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銀行化」現象近年來引發關注,涉及個人和企業在沒有合理預警的情況下被銀行取消服務。這一過程缺乏正當程序,可能成為政治行為者針對特定群體的工具。政府透過「鎖喉行動」等手段,影響銀行對高風險或政治不受歡迎產業的支持,導致合法企業被無端拒絕服務。此現象影響廣泛,破壞金融體系的公平性,激發對創新的抵制。人們被鼓勵分享經歷以加強反對這一現象的聲音,並推動銀行採取更負責任的做法。
「去銀行化」多年來一直在幕後進行,但最近又重新進入公眾視野。許多個人、政策制定者、公司,尤其是美國的創新企業家紛紛對此議題發聲。由於加密貨幣產業和特定機構的封閉出現在本次討論中,以下是對此現象的簡要解析,有助於釐清事實與雜訊。
什麼是「去銀行化」?
簡單來說,銀行化是指守法的個人或實體在沒有預警的情況下被銀行取消服務關係,可能會因此被排除在銀行體系之外。
去銀行化之前那些因涉嫌涉嫌或確認存在欺詐、洗錢或其他非法活動而在經過某些調查或程序後失去銀行服務的情況。
去銀行化可能是在沒有明顯調查、詳細解釋或提前通知的情況下發生,而出行的事件通常沒有足夠的時間轉移資金。 最重要的是:這個過程沒有正當程序、呼籲或其他手段。
從大局來看,這為什麼很重要?
現有的公平銀行規則試圖確保不因年齡、性別、婚姻狀況、民族、種族、宗教等因素而受到限制。但這些規則主動限制銀行(或監管機構)卻否認或撤銷了人們的使用銀行服務的權利。
因此,去銀行化可能被特定的政治行為者或機構系統性地啟動武器,針對個人或產業,而進行適當的程序。試想,如果政府僅因政治立場或其他任何理由決定誰能或不能用電,無需解釋、調查、通知或提供失敗措施……這就是去銀行化的本質。
為什麼會去銀行化?
並非所有銀行帳戶被關閉的情況都屬於「去銀行化」。銀行因關閉客戶帳戶的多種合理原因是可以理解的,例如他們認為客戶參與了可疑活動。此外,銀行可能會主動選擇減少對某些個人的選擇、行業或商業模式的風險口,以降低合規成本和工作量。
然而,這類合法行為並沒有引發對銀行化的擔憂。相反,許多關於去銀行化的擔憂來自於有報告稱監管當局去奪取權力,向銀行施加不當影響,要求他們取消某些行業客戶的帳戶,或拒絕與特定政治立場或利益相關聯的客戶合作。這使得這些監管機構可以對產業施加權力,而國會則授權其這樣做。
銀行通常會屈服於這種壓力,因為他們不希望與監管對抗機構。許多銀行也不想應付若不對抗可能引發的合規麻煩或額外檢查。
「鎖喉行動」(Operation Choke Point)是怎麼回事?
2013年,美國司法部作為總統金融詐欺執法特別工作組(Financial Fraud Enforcement Task Force)的一項政策倡議,發起了針對某些企業的詐欺和洗錢調查。這涉及政府策略的轉變:從針對個人企業的不當行為,轉為向銀行和支付公司發行傳票,要求調查其客戶是否經營高風險或政治上不受歡迎但合法的業務。
同時,政府利用其監管權力,不當「切斷」某些企業的金融服務接入、關閉帳戶,以打壓其不喜歡的行業(這一點由時任美國銀行業協會人負責觀察到)。 2014年的《華爾街日報》專欄文章中,時任美國銀行業協會前主席、前俄克拉荷馬州州長兼華盛頓兩黨政策中心名譽主席弗蘭克‧基廷寫道:
「成為銀行家時,沒有人會給你配發權限,也不會為你配備法官長袍。那為什麼司法部要求銀行家扮演警察和法官的角色?『鎖喉行動』要求銀行識別可能違法或做了政府官員不喜歡事情的顧客。
該計劃在隔年因法律、國會及機構反對而被宣布關閉。
如今,「鎖喉行動2.0」這個術語有時被用來指針對「政治敵人和不受歡迎的科技公司」的去銀行化行為。或者用另一種說法,該術語指銀行「切斷與」被認為政治不正確、極端、危險或越界客戶的聯繫」。無論如何定義,這個問題影響了政治光譜全球的個體和行業。
其中有哪些機構參與?
「鎖喉行動」以及任何相關或後續針對特定實體或產業系統性銀行化的努力,其內部配合胎兒一直不去相似,調查若有也多在秘密進行,且《資訊自由法案》(然而,在12 月6 日的一次訴訟中,某些FOIA 案件披露了一封來自聯邦保險公司(FDIC)的信函(日期為2022 年3 月11 日)日),內容為:「…目前FDIC尚未確定銀行正在進行此類活動,需要提交哪些監管文件。
同時,我們已知的、實施「鎖喉行動1.0」的原金融詐欺執法特別工作小組(2013年)包括FDIC和司法部(DOJ)等機構。美國財政部下屬的獨立機構-貨幣監理署(OCC) )以及美國中央銀行-聯準會(FRB)顯然也參與其中。消費者金融保護局(CFPB)也被回檔。
值得注意的是,不僅美國政府採用了去銀行化的手段。加拿大等其他國家也曾採用此策略;英國也曾就主導政府的去銀行化投訴展開調查。
政府為什麼要這樣做?有哪些影響?
政府聲稱去銀行化的理由包括打擊支付處理詐欺、防止高風險企業經營(因為這些企業可能被認為更容易與洗錢相關)。這種做法更多被稱為“去風險化”,即“金融機構”在未針對風險客戶進行具體分析和管理的情況下,不加地區別終止或限制與各類客戶的業務關係”。
然而,普遍上的風險化和去銀行化也可能被用作“黨派工具”,僅僅是出於政治原因關閉合法業務。此外,某些政府機構可能希望決定「消費者可以在任何地方及在」在獲得貸款、金融產品及其他銀行服務」方面擁有更多自由裁量權和權力。
問題不在於具體政府機構履行職責,而是政府對合法企業過度幹預(或剝奪權力)——在缺乏任何有效的正當程序或否定措施的情況下進行操作,而這些行為往往發生在幕後。 ,當現有法律和合法手段已經足以用於監管企業達成如保護消費者、防止洗錢和阻止其他犯罪行為的正當目的時。
使用去銀行化策略會產生一系列的後果。更高的目標是保護消費者和銀行系統,其結果可能適得其反,例如作為阻止消費者選擇自由,或對整體商業活動產生寒蟬效應。這種做法也相當多了美國政府本身的政策目標。例如,美國政府2023 年一份關於去風險化的報告指出:
推動金融活動脫離受監管的金融體系; 中斷或延遲國際發展資金及災害救援的救助轉移; 阻礙低收入和中等收入群體以及其他服務不足的社區接入金融體系; 尊崇美國金融體系的核心地位。
最後,去銀行化也可能會因為簡單的關聯而懲罰合法企業和個人。例如,因為有人受僱於某加密貨幣產業的開源基金會,他們已批准獲得的質押貸款被撤銷。
基於所有原因,人們將上述銀行化描述為「不符合美國精神」。當這種行為不加區別地針對新興技術時,更被認為是反創新的。
問題的範圍有多大?
儘管我們無法代表整個產業或特定利益群體發言,但作為加密貨幣產業的創投機構,我們在過去四年裡親眼目睹了至少30 個起銀行去的案例,涉及我們的投資組合公司及創辦人。 Coinbase 也曾公開分享,他們發現至少「20個例子顯示FDIC指示銀行’暫停’、’避免提供’或’不要進行’加密貨幣銀行服務」。
很可能還有更多案例持續報導,因為許多企業家和小型企業出於對進一步回應的擔憂或缺乏資源應對問題,選擇保持沉默。
對於我們的投資組合公司來說,許多去銀行化的案例發生在尚未獲利或尚未發行代幣的公司身上。這些公司的銀行帳戶接受了選民基金和大學轉讓基金等機構的風險投資,把這些資金用於支付員工薪資和其他日常業務支出,與其他科技企業別無二致。
或者是書面告知,或者更常見的是口頭告知:「我們不為加密貨幣行業提供銀行服務」;更常見的是:「由於目前合規相關問題,您的帳戶將被關閉,請立即轉移所有資金。我們也從公司收到以下報告:
被告知「業務合規後台團隊關閉了帳戶,並禁止我們使用任何其他帳戶。未說明其他原因,也沒有上訴程序」; 因「對所有加密貨幣企業的經營者缺乏信任」而被拒絕; 毫無疑問,根據調查信件和通知,首先導致公司在本已推出的運作模式下陷入了嚴重的循環和巨大的壓力。
你可以做什麼?
請繼續公開分享您的經驗;我們將繼續追蹤相關事件。您也可以聯繫您熟悉的相關合作夥伴,以獲取更多資源和支援。
我們也想對那些盡職盡責的銀行合作夥伴(以及法律顧問和其他相關方)表示感謝——他們花時間經過深思熟慮建立了合理的風險評估能力,努力了解任何特定公司的基本商業模式和風險。我們知道你們是誰,並深表感謝。
謝:米歇爾·科沃爾、邁爾斯·詹寧斯和艾米麗·維斯特霍爾德;同時感謝保羅·卡菲羅、大衛·斯維爾德洛夫和艾登·斯萊文
資訊來源:0x資訊編譯自網際網路。版權歸作者Sonal Chokshi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