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與Web3數位改革

願孫中山及同盟會之精神,可以為Web3業界同僚照耀前行之路。

撰文:suji , Mask Network 創辦人兼CEO

本文首刊新加坡《聯合早報》,獲作者授權

於Token 2049 之際與諸君重溫。

筆者8 月底前往新加坡參加數位科技論壇期間,參觀了孫中山南洋紀念館,有感於革命先賢對於共和的執著信念,特撰此文,以資紀念。

自中國同盟會成立以來,孫中山領導的革命黨人共發動10 次起義,直到1911 年辛亥革命成功。一場武裝起義最大的代價固然是失去鮮血或生命,同時對經濟的耗費也是巨大的。根據台灣近代史專家蔣永敬統計,同盟會消耗的革命經費約在當時140 萬港幣。面對龐大的資金需求和不確定的命運,革命黨人的融資途徑極為有限。為滿足武裝起義的資金缺口,孫中山數次以公會、公司以及革命政府的名義發行債券,奔赴世界各地為武裝起義籌款。

孫中山的革命與Web3 數位改革中許多相似之處。

首先,孫中山創建的中國同盟會,可類比Web3改革中不可或缺的DAO(去中心化自治組織)。中國同盟會DAO由多個次DAO組成,有統一的章程和理念,由各地方局結合地方情況自行傳播革命理念。這樣既可以確保行動目標的統一,也可以避免呆板的行事過程。

其次,孫中山在發債過程中體認到,廣大華僑群體,尤其是南洋的華僑勞工,強烈支持革命事業。有甚者日食一餐,以省錢捐給革命事業。

以「草根」作為革命爭取的對象,虛擬資產與此非常類似,一枚代幣最多可以拆分為1018 分之一,更多充滿熱情的用戶可以用更低的成本和投入,參與這次數碼革命。

Web3 可以說是大型民主實驗,實驗內容則是觀察代幣持有者能否在極度分散化的治理權利中,達成共識。孫中山創新地以新政府的「實業權利」作為抵押物,以提高債券的信用。

諸君莫忘,在1911 年,「開辦實業」仍是一件極具先鋒性的事。以「實業權」作為抵押物,一是可以吸引更多認同「實業興國」理論的革命者,二是待實業建成之後,可以起到利國利民的作用。如許多知名Web3 項目,會為早期支持者提供特別權利,以吸引並獎勵更多熱忱用戶參與專案的建置。

同時,中山先生深刻理解尋求改革不僅須要籌款,也須加大宣傳及輿論。因此在海外流亡期間,他同時創辦多份報紙,宣傳思想。這些報紙雖大多很快停辦,但在當時對喚醒海外華人群體,了解改革的必要性,功不可沒。孫認為「人群有先覺者,有後覺者。先覺者必須掖進後覺,一起前進。」所以,引導輿論是少數社會先行分子的職責,利用報紙這個輿論工具來教育喚醒民眾,是他積極辦報的宗旨。

1905 年11 月在東京創辦的《民報》,孫中山在創刊詞中首次提出民族、民權、民生的三民主義思想。不難發現,革命報刊的發布和Web3 改革浪潮中,創業者發行NFT(非同質化代幣),擴大社區認同感,宣傳項目願景,有異曲同工之處。

網路圖片

正如當年孫中山辦報,如今Web3 創業家以發NFT 作為引子,吸引大批有共同理想的人去持有NFT,形成社區,並宣傳接下來的專案願景。這些NFT 擁有者又可以分佈在不同的社區去佈道,製造輿論,進一步宣傳項目。

Web3與智慧國計劃

新加坡一直在建立世界首個智慧國方面努力不懈。在智慧國2025 建設策略中,政府服務從“政府為你”轉變為“政府與你”,顯示了職權的去中心化,鼓勵企業、人民與政府攜手創造價值,用開放、創新的理念,吸引社會各界參與智慧國建設當中。這非常符合孫中山當年發債的願景,長期共建一個自由、平等、博愛的理想智慧國藍圖。

也因此,各政府部門在評估區塊鏈項目時,不應該被數碼資產的風險一葉障目,而是如以太坊創始人Vitalik 在他的個人博客所言,利用區塊鏈技術的特點,建立起新的人民、企業與政府之間的共識與信任機制。

另外,筆者也認為,區塊鏈技術如能運用在拓寬數碼國土面積、建立數碼公民身份方面,將對社會高度發達但實際國土面積有限的新加坡,極具參考價值。申請成為數位公民不影響國籍,也不是居留權,但申請成功後,可讓申請者更方便地在新加坡註冊公司及申請銀行帳戶。此舉措將對科技業創辦人、區塊鏈創業家和數位遊民具吸引力。

位於歐洲的愛沙尼亞早在2014 年便啟動了電子公民計劃,但由於此計劃並非基於區塊鏈技術,仍有資訊外洩的安全隱患。基於區塊鏈技術的身份系統,並不須要直接或明確的分享敏感資訊。反之,電子資料可以透過密碼學被分享與認證。

此外,最近區塊鏈產業中發展強勁的零知識證明技術,可以在不洩漏任何資訊的狀況下,分享和認證身分資訊。這也昭示在不久的將來,可以運用零知證明機制,在不必曝光個人資訊的情況下,進行身分認證。

Web3 所推動的數位改革已勢不可擋,新加坡作為一個高度數位化的社會,在全面擁抱區塊鏈技術方面,具有很大的先驅優勢。筆者殷切希望能參與這歷史進程當中,發揮所長,見證新加坡的另一次數碼轉型。

Total
0
Shares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