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者前言
在這篇文章中,作者以「圈層(Circles)」的概念為切入點,層層遞進地揭示了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只關注自己所處的圈層,往往以距離為藉口,忽視圈層之外公共物品的資助。文章也進一步探討如何將公共財的資助機制擴展至更廣泛的領域,超越我們直接接觸的圈層,創造真正有效的公共財資助系統。透過這樣的擴展,我們可以建造一個「多元化、文明規模的公共物品資助基礎設施」。
正文內容
這篇文章的靈感來自於文中明確提到的組織(如Gitcoin、Optimism、Drips、Superfluid、Hypercerts 等)的工作和思想領導力,以及與Juan Benet 和Raymond Cheng 關於網路資本與私人資本特徵的多次對話。
每個資助生態系統都有核心領域,以及重要但處於外圍的領域
Gitcoin 在2021 年的一篇部落格文章中很好地視覺化了嵌套範圍(Nested Scopes)這個概念。原文描述了一系列影響資助機制,最初集中在內圈(「加密」),然後擴展到下一個圈(「開源軟體」),最終影響整個世界。
Owocki 的插圖展示了加密原生影響資助機制的演變,從「加密資助加密」逐步擴展到影響整個世界
這是一個很好的說法:從解決家庭附近的問題開始,然後再擴大規模。
Optimism 也用類似的視角來解釋其對回顧性公共物品資助的願景。
Optimism 的願景是透過回溯性資助擴展其支持公共物品的範圍
Optimism 位於以太坊之內,以太坊包含在「所有網路公共物品」之內。 「所有網路公共物品」包含在「全球公共物品」之內。每個外層領域都是其內部領域的超集。
以下是我對這四個同心圓迷因的概括版本。
我關心“所有的事情”,但我不想擔心它們如何獲得資助
儘管我個人可能不會花時間考慮深海生物多樣性或加爾各答的噪音污染,但確實有許多人關心這些問題。光是意識到某件事情,往往就會將其從「所有事情」轉移到「我希望其他人關心的事情」這個圈子。
我們大多數人並不具備評估周遭圈層之外重要事務的能力
我們通常能夠合理地評估日常生活中與我們密切相關的事物。這是我們的內圈,或者說是我們確實關心的事物。
在組織中,一個人的內圈可能包括你的隊友、你密切合作的專案、你常用的工具等。
我們也能評估一些(但可能不是全部)在我們日常圈層上游一度(One Degree)或下游一度的事物。這些是我們有時候會關心的事。
在軟體包(Software Package)的情況下,上游可能是你的依賴(Dependency),下游則是依賴你的軟體包的專案。在教育課程中,上游可能包括影響該課程的有價值的課程或資源,下游則包括向朋友推薦該課程的學生。
無論是軟體開發者還是教育工作者,他們可以尋求更上游的研究以及負責這些研究的機構等。現在我們進入了關心「所有事情」的領域。
然而,大多數理性的人在此時會停止對任何事情投入過多的關心。一旦我們超出了一度範圍,情況就會變得模糊不清。這些是我們希望其他人關心的事情。
風險在於,我們可能會以距離作為藉口,而不去資助這些事情,加劇搭便車問題
雖然我們內圈的所有事務都依賴外圈良好的資金支持,這一點是事實,但很難為那些距離我們一個圈層之外的事務貢獻超出自己「公平份額(Fair Share)」的資金(然而有人可能會嘗試計算這個份額)。這其中有其合理的原因。
首先,在大領域內進行分類是很困難的。 「所有網路公共財」這樣的類別過於寬泛,以至於如果你換個角度看,你可以主張幾乎任何事物都可以被歸入其中並值得得到資金支持。
其次,激勵利害關係人關心資助他們周圍圈子以外的事務也很困難,因為影響是如此分散。我寧願資助我認識的團隊中的整個人,而不是資助一個我不認識的團隊中的未知的一部分人。
最後,不資助這些項目並沒有直接後果——當然,這是在假設其他人繼續資助它們並且不會退出的情況下。
因此,我們遇到了典型的搭便車問題。
除了政府可以透過印鈔、稅金和發行債券來支付長期公共財計畫的費用之外,作為一個社會,我們沒有很好的機制來資助我們最直接圈子之外的事物。大多數資本都被用於那些有短期回報和更近距離影響的事物。
解決這個問題的一種方法是讓人們專注於資助那些與他們關係密切的事物(即他們能夠親自評估的事物),並且建立機制,不斷地將部分資金推向外圍領域。
順便說一句,這正是私人資本的流動方式。我們應該嘗試效法私人資本的一些特質。
沒有短期/ 中期回報的事物的創投模式之所以有效,是因為私人資本具有可組合性且易於分割
有一種回報週期為5 年至10 年以上的資助硬科技(Hard Tech)的模式:它被稱為風險投資(Venture Capital)。當然,在任何特定的年份,流向長期專案的資金規模更受到利率的影響,而並非最終價值。但從過去幾十年來能夠吸引並調動數萬億美元資金的情況來看,創投是一個被證明有效的模式。
該模型之所以有效,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創投(以及其他投資資本來源)是可組合的,並且易於分割。
所謂的可組合,我的意思是你可以接受創投資金,同時也可以進行首次公開募股(IPO),獲取銀行貸款,發行債券,透過更多奇特的機制籌集資本等。事實上,這是人們所期望的。所有這些融資機制都是互通的。
這些機制組成得很好,因為對於誰擁有什麼以及如何分配現金都有明確的承諾。事實上,大多數公司在其生命週期中都會使用一系列融資工具。
投資資本也很容易被分割。許多人向同一個退休金基金繳費。許多退休金基金(以及其他投資者)作為有限合夥人(LP,Limited Partner)投資於同一個創投基金。許多創投基金則投資於同一家公司。所有這些分割事件都發生在公司和公司日常事務的上游。
這些特性使得私人資本在複雜網路圖中的流動非常有效。如果一家獲得創投支持的公司發生流動性事件(如首次公開募股、收購等),收益會在公司及其創投公司、創投公司及其有限合夥人、退休基金及其退休人員之間高效分配,甚至從退休人員轉移到他們的子女。
這不是公共財資金在網路中流動的方式。與大量的灌溉渠道相比,我們擁有數量相對較少的大型水塔(Water Tower)(如政府、大型基金會、高淨值個人等)。
私人資本VS 公共資本流動
明確來說,我並不是提倡公共產品應該獲得創投資金。我只是指出私人資本的兩個重要特性,在公共資本中並沒有對應的特性。
我們如何能讓更多的公共產品資金流動超越我們的直接圈子
Optimism 最近宣布了在其生態系統中進行回顧性資助的新計劃。
在上一次Optimism 的回顧性資助中,可以資助的計畫範圍非常廣泛。在可預見的未來,資助的範圍將會狹窄得多,重點集中在其價值鏈中更接近的上下游環節。
optimism 目前如何考慮上下游影響
對於這些變化,反饋意見各異並不奇怪,許多曾經在資助範圍內的項目現在已被排除在即將到來的輪次之外。
新宣布的第一輪融資中,為「鏈上建設者」指定了1000 萬枚代幣,而在第三輪融資中,鏈上建設者獲得的資助份額不成比例地變小——在可供競爭的3,000 萬枚中,只有約150 萬枚。如果這些項目獲得的是與150 萬相比2-5 倍的回顧性資金,他們會如何利用這些資金呢?
他們可以做的一件事是將部分代幣投入到自己的回溯性資助或撥款輪次。
具體來說,如果Optimism 資助了推動網路交易量的DeFi 應用,那麼這些應用可以資助前端、投資組合追蹤器等服務於自身所關注的影響的應用。
如果Optimism 資助了OP 堆疊核心的依賴,那麼這些團隊可以資助自己的依賴、研究貢獻等。
如果專案利用他們認為應得的回顧性資金,並將其餘部分投入循環,會怎麼樣呢?
這已經以各種形式發生了。以太坊認證服務(Ethereum Attestation Service)現在有一個為基於其協議構建的團隊設立的獎學金計劃。 Pokt 剛剛宣布了自己的回溯性資助輪次,將從Optimism(和Arbitrum)獲得的所有代幣整合到這一輪。甚至連在第三輪中獲得低於中位數資助的Kiwi News,也為社區貢獻實施了自己的回溯性資助版本。
同時,Degen Chain 開創了一種更激進的概念,給予社群成員代幣分配,要求他們以「小費」的形式將這些代幣贈送給其他社群成員。
所有這些實驗都在將公共產品資助從中央池(如OP 或Degen 國庫)引導到邊緣,擴大它們的影響範圍。
下一步是將這些承諾變得明確且可驗證。
一種實現方式可能是讓專案確定一個底線值(Floor Value)和一個願意投入到自己資金池中的超出底線值百分比(Percentage Above The Floor)。例如,也許我的底線值是50 個代幣,而我願意投入超出底線值的百分比是20%。如果我收到總共100 個代幣,那麼我將分配10 個代幣(50 個代幣超出底線值的20%)用於資助我網路的邊緣。如果我只收到40 個代幣,那麼我將保留所有40 個。
(順便說一下,我的專案在上一次Optimism 資助中也做過類似的事情。)
除了將更多資金推向邊緣,這還起到了一個關鍵作用,即幫助公共物品項目建立成本基礎。從長遠來看,對於那些持續獲得低於預期資金的項目,傳達的訊息是:它們對自己的工作定價不當,或在獲得資金的生態系統中被低估。
有盈餘的項目在後續輪次中不僅會根據自身的影響力進行評估,還會考慮它們透過良好的資本配置所創造的更廣泛的影響力。那些不想承擔自己運行資助計劃的項目,可以選擇將盈餘停放在其他有生產力的地方,例如Gitcoin 匹配池、Protocol Guild,或甚至選擇銷毀這些盈餘!
在我看來,項目在獲得資金之前確定的這兩個值應該保密。如果一個項目獲得了100 個代幣並捐贈了10 個代幣,其他人不應該知道它們的價值是(50,20%)還是(90,100%)。
最後一步是將這些系統連接起來。
EAS、Pokt 和Kiwi News 的例子令人鼓舞,但它們都需要建立新的項目,然後申請/ 兌換/ 轉移資助代幣到新的錢包,最終將資金轉移給新的受益者。
像Drips、Allo、Superfluid 和Hypercerts 這樣的協議為更可組合的資助流提供了底層基礎設施——現在我們需要將這些管道連接起來,就像Geo Web 的這個試點項目一樣。
本次週期的任務是創造一個真正有效的公共物品資助系統。然後,我們開始推廣它
在加密領域,我們仍處於實驗各種機制以決定資助哪些項目和分配資金的階段。與去中心化金融(DeFi)相比,公共產品資金的基礎設施仍然不夠成熟、可組合性差、缺乏實戰檢驗。
要讓這一切超越實驗階段並實現規模化,我們需要解決兩個問題:
1. 衡量不僅要證明這些機制有效,還要證明它們比傳統公共物品資助模型更有效(請參閱此帖子 [1],了解為什麼這是一個值得人們為之努力的重要問題,以及另一篇帖子[2]中對Gitcoin 長期影響的分析);
2. 明確承諾:關於「利潤」或盈餘資金如何流向外部圈層的明確承諾。
在創投中,總有一個投資者在投資者背後——最終,這可能是你的祖母(更準確地說,是我們所有人的祖母)。每一個這樣的投資者都被激勵去有效配置資本,以便將來能夠被信任,並掌握更多的資本分配。
對於公共物品而言,總有一群緊密相關的參與者,無論是你工作的上游或下游,你都依賴他們。但目前並沒有承諾將這些盈餘分享給這些實體。在這樣的承諾成為常態之前,公共財的資助將很難超越我們直接的圈層,實現規模化。
我們尚未達到比傳統模型更好的階段(圖片來自Gitcoin 白皮書)
我認為僅僅承諾「當我們達到某個規模時,我們就會資助這些計畫」是不夠的。這太容易改變目標了。相反,這些承諾需要儘早建立,作為基礎元素融入建構的資助機制和撥款項目。
我認為期望少數巨鯨的財庫來資助一切是不合理的。這是我們在傳統政府和大型基金會中所採用的水塔模式。
但如果我們在規模尚小時,越是明確承諾為我們的依賴關係提供資助,就越能表明確實存在一個公共物品的市場,從而擴大總可尋址市場(TAM),並改變激勵機制。
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擁有真正值得推廣的東西,它能夠累積自身的動力,創造出我們夢想中的「多元化、文明規模的公共物品資助基礎設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