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太坊為何趨於下滑?三盤理論為你解析原因


這篇文章探討了以太坊(ETH)近期的表現原因,作者使用三盤理論分析其供需問題。在需求側,技術發展未能刺激需求,L2生態系與主鏈重合,使ETH的流動性降低,同時EIP1559引發的銷毀機制不足。而在供給側,在POS時代,驗證者無需承擔傳統礦工的成本,導致ETH底價缺乏支撐,且不斷增發造成價格壓力。此外,歷史經驗表明,ICO時的拋壓策略未能有效防止無序拋售,造成價格損失。總結指出,需重視固定和增量成本,以提升ETH的需求和流動性。

作者:加密貨幣韋馱

不知道大家是否有種感覺,聽著對ETH 的FUD 興奮,都感覺沒到重點嗎?既然技術、開發者基本上都很好,每一輪都有挑戰者也正常,為什麼這一輪這麼一蹶不振?

讓我們用三盤理論從供需股市潛入。

以太坊需求面

以太坊需求側可相差和外部兩個因素。

最初的主要指標因以太坊技術發展,產生大量以ETH本位計價拆分盤從而推動對ETH的需求:例如17年的ICO、20/21年的DeFi。在這一輪行情中,按理說主要敘述應該是L2和Restake,然而就如我去年11月寫的那樣,L2生態項目與主鏈高度重合,無法達到爆炸式的交投繁榮,而PointFi和Restake ,本質上是鎖定了ETH降低流動性,而非讓更多資產以ETH定價,甚至大型搶注項目的定價權如Eigen、Rez、Ethfi都在交易所(USDT本位),而不是像上一輪YFI、CRV、COMP一樣在鏈上(ETH本位)沒有大量新資產用ETH本位計價,用戶就沒有必要持有ETH。 另一個原始因素是EIP1559導致的銷毀。 ETH主要功能是結算層,大型DeFi的清結算機制都發生在主鏈上。如今L2跟主鏈功能高度重合,導致大量該需求類都被分流到L2 ,而這類交易導致的銷毀卻只有理性的零頭,相當於對ETH的需求

外部主要是生態外部需求和宏。宏上個週期是擴展週期,這個週期是緊縮週期生態外部需求上讀數是閾值,這個週期是ETF。但讀數灰階是個貔貅,買進不能賣出。但ETF不一樣,他可以進也可以出。開通ETF已經一個月了,目前總淨突破已經達到了-140.83K,看來都是透過對比。這與BTC ETF開通至今都是淨流入完全不同,相當於整個ETH的新舊現鯨魚都在通過ETF套

    以太坊為何在走下坡?用三盤理論解釋原因

理解以太坊的供給側

以太坊本身是一個經典的分紅盤,必須是在POW時代或POS時代,主要拋壓來自新的增量,但為什麼這個輪子出現了問題?因為其增量成本結構

ETH POW時代【2022年9月15日】

ETH的挖礦收益跟BTC一樣,是礦工挖礦收益

一個礦工獲取ETH的成本構成:

1. 固定成本:瞬時不可終止的ETH 挖礦投入,包括:

– ETH礦機成本

2.增量成本:隨著參與挖礦的時間而成長的成本,包括:

ETH挖礦電費ETH礦機的託管成本(包括礦場租賃、人員、維保) 意外成本(包括罰沒、災害等不可抗力)需要注意的是,這個成本是法幣本位:物質是固定還是增量成本,都需要最優化幣交,而且這個成本是不可退還的沉沒成本。 ,礦機整個生命週期估值可以看作是固定的數量,每個ETH 獲得的成本=金本位總成本/總ETH 估值

這裡就存在著一個遊戲:當以太坊法幣計價的市價低於獲取成本(關機價),那麼礦工就不會賣出,因為會虧本

而礦機推陳出新,每一代礦機都比較貴。每一輪市場,挖礦競爭更加激烈,不僅總量在降低,負荷在增加,連電費和託管費水漲船高,由都政府監管帶來的壓力隨著行業擴大而變大。這意味著總增量成本變大了,變相的提高了ETH底價

但在POS 時代,這種效應消失了

ETH POS時代【2022年9月15後】

礦工角色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驗證者,而獲得以太坊拓撲,只要把ETH質押到驗證節點即可,ETH的拓撲成本就變成了:

驗證者: – 提供基礎設施的費用(如人員、伺服器) 質押者: – 質押ETH的機會成本– 支付給驗證者的手續費看到區別了麼?

驗證者雖然成本也是法幣本位,但因理論上可以承載無限數量的ETH質押,也不存在礦機報廢,所以他的ETH單位獲取成本幾乎可以忽略不計。而質押者除了機會成本,取得ETHT位根本沒有法幣成本,手續費也是幣本位成本。因此不存在“關機價”,質押者不會像礦工那樣維持ETH價格的下限,而是可以無限挖賣提。

即使我們認為質押以太坊的入場均價是上漲的ETH平均價格,這樣的機制也不可能不斷提高ETH的底價,但是ETH是不斷在增發的,只需新增以太坊數量為正,價格就不斷會承壓

    以太坊為何在走下坡?用三盤理論解釋原因

ETH逃不出三盤:今天的雷在2018年就已經埋下

這是一個悲傷的故事:

在2018年ICO時代的尾聲,大量ETH計價ICO專案方無序砸盤ETH,最低砸到$100以下。從分割盤角度來看,ICO時代分割速度極高,這沒有DEX能用ETH本位計價交易套現。專案方只能砸盤ICO代幣和ETH換USDT,最終導致ICO Beta收益驟減,獲得持幣成本,形成戴維斯雙殺

也許是從18年ICO的經歷慘痛,我們看到後來Vitalik也好,基金會也罷,不斷地強調路線圖、主敘述、正統性,從而形成了一批「核心圈」開發者、VC。 DeFi Summer的成功更加加強了這種體制固化──讓籌碼中心化到Eth Aligned的一致行動,人手每個人,從而防止無序分割和無序拋壓

然而這最終演變成了“to V創業”,“清真=高估值”,這就導致了:

拆分速度過低:能夠接收可觀察的流動性和資產的開發和托盤急劇下跌– 市場Beta跑不過競對:「清真」和「攢局」導致高估值,讓Beta收益弱於其他鏈

再加上L2的銷毀和POS帶來的無成本拋壓,架構了以太坊核心為防止無序拋壓的一切努力,最終釀成了今天的悲劇

從ETH 的教訓中你學到了什麼?

1.分紅盤想要長治久安,就不要拍腦袋創新,切記形成金本位計價的固定和增量成本,且隨資產流動性的提高,不斷成本線,抬高資產價格提高下限。如果確實不會,重新開始看看BTC成本模型

2.做分割盤降壓只是緩兵之計,真正的目的是讓你的母幣變成計價資產,讓持有不依賴母幣本身的上漲,從而擴大需求端和流動性

資訊來源:0x資訊編譯自網際網路。版權歸作者AC Capital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Total
0
Shares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