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太坊自2013年提出以來,經歷了十年的發展,從最初的理念演變為如今的重要基礎設施。它不僅通過智能合約實現了去中心化的創新,還在2015年成功啟動主網,成為全球計算機。然而,由於面對新的挑戰和競爭,特別是Layer2網絡的興起、外部公鏈的競爭以及治理和安全的問題,以太坊在市場表現上出現了一定的停滯。
儘管在DeFi和NFT領域取得了顯著成就,但在社交、遊戲等應用層面仍缺乏突破。此外,以太坊的質押中心化引發安全隱憂,社區治理也顯得問題頻出。未來十年的方向,需要在技術和生態上實現突破,以提升主網與Layer2的整體協調能力,探索新應用。
Vitalik強調,未來的應用不僅要創新功能,還要吸引普通用戶。以太坊雖然面臨挑戰,但它依舊擁有巨大的潛力,關鍵在於找到新的增長點和敘事,重燃全球的想像力。
十年前,它以一紙白皮書點燃了去中心化的想像。十年後,它依然是加密貨幣世界的核心,卻不再是唯一的舞台。
撰文:ChandlerZ,Foresight News
在過去的一個世紀裡,人類曾數次重新定義計算機的形態。
從上世紀中葉為火箭導航而生的龐大計算機,到IBM 將大型機推向企業,再到微軟與蘋果讓個人電腦進入千家萬戶,隨後智能手機讓計算機塞進了每個人的口袋。
每一次算力的躍遷,都重塑了人和世界的連接方式。
2013 年,19 歲的Vitalik Buterin 在玩《魔獸世界》時,因為暴雪隨意削弱了術士的技能,第一次認真思考一個問題:在數字世界裡,誰來保證規則不被隨意改寫?
如果有一台不屬於任何公司、不受單一權力控制、任何人都可以使用的「世界計算機」,它能否成為下一次計算形態的起點?
2015 年7 月30 日,柏林一間小辦公室,數十名年輕開發者盯著區塊計數器,當數字跳到1028201 的那一刻,以太坊主網自動啟動。
Vitalik 回憶:「我們都坐在那裡等待,然後它終於到了這個數字,大約半分鐘後開始生成區塊。」
那一刻,世界計算機的火種被點燃。
起點與火種
以太坊在當時只有不到一百名開發者。它第一次將智能合約嵌入區塊鏈,提供了圖靈完備的舞台,讓區塊鏈不再只是記賬工具,而是一台可以運行程序的世界級公共計算機。
很快,這台新生的世界計算機經歷了嚴峻考驗。
2016 年6 月,基於以太坊的去中心化自治組織「The DAO」發生重大安全事件,黑客利用智能合約漏洞成交量走約5000 萬~ 6000 萬美元的以太幣。社區圍繞是否「回滾歷史」展開激烈討論,最終選擇硬分叉,救回資產,也由此分裂出另一條鏈—— 以太坊經典(Ethereum Classic)。
這一事件讓世界計算機的治理問題被首次擺上檯面:要堅持不可篡改,還是要修正錯誤以保護用戶?
2017 年至2018 年的ICO 浪潮將以太坊推上高潮,無數項目通過以太坊發行代幣,募資總額數十億美元,推動ETH 價格一度飆升。但隨之而來的泡沫破裂使以太坊進入低谷,ETH 價格在2018 年底較高點跌去逾九成,網絡擁堵和高額手續費飽受詬病。那一時期,CryptoKitties 的火爆甚至讓主網擁堵到幾乎停擺,這台世界計算機第一次暴露出算力不足的局限。
為應對性能瓶頸,以太坊社區早在2015 年起即研究鏈上分片方案,試圖通過拆分節點驗證負荷來提高吞吐量。但分片技術實現複雜,進展緩慢。與此同時,開發者也探索鏈下擴容路徑,從早期的狀態通道、Plasma 到2019 年興起的Rollup 方案。 Rollup 通過將大量交易打包提交主鏈驗證,顯著提升處理能力,但需要主網提供充足的數據可用性支持。幸運的是,到2019 年前後,以太坊在數據可用性(Data Availability)領域取得突破,解決了大規模數據驗證的問題。
此後,以太坊逐步形成「主網安全、二層執行」的擴展路線,世界計算機開始拆解成多層協作的系統。
隨後的幾年裡,DeFi 在以太坊上爆發,去中心化借貸、交易、衍生品如雨後春筍般出現;NFT 熱潮把數字藝術推向主流,Beeple 的作品在佳士得拍出6900 萬美元。雖然網絡繁榮伴隨著手續費居高不下的問題,但以太坊通過改進協議開始回應。 2021 年8 月,EIP-1559 升級實施了基礎手續費銷毀機制,將每筆交易的基礎費以ETH 銷毀,從而在高需求時期減少通脹壓力。這一改革在2021-2022 年牛市中使ETH 出現過短暫淨通縮,帶動其價格到了接近4900 美元的歷史高點。
2022 年9 月15 日,The Merge 完成,世界計算機的核心能源從耗電巨大的PoW 切換為PoS,能耗降低99%,新發行率減少90%,ETH 持有者開始通過質押參與網絡,這台世界計算機的能源系統被徹底更換。
合併後一年的數據顯示,以太坊淨供應量已減少約30 萬枚ETH,相比PoW 機制下原本應增發的數量形成明顯反差,這一通縮特性強化了市場對ETH 稀缺性的預期。
歷經上述變革,到2023 年底,以太坊主網性能和經濟機制都有所改善,但也出現新的挑戰。為降低費用並鼓勵Rollup 發展,以太坊在2024 年3 月實施了「Dencun」 升級(Deneb + Cancun),引入EIP-4844 即所謂Proto-Danksharding 技術。該改進增加了特殊的「數據blob」 交易,供Rollup 提交批量交易數據使用。由於blob 數據只短暫存儲,成本遠低於普通調用數據,從而使二層網絡向主網提交數據的費用大幅下跌。 Dencun 的成功上線,標誌著Rollup 成本大幅下跌,世界計算機向分片目標再進一步。
十年過去,這台世界計算機已經從白皮書中的理想,變成了現實中不可替代的基礎設施。
然而,在燈火通明的節點背後,新的困境悄然出現……
中年的迷霧
進入2024-2025 年,以太坊面臨的困境中心化顯現。
Layer2 分流效應顯著
以太坊近年來擁抱的Rollup 中心路線在緩解主鏈壓力的同時,也使大量交易和價值停留在二層網絡上,未能回流主網。渣打銀行在2025 年初的一份報告中直言,二層網絡的興起讓以太坊主鏈的價值捕獲遭到侵蝕。該報告估算,光是Coinbase 推出的Base 這一條領先的以太坊二層,就「拿走」 了約500 億美元的以太坊生態市值。
原本可能在主網上進行的交易和應用轉移到了成本更低的L2,主網的交易費收入和鏈上活動隨之減少。這一趨勢在Dencun 升級後更加明顯,EIP-4844 為Rollup 大量降低了向主網提交數據的費用,進一步提高了L2 分擔交易的吸引力。近些年Arbitrum、Optimism 等Rollup 的日交易筆數多次與甚至超過主鏈,正驗證了「以太坊把交易執行外包出去」 的圖景。
換言之,世界計算機的零件在外部高效運轉,但主機的價值捕獲能力被侵蝕。
外部公鏈的競爭愈發激烈
由於以太坊早期存在性能和費用短板,不少競爭者試圖提供更快更廉價的替代方案。
比如主打高吞吐的Solana 吸引著大量開發者,本輪牛市多數新興項目和MEME 項目主要就是在佈局在Solana 上;又如在穩定幣領域,波場憑藉接近零手續費的傳輸優勢,承載了USDT 等主流穩定幣的巨量發行和轉賬。 Tron 鏈上流通的USDT 現已超過800 億枚,規模上超越以太坊成為最大的穩定幣網絡,周轉交易額也遠高於以太坊。這意味著在穩定幣這一關鍵賽道上,以太坊拱手讓出了主導地位。
不僅如此,BNB Smart Chain 等公鏈也分食了部分GameFi、山寨幣交易等流量。儘管以太坊依然是DeFi 協議數量和TVL 最大的生態,截至2025 年7 月約佔據全行業56% 的DeFi 活動,但不可否認,多鏈並存格局下,以太坊的相對統治力較巔峰時期已有下跌。
治理和安全的隱憂
向PoS 轉型後,質押中心化的問題引發社區擔憂。按規則,參與以太坊網絡驗證需要質押32 ETH 門檻,這促使散戶通過質押礦池或交易所委託的方式參與,進而形成少數大型質押服務商主導的局面。最大的去中心化質押礦池Lido 曾一度佔據全網超過32% 的質押市場份額。隨著更多競爭者加入,Lido 佔比略降至約25%,但依然遙遙領先於排名其後的幣安(約8.3%)、Coinbase(約6.9%)等實體。社區普遍憂慮,若任何單一實體持有超過1 / 3 的驗證權重,將可能影響區塊共識甚至網絡安全。
Vitalik 就曾呼籲,應透過手續費率限制單一驗證實體的佔比,例如壓在15% 以下。然而在2022 年Lido 治理投票中,關於設置自限上限的提案被超過99% 的票數否決。目前,根據Dune 數據,以太坊網絡約有超過112 萬名驗證者、總計逾3611 萬枚ETH 參與質押,質押ETH 佔總供應量的29.17%。如何在不犧牲網絡安全的前提下促進質押參與主體的多元化,仍是懸而未決的問題。
基金會角色備受爭議
多年來,基金會在生態資助、資金管理方面被指缺乏透明,社區時常質疑其在ETH 高點出售持倉、缺乏公開解釋。在部分早期開發者看來,基金會的「無為而治」讓生態分裂和敘事混亂不斷增持,治理體系難以形成有效引導。
與此同時,意見領袖的聲音逐漸淡出。 Vitalik 和幾位早期開發者仍擁有極大影響力,卻很少再就關鍵方向做出明確表態。他們選擇克制,避免左右市場情緒,也避免介入治理爭議。長期看來,這種克制帶來了另一種真空:社區缺少共識凝聚,沒有人願意承擔決策責任,許多提案缺少推動者。開放性討論減少,技術路線和生態戰略更多轉為閉門研討。
缺乏清晰的舵手,世界計算機雖然運轉著,卻少了前進的方向感。
應用層的空白與不盡如人意的市場表現
如果以太坊希望成為鏈上的世界計算機,它的價值不應僅停留在提供算力和安全的底層,而在於能否承載源源不斷的新應用、新體驗,讓開發者和用戶看到想像力的邊界被不斷突破。
但走過十年,真正被市場驗證、規模化成功的應用,依舊只有DeFi 和NFT。在那之後,應用層卻顯得沉寂。
曾被寄予厚望的社交、遊戲、身份、DAO 等方向,至今未能跑出足以媲美DeFi 與NFT 的現象級產品。
Friend.tech、Lens 等Web3 社交一度爆紅,卻很快熱度消退,留存率極低;鏈上游戲一度話題頻出,卻多數停留在簡單的代幣經濟試驗,難以進入主流;去中心化身份和DAO 治理,仍更多停留在技術探索和小範圍實驗。
鏈上數據印證了這種缺失。 2025 年7 月,以太坊網絡每日銷毀的ETH 數量一度不足50 枚,連續創歷史新低,相比2021 年狂熱時期日均近千枚的銷毀量幾乎不可同日而語。
同期7 日平均活躍地址數降至約56.6 萬,甚至未創出2024 年3 月以來的高點;每日新增地址數為12 萬個左右,月度鏈上交易筆數約在3500 至4000 萬筆的水平。
對於一台自詡世界計算機的網絡來說,這意味著缺少能夠點燃新一輪大規模應用浪潮的火花。
以太坊擁有全行業最龐大的開發者群體,技術儲備並不匱乏,但至今仍未找到那個能夠讓數千萬新用戶湧入、改變使用習慣的殺手級應用。十年之後,這台機器依然強大,卻還在尋找自己的下一次任務。
這種應用層的停滯,也折射在市場表現上。 ETH 在2021 年11 月曾接近4900 美元的歷史高點,但此後多年未再突破。合併、費制改革等技術利好帶來的提振有限,2022 至2024 年的價格走勢持續落後於比特幣、Solana 乃至BNB。進入2025 年,其他加密貨幣資產頻頻刷新紀錄,而ETH 價格仍在3000 美元出頭徘徊,4 月份ETH / BTC 比例甚至一度跌破0.02,創下多年低點。曾經被視為智能合約領域燃料的ETH,在市場中的財富效應正在減退。
近期,上市公司和機構的戰略性配置為ETH 帶來了一些支撐。 Sharplink Gaming 和BitMine 等公司公開披露了財庫策略,發行可轉債、優先股、市價發行等產品,用籌得資金增持ETH。與比特幣不同,ETH 可以通過質押和再質押帶來協議層收益,成為企業財庫中「帶息」 的數字資產,這種原生收益特性讓它具備一定吸引力。數週內,ETH 價格從低點回升至3600 美元以上區間。
但也有分析指出,這輪迴暖更多來自資金面的主動配置,鏈上生態本身並未出現顯著躍升,價格的反彈並非伴隨開發者創新和用戶湧入,而更像是市場資金尋找標的時的權宜之選。
技術的進步和機構的入場,無法替代真正能改變用戶習慣、釋放新需求的應用。
十年後的以太坊,依然需要回答那個最初的問題:作為世界計算機,它究竟要運行什麼樣的程序,才能再次點燃全球的想像力。
未盡之路,下一個十年的方向
面對內外交困的中年考驗,以太坊能否走出低谷,取決於技術和生態能否開闢新的增長空間。
技術:讓世界計算機更快、更統一
社區已經繪製了後合併時代的升級藍圖。
Vitalik 在其文章《以太坊可能的未來:The Surge》中闡述,下一個階段的核心目標是在保持L1 去中心化和穩健性的前提下,將主網與二層網絡的整體吞吐能力提升到每秒十萬筆交易;同時確保至少部分L2 能完整繼承以太坊的核心特質(去信任、開放、抗審查);並讓整個網絡的體驗更像一個統一的生態,而不是34 個割裂的區塊鏈。這意味著未來跨L1/L2 轉賬、資金流轉、應用切換將變得像單鏈內操作一樣簡潔。
2024 年的EIP-4844 只是起點,後續還將引入數據採樣和壓縮技術。
隨著ZK – SNARK、ZK – STARK 等零知識證明技術的成熟,性能瓶頸有望被突破,過去外溢到其他公鍊和L2 的用戶或許會重新回流。
治理與經濟:主鏈如何重獲價值
不僅是性能,以太坊還在思考如何讓世界計算機的核心繼續捕獲價值。
2025 年7 月,以太坊基金會啟動了被稱為「生態系統發展的未來」的新架構改革,嘗試從幕後走向台前,成為引導生態發展的舵手。基金會提出兩大長期目標,一是最大化直接或間接使用以太坊並受益於其底層價值觀的人數,二是提陞技術與社會基礎設施的韌性。
為此,基金會重組為圍繞「加速、放大、支持、長期疏通」 的四大支柱,重組內部團隊,設立企業關係、開發者成長、應用程序支持和創始人支持等模塊,並強化團隊的內容和敘事,提升社區凝聚力。
基金會還承諾提高透明度,強調更具針對性的公共產品資助,推出Launchpad 支持治理和可持續運營,同時下調運營支出比例並設立約2.5 年的資金緩衝。
外界普遍將這一系列動作視作基金會應對無為而治批評的實質調整,也被視作對其未來十年的一次加油。
在社區討論中,還出現了新的設想:是否能從Layer2 的繁榮中抽取一部分收益?或者優化協議費和MEV 分配機制,讓主鏈在Rollup 時代也能分享成長紅利。這些方案仍在探索,但折射出一種普遍的擔憂—— 如果不主動調整,主鏈可能退化為單純的清算層,價值與活力被不斷稀釋。
站在十字路口尋找新的火花
技術和資金並不足夠。
過去每一輪以太坊的高潮,都是新應用、新敘事點燃的。而現在,整個區塊鏈行業都處在一個創新沉寂期,缺乏現象級的突破。
或許區塊鏈本身也需要進行自我革命,在社交、身份、AI 等領域催生新的敘事與應用。也有人認為,下一輪突破或許來自外部生態的衝擊。
Vitalik 曾在《以太坊的下一個十年》演講時進一步提醒,以太坊的開發者不應只是複制Web2,而要面向未來的交互形態,包括可穿戴設備、AR、腦機接口和本地AI,將這些新入口納入Web3 的設計視野。
回顧過去十年,以太坊依然擁有業內最龐大的開發者社區、最豐富的應用和深厚的技術增持。但它正面臨瓶頸、競爭與新生的交錯時刻。
正如Vitalik 所說:「以太坊的過去十年是我們專注於理論的十年。未來十年,我們必須改變焦點,思考對世界產生什麼影響。」在他看來,下一代應用不僅要具備不同的功能,還需要能保留共有的價值觀,同時,這些應用程序還必須足夠好用,能夠吸引那些尚未進入加密貨幣領域的人。
世界計算機,十年之癢。它並未停止運轉,只是在尋找新的方向。
下一個十年,屬於它,也屬於每一個仍然相信這個夢想的人。
但正如Vitalik 所言,「每一個在以太坊社區中發聲的人,都有機會參與到共同建設未來的進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