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常春藤精英到階下囚,加密人物醜聞頻傳責任在「名校情節」?

撰文:Muyao Shen,彭博社

編輯:Yangz,Techub News

似乎每當加密貨幣產業出現醜聞時,涉案者大都有常春藤聯盟大學或其他名校學位。本文簡單整理了加密貨幣產業的「髒衣簍」,翻出了很多名校T ​​卹。

就在本週,畢業於普林斯頓大學的Nader Al-Naji 因涉嫌電信詐騙被捕,該案與其創辦的BitClout 加密社交媒體平台有關。 5 月,畢業於麻省理工學院的Anton Peraire-Bueno 和James Peraire-Bueno 兄弟倆因涉嫌利用以太坊漏洞竊取2,500 萬美元加密貨幣而被捕。

史丹佛大學畢業生Do Kwon 因其在2022 年TerraUSD 穩定幣崩盤中的領導角色而被關進黑山監獄。而曾就讀於哥倫比亞大學的Su Zhu 和Kyle Davies 創建的對沖基金導致多家加密借貸公司破產。

當然,我們也不能忘了Sam Bankman-Fried,身為麻省理工學院的校友,他組成了由史丹佛大學等其他名校專業人士組成的加密貨幣團隊FTX。

為何產業內這麼多醜聞都與名校有著連結?是業界本就求賢若渴,習慣性地直接發給名校畢業生「通關文牒」?還是,這些名校鼓勵其校友激進冒險,甚至在某些情況下觸犯法律?也許正如我的一位朋友(普林斯頓大學校友)所說的那樣,這些來自名校的加密貨幣創業家通常以「天才」自居,認為自己不會失敗。

是的,說到名牌大學,其實社會各界對其的批評並不少。一般來說,這類院校常被視為與現實脫節的象牙塔。而對聲望的過度強調會導致學生高估自己的身份,認為自己比別人優越。

麻省理工學院畢業生SBF;攝影者:Angus Mordant/Bloomberg

對於這種現象,加密貨幣的行業文化應負起責任嗎?加密貨幣產業似乎非常傾向於提拔那些有著完美履歷的人,而這些人往往來自頂尖學府。的確,加密貨幣產業面臨許多技術挑戰,需要名校出身的人才。但是,對該行業的很大一部分人來說,加密貨幣並不完全等同於技術。它也是金融、遊戲、藝術和文化。

該產業對名校的吸引力也凸顯了自2008 年比特幣被創造以來該產業文化的巨大轉變。最初的加密龐克根源和自由主義、無政府主義理想已經演變成一種越來越由菁英和華爾街主導的文化。

即使是那些沒有被指控有不法行為的有影響力的人物,他們的行業履歷也帶有矽谷或華爾街的味道,而不是加密貨幣早期的草根文化。 Galaxy Digital 的Michael Novogratz、ConsenSys 的Joseph Lubin 和Pantera Capital 的Dan Morehead 都曾就讀普林斯頓大學。 Gemini 創辦人Tyler Winklevoss 和Cameron Winklevoss 則畢業於哈佛大學,而Ripple Labs 的Brad Garlinghouse 也在哈佛獲得了碩士學位。醜聞,Paradigm 的Matt Huang 和MicroStrategy 的Michael Saylor 上的是麻省理工學院,而Arthur Hayes 曾就讀於賓夕法尼亞大學……行業中,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

然而,也許錯不在名校,而在產業本身及其往往懶於盡職調查的做法。

區塊鏈新創公司MegaETH 的共同創辦人,哈佛商學院畢業生Shuyao Kong 表示:「加密貨幣產業缺乏普遍的盡職調查」,這就是問題所在。 「在牛市期間,各種背景的創始人都很容易獲得資金,而那些名校出身的創始人自然會吸引更多關注、獲取更多流動性。然而,在他們搞砸的時候,對行業造成的破壞自然也不會小。

Total
0
Shares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