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Agent框架與標準之爭的背後:如何評斷專案優劣?

每每提及AI Agent框架和標準,相信不少人是惡魔亦是天使的錯亂。因為做框架的天花板很高,短時間可能速通到300M,但一旦名不副其實,共識崩塌,同樣跌到深淵的機率也很高。那麼,AI Agent框架標準為何成了兵家必爭之地,如何評斷框架標準是否值得投資? 以下,謹分享個人理解供參考:

1)AI Agent本身是純web2網路情境下的產物,LLMs大模型透過大量的資料封閉訓練,最後跑出ChatGPT、Claud、DeepSeek等之類的可互動AIGC應用。

它的整體重心是「應用」邏輯,至於Agent之間如何通信交互,Agent之間如何建立統一的數據交換協議,Agent之間如何構建可驗證的計算驗證機制等等問題都先天缺乏。

AI Agent拓展框架和標準本質上是從中心化伺服器到去中心化協作網路、從封閉生態到開放統一標準協議,從單一AI Agent應用到複雜聯動生態的web3分散式架構演進之路。

核心邏輯就一點:AI Agent要在web3模組化、鏈化思想下謀求商業化前景,以「框架標準」為起步目標都要搭建一套符合web3框架的分散式架構,要不然就是純拼力和使用者體驗的web2應用市場思路了。

所以,AI Agent框架和標準才成了這一輪AI +Crypto敘事熱潮的兵家必爭之地,想像空間實在無法言喻。

2) AI Agent 框架和標準處於非常早期階段,毫不誇張說,現在聽各個和開發者講自己的技術願景和實踐路線,無異於10年前 @VitalikButerin 來中國路演尋求融資一樣。試想,10年前的Vitalik站在你面前,該如何評斷?

1.看創始人魅力,這和大部分一級天使輪「投人」的邏輯一致,比如, @shawmakesmagic 被罵大嘴巴的時候,如果你看到了他嬉笑怒罵貼近社區的真誠,就會抱緊ai16z大腿;又例如,Swarms的@KyeGomezB 在被各種FUD詐騙時,他始終如一地探討技術的態度,是不是能打動你等等;

2.看技術品相,雖然門面可以來自裝潢,但裝潢也需要成本,一個擁有好技術品相的項目,值得Fomo、值得「捐款」心態投資、值得花精力跟進研究。例如:Github程式碼品質、開發者開源社群Reputation、技術架構邏輯自洽與否、技術框架是否已經有應用落地、技術白皮書內容硬派程度等等;

Total
0
Shares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