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名MEME炒作加劇內捲化,Rug事件頻傳下社群接管「CTO」成勝負手

作者:Nancy,PANews

近來,名為「CTO」的各類MEME幣備受市場炒作的同時,也進一步激起CTO(社群接管)文化的關注度。 CTO(社群接管)計畫的興起源自於MEME市場各種Rug現象的充斥,藉由「社群自治與集體決策」的旗號,這類概念計畫已日益受到投資人追捧,特別是部分成功「翻盤」案例更是刺激市場參與情緒,也一度演變成謀利新手段。

被同名項目率先炒作,MakeNow官方MEME也要被CTO了?

繼Pump.fun大火後,DEX Raydium也最新推出了競品MakeNow.Meme,CTO就是官方發行MEME幣之一。市場狂熱情緒下,CTO在上線一天內獲得約3000萬美元資金的參與,自然也有聰明錢吃到高倍盈利。根據Lookonchain監測,有交易員花費透過交易50枚SOL(約8500美元)購買了2.568億枚CTO後獲利4771枚SOL(約81.1萬美元),收益率達94倍。

投資的悲喜並不相通,聰明錢賺得盆滿缽滿,也有很多投資人卻顆粒無收甚至虧損嚴重。由於MakeNow官方並未在最開始公佈CTO的正確合約地址,Solana市場十餘個同名虛假項目就已被資金率先炒作起來,但在真正官方項目被公佈後瞬間歸零。

當然,這種歸零結局的同名MEME幣也是常見景象。而官方認證的代幣CTO在經歷同名項目熱度消耗後價格也難以長久支撐,在上線數小時後就已開始螺旋式下跌,大有被CTO之勢。 DEX Screener數據顯示,截至發文,CTO的最高跌幅高達95.8%,市值僅剩約60萬美元。

有趣的是,Solana並非是首批發行MEME幣CTO的鏈,在此之前Base上就已出現。上個月,由於Solana的強勢霸屏,Base上的MEME社群為奪回熱度開始策劃了相關CTO運動,隨後得到了Base創始人Jesse Pollak的回應,MEME幣CTO也由此誕生,並藉此來調侃Solana上氾濫的假CTO專案。 DEX Screener數據顯示,Base上的CTO市值不敵Solana,市值僅約40萬美元。

社區自治成MEME幣的價值武器?

事實上,歸零MEME也正變得有利可圖。作為本輪牛市週期持續流行的主導敘事,MEME在發行門檻降低以及反VC情緒等因素推動之下呈現愈演愈烈之勢,但背後更多的卻是多巴胺刺激以及倖存者偏差存在,Rug事件正日漸頻繁。

瞄準投資者渴望翻盤或急於獲利的心理,CTO(Community Take Over)日漸流行。在這些投資人看來,儘管專案跑路,但一旦成為CTO專案不僅可排除開發者老鼠倉,更具社區凝聚力和共識。特別是以往多個計畫被社區接管後一路飛漲後,這種方式被愈發認可。

例如,WIF在社區自治後成為市值已飆升至超18億美元,成為第四大MEME項目;市值排名第九的MOG也是社區接管的成功例子;POPCAT則為首個貓貓主題的CTO項目,市值已排名MEME榜單前十。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比特幣和狗狗幣也算是CTO的OG。」加密KOL@neso曾發推文表示。

從MEME專案被CTO重建的方式來看,據@neso先前披露介紹,有些跑路專案是被巨鯨持有者直接接手,還有CTO團隊會向原始DEV索取相關專案帳號,或更多是另起爐灶,只需要花錢更新Dex Screener和DEXTools等這些平台上的資訊即可。而隨著CTO專案的參與度越來越高,市場也出現專門的CTO專案推播頻道等監測工具。

然而,CTO專案也有著多重風險,據@neso透露,CTO的實際情況非常複雜,絕大部分CTO都是一種階段性運營,也就是有人跑出來接手運營,做一波行情之後再次跑路。且還有不少專案方上演「真假CTO」的戲碼,在跑路後選擇自導自演CTO,可謂「一魚兩吃」。不僅如此,不少CTO劇本也相比Drama,例如BILLY同時被9個CTO運作、DJCAT因原社區接管者懷孕退出後將再次被CTO等。

眼下,CTO計畫的過熱炒作行為也正遭到社群批評,這種方式被認為是對計畫方作惡行為的縱容,且無法知曉CTO的真實意圖,將對交易者利益帶來進一步損害。

Total
0
Shares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