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深潮TechFlow
這兩天的大事件,莫過於meme 發射平台Pump.fun 的代幣預售。
千呼萬喚始出來, PUMP 於7月12日開啟預售,僅12分鐘就賣出了總價值5億美金的份額。這不得不讓人感嘆不是市場缺錢,而是市場裡的錢更傾向於觀望並出手大項目。
而隨著比特幣突破新高,PUMP 的預售似乎站在了一個行情牛轉熊、情緒悲觀轉向樂觀的微妙時間點上,更多人開始FOMO,Hyperliquid 上也不斷有巨鯨開出多單。
與之形成的對應的,是另一部分人沒有通過CEX 打到PUMP 的落寞。
Pump.fun 的官網數據顯示,幾家之前官宣與其達成預售合作的CEX 們,在預售成功的所有PUMP 渠道佔比中,數據都是0;而另外幾家有數據的如KRaken、KUcoin 和Gate,通過它們打到的份額,佔總PUMP 預售的比重也就10%左右。
如果你也試圖從CEX 參與PUMP 預售,那大概率也是撲了個空。
不過先別急著難受,這裡有更多可能讓你心里平衡的數據,它們可以指向了一個更加清晰的結論— PUMP 預售,或許是少數人的狂歡。
Kraken,兩個人的狂歡
在事先的安排裡,Pump.fun 的預售找了6家CEX 進行合作;無論過程和原因具體是什麼,從結果來看其中的三家預售數據均掛0,這就讓人把重點放在了其他三家打到的CEX 身上。
Kraken 是裡面打到最多份額的CEX,共計產生了3000萬美金的打新額度。
你可能會認為有不少用戶通過Kraken 拿到了PUMP,但實際情況可能是— 只有2個人拿到了額度。
據推特用戶@splinter0n 通過預售的接口數據監測,Kraken 在預售過程中,“參與人數”一欄的數值為2,也就是說只有2個人參與了打新(2個獨立地址),而他們合計拿到了3000 萬美金的額度。
(圖源:@splinter0n ,原貼地址點擊此處)
在該貼的評論區下,大家也紛紛討論這兩個人到底是誰,但總體上社媒傾向於認為這是有實力的巨鯨進行的佈局,普通韭菜根本拿不到這麼大的金額,在CEX 們集體出問題時也沒辦法參與。
此外,博主也展示了更多的數據,其顯示通過Gate 參與的也僅有15人,合計拿到500萬美金額度;Kucoin 參與者120人,合計拿到近1650萬美金額度。
也就是說,這三家能打到PUMP 份額的交易所,加起來參與人數也不到140個人;考慮到一個人可能持有多個地址的情況下,這個數據估計還會更少。
值得注意的是,對於數據的真實度與可信度,在該博主監控的其他數據中,參與預售的總人數、參與總金額等數據與Pump.fun 官方所展示出的數據幾乎一致。
那麼對於通過幾家CEX 進行PUMP 打新的人數,雖然官方沒有說明,我們也有理由推測這接近於真實的情況。
無論如何,走CEX 打新屬於少數人的Pump,多數人的落寞。
大多數人也就買了500美金
如果通過CEX 打新的用戶因為流程失敗沒法參與,那麼直接去官網打的散戶們是不是就發了大財?
讓我們用數據說話。
海外知名媒體與數據分析平台Blockworks 最近上線了一個數據面板,可以很直觀的看到本次PUMP 預售的各類數據。
首先,一共有1萬個獨立地址參與了購買,最密集的購買額度集中在100 -1000美金這個區間,大家購買的中位數在540美金左右。
注意這是中位數而不是平均數,在統計口徑上已經排除了因為少數超級巨鯨的買入而拉高平均數的情況。
也就是說大多數的地址也就參與了500 美金;而在推特的時間線上,或許你會發現大量吐槽沒有買成功或者FOMO 的帖子,看起來其懊悔程度就像是買了幾十萬美金。
真實數據和社媒情緒之間,往往隔著巨大的鴻溝。情緒可以被放大,但錢包裡的錢就只有那麼多。
而如果考察大戶,有202 個錢包購買金額超過100 萬美元,138 個錢包購買金額超過50 萬美元。
此外,還有一些有意思的數據也同樣值得關注。
在所有參與預售的錢包中,創建不到24小時的新錢包地址比例占到了近45%。
如果預售有每個錢包的購買上限,那麼大戶和機構則可以通過批量創建新錢包來繞過限制,最大化自己的購買量。
作為對比,存在了一年以上且參與預售的錢包佔比不到5%。這部分也支持了社區裡討論的一種觀點— 預售更利於大戶,老韭菜們可能成為“退出流動性”。
最後,如果考察直接去Pump官網參與預售的資金來源,你會發現除了自建的獨立地址之外,大部分的鏈下資金實際上都是從Bianance 提出來的,其數量甚至超過了所有其他CEX 提幣地址數的總和。
而在鏈上,Solana 生態的Raydium 、 SolFi 和Jupiter 等DeFi 項目貢獻了大量的資金來源。將它們放在一起看,累計參與的10000多個地址中,資金來源於自己的獨立地址和DEX 加起來的比例已經超過了60%,CEX 佔比不到30%。
這也再次說明了渠道的重要性。
對於大部分加密項目來說,參與的路徑越短越好;人都傾向於圖省事,如果從CEX 提出到自己的地址再參與預售,那麼參與的意願必然也會下降。
於是現在我們看到各家CEX 都在自己的APP入口中直接植入鏈上打新、做自己的鏈上錢包,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邊緣行者
把這些PUMP 的預售數據放在一起看,表面上開放的去中心化預售,在數據層面越發有集中化傾向。
新錢包的低成本創建、Hyperliquid 上盤前的多空博弈、CEX 們最後參與渠道出問題… 種種這些都讓PUMP 預售顯得更像是一場精英遊戲和安排,而非社區驅動的機遇。
同時這也不是我們第一次在社媒上看到,圍繞某個代幣的FOMO 和批評情緒被放大。韭菜們總是追逐著“下一個百倍幣”的幻影,卻往往在數據面前發現自己只是邊緣參與者。
而當我們繼續在“落寞”中觀望,市場也將越來越依賴少數人的資金流動。
站在比特幣新高的這個時間點,邊緣行者們仍舊覺得高處不勝寒。
聲明:本內容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0x财经 立場,且不構成投資建議,請謹慎對待,如需報導或加入交流群,請聯繫微信:VOICE-V。
來源:深潮TechFl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