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前的區塊鏈市場中,“互聯網資本市場”不僅僅是新興金融工具的集合,更是正在經歷的投機與價值的重新洗牌。機構資本的入場使得投機情緒逐漸消退,而真正具有潛力的價值項目開始嶄露頭角。以去中心化金融(DeFi)、穩定幣及NFT為代表的創新正在推動這一市場的發展,儘管過去的泡沫和風險依然影響著行業。在經歷了ICO、風險投資等不同融資階段後,越來越多的項目正向合法化和成熟轉型。
當前的市場環境正在向成熟者時代過渡,傳統金融與數字資產交彙的趨勢愈加明顯。成功的案例,如Hyperliquid等,展示了項目通過鏈上代幣發行獲得成功的可能性。未來,將有更多優秀的創始人進入這一領域,推動真正有價值的產品問世。
總之,市場正在從單純的投機轉向更具實質性的投資,未來的機會正在不斷湧現,值得我們積極關注與參與。
機構入場,投機退潮,價值崛起。
作者:Kyle
編譯:深潮TechFlow
“互聯網資本市場(Internet Capital Markets)”一詞具有多重含義。在當今背景下,它指的是完全源於區塊鏈技術優勢的“煉金術”式成果:一種超越地理邊界的金融科技形式。從以“魔法互聯網貨幣”進行質押借貸,到國債和私人信貸的代幣化,再到穩定幣的應用——在今天傳統金融與數字資產交彙的世界裡,這些都被視為“互聯網資本市場”的體現。
原推文鏈接:點擊此處
然而,對於我們這些在過去幾年裡一直深耕於這一資產類別的鏈上交易者來說,“互聯網資本市場”還有著另一層意義。它不僅僅是指“鏈上的國債”,更涵蓋了NFT、去中心化金融(DeFi)、首次代幣發行(ICO)等多種投機工具,以及這些工具所衍生出的代幣交易。這一切始於2015年以太坊上首個智能合約的部署,推動了過去十年來無數創新的誕生與發展。
在本文中,我希望深入剖析互聯網資本市場的這一側面——專注於代幣、敘事、10倍甚至100倍的收益、空投等,這些機制構成了互聯網資本市場最初的核心理念。
我相信,我們正處於一個即將開啟的階段,資深加密貨幣玩家或許會稱之為“新元時代(a new meta)”。要深入探討這一點,我們必須首先觀察這些資本形成機制及其隨之而來的差異:
如果內容看著過小,可以點擊圖片查看詳情
在過去的幾個週期中,我們見證了市場融資機制的不斷變化。從首次代幣發行(ICO),到中心化交易所的山寨幣(CEX Alts),再到以meme 為核心的代幣等。我已經在上方的K線走勢圖中進行了分解,但簡單來說:
1.首次代幣發行(ICO)時代(2017年)
一種基於承諾進行投資的機制,投資者寄希望於找到“更大的傻瓜”來接盤。技術真正落地的情況極為罕見,即使技術真實存在,大多也難以實際應用或無法創造價值。
多數情況下,這更像是一場“燙手山芋”的遊戲。例如Bitconnect、Dentacoin等項目,都是這一時期的典型案例。
2.風險投資天堂
2021年的泡沫帶來了大量機構資本,從事後來看,這對行業造成了極大的損害。極高的估值、糟糕的激勵設計(誰會在拿到1億美金預付款後還努力工作?)使得問題頻現。
然而,這一波浪潮也催生了更多合法、成熟的產品,因此我們不能完全否定低流通量、高完全稀釋估值(FDV)的主流模式。儘管這些代幣的估值極其高估,但它們也推動了一些如今備受認可的重要協議的誕生和發展。
以Ethena 為例——我非常喜歡它,但不可否認的是,“過早給予過多”的簡單機制在初期就削弱了其“代幣價格上漲”的能力。然而,毫無疑問,它是加密貨幣領域最優秀的產品之一。這種現像類似於許多其他的“雙刃劍”項目。
這一時期也誕生了Solana、Uniswap 等諸多項目。儘管如今圍繞這些項目的運營方式存在一些爭議,但事實是,這個時代並非完全負面,不能一概而論。
是否有辦法避免這些問題?或許有。但歸根結底,這都是行業成長的陣痛——儘管時至今日,四年過去了,我們仍在承受這些後遺症的影響。
3.兩者兼具——回歸極端
在FTX 崩塌之後,加密貨幣領域陷入了一種存在主義的困境,這種情緒顯而易見。許多人開始認同“加密貨幣就是騙局”的觀點,認為多數項目只是快速致富的工具。我曾經也認同這種看法,但重要的是理解其中的細微差別。
儘管加密貨幣領域具有“賭場”性質,但這並不意味著它完全是賭場。穩定幣和資產代幣化正在證明其在推出大量memecoin 以及作為長尾資產的美元交易對之外,擁有巨大的實際應用場景。
在這個時代,進入市場的項目性質分化明顯。一方面是純粹的meme 項目(如Dogwifhat、Pepe),另一方面是更具合法性的敘事,例如AI agents。儘管估值已顯著下跌,你可能會問自己“這一切是否只是meme ?”但僅僅因為它們被視為meme,並不意味著它們永遠都是meme 。
這個領域正在經歷一個緩慢的成熟過程。有些項目已經從meme 的門檻邁向了合法化——例如REI。
最後,認為“一切都是meme ”的心態在未來幾年可能會極具破壞性,因為:
4.合法性與數字市場的結合
我們正在步入一個“成熟者的時代”。機構資本已經進入,並且表現出極大的興趣。然而,或許是因為我們過於貼近“加工廠”,了解“香腸是如何製作的”,這導致了許多令人費解的結果。例如,加密貨幣領域的人對Circle 的IPO 持悲觀態度,因為他們太清楚其中的潛在風險和負面熊市理論。
原推文鏈接:點擊此處
知道太多反而是種禍害。正因如此,“萬物皆meme ”這種憤世嫉俗的心態最終會造成極大的破壞,因為輕率地否定一切會讓你失去信念。
再拿以太坊為例。這曾是連續兩年表現最差的資產,許多大戶選擇了割肉離場。它被冠以各種負面標籤,甚至一度讓我們真心相信去中心化已經失敗,以太坊再也無法迎來光明的未來。
再看看現在的以太坊。你認為Tom Lee 會知道(或者在意)以太坊基金會領導層在台上載歌載舞的尷尬視頻嗎?你認為像BlackRock 這樣的機構——已經在以太坊上推出了代幣化基金——會在意以太坊基金會所謂的“軟弱心態”嗎?
答案是否定的。這就是我們必須內化的東西。如今,加密貨幣領域似乎已經忘記瞭如何去夢想,而傳統金融(Trad-Fi)卻在重新學會如何追夢。隨著數字資產逐漸成為主流,吸引越來越多高質量的開發者,這必然會帶來更多的機遇。
這就是我所說的“互聯網資本市場”。我們正進入一個過去五年中前所未有的潛力時代——監管、技術實力與資本的完美融合。而其中的一部分必然會走向鏈上。毫不誇張地說,我相信未來幾年最有價值的公司中會有一些選擇在鏈上發行代幣。
事實上,這已經成為現實。 Hyperliquid 就是互聯網資本市場的巔峰代表。他們沒有接受任何風險投資(VC)資金支持,據我所知也沒有股權結構——完全是一個鏈上代幣,並且最初沒有在交易所上市。
讓我再強調一次,這就是互聯網資本市場的真正意義所在。
Hyperliquid 是一家市值達400 億美元的企業,沒有商業計劃書,也沒有股權負擔。它是一個純粹的鏈上巨頭,從零開始迅速崛起,主導市場,如今正朝著年化收入10 億美元邁進。這就是互聯網資本市場運作的最純粹的體現。
但在你認為這只是一個為Hyperliquid 站台的文章之前,讓我退一步說。我相信,這不僅僅是Hyperliquid 的故事。在未來幾年裡,我們將看到更多類似的案例。
這難道不讓人興奮嗎?我們即將進入一個充滿機遇的時代——不要讓自己的憤世嫉俗心態摧毀曾經的夢想。然而,最讓我感到遺憾的是,這一切對任何真正觀察到趨勢的人來說都顯而易見,但我們卻忙於追逐隨機山寨幣的50% 漲幅,因為過去四年的市場已經讓我們習慣了這種模式。是時候放眼更大的夢想了——而成功的藍圖已經擺在眼前。
在一次偶然的對話中,我與@connorking_(我很幸運能夠稱他為我的好朋友)探討了以下內容:
巨大的機遇正在到來:投資者可以與團隊並肩作戰,成為運營合作夥伴
如今,束縛我們的枷鎖已不復存在。太長時間以來,人們被傳統結構所限制,但在“互聯網資本市場”的時代,擁有自己代幣的5%-10%,並將其打造為一個價值1 億或10 億美元的產品,其回報將遠超多數人的預期。
是的,融資依然必要;是的,進行ICO 並沒有錯。但再看看Hyperliquid 的成功路徑——如果你對自己的產品充滿信心,這就是值得借鑒的方向。再看看如今Hyperliquid 創始人的財富,他們沒有依賴風投,僅僅是持有自己產品的很大一部分,並將其在互聯網資本市場上上市。而市場作為真理的裁判者,如果認可你的產品,就會給予豐厚的回報。
你知道資本主義的問題是什麼嗎?那就是大多數資本主義市場的參與者都目光短淺。資本主義確實能推動創新往正確的方向發展,但卻無法推動得足夠遠。人們常常為了快速獲利而妥協,而如果他們願意堅持幾年,可能會獲得更大的回報。這正是複利的數學力量的真實體現。
長期思維通常會帶來幾何級而非算術級的結果變化——例如,兩年翻倍(2x),四年增長五倍(5x),五年增長十倍(10x)。
當然,你可以通過快速推出一個產品然後棄之不顧賺到1000 萬美元,但如果你願意再多花幾年時間打磨這個產品,可能會賺到3 億美元。
最後,我想談談市場的投機性。毫無疑問,市場在短期內更像是一台投票機。我們仍會看到許多“毫無價值”的資產價格上漲,也可能看到“優質”資產的價格遠超其基本價值。類似團隊拋售等現像或許仍會發生。
但關鍵是,即將到來的數字化浪潮將吸引更多真正優秀的創始人加入戰局——這是我認為的趨勢轉變,它將推動許多偉大的鏈上產品被創造出來。
更多S/A 級創始人參與= 更少關注C 級及以下創始人= 更少注意那些“空氣項目”,更多聚焦於真正能帶來複利增長的優質產品。
類似以上的趨勢,它永遠不會歸零,但也不需要歸零。看看Hyperliquid,看看Ethena,看看Aave——年化收入10 億美元,穩定幣鎖倉量(TVL)達100 億美元,淨存款高達600 億美元。再看看Pengu 和Rekt——總觀看量達197 萬億,全球售出200 萬件玩具,飲料品牌進入美國7-11 的貨架,而這些都通過區塊鏈發行了代幣。
當然,我們可以爭論它們是被高估還是低估。但我寧願討論這些問題,也不願回到那個只能投資於賣空頭承諾、毫無實際成果的企業的時代。我更願意擁有一部分真實的東西,而不是假裝在玩一場“燙手山芋”的遊戲。
另一種視角解讀——來自@ImmutableSOL
如果你始終認為每個代幣都是“meme”,那麼這種觀點就沒什麼意義了。像Hyperliquid 的Jeff 這樣優秀的人才發行代幣,已經不再是天方夜譚。下一個“史蒂夫·喬布斯”完全可能在鏈上發行代幣。這些資產中有些最終會成為定義未來金融的鏈上巨頭,而我們所有人都有機會參與其中。簡單地將它們視為“只是一個meme 項目”,反而可能錯失1000 倍的回報。
這就是我所說的投機的進化。我們已經從交易毫無價值的空氣項目,進化到能夠擁有那些堅實、持久,最重要的是鏈上的資產的股份——這些資產將塑造世界。
是時候相信了。相信未來的可能性,而不被過去的束縛所累。掙脫歷史的枷鎖,將內心的熊市情緒化為灰燼。未來光明,朋友們。我們不能讓過去的陰影遮蔽對未來的樂觀。
女士們,先生們,在我看來,這就是未來的樣子:互聯網。資本。市場。
編者對長期結果的註釋:
日本以其卓越的品質聞名於世,但這種品質並非一日之功,而是幾十年文化、產品和生活方式的積澱。如果他們僅僅“優化賺錢”,恐怕難以走到今天。但正因為他們有著幾十年的長遠規劃,如今才得以收穫回報。這種長期思維的成果無法完全用數字衡量——乾淨的街道、酷炫的自動售貨機,這些雖然未必直接體現在“GDP”中,卻吸引了大量高消費群體,為國家帶來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