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Sankalp Shangari,Rising Capital;編譯:Yangz,Techub News
我每週都會花幾個小時閱讀、研究,並與業界中一些最聰明的創辦人和投資者聊天。這是我在TOKEN2049 和Solana Breakpoint 上親眼目睹的行業真實寫照。
我從2013 年開始接觸加密貨幣,所以請相信我所講述的關於當前產業的真相。話不多說,以下就讓我們從整體氛圍、熱門計畫及敘事、創辦人和VC 等角度一窺產業現狀。
產業整體氛圍
過去十年,我們一直在行銷這麼一個夢想,就是加密貨幣將徹底改變世界,解決現實世界的問題。但老實說,這項承諾並沒有兌現。相反,我們集體變成了尋求刺激的degens,就像喝了濃縮咖啡的松鼠一樣從一個龐氏騙局跳到另一個龐氏騙局。
一個十分貼切的例子就是TOKEN2049 中的500 多個週邊活動。專案資金雄厚,行銷預算往往大於實際收入(如果有的話),華麗的展位和五星級的場地掩蓋了用戶採用率極低的現實。曾經只要是有白皮書就會對專案進行投資的VC 現在也暫停了投資。好消息是,現在只有正經專案才能獲得融資。而壞消息是,業界花了這麼長時間才走到這一步。
我們看到的是,100 多個L1/L2 在爭奪同一加密貨幣受眾的注意力,而這無疑拉低了參與度,有意義的對話也少得可憐。從以太坊到Solana meme,再到Base,行業就像伊卡洛斯一般,危險地飛近太陽(希臘神話中,伊卡洛斯試圖使用蠟和羽毛造的翅膀逃離克里特島,但因飛得太高雙翼上的蠟遭太陽融化跌落水中喪生)。這些敘事的短期效果很好,但長期願景在哪裡?我們承諾的大規模應用在哪裡?從一個敘事跳到另一個敘事,從一條鏈跳到另一條鏈,並不是產業之道。
多年來,我們從ICO 炒作跳到DeFi 流動性挖礦熱潮,再從NFT 狂熱跳到GameFi 分發龐氏騙局、接著又是PoS 質押、再質押以及現在的比特幣質押(認真的嗎?),那下一個所謂的「敘事」又是什麼?與我一同聊天的夥伴都非常擔心產業的走向。很多事情正在發生,但鮮有能拿的出手展示的。
令VC 感到沮喪的是,他們沒有預料到memecoin 的爆發,他們也無法用受監管的基金去碰觸這個賽道。計畫創始人們也怨聲載道,因為VC 不再為花園裡的每株雜草提供養分,而是希望有一株能夠長成玫瑰。 Degens 疲於追逐各種敘事,從前的DeFi 老手也感到失望,所謂的空投和積分並沒有讓他們暴富(Grass、EigenLayer、Blast 等)。只有那些專注交易(CEX、DEX、perps)、賭博(Rollbit、Shuffle、Polymarket、memecoins)賽道的投資者以及支持這一切的基礎設施是滿意的。而F1 賽事的贊助商、大型攤位和數百萬的行銷預算就是明證。
與此同時,人工智慧和各種科技股正在搶奪投資人的目光。例如,英偉達就提供了類似加密貨幣的回報,而且事實上收益更佳、風險更小、監管也更嚴格。聰明的TradFi 資金正從風險較小的股票中獲取回報。如果你只要購買MSTR 或COIN 的選擇權就能獲得風險敞口,為什麼還要費心去研究加密貨幣呢?
還好業界也不全被陰霾籠罩,隧道的盡頭仍有曙光。一些傑出的項目正在不斷獲得資金,具有實際收入潛力的真實用例也開始出現。幸運的是,VC 變得越來越挑剔,索尼以及各種全球化銀行和金融公司也開始涉足這一領域。只是,我們要清楚,這還不是我們所承諾的大規模應用。
那麼,機會在哪?對於這一問題進,我將在下文對進行探討,但我相信答案始終在代幣持有者的眼中。目前,加密貨幣行業出現了兩種類型的遊戲。
一種是短期敘事驅動型的遊戲,講究快轉快出。這沒什麼不好,只不過大多是希望致富的degens、短期計畫創辦人和KOL 們在玩。
另外一種是長期的大型VC 遊戲,主要是大型VC 支持的頂級開發者和創始人在玩,他們希望從上市和未來潛在的基礎設施中獲得巨額回報。
整體來說,雖然這些活動有點像是下雨天的遊行,但有那麼一些創辦人、專案和VC 可能會在未來幾年驚艷我們。我在這個行業已經11 年了,而且還會繼續從事下去,但我要明確一點是,如果比特幣達到10 萬美元,行業會很快回到龐氏騙局的境地,比專案方隨意標榜「去中心化”更快。那時,沒有人會關心基本面,直到市場敲響警鐘。
產業眾生相
行業過客(65%)
這些人就像活力四射的小狗,追逐著每一個暴富機會。他們希望抓住下一個Bonk、WIF 或Poppet,然後帶著贏來的錢快速抽身。這部分人包括:
-
滿懷希望的投機者: 他們相信一夜致富,會在短期內從一個memecoin 換到另一個memecoin,就像嘉年華中的小孩,被各種糖果誘惑著。
-
免費贈品愛好者:這部分人的主要目的是薅各種「羊毛」,例如各種活動展位提供的贈品、免費的飲料和零食等。
-
短視的投資人:他們只顧眼前利益,往往忽略大局和幕後的複雜遊戲。
-
短期專案建構者:這類builder 會試圖啟動自己的項目,而這類計畫通常由同樣短視的VC 資助。
自詡「聰慧」的開發者和VC(25%)
這群人自詡為業界菁英,目標是效法Vitalik、Anatoly 或Raj 等人,同時向VC 兜售自己的夢想。他們的策略包括:
-
資金第一:他們會優先確保未來2-3 年的資金,並製定周密計劃,透過與KOL 的合作和華而不實的公告來製造話題。
-
代幣對沖:他們通常會出售一大筆代幣儲備來為更多業務提供資金,並在代幣上市時進行避險,計劃在套現後逐步出售代幣,使價格下挫。
-
尋找「替罪羔羊」:如果熊市來臨,VC 和散戶投資者就成了「替罪羔羊」,而這些創辦人卻享受著豐厚的薪水,坐著商務艙環球旅行。
-
長期願景的幌子:他們會偽裝成改變的擁護者,只有在代幣推出之後,他們的真實意圖才會顯露出來。想想Blast 和Friend.tech,這類計畫創辦人很快就會規劃下一個龐氏騙局。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
真正的建設者(10%)
最後一組是真正的遠見卓識者,他們致力於建立「金融未來」。這類人物有以下特質:
-
聰明才智:這些人不只是在兜售夢想,而是專注於創造能帶來收益和真正價值的事業。
-
堅持不懈:雖然他們最初可能很難獲得關注,但他們始終堅定不移,拒絕僅僅為了退出流動性而推出代幣。
-
長期承諾:他們著眼長遠,立足現實,敢於直言不諱,倡導產業的永續發展。
簡而言之,這三個群體展示了加密貨幣領域的眾生相,從衝動的degens 到精明的陰謀家,最後才是真正可能引領我們走向更光明未來的builder。
L1/L2 和基礎設施
-
以太坊身分危機:以太坊目前正在經歷一場身分危機,我們可以把它想像成一場「中年危機」,當其他人都在選擇電車時,以太坊卻在試圖購買一輛跑車。隨著大部分注意力(和開發)都集中在Solana 和選定的EVM L2 上,許多用戶向以太坊投去了異樣的目光。說到底,價格比區塊大小更重要。我一直在問自己,以太坊的思想領袖們是不是在自己的豪宅裡太安逸了,以至於無法與基層的開發者社群接觸?為什麼不能學Solana? Vitalik 真的是救世主嗎?
-
當之無愧的領跑者Solana:在我看來,Solana 就像剛剛贏得了“最佳表演”一般,在紅毯上大搖大擺地走著。在Breakpoint 活動之後,圍繞Solana 生態的討論也更加熱烈。他們不僅說到做到,而且產品交付速度極快,例如Firedancer。此外,與ETHGlobal 活動的混亂場面相比,Solana 社群非常有組織。 Solana 專注於單鏈和統一的社區,這為他們贏得了先機。朋友們,專注就是關鍵!
-
TON:使用TON 支付的搭車服務TADA 在Token 2049 上大放異彩。許多與會者都在使用這項服務,並分享TON 和TADA 推薦碼。我看好TON,憑藉其內部的8 億用戶和真正實現大規模採用的潛力,TON 有望成為L1 的下一個有力競爭者。
-
VC 正在尋找下一個SOL 殺手:風投資金正在流向下一個潛在的以太坊或Solana 殺手。如果你能找到一個在未來幾年能帶來1000 倍回報的項目,那麼支持它就像在巧克力棒中找到一張金獎券一樣極具吸引力。有超過10 個L1 項目幾乎沒有任何活動,但其FDV 交易額卻在10 億至100 億美元之間。這對任何VC 來說都是一筆巨大的回報。
-
Z 世代的L1 成流行趨勢: Monad 和Berachain 等項目是最近的熱門話題,Sui 和Base 也在關注之列。相較之下,Aptos、Sei 和TIA(千禧世代的L1)等老牌L1 正在失去活力,而Polygon、Algorand 和Cosmos 等嬰兒潮時代的L1 則淡出聚光燈的速度更快。當然,我們偶爾也會看到由做市商和新敘事推動的價格飆升,例如FTM 和AVAX,但這些往往就像Snapchat 故事一樣轉瞬即逝。如果這些鏈上有像GMX、Hperliquid、Polymarket 或Friend.tech 這樣引人注目的DApp,投資者可能會重新考慮。
-
應用鏈:我們正在目睹向特定應用鏈發展的趨勢,例如針對meme/支付/交易的Solana、針對GameFi 的Ronin 和針對DeFi 的Arbitrum。這一趨勢與鏈抽象化和跨鏈解決方案相結合,正在提升用戶體驗,使互動更加順暢。
-
轉向B2B 基礎設施和服務提供者的趨勢:一些OG Chain 正在提供CDK、SDK、Rollup 服務。雖然這種策略可能會讓代幣與市場保持相關性,但感覺就像短期的權宜之計,對創始團隊過上遊艇生活有一定作用,對整體生態而言,效果並不可持續。
簡單來說,當以太坊像一個糾結於自己髮型的青少年一樣努力應對著身份危機時,Solana 正在向前邁進,促進創新和社區參與。沿著這條路繼續向前,看看哪些項目能真正經得起時間的考驗,會是令人著迷的事。
專案和創辦人
-
加密貨幣融資的嚴峻現實:現實是,大多數專案都面臨著在荒野中緩慢而痛苦地死去的境遇。過去,專案方只需製作一個像迪斯可舞廳一樣炫目的PPT,就能獲得資金注入,但這樣的輝煌時代已一去不復返。現在的融資難度就像是向愛斯基摩人推銷冰塊一樣,只能祝君好運!
-
永無止境的「倉鼠滾輪」:獲得融資的專案的境況也好不到哪裡去。它們被困在「倉鼠滾輪」中,不斷消耗資金。一旦資金枯竭,專案方就必須籌集更多現金或推出代幣。如果代幣起飛,他們可能還能再活兩三年;但若不幸,就得重頭再來。沒有新用戶或實際收入,獲利的途徑就像霧夜中的道路一樣模糊。
-
新專案的崛起:老專案就像曾經流行一時的玩具,如今已無人問津。既然Berachain 和Monad 等新計畫都提供補助吸引投資,為什麼還要投資那些陳舊的計畫?雖然可能不是什麼佳釀,但同樣都是老酒。
-
龐氏騙局2.0:業界的龐氏騙局就像雨後的雜草一樣不斷冒出。這讓我想起了Celsius 和BlockFi 時代,當時貸款失控,導致了一場轟轟烈烈的崩盤。現在,我們又看到了類似的循環:質押、再質押以及所謂的「質押共享獲利」。這一次,規模擴大了10 倍,但結局如何?我想你我都猜得到!
-
科技型創辦人的困境:大多數科技型創辦人似乎完全沒有意識到加密貨幣是一頭截然不同的「猛獸」。他們往往沒有意識到,代幣經濟學、產品與市場契合度、社群建立以及所有這些熱門詞彙都是成功的關鍵。要成功,不僅要有好的產品,還需要龐大的網路和運氣。如果你沒有加入合適的VC 團夥或“KOL 黑手黨”,那就自求多福吧。
總之,加密貨幣是一場策略遊戲,如果你想玩,最好了解遊戲規則,否則你可能會成為這一狂野西部的另一個警世故事。
「他們在玩遊戲。他們在玩不玩遊戲的遊戲。如果我說他們在玩遊戲,我就違反了規則,他們就會懲罰我。我必須玩他們的遊戲,忽視我所看到的遊戲」 –RD Laing,英國心理學家
創投基金
-
VC 艱難的一年:在加密貨幣“沼澤”中航行。 VC 們要不是過早介入,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投資血本無歸;要嘛發現代幣還有12-18 個月才能解鎖。在加密貨幣時代,這就像等待蝸牛跑完馬拉鬆一般難熬!
-
聰明的少數人:不過,也有少數VC 像國際象棋大師一樣詭詐。他們幫助代幣以較高的完全稀釋估值(FDV)上市,對沖風險敞口,然後等待代幣跌至谷底,再以低價回購。這就像在時裝秀結束後清倉購買高級西裝一樣,他們知道什麼時候該持有,什麼時候該丟掉!
-
收入競賽:大多數VC 意識到有些項目能夠產生真正的收入,例如Friend Tech、Pump Fun 和Polymarket。但挑戰是,在眾多競爭者中選出可能會獲勝的那一個。要知道,光是Pump Fun 就有100 多個替代品!
-
流動性困境:流動性提供者正在成為加密貨幣世界的寵兒,因為專案方迫切需要更多的TVL 和資本來成功發行代幣。然而,今年大多數的流動性基金表現都不如比特幣–除非他們有交易Memecoins 或加密貨幣股票的訣竅。
-
投資Memecoins 無門: 受監管的基金無法接觸到memecoins,不幸的是,今年所有的事情幾乎都與memecoins 有關。
-
LP 的興趣開始上升,但仍在等待戲劇性的發展。我一直在與亞洲的財富管理機構和家族辦公室交談。繼加密貨幣ETF 出現以來,這些LP 對投資加密貨幣產業興趣開始提升,但仍在等待值得信賴的各方來處理他們的資金。他們不時會收到一些可怕的新聞,或遭遇駭客騙局,然後又被打回原形。
總之,雖然前景坎坷,充滿挑戰,但那些堅定信念的人可能會在加密貨幣的混亂中找到一條成功之路。
敘事
投資人問得最多的問題是,你認為下一個敘事是什麼?每個人都想建立或投入下一個敘事。
-
人工智慧專案最引人注目。似乎行業中的每個建構者都在開發去中心化計算網路。就像每個人都在開發擁有更高TPS 的L1/L2 一樣。我非常看好人工智慧與加密貨幣的結合,也期待與這領域的創辦人交流。
-
亞洲在加密貨幣領域處於領先地位,擁有與西方一樣多的開發者、創辦人和VC。新加坡以及香港的監管與西方相比更加明確,且亞洲的人口更年輕、更渴望發展,加密貨幣的採用率也更高。
-
永續產品敘事的回歸。 GMX 之後,除了HyperLiquid,沒有人喜歡任何永續DEX。每個人都在等待HyperLiquid 代幣的推出,有些人聲稱上市時的FDV 可能會達到1000 億美元。這可能為其他創新性永續交易平台的推出和良好表現定下基調。
-
RWA 成另一個專注於焦點。目前,Helium 和Solana 似乎在這場競爭中處於領先地位。 Helium 憑藉其擴展的家庭Wifi 訊號,目前正與電話公司合作,將允許其訊號共享給Helium 的覆蓋範圍。目前,Helium 的用戶數已超過75 萬人。
-
無法扼殺的memecoin 狂熱。 Memecoin 最近表現平平,但仍將繼續存在。在我看來,WIF、POPCAT、BONK、PEPE、MEW、GIGA、SUN、MOTHER 等主要memecoin 的每一次下跌都是買入時機。
-
鏈抽像是另一個令人興奮的基礎架構。但在Token 2049 上,該賽道的參與者太多,展台也太多。我還沒有看到明顯的贏家,但用例對我來說很明確,即用戶在鏈無感化的前提下進行多鏈交易。
-
放緩的比特幣生態進展。雖然圍繞比特幣生態仍然有很多活動,但與沒有去年相比,並沒有那麼受關注。整個生態仍然混亂,距離真正的用例和良好的用戶體驗還很遙遠。
-
過多的鏈上衍生品,導致DeFi 生態支離破碎,風險不斷增加。我對整個質押/再質押機制不抱太大希望,但如果看到有趣的東西,我會保持開放的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