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essy,金色財經
「誰是中本聰?」——這或許是加密世界發展史中,最大的謎題。
近兩年,關於誰是中本聰的討論熱度已經降低。在比特幣社群內,比特幣生態的發展,科技的更迭是更重要的事。誰是中本聰或許不重要,畢竟中本聰消失後,比特幣在核心開發團隊的維護下,一直順利運作。
不過每隔一段時間,總是會有人牽起個由頭,去找中本聰,或是自稱自己是中本聰。這次,美國的HBO推出了紀錄片《Money Electric:The Bitcoin Mystery》,這部紀錄片把比特幣的核心開發者Peter Todd認定為中本聰。這個結論在加密社群中被當作笑料,Peter Todd本人也在X上否認了這個結論。
根據中本聰從2008年到2011年在網路上留下的印記可以看出,中本聰是一位深諳一名密碼學極客,他行事縝密,和任何人交流都會進行加密,從不透露個人資訊。
中本聰究竟是誰?或許只有誰能轉移那擁有超過一百萬個比特幣的錢包資產,才能夠自證,但真正的中本聰想要的正是隱藏自己。或許正是因為比特幣實現了去中本聰化,才能發展至今。
我們都是中本聰
在《Money Electric:The Bitcoin Mystery》中,導演用了大量的鏡頭去展現了一群長期的比特幣信徒所做的事情。不僅僅是介紹了這些圍繞在比特幣周圍的核心人物做了些什麼,紀錄片還展現了圍繞比特幣的公司做了些什麼,如Blockstream ,該公司致力於推動個人、公司甚至國家採用比特幣。
而且,影片也呈現了加密貨幣發展中的一些重大事件,如區塊大小之爭、以太坊和山寨幣的興起,以及美國政府的一些監管等等。
這部紀錄片講故事的水平是足夠的,用人的故事串聯起來,生動地解釋了比特幣和其背後的加密文化,以及發展的歷史。
該紀錄片還有另一條線,也是其對外宣傳的一大噱頭,則是尋找誰是中本聰。紀錄片用論點把最終答案鎖定在了比特幣核心開發者Peter Todd身上。而在紀錄片結尾,導演和Peter Todd當面對質,Peter Todd有點尷尬地笑著對著鏡頭說了一句「我們都是中本聰」。
Peter Todd,加拿大人,今年39歲,是Bitcoin Core的重量級開發者和密碼技術顧問。根據紀錄,2012年4月,Peter Todd才第一次提交比特幣核心代碼。
對於紀錄片給出的「誰是中本聰」這個問題的答案,加密產業內的人都覺得是個玩笑。 Peter Todd本人也在X上否定了自己是中本聰。
紀錄片在尋找中本聰這件事上做得事情可能是錯誤的,只能算是加密行業發展過程中的一個花邊新聞,但這些年,關於中本聰是誰的探索從未停歇,有記者去尋找,也有人站出來自稱為中本聰本人。
而中本聰究竟是個怎樣的人呢?他本人在加密社群中與任何人交流都堅持使用PGP加密和Tor網路。而那些留在網路上能印證個人身分的訊息,如中本聰自稱是個日本人;在書面表達時,會使用英式英文;文風類似一些密碼學的同仁;對外展示出來的一些蹤跡上,擁有格林威治時間的作息規律,使用的電子郵箱在德國的免費郵箱伺服器上等等。似乎都只是中本聰本人妄圖去隱藏自己的一些故意露出的馬腳。
但人們卻妄圖用中本聰留下的這些蛛絲馬跡分析出其究竟是誰,比如有人認為日本的數學家望月新一是,主要因為他是日本人,另一個被認為是中本聰的日本人則是Dorian Nakamoto;又比如,已故的密碼學家Len Sassaman也被一些人認為是中本聰,因為Sassaman在2011年自殺身亡,這一年也正好是中本聰消失的時間,另一方面這則是這兩人在技術貢獻之間也有著重疊;另一個被大眾認為可能的人是電腦工程師和法律學者Nick Szabo,他在1996 年的一篇論文中創造了智能合約的概念。 2008 年,他提出了去中心化貨幣的概念,也發表過一篇關於比特黃金的論文,被認為是比特幣的先驅,並且他也是一個喜歡使用化名的人。
無論是找論點證明,或是去反駁這些是不是中本聰。其實都是容易的,而中本聰究竟是誰,對比特幣來說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都是中本聰」。
中本聰不是比特幣的權威,而運行著比特幣節點們的“我們”,使用著比特幣的“我們”,才是在對比特幣負責。
中本聰的消失,走向中心化的第一步
中本聰不僅創造了比特幣,還在最早期的幾年內,維護和引導著比特幣的發展。
美國時間2011 年4 月26 日,中本聰向比特幣核心開發人員Gavin Andresen(當時也是中本聰最活躍的助手)發送了最後一封電郵,並在信中明確表示,他已經將專注力「轉移到其他事務上」。
此後,中本聰消失了,再未現身。
而在2008年到2011年的這三年多的時間內,他主要的行動軌跡如下:
1.2008年11月1日,中本聰發表論文《比特幣:一種點對點式的電子現金系統》。
2.2009年1月3日,中本聰挖出了比特幣創世區塊,實現了比特幣演算法的「挖礦」並獲得了第一批50個比特幣。
3.惹怒2010年12月5日,維基解密洩露美國外交電報事件發生,維基解密被停掉銀行卡等捐款管道,比特幣社區內呼籲維基解密使用比特幣接受捐款,為了保護尚在襁褓中的比特幣,中本聰現身「反對比特幣社群向維基解密捐比特幣」的社群活動。
4.2010年12月12日,中本聰在比特幣論壇中發表了最後一篇文章,隨後便不再有公開發聲,只透過電子郵件與比特幣核心開發團隊的少數人聯繫。
5.2011年4月26日,和Gavin Andresen用電子郵件做了最後的聯絡。
而另一些沉澱在比特幣發展歷史中的細節則是,早期,中本聰作為比特幣的首席開發人員,為比特幣做了很多事情,但也基本上成為了比特幣發展的“獨裁者” 。
例如,中本聰在2008年8月18日註冊了網站bitcoin.org,這是比特幣最原始的社群論壇,也是一個開源的項目,中本聰在第一年內就對其程式碼進行了近50次更新。 2010年8月,比特幣出現了程式碼漏洞,許多早期開發者們想要努力補上漏洞,不過最後編寫並發布修補程式的人還是中本聰。
那時,中本聰是比特幣的守門人,所有的程式碼都要由其最終敲定。而因為一些問題上的分歧,使用者、開發者們,也開始了對中本聰的權威發起挑戰。
如當時論壇上最火的一個帖子是有關“比特幣之上能存在應用程序嗎?”中本聰本人是支持側鏈的,但是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對。又如中本聰曾經用一項名為IsStandard的策略規則來限制高階指令的使用,也遭到了一些人的譴責。
可見,在中本聰離開前的最後一年,人們對他的領導態度發生了巨大變化。
有關中本聰和比特幣故事的結尾是這樣的,他從比特幣的版權聲明中刪除了自己的名字。更新了Bitcoin.org,在其聯絡頁面中添加了其他開發人員的姓名和電子郵件——包括Gavin Andresen、Sirius、Laszlo和Nils Schneider ,並刪除了自己的姓名和電子郵件。
後來,就是廣為人知的, 2011 年4 月26 日,中本聰給Gavin Andresen發去了郵件,先後兩封,最後一封郵件包含了比特幣警報系統加密密鑰的副本,這其實就給予了Gavin Andresen對安全通知的唯一控制權。後來Gavin Andresen似乎取代了中本聰成為了比特幣的首席開發人員。 2014年,其也退出了比特幣軟體開發的工作,專注於其在2012年創建的比特幣基金會的工作。
而目前比特幣的開發,基本上就實現了去中心化。如Bitcoin Core團隊這個比特幣最知名的技術團隊的運作邏輯是這樣的:透過運行比特幣Core這個開發軟體,任何人都可以操作完整節點,為比特幣做出貢獻。正是這種權力分配可以防止任何單一實體控制比特幣。
比特幣並沒有在中本聰離開後一蹶不振,中本聰的消失,正是兌現比特幣去中心化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