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健華指出,穩定幣不是法定貨幣,是具備多種貨幣核心屬性的“準貨幣”,對其監管的必要性和嚴格性應遠高於普通投資品。穩定幣依托區塊鏈技術,雖帶來效率提升,但也伴隨顯著風險與監管挑戰,特別是匿名性引發的反洗錢、反恐融資和透明度問題,要通過技術的進步滿足監管要求,也需要多國監管容忍度達成合意實現跨境合作。
張健華分析認為,跨境支付和RWA投資這兩個場景是穩定幣未來發展的主要方向,後者甚至可能比跨境貿易蘊含更大的空間。對於人民幣體係而言,積極審慎地探索穩定幣,尤其是離岸試點,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是應對數字貨幣時代挑戰、維護貨幣主權和金融競爭力的必要之舉。
穩定幣功能定位:介於貨幣與支付工具之間的“準貨幣”
談及穩定幣的未來,張健華認為,既取決於市場的應用需求和呼聲,也取決於監管當局對其性質的界定。此前,加密資產曾經歷了一段野蠻生長的時期,監管部門隨即將其完全禁止並清除出境。當前在全球範圍內,穩定幣的發展也呈現出從早期無監管的自由狀態,轉向各國監管當局逐步介入並施加諸多監管要求的趨勢。討論穩定幣在中國的發展,必須認識到“規則先行”是基本原則,這與歐美普通法系“先行先試”的路徑不同。因此,如果對穩定幣的功能定位研究不清,未來可能會制約其發展。
穩定幣的功能定位究竟是什麼?張健華指出,穩定幣不是法定貨幣,但也不能簡單將其視為支付工具。貨幣通常具有價值尺度、流通手段、貯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貨幣等五大職能。穩定幣能夠隨時兌換法幣,體現了其作為價值貯藏工具的屬性;部分交易直接使用穩定幣計價,體現其具有價值尺度的功能;而穩定幣的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則是當前被公認的最主要功能。
“它除了不由中央銀行發行、不具備法定地位外,實際上已具備了許多貨幣的屬性,”張健華指出,穩定幣這種“準貨幣”性質決定了對其監管的必要性和嚴格性應遠高於普通投資品。
張健華指出,目前穩定幣的優勢主要體現在交易結算速度快、跨境支付成本低,這是基於區塊鏈的優勢特性,但同時穩定幣的應用也伴隨著諸多挑戰,例如反洗錢、匿名性與監管要求的透明度之間的衝突等。
核心挑戰:技術與監管的雙重博弈
穩定幣依托區塊鏈技術,雖帶來效率提升,但也伴隨顯著風險與監管挑戰,特別是匿名性引發的反洗錢、反恐融資和透明度問題。對此,張健華認為應對挑戰需從兩方面著手:
在技術層面,需要現有區塊鏈技術實現突破,將監管要求“編碼”進去。他特別提到智能合約和可編程技術的潛力,如果能夠利用智能合約等技術特性將監管要求內嵌其中,或許可以將穩定幣塑造成為一種準貨幣或符合監管要求的、可以被批准使用的支付工具,但具體條件仍然取決於能否通過技術手段對其實施有效的管理。
在監管層面,鑑於穩定幣天然的跨境性,國際合作至關重要,穩定幣的未來發展不僅取決於技術的進步能否滿足監管要求,也取決於監管容忍度及跨境合作。包括對發行主體資質的嚴格限定、儲備金管理的安全性要求,以及運營監管的深度,關鍵在於監管機構能在多大程度上施加影響。
發行人所在地(通常也是錨定法幣發行國)的監管政策是基礎。張健華以美國近期通過的《指導與建立美國穩定幣國家創新法案》思路為例,強調對發行主體的嚴格准入和持續監管是核心“抓手”。該法案優先支持銀行等受保險的存款機構及其子公司發行,對大型科技公司和外國機構則設定了更高門檻和更嚴要求,如嚴格履行消費者保護、反洗錢/打擊資助恐怖主義(AML/CFT)規定等。這種導向表明監管更傾向於由傳統金融機構的關聯方發行穩定幣。
“抓發行機構,要求其履行監管規則,做不到就不允許發行,這是監管的關鍵。”張健華指出中國香港等地的監管規則也有類似主體資質限制,監管機構通過管控發行機構來確保其遵守各項監管規則,不合規者將被禁止發行。
張健華注意到,國際組織正努力將傳統金融業成熟的監管規則引入加密資產監管,比如借鑒“旅行規則”(Travel Rule)在技術上已經可行,該規則要求當金融交易超過一定金額(比如1000美元/歐元)時,交易雙方的身份信息必須隨著交易一起傳遞,以便監管機構能夠追踪和防止非法活動。
各國監管機構能否就關鍵要求(如透明度標準、有限可追溯性等)達成一致,是穩定幣能否健康發展的國際環境保障。他提到,技術上可要求穩定幣系統在特定條件下,對監管當局、司法部門等機構保持必要的透明度或可追溯性。
應用場景:跨境支付和RWA投資是未來主要方向
張健華重點分析了穩定幣當前和未來的主要應用場景,並對其優勢提出審慎評估。他認為,穩定幣的應用場景需要引導,而不能放任自流。
目前穩定幣最熱門的場景是跨境支付,核心優勢在於成本低、速度快。然而,張健華指出,穩定幣的實際成本可能被低估,除了信息傳遞外交易後續還涉及一系列隱性成本,特別是在施加了監管帶來的約束條件之後是否還具備競爭優勢,而這則是決定該場景能否持續繁榮的核心問題。
考慮到貿易結算與資本流動的需求,穩定幣作為支付工具在貿易和投資領域應用,需要將現實世界資產代幣化,即RWA(真實世界資產通證化)。 張健華視此為連接傳統金融與數字資產、拓寬穩定幣應用場景的關鍵突破口。如果真實世界資產通證化是未來趨勢,這將是一個極好的連接點。隨著RWA的鏈上金融資產規模擴大,穩定幣作為鏈上價值交換媒介和支付工具的應用場景將大大拓寬。他特別指出,這類基於真實資產的投資活動,其資金流向和交易背景更易追踪,符合監管要求。
張健華指出,跨境支付和RWA投資這兩個場景是穩定幣未來發展的主要方向,後者甚至可能比跨境貿易蘊含更大的空間,因為它真正架起了連接傳統金融與鏈上數字資產的橋樑。
人民幣穩定幣戰略考量與可行路徑
針對備受關注的人民幣穩定幣問題,張健華表達了積極而審慎的態度。
參考中國香港發行港元穩定幣的實踐,張健華認為中國大陸需要深入研究其機制,並在人民幣穩定幣探索中邁出實質性的一步。他指出,當前美元穩定幣(USDT、USDC)已佔據主導地位,實際錨定美元的港元穩定幣若推出,將進一步鞏固美元穩定幣的全球影響力。
人民幣國際化固然取決於國內金融市場深度、改革等多重複雜因素,但若在穩定幣領域缺席,人民幣的國際貨幣空間無疑會被進一步壓縮,美元的使用率和主導地位將愈發增強。因此,發行人民幣穩定幣,尤其是在離岸市場,是維護人民幣國際化戰略空間的重要舉措。
對於發行人民幣穩定幣可能衝擊貨幣政策的擔憂,張健華認為需要理性分析。從現有美元穩定幣的規模看,它們對美國貨幣政策的影響目前看相當有限。因此,在中國香港發行基於離岸人民幣(CNH)的穩定幣,其對內地貨幣政策產生重大直接影響的可能性也較低。主要的潛在挑戰在於,離岸人民幣穩定幣若被允許用於跨境流動,可能涉及資本流動管理問題,這需要高度關注並設計相應機制。但無論如何,中國香港推出港元穩定幣的試點已經開闢了一條值得探索的道路。
張健華同時提到,中國大陸還需釐清人民幣穩定幣與數字人民幣(e-CNY)的關係,這兩者並非互斥,而是可以並行的兩條技術路線,正如中國香港同時推進數字港元和港元穩定幣項目,並參與多邊央行數字貨幣橋(mBridge)探索一樣,人民幣體系完全可以藉鑑這種思路,即使先進行小範圍試點,其價值也是巨大的——它可以幫助我們深入理解穩定幣的實際運行機制、潛在影響,特別是對支付清算體系、金融安全穩定的影響,以及其與貨幣政策的互動關係。只有通過實踐積累經驗和數據,才能更科學地評估人民幣穩定幣在國家金融戰略中的地位,並為未來的決策提供堅實基礎。這一步探索,對於人民幣在國際貨幣格局中爭取更有利的位置,具有前瞻性的戰略意義。
張健華總結認為,穩定幣的未來發展是市場創新動力、技術解決能力、有效監管框架(尤其是跨境合作)以及應用場景拓展(特別是RWA)等多重因素交織作用的結果。對於人民幣體係而言,積極審慎地探索穩定幣,尤其是離岸試點,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是應對數字貨幣時代挑戰、維護貨幣主權和金融競爭力的必要之舉。
聲明:本內容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0x财经 立場,且不構成投資建議,請謹慎對待,如需報導或加入交流群,請聯繫微信:VOICE-V。
來源:chaincatc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