Ad Manager 時刻——一個關鍵節點,開發者意識到他們可以在提供有意義目標定位的平台上有效投入資源,而不是只依賴KOL。
當然,這種定位也帶來了其優勢。 Layer3 的營運規模意味著他們可以擴展到自己的產品系列。他們可以與交易所整合,看到數億美元在用戶在其產品內交換代幣時來回流動。他們甚至可以推出自己的交易所或啟動平台。
Layer3 投資者分享的數據。數據顯示了在特定時間段內,使用Layer3 的用戶與未使用Layer3 的用戶之間進行的交易數量。觀察發現,Layer3 用戶在各個時間段內的活躍度更高。
注意力先於流動性。 Layer3 已顯著聚集了前者。用戶在其生態系統內進行的交易越多,他們提升用戶終身價值的表面積就越大。自然而然的延伸是擴展至使用者表現出需求的垂直領域。例如,Jupiter 為啟動新代幣收取1%的代幣供應。
是什麼阻止了Layer3 採取同樣的策略?這將形成一個飛輪效應,使用者紛紛湧向該產品,希望成為新專案的早期參與者,而新專案也將利用Layer3 來協助其規模擴展。
大約在2003 年,Google決定不再只是索引網頁。接下來的五年裡,他們進行了首次公開募股,推出了GMail,收購了YouTube,並買下了Android。這些舉措奠定了我們今天所知網路的基礎。谷歌之所以採取這些行動,是因為他們意識到越來越多的注意力正在轉移到線上,並等待著被變現。谷歌透過辨識需求走向,成功發掘了這些收購機會。這就是定位帶來的優勢。
Layer3 同樣處於有利地位。他們有動力拓展新領域,因為顯然可以看到用戶在哪些方面投入了最多的時間和資源。儘管區塊鏈數據是公開的,任何人都可以查看,但並非所有人都能啟動相同的用戶群體,因為他們缺乏Layer3 與用戶之間的直接聯繫。
Layer3 具備推出新產品線並擴展至價值所需的分佈條件。唯一欠缺的是時間和隨之而來的複利效應。
在杜拜的TOKEN2049 上與Brandon 會面時,我們討論的話題之一是當今眾多協議中,哪些能延續至下一個十年。這一視角體現了Brandon 和Dariya 對其業務的思考方式。多數創辦人擔憂的是下一季的代幣價格;而他們,則是在進行一場長達十年的佈局。
這並不意味著Layer3 前方是一條坦途。建構價值網絡要求開發者接受以代幣激勵換取使用的模式-一個已確立但尚未普及的商業模式。隨著其他消費領域如AI 吸引大眾目光,鏈上用戶市場可能會萎縮,或者願意與Layer3 合作的總協定可能達到飽和。
所有這些都是真實的挑戰。但如果過去兩年Layer3 的營運能說明什麼,我敢打賭,布蘭登和達裡亞將在未來十年繼續存在,持續實現他們將注意力代幣化的願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