鏈抽象的前景和機會

在今年的敘事競爭中,鏈抽象敘事成長達到了673%(不過前四名還是AI、DeFi、Meme、L2 這種顯學)。

對此我的觀點還是那套:「需求推動成長,成長帶來炒作」——至少現在市場對鏈抽象賽道的關注來自於當前產業所遇到的一些問題,例如多鏈帶來的複雜性、跨鏈訊息傳遞等。 這些敘事的發展過程有點類似「水多了加面,面多了加水」的感覺,以太坊性能受限,大家就大搞Layer1、Layer2,以期解決用戶增長帶來的擁堵。鏈不小心搞多了,大家又把希望寄託於新的技術,例如鏈抽象和意圖抽象,希望他們能夠解決多鏈發展帶來的複雜性。 我個人覺得後續開發者們還是要把鏈抽象基建和其他基礎設施(例如意圖基建)結合起來,最終構建出一個個低門檻、操作簡單的前端,有能力滿足用戶的大部分需求。這些前端由底層交互層支援。未來的競爭也肯定會集中在各個互動層和前端(例如費用競爭、UI/UX 、資產類別競爭等)。這些產品和基礎建設的價值捕獲能力與用戶數量息息相關。 接著來聊一下鏈抽象的幾個頭部玩家,之前潘老師@nake13 也聊過,鏈抽象代表性的三大解決方案為@NEARProtocol 、@ParticleNtwrk 和@0xPolygon 。

連結:https://substack.chainfeeds.xyz/p/20

Near

簡單來說,Near 是以主鏈為基礎產生其他鏈的帳戶,生成帳戶和交易都由去中心化MPC 完成(不過我感覺Near 現在的重心還是AI)。 Near 解決方案還有一個優點是Gas 代付。 (對於Near 的解決方案,潘老師已經做了很詳細的解釋)

Particle Network

我們直接簡單地將Particle Network(剛被Binance 投資)理解為一個模組化Layer1,使用者可以透過Particle 來調度其他鏈上的狀態和資產(主要支援EVM)。對比Near,Particle 的優勢是能夠聚合捆綁用戶的交易,實現批量簽名和交易。這樣方式執行的使用者體驗更好,Gas 費用可能更低。

Particle 上的首個鏈抽象專案Universal Account 已經進入內測階段,用戶可以直接透過Passkey(人臉辨識或社群帳號)來建立帳號,也可以基於現有錢包來驅動,絲滑調動任意連鎖的流動性來實現用戶意圖。

Polygon

Polygon 的AggLayer 是一個能夠將跨鏈流動性、用戶和狀態統一起來的橋,連接多個獨立的區塊鏈,為用戶提供統一流動性和操作體驗。它的限制仍無法標準化地拓展到各大區塊鏈上,核心還是圍繞著Polygon CDK 生態在做。就像潘老師提到的,「其他鏈不一定會接受這種統一的流動性的跨鏈橋合約,這會使得接入新公鏈帶來一些阻力,除非這套方案能讓所有其他公鏈接受,或成為廣泛的行業標準。

最後

就像我曾經在推文中所提到的擔憂:多鏈蓬勃發展過程中遇到的一個主要問題是流動性的碎片化——每個鏈都在使出渾身解數來吸引用戶和流動性。 Solana 是meme summer,Arbitrum 是$ARB 激勵,Coinbase 在用力推Base 生態和meme,最近BSC 又火了起來,用戶就像是僱傭兵一樣,盯著每條鏈的財富機會來用跨鏈橋或者CEX 轉移自己的流動性。

這種模式的使用者體驗著實太差了,有時候還會因為懶錯過其他鏈上的財富機會。就像我在前文說的,鏈抽象賽道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將會解決當前許多用戶的需求,需求又會帶來成長。

我還蠻期待後面鏈抽象能跑出來一個受用戶歡迎的產品,就像meme 炒作推動TG Trading Bot 的發展那樣。模組化賽道帶來的是「獨立基建設施的相互組合」,鏈抽象帶來的是「組合後的相互統一」。鏈抽象的發展也會是多層次的,底層基建是上文中提到的交互層,前端大概率是那些野心勃勃的錢包們。

Total
0
Shares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