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研報精讀
一、完美的預言
2024年12月18日,聯準會主席鮑威爾宣布再降息25基點。對Polymarket的用戶來說,這個結果早在兩週前就已成定局——在這個用錢投票的預測平台上,降息的機率從12月13日開始就穩定在95%以上。
真正今年讓polymarket出圈的是今年的美國大選。在傳統媒體和權威民調依然舉棋不定時,Polymarket就給出了川普勝選的明確訊號,比美聯社正式宣布提前了近六個小時。
一位被媒體稱為”川普鯨魚”的法國神秘交易員,透過在Polymarket上精準押注川普勝選,收穫了驚人的8500萬美元收益。
從聯準會決策到總統大選,從地緣衝突到企業併購,Polymarket上的預測準確率持續刷新人們對預測極限的認知。一個引人深思的現象浮現:為什麼用錢投票,總是比傳統預測方式更準確?
二、為什麼下注比民調更準?
在2024年大選前夕,《紐約時報》與錫耶納學院的權威民調顯示,民主黨在七個關鍵搖擺州佔優勢。哈里斯以48%對47%的微弱領先優勢力壓川普,在內華達、北卡羅萊納、威斯康辛和喬治亞四州都保持領先。然而,最終的選舉結果卻完全相反。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Polymarket的預測。在這個平台上,川普的勝率一直遙遙領先。為什麼會出現這麼大的反差?這背後反映的是預測方法的本質差異。
一、傳統民調的限制
傳統民調面臨幾個根本的挑戰:
首先是”表態失真”。在高度極化的政治氛圍中,許多選民傾向於給出”政治正確”的答案,而不是內心的真實想法。
其次是”樣本代表性”問題。在智慧型手機時代,願意接聽陌生民調電話的人越來越少,而那些會接聽的人往往代表性不足。
還有”深度不足”的問題。電話民調通常時間有限,難以深入了解選民的真實態度和可能的行為改變。
最後是”靜態偏差”。傳統民調像是拍攝靜態照片,難以捕捉選情的動態變化。
二、研究深度的勝利
相較之下,Polymarket的預測之所以更準確,關鍵在於參與者投入的龐大研究精力。
以”川普鯨魚”團隊為例。他們派出實地研究團隊走訪搖擺州,深入分析歷史選舉數據和人口變遷,甚至研究天氣、交通等影響投票率的細節因素。他們建立了複雜的預測模型,並根據新資訊不斷調整。
在像Polymarket這樣的預測市場中,我們看到了預測方式的革命性轉變:深度研究取代了表面判斷,系統分析取代了直覺預測。
正如一位資深參與者所說:”這不是在賭博,而是在做最嚴肅的研究。當你準備做出重要預測時,你會投入超出常人想像的精力去尋找真相。”
三、Polymarket這種預測市場為什麼比傳統博弈更準?
Polymarket看起來像是一個預測博彩網站,但它的本質是一個資訊市場。在這裡,世界上正在發生的重大事件都被轉化為簡單的是與否問題:”美聯儲這次會降息嗎?””川普能贏得大選嗎?”
使用者可以用虛擬貨幣購買”是”或”否”的份額。例如在大選預測中,如果你認為川普會贏,就買進”是”的份額。如果川普真的贏了,這些份額就會變成1美元,反之則變成0美元。份額的即時價格,就反映了當下市場對這個事件發生的預期機率。
為什麼Polymarket比傳統博彩更準確?這源自於三個關鍵設計:
首先是問題設計。每個預測事件都必須有明確的判定標準,不能有任何模糊空間。例如”聯準會是否會在12月降息25個基點”,這個問題的答案只可能是”是”或”否”,不會有第三種可能。
其次是市場機制。任何人都可以隨時買賣份額,價格由供需決定。這就像一個小型的股票市場,新資訊會立刻反映在價格上。當有人掌握了重要訊息,就會迅速買入或賣出,推動價格向真實機率靠攏。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是做市商機制。做市商透過不斷提供雙向報價,創造了市場深度。
什麼是市場深度?想像一個水池,深度越大,投入一塊石頭帶來的水花就越小。在市場中,深度意味著能承受大額交易而不會導致價格劇烈波動的能力。
市場深度為什麼如此重要?設想沒有做市商的情況:一位研究者透過深入分析,發現市場預期偏離實際機率。但當他想建立大額部位時,可能會發現交易對手稀少,必須用越來越高的價格才能買到足夠份額。這種情況下,即使判斷準確也難以獲利,做研究的動機就會被打擊。
而有了做市商,情況就不同了。做市商隨時準備以略低於市價的價格買入,並以略高於市價的價格賣出。研究者可以迅速建立大額部位,而不會顯著影響市場價格。這樣的機制讓那些投入大量資源、深入研究的預測者能夠充分利用他們的資訊優勢。
就拿那位”川普鯨魚”來說。據知情人士透露,在他的團隊中,有選舉數據專家,有民調分析師,有社群媒體研究員,甚至有天氣預報專家。因為他們知道,在美國大選中,下雨天往往會影響選民投票的動機。正是充足的市場深度,讓這種深入研究變得值得。
這就形成了一個良性循環:做市商提供深度,深度讓研究變得有價值,更多人願意投入精力做研究,預測變得更準確,市場吸引更多參與者,做市商能夠提供更好的深度。這種制度設計把複雜的預測變成了簡單的買賣行為,卻在買賣背後推動最嚴謹的研究。參與者不是在賭博,而是用專業知識和系統分析去尋找真相。
從本質上看,Polymarket比傳統博彩更準確,是因為它創造了一個讓”追求真相”與”追求利潤”完美統一的生態系統:
這與傳統博彩有本質區別。在傳統博彩中,莊家透過設定賠率賺取差價,玩家本質上是在與莊家對賭。而在Polymarket中,做市商只賺取極小的買賣差價,真正的利潤來自於對未來的準確預測。這讓整個市場的目標一致:尋找真相。
正是這種機制設計,讓Polymarket成為了一個能夠持續產生準確預測的資訊市場,而不僅僅是一個博弈平台。
四、預測市場的哲學根基-哈耶克和Robin Hanson
預測市場的設計並非偶然,它深植於兩位思想家的理論洞見:哈耶克的”知識分散理論”和Robin Hanson的”預測市場理論”。
哈耶克在他的名作《知識在社會中的運用》中提出了一個關鍵觀點:在複雜的社會中,知識總是分散存在於每個人手中。沒有任何個人或機構能夠獲得完整的資訊。例如要預測一場選舉的結果,單一分析師再厲害,也不可能完全了解所有選區的具體情況、每個社群的投票傾向、天氣對投票的影響等等。
那麼,如何把這些分散的知識整合起來呢?哈耶克認為,價格機制是最有效的方式。在市場中,每個人都基於自己掌握的局部資訊來交易,而價格會自動整合這些分散的訊息,形成一個綜合的訊號。
Robin Hanson則進一步發展了這個思路。他提出,我們可以為任何可預測的事件創造一個專門的市場。在這個市場中,價格就代表了事件發生的機率。這就是預測市場的理論基礎。
Hanson特別強調了”真金白銀”的重要性。當人們用真實的金錢交易時,會被迫認真看待自己的判斷。你可能會在網路上隨便發表觀點,但當你要用真金白銀下注時,就會更加謹慎。這就是為什麼預測市場比民調或專家預測更準確—— 因為它讓人們”把錢放在嘴邊”(put money where your mouth is)。
更深層次地說,預測市場解決了一個古老的認識論問題:如何在沒有”上帝視角”的情況下,最大限度地接近真相?答案是:透過市場機制,把分散的知識、不同的觀點、各種資訊來源編織成一張巨大的認知之網。每一筆交易都是一個訊號,而價格則是這些訊號的最終綜合。
這種方法既不依賴單一專家的權威,也不依賴多數人的共識,而是依賴一個能夠不斷自我修正的市場機制。當新的資訊出現時,那些最先獲得資訊或最善於分析資訊的人會迅速採取行動,推動價格朝著更準確的方向移動。
從這個角度來看,預測市場不僅是交易平台,更是認知工具、一種社會技術創新。它展示了一種全新的獲取真相的方式:不是透過權威的判斷,而是透過市場的智慧;不是透過中心化的計算,而是透過分散式的協作。
這就是為什麼預測市場被認為具有革命性意義。它不僅能預測選舉結果,也可能改變我們認識世界的方式。
五、”第五權”和”資訊金融”時代的到來
如果說傳統媒體是”第四權”,那麼預測市場正在成為一種新的社會力量—”第五權”。它不是透過言論來影響社會,而是透過價格訊號來傳遞真相。這種力量不僅在重塑我們獲取和驗證資訊的方式,更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資訊平權。
在傳統金融市場中,機構投資人通常能獲得比散戶更多、更快的資訊。但在Polymarket這樣的預測市場上,所有人都能即時看到相同的機率數字,都能在第一時間感知市場對未來的預期。這種透明度讓預測市場成為了一個獨特的資訊來源。
越來越多的交易員和研究機構關注Polymarket,不是為了下注獲利,而是將其作為一個重要的資訊來源。當他們需要評估某個重大事件的可能性時,預測市場的價格往往是最直觀、最可靠的參考。這種現像印證了預測市場正從單純的交易平台,演變為一個核心的資訊基礎設施。
想像這樣的場景:當一個重大新聞出現時,人們不僅會關注媒體的報道,還會立即查看預測市場的價格。例如俄烏戰爭期間,當某個城市傳出激烈戰事的消息,相關預測市場的價格變動往往比新聞報導更快、更準確地反映了局勢的真相。
這種資訊平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傳統上,預測和分析往往被少數菁英所壟斷:政治分析需要依賴智庫報告,經濟預測要看投行研究,選舉情勢要等民調機構公佈。但現在,任何人都可以透過預測市場直接”看見”未來的機率。
這種變革正在重塑整個資訊生態。例如,彭博社和路透社等主流財經媒體開始定期引用Polymarket的預測數據。一些對沖基金將預測市場的價格變動納入他們的風險評估模型。甚至有政策研究者建議,政府在製定重要政策時,也應該參考預測市場的訊號。
更有趣的是,預測市場正在形成一種新的”集體智慧顯示器”。當特定領域的專家發現新資訊時,他們往往會透過預測市場的交易來表達自己的判斷。這些專業洞見透過價格機制被及時、準確地傳遞給所有市場參與者。這就像一個永不休息的”真相會議”,不斷地匯集和更新著人類對未來的最佳認知。
更重要的是,預測市場正在催生一個全新的領域:”資訊金融”。在這個領域裡,資訊不再只是用來閱讀和傳播,而是可以被定價、交易和投資的資產。準確的預測能帶來收益,錯誤的判斷會導致損失。這創造了一個前所未有的資訊生態:
首先,它改變了資訊生產的激勵機制。傳統媒體靠點擊量獲利,這常常導致”標題黨”和情緒化報道。但在預測市場中,只有準確的資訊才能帶來收益。那些善於收集和分析資訊的個人或團隊,可以透過預測來獲得回報。
其次,它提供了一種新的資訊驗證機制。在社群媒體時代,假訊息肆虐,但很難快速判斷真偽。而在預測市場中,每個資訊的價值都會立即反映在價格上。如果有人散佈假消息,知情者會立即透過交易來糾正價格,從中獲利。
第三,它正在形成一個新的職業群體:資訊交易員。就像有人透過交易股票期貨為生,未來可能會有越來越多的人專門從事資訊預測和交易。他們會建立專業的研究團隊,使用先進的分析工具,像管理投資組合一樣管理各種預測部位。
展望未來,預測市場可能會滲透到社會的各個領域。企業可能用它來預測產品銷量,政府可能用它來評估政策效果,科學研究機構可能用它來預測研究突破。每個重要的社會議題都可能有對應的預測市場,價格會即時反映集體認知的變化。
這種發展也帶來了新的挑戰。如何防止市場被操縱?如何平衡資訊交易的效率和社會公平?如何處理預測市場可能帶來的道德風險?這些都是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
在這個充滿不確定性的世界裡,預測市場正在成為一個真實機率的”公共顯示器”。它讓我們每個人都能平等地獲取關於未來的訊息,不再受制於傳統資訊管道的限制。這種資訊民主化不僅提高了社會的預測能力,也讓決策變得更加透明和理性。
未來,當我們回顧這個時代,或許會發現:預測市場的真正革命性不在於它能多準確地預測未來,而是它讓每個人都能平等地參與到真相的發現過程中。這才是”第五權”最深遠的意義。
這就是《資訊金融》時代:一個用價格發現真相、用市場實現平等的新世界。在這個世界裡,最寶貴的財富不是金錢,而是準確的認知;最重要的能力不是預測未來,而是不斷修正自己的判斷;最珍貴的進步不是技術創新,而是資訊的民主化。那些能在資訊海洋中捕捉到真相的人,將成為這個時代的贏家。
參考文獻:本文參考了小宇宙上的播客《文理兩開花》的一期內容《Polymarket和預測市場:讓數據下注,讓真相說話》以及其它新聞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