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參與早期專案的邏輯和心態

來源:道說區塊鏈

這幾天文章最後有讀者提到了一個很常見的問題:

如果錯過專案最早期應該用什麼心態來評估是否還值得參與?

這個問題中提到的一個重要概念是「早期」。

但以我的經驗,判斷一個項目是否還處於早期在很大程度上是非常主觀的,很難有一個客觀的標準。

很可能我們自認為發現的一個事物根本就不新鮮,但其實生態中的大部分人根本都還沒接觸到;也有可能我們自認為很新鮮的事物這個生態中的其他人早就見怪不怪了。

如果一定要說有什麼大體上可以參考的標準,那我的參考標準就是看推特以及相關媒體提到這個賽道或相關項目的頻次多不多?

可是什麼叫「多」什麼叫「不多」這又是個人經驗了。當多經歷幾次加密生態的多頭市場後,投資人或許能在心理上大概建立一個感性判斷。

除此之外,還可以大概參考一個新項目其代幣的總流通市值(FDV),把它的FDV和當下生態中比較成熟的項目代幣市值相比。

例如現在排名第100的代幣其FDV是13億美元,那麼如果一個代幣的FDV不到10億美元,那我覺得它大概率就還處於泡沫不大的階段。

對這樣的項目,我就不認為價格是我要擔憂的因素了。

如果我們照上面的標準找不到這樣的項目,錯過就錯過,也沒什麼好後悔的——即便是眼看著自己曾經看過但放掉的項目日後一路高漲也不要產生情緒,可以總結反思一下自己在哪些方面是不是可以調整一下判斷標準或可以學到什麼教訓,以利再戰,未來一定還有機會。

如果我們幸運,找到了這樣的項目,接下來,我重點考慮的就不是價格而是項目的基本面了:例如賽道、團隊、建設等。

但這時候我們往往很可能又會碰到另一個尷尬的局面:專案的資料少的可憐、甚至根本就是白紙一張。

這時候我覺得最需要的是勇氣——拿出可以完全犧牲掉的資產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來大膽參與。

例如我最早看到Virtuals平台時,就是這個狀況。

那時候還沒有專案聯創的專訪,我也記不太清楚在哪裡看到這個平台的資訊了,然後就好奇看了一眼這個平台。

看完後,我大概能理解的就是它是用類似1CO的方式給AI代理融資,除此之外我也沒有更深的理解。

在當時的Virtuals平台上,前三名的是專案方支持的三個AI代理:LUNA、GAME和CONVO。然後剩下的大概有一百還是兩百個山寨代理。

我曾經在文章裡說過,我對LUNA沒什麼感覺。

至於GAME,我當時看它的介紹,只有個印象它是和遊戲相關的代理,但這個代理能幹啥,根本就沒有細節,更不要說詳細介紹。

而CONVO,我也沒有太看懂,我似乎覺得它是和AI代理使用體驗相關的東西,但它到底有什麼用,我也找不到更多的資訊。

剩下的那些山寨代理,我隨便看了幾個,覺得和GPT沒什麼差別,估計就是披了一層花俏的外衣而已。

那麼在這種情況下,我怎麼想的呢?

我想的第一點就是:VIRTUAL是平台幣,不管它成不成功,反正其它代理上幣都得靠它,所以怎麼也得買它。

而其它的呢?

我不可能相信那些沒有任何背景的山寨貨,所以選來選去只能選那三個平台支援的代理商。

這就是我的邏輯。

我沒有任何高深的認知、沒有任何內幕消息、更沒有任何先見之明。

大概到了12月底,GAME專案方突然傳出消息說它們弄出來一個AI代理框架,和ELIZA是同類競爭項,自此專案代幣一飛沖天。

可是我在買GAME的時候哪裡可能知道這些?

完全就是大膽參與的結果。

Total
0
Shares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