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通過推文威脅美聯儲的獨立性,這種施壓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71年。當時,面對經濟滯脹,尼克鬆對美聯儲主席伯恩斯施加了前所未有的壓力,要求降低利率和增加貨幣供應。伯恩斯最終妥協,導致短期經濟繁榮,但也為後來的通脹埋下伏筆。尼克鬆的“衝擊”政策打破了既有的貨幣體系,最終引發了嚴重的滯脹。伯恩斯的任期成為美聯儲獨立性的反面教材,而當前主席鮑威爾則希望避免重蹈覆轍。
原文作者:葉楨,華爾街見聞
特朗普正用一條條推文威脅美聯儲的獨立性,而上一次美國總統如此施壓美聯儲,要追溯到,1971年,美國大滯脹時代的前夕。 ,美國大滯脹時代的前夕。
1971年,美國經濟已經面臨「滯脹」困境,失業率達,6.1%,5.8%,國際收支逆差持續擴大。為爭取連任,尼克松總統對時任美聯儲主席伯恩斯施加空前壓力。 ,尼克松總統對時任美聯儲主席伯恩斯施加空前壓力。
白宮記錄顯示,1971年,尼克鬆與伯恩斯互動次數顯著增加,特別是在,1971年,兩人每季度的正式會晤達,兩人每季度的正式會晤達,遠超常規溝通頻率。 ,遠超常規溝通頻率。 ,遠超常規溝通頻率。
而這種干預在政策操作層面表現為:當年,5%驟降至年末的3.5%,M1貨幣供應量增速達到二戰後的峰值8.4%。在布雷頓森林體系瓦解,全球貨幣體系劇變的這一年,伯恩斯對政治的妥協為後來的「大通脹」埋下伏筆,直到,1979年年後保羅
伯恩斯也因此背負了歷史的罵名。今天的鮑威爾,絕不想重演伯恩斯的命運。 ,絕不想重演伯恩斯的命運。
伯恩斯的妥協:政治利益壓倒價格穩定
1970年年,尼克松親自提名阿瑟
當時,1972年,而彼時美國經濟尚未完全從,1969年,失業率高企。他急需一波經濟增長,哪怕是靠「放水」製造的虛假繁榮。
於是,他不斷向伯恩斯施壓,希望美聯儲降息、增發貨幣,以刺大幅上漲長。白宮內部錄音記錄了尼克松和伯恩斯的多次對話。 ,以刺大幅上漲長。白宮內部錄音記錄了尼克松和伯恩斯的多次對話。
1971年10月10日,在橢圓形辦公室中,尼克鬆對伯恩斯說::
「我不想就這麼下台((我不想快速出城)……如果我們輸了,這將是華盛頓最後一次由保守派執政。」,這將是華盛頓最後一次由保守派執政。」
他暗示如果自己連任失敗,伯恩斯將面對一個由民主黨人主導的未來,政治氛圍將徹底改變。面對伯恩斯試圖以「銀行體系已經很寬鬆」為由拖延更多寬鬆政策,尼克松直接駁斥::
(流動性問題)(只是胡說八道)。 」
不久後,在一次電話中,伯恩斯向尼克松報告道:「我們把貼現率降到了4.5%。」
尼克松回應道:
「好,好,太好了(,好,好,很好)……你帶著他們往前衝,你一直都是這樣做的(,你可以領導。你總是有。 (((稍稍踢臀部),有點)。」
尼克松不僅在政策上施壓,1971年12月24日,他對白宮辦公廳主任喬治
「你覺得我們對阿瑟的影響差不多夠了嗎?我是說,我還能對他施加多大壓力?」,我還能對他施加多大壓力? 」
「如果不行,我就把他叫進來(如果我必須再次與他交談,我會做的。下次我((((Reather)),我只帶他去)。」
尼克松還強調,伯恩斯無權決定聯儲理事會的人選::
「他得搞清楚,這跟首席大法官伯格一樣,這跟首席大法官伯格一樣……我不會讓他選自己人(我不會讓他(他的人民命名)。」
這些對白來自白宮錄音,清晰地展示了美國總統對央行主席的系統性施壓。而伯恩斯也的確「照做」了,並用一套理論為自己的做法辯護。 ,並用一套理論為自己的做法辯護。
他認為,緊縮的貨幣政策以及隨之而來的失業率上漲,對於抑制當時的通貨膨脹是無效的,因為通貨膨脹的根源在於美聯儲無法控制的因素,例如工會、食品和能源短缺以及歐佩克對油價的控制。 ,例如工會、食品和能源短缺以及歐佩克對油價的控制。
1971年年到1972年,美聯儲降低利率、擴大貨幣供給,推動經濟短暫繁榮,也幫助尼克松實現了連任目標。但這場「人為製造」的經濟繁榮的代價很快顯現。 ,也幫助尼克松實現了連任目標。但這場「人為製造」的經濟繁榮的代價很快顯現。
繞過美聯儲的「尼克松衝擊」
儘管美聯儲是貨幣政策執行機構,但在,1971年8月,並未顧及伯恩斯的反對。 1971年8月13-15日,尼克松召集15名核心幕僚在戴維營舉行閉門會議,包括伯恩斯、財政部長康納利和時任國際貨幣事務副部長沃爾克。 ,包括伯恩斯、財政部長康納利和時任國際貨幣事務副部長沃爾克。 ,包括伯恩斯、財政部長康納利和時任國際貨幣事務副部長沃爾克。
會議中,儘管伯恩斯最初反對關閉美元與黃金兌換窗口,但在尼克松強大政治意志下,會議直接繞過美聯儲決策程序,單方面決定:
關閉美元與黃金兌換窗口,暫停外國政府以美元兌換黃金的權利;實施,90天工資和物價凍結,遏制通脹;對所有涉稅進口商品徵收10%附加稅,保護美國產品免受匯率波動影響。 ,保護美國產品免受匯率波動影響。
這被稱為「尼克松衝擊」的一系列舉措,打破了,1944年,黃金隨之暴漲,全球匯率體系瓦解。 ,全球匯率體系瓦解。
起初,工資物價管制短期內抑制通脹,1972年3.3%。但到了1973年年
美國經濟隨即陷入罕見的「雙殺」局面,1973年8.8%,1974年12.3%,失業率也持續上漲,形成典型的滯脹格局。
這時,伯恩斯試圖重新收緊貨幣政策,卻發現自己早已失去公信力。他對政治妥協和非貨幣措施的依賴為「大通脹」埋下伏筆,直到,1979年後保羅
鮑威爾絕不想做下一個伯恩斯
伯恩斯任期留下年均7%的通脹率,並削弱了美聯儲信譽。美聯儲內部文件與尼克松錄音顯示,伯恩斯將短期政治需求置於長期價格穩定之上,他的任期成為中央銀行獨立性的反面教材。 ,他的任期成為中央銀行獨立性的反面教材。
有財經評測人調侃道:
「伯恩斯沒有行騙,也沒有殺人,甚至不是戀童癖……他犯下的唯一罪行是———在通脹完全控制住之前就降息了。」
相比之下,伯恩斯的繼任者保羅·沃爾克,以,19%的利率「掐死」通脹,雖製造了劇烈衰退,卻成為華爾街、經濟史、乃至公眾眼中的終結通脹的英雄。歷史證明,美國人可以原諒一位導致經濟衰退的美聯儲主席,但不會原諒一位點燃通脹的主席。 ,但不會原諒一位點燃通脹的主席。
鮑威爾深知這一點,也絕不想做下一個伯恩斯。 ,也絕不想做下一個伯恩斯。
資訊來源:由0x資訊編譯自互聯網。版權歸作者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