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位創業者結合自身經驗,逐條分析Paul Graham的《初創公司in 13 Sentences》。文章強調,創業公司成敗多取決於創始人團隊。啟動產品後,才算真正開始工作,理解用戶是關鍵,必須在解決用戶痛點後再談增長。
選擇合適的聯合創始人至關重要,團隊間的相互適配和目標一致將影響創業成敗。快速啟動產品並收集用戶反饋,迭代優化想法,而非執著於一成不變的初始方案,也是成功的關鍵。
此外,提供超出用戶預期的服務和客戶支持,可以在初期建立忠誠度。在融資時,保持低成本運營是必要的,管理財務效率,實現場地盈利(泡麵盈利)將改善與投資者的關係。
最後,創業者需聚焦核心問題,避免干擾,保持專注,同時面對挑戰時不氣餒,堅持下去是取得成功的根本。在當今創業環境中,這些原則依然有效,值得反復學習與實踐。
兩位創業者結合創業經驗和當下環境,逐條剖析了13 條創業原則。
YC 創始人Paul Graham 的《初創公司in 13 Sentences》廣為人知,基本是創業必讀的文章了。
「創業公司的成敗,幾乎完全取決於創始人團隊。」
「在推出產品後,才算真正開始投入工作。推出產品能讓你明白應該做什麼。在這之前,都是在浪費時間。」
「理解用戶,才是核心。創業的本質是『創造價值』:你最能掌控的價值維度,是產品對用戶生活的改善程度。其中最難的是知道該為用戶做什麼。一旦明確了方向,把產品做出來只是單純的努力問題,而大多數優秀的開發者都能做到。」
雖然發表在2009 年,但在當下,其核心觀點依舊不過時,是founder 們可以每年拿出來重讀的一篇。
兩位創業者Chris Saad、Yaniv Bernstein 通過對談的形式,結合創業經驗和當下的創業環境,逐條剖析了Paul Graham 的13 條創業原則。
「成功的初創公司,本質上其實是一場反直覺的探索。」
01 選對聯合創始人,早期投資就是投創始人
Yaniv:Paul Graham 在文中寫道:「聯合創始人對創業公司的重要性,堪比地段對房地產的影響,房子的任何屬性都能改,唯獨位置改不了;創業公司的想法能輕易調整,但更換聯合創始人卻難如登天。而創業公司的成敗,幾乎完全取決於創始人團隊。」
在澳大利亞,確實能「移動房子」,用卡車把整棟房子運走,但過程真的很狼狽,誰也不想走到這一步。我們來聊聊這條原則的含義吧。
Chris:我剛和一位投資人聊過這個話題。我認為,早期投資的本質就是投資創始人。如果你要創業,第一個、也是最重要的決定,就是選擇誰來做你的聯合創始人。
電影圈有句話:「導演工作的一半是選角」,創業也一樣,管理創業公司的核心,就是選對團隊成員。 「人是最重要的資產」這話雖老套,但千真萬確,在創業領域更是如此:創業的影響力被放大,過程又充滿挑戰,無論是情感上的壓力、戰術上的難題、戰略上的抉擇,你都需要真正優秀的伙伴:目標一致、韌性強、專注且投入。創業初期(甚至後期)的成敗,往往取決於你身邊的「戰友」是誰。
Yaniv:太對了。有個共識是「投資人投的是創始團隊」,對創始人而言,對應的「投資」就是找到合適的聯合創始人。但我從自己的經歷中發現,創始人不是孤立的個體,不能說「創始人A 很優秀,創始人B 也很優秀,所以這是個好團隊」。
團隊是一個「非線性系統」:一個好的團隊,價值遠大於成員個體的總和,差團隊則相反。所以在選擇聯合創始人時,要考慮「相對適配性」,技能是否匹配互補?核心目標是否一致?能否共享那些無法分割的資源,比如決策權、收益?更重要的是,你們的關係能否長久?遇到壓力時能否同心協力?
創業總有不順的時候,當局面變得艱難時,聯合創始人會與你並肩作戰嗎?你們的關係能扛過去嗎?還是會徹底破裂?數據也能證明:創始人散伙是創業失敗的常見原因之一。接觸過創業圈就會知道,這種散伙太普遍了,多數創業公司都會在中途失去一位創始人。
如果能組建一個有韌性、凝聚力強、技能互補的團隊,每個人單獨看都很出色,組隊後更厲害,那你就佔據了絕對優勢。對我來說,這就是「選對聯合創始人」的真正含義。
Chris:我覺得多數創業失敗,歸根結底都是創始人的問題。 Paul 說「想法好改,換創始人難」,這話太對了。
02 快速啟動,發布產品前都是在浪費時間
Yaniv:Paul Graham 寫道:「快速啟動的核心,不是為了儘早把產品推向市場,而是『推出產品後,才算真正開始投入工作』。推出產品能讓你明白『本該做什麼』,在這之前,你都是在浪費時間。所以,無論推出的產品是什麼,核心價值都在於讓你能接觸用戶。」
Chris:我們之前聊過很多次「最小可行產品(MVP)」「最小可行迭代」,核心就是「發布-學習-迭代」。有句名言:「所有人都能按計劃行事,直到挨第一拳(遇到現實衝擊)。」我也常說:「在產品接觸到真實用戶之前,一切努力都只是紙上談兵。」
Paul 想表達的是:快速啟動不只是為了早創造價值、搶先發優勢,更重要的是了解用戶如何使用你的產品,有人在乎嗎?它能創造真實價值嗎?如果不能,為什麼?該怎麼調整?學到了什麼?產品推出得越快、迭代得越快,成長就越快。
Yaniv:Chris,我現在在籌「種子前輪融資」,錄製播客前還在和投資人進行一些艱難的對話。他們總問「我還是搞不清你的產品到底是什麼」「你得把路線圖給我看看」。這根本不合理,因為早期融資時,實話就是「我也不確定最終產品會是什麼」,我需要先做個版本發布,看市場反應,再持續迭代。
投資人該問的是:「你如何快速推向市場?如何快速迭代?」好在已經有幾位優秀的投資人加入了我們的「Violet 項目」,他們就只問一個問題:「你打算如何快速推向市場?」
這些投資人懂矽谷式創業的邏輯, Paul 也總能把這一點說透,他作為「矽谷創業教父」不是沒道理的。矽谷的核心原則是:放下「虛假的精準感」和「掌控欲」,別覺得「只要想透徹、做足調研、在Excel 裡建夠模型,就能掌控一切」。
你得「向現實低頭」:大海比你強,你要順勢而為。跳進水里,看水流帶你去哪裡,而不是假裝自己能掌控一切。這其中真的有很深的道理。
Chris:很多人來自學術圈、代理機構(習慣「一次性交付大成果」),或是「瀑布式開發」的大企業(要求「一次做對」,否則可能被開除),還有些人剛走出校園(寫論文只有一次提交機會,必須完美)。他們習慣了「一勞永逸」,但創業需要「發布-學習-迭代-重複」的循環。
03 讓想法迭代進化:Strong opinions,loosely held
Yaniv:Paul 的第三條原則:讓想法迭代進化。這是「快速啟動」的後半段:快速啟動,持續迭代。把創業當成「單純執行某個絕妙的初始想法」,是大錯特錯的。就像寫文章,精彩的觀點大多在寫作過程中逐漸浮現,創業的好想法也多在執行中產生。
Chris:上一條我們已經提到過這一點,但還要補充一個流行且重要的觀點:「愛上問題,而非解決方案」。
很多人會想:「我要幫人從A 地到B 地,我想像中的方案是法拉利,我就要造法拉利,肯定很棒。」但多數時候,人們需要的可能是豐田卡羅拉,甚至是小電驢;具體需要什麼(比如飛機、噴氣式飛機、螺旋槳飛機),取決於「你要解決A 到B 之間的哪個細分問題」。
所以你要痴迷於「解決A 到B 的問題」,但對「如何交付解決方案」保持靈活,隨著產品成熟度、市場成熟度、預算、資金可獲得性等因素的變化,解決方案也要隨之迭代。迭代的依據,既有上一條提到的「用戶反饋」,也有時間推移、市場動態和自身路線圖的變化。
Yaniv:我想到另一句話(不是來自這篇文章,但很相關):「觀點要堅定,態度要靈活」(Strong opinions loosely held)。
任何時候,你都該對自己「正在做的事」有清晰且堅定的想法。說實話,我每天都有這種感受:如果基於現有認知,你都不相信自己在做「對的事」,就很容易被干擾,最終什麼都做不出來、發不出去。
但產品一旦接觸市場,你就得聽市場的。市場很可能會告訴你「你的想法錯了」。所以態度必須靈活:別固執地說「我聽到市場的聲音了,但你不懂,我有三年路線圖,都跟投資人說好了,我就要按計劃來」。
那樣就太傻了,你得能調整想法,保持「彈性」,讓想法隨市場反饋來進化。而且, Paul 用的是「進化(evolve)」,不是「革命(revolution)」,這意味著當產品想法被證明行不通時,你不用全盤推翻重來,而是「更新既有的認知」:「因為有了新信息,我的想法錯了,現在要調整」。
我覺得這很關鍵,很多人誤解「pivot」和「精益創業」,以為是「每次都推倒重來」,但其實是「迭代優化」。本質上,這還是關於「學習」:只有讓產品進入市場,聽市場的聲音,才能學到東西。
04 理解用戶:先解決用戶問題,再談增長
Chris:第四條原則是「理解用戶」。 Paul 寫道:「可以把創業公司創造的價值想像成一個矩形——一邊是用戶數量,另一邊是『產品為用戶生活帶來的改善程度』。後者是你最能掌控的維度,而前者的增長,恰恰取決於你在後者上的表現。」
「就像搞科研,難的不是回答問題,而是提出問題;難的是發現用戶尚未被滿足的新需求。你對用戶的理解越深,做到這一點的概率就越大。這也是為什麼很多成功的創業公司,最初做的都是『創始人自己需要的產品』。」
Yaniv:Paul 用「矩形」來比喻,其實可以說得更簡單:別只盯著「增長」和「用戶數」,要專注於「做出用戶真正熱愛的產品」。而做到這一點的唯一方法,就是真正理解用戶,你不可能碰巧做出用戶熱愛的產品,這需要對用戶的細膩洞察。
「用戶數增長」的路徑,就是「打造用戶熱愛的產品」。這很符合Paul 的風格,核心是「傳遞巨大價值」。要做到這一點,你必須傾聽用戶、理解用戶、共情用戶,發現「用戶痛點的具體形態」,然後設計出完美的解決方案。
做到這一點,增長自然會來。如果先盯著增長,而不是「傳遞價值」「理解用戶」,就像「喝糖水提神」,增長不難,但難以持續,也無法真正捕獲價值,因為你沒傳遞多少價值)。所以首要任務是:理解用戶,為他們傳遞巨大價值。
Chris:這條我太有共鳴了。在做諮詢時,我遇到很多創始人一心只想「增長」。你說「增長容易」,但「理解用戶的核心需求」可不容易。如果產品不能解決用戶問題,「增長」又有什麼意義?這就像「還沒學會走路就想跑,甚至沒長腿就想跑」,根本不合邏輯。
你要增長的是「有實用價值的產品」,如果不理解用戶,就不懂他們的痛點;不懂痛點,就做不出有價值的產品;沒有價值,就談不上增長。你可以砸錢投廣告拉用戶,他們可能進來逛半秒就走,這不是增長,只是「短暫的無效流量」。
必須先理解用戶、解決他們的痛點、打造有價值的產品,再談增長,最後談變現。我見過太多創始人說:「Chris,我們要開通訂閱收費。」我會問:「太棒了,你每月能為用戶創造什麼價值?」他們卻反問:「什麼叫每月創造價值?我們覺得用戶可能會註冊一個論壇之類的……」別再這樣了先理解用戶、解決他們的問題,其他一切都是水到渠成的事。
Yaniv:但Chris,我們得明白「為什麼抵制『只盯增長』這麼難」,因為與增長相關的指標更吸引人,也更容易說清楚。比如你說「上個月用戶數比前兩個月都增長了20%」,哪怕是靠投廣告等「人工手段」,也能給投資人、給你自己講一個清晰的故事。
但如果你說「我們的產品比上個月有用了20%,但用戶還是只有5 個」,聽起來就像「還在小打小鬧」。這又回到了最初的問題:創業為何如此有吸引力?為何播客更了250 多期我們還在做? Paul 為何魅力十足?
因為創業的許多閃光點都違背直覺,它們不僅與你的直覺相悖,還與既定慣例相悖,往往更與人性相悖。這條原則就是典型:你想「把公司做大、產生大影響」,但現實是「先學會走,再學跑」,這裡的「走」,就是「為一小群用戶傳遞巨大價值」。
Chris:創業邏輯也和其他所有商業模式(大企業、代理機構、小公司)相反,而這些「非創業模式」早已滲透在我們的生活中:你看著父母開小公司,在學校學「工業時代的價值創造模式」(寫論文、完成作業),在大企業工作時熟悉了官僚體系……很少有人真正經歷過「創業這種靈活的有機體」。
所以無論是從人性出發,還是從過往經驗、文化環境來看,人們對「創業該怎麼做」的直覺,都是錯的。
Yaniv:創業是「生意」,但又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生意」,這讓我想到250 多期前的第一期節目,我們聊過「小企業思維誤區」。
05 縮小目標用戶範圍:先讓少數用戶「極度熱愛」
Yaniv:Paul Graham 寫道:「理想狀態是讓大量用戶熱愛你,但別指望一開始就能做到。初期你只有兩個選擇:要么滿足『部分潛在用戶』的全部需求,要么滿足『所有潛在用戶』的部分需求——選前者。從用戶規模和滿意度兩方面來看,前者更容易擴張;更重要的是,前者能讓你『難以自欺欺人』。」
「比如你覺得『產品離優秀只差15%』,但你怎麼確定不是差30%,甚至90%?而『用戶數量』這個指標,反而容易統計。這條和上一條其實很像,核心是『別在大量用戶身上淺嚐輒止,還騙自己『他們都能從產品裡獲得價值,這樣就夠了』。如果你沒徹底解決一部分人的痛點,其實根本就沒取得實質進展。」
Chris:上一條是「理解用戶」,這條是「縮小你要聚焦的用戶範圍」。比如你說「要為女性打造一款好產品」,這根本不現實,因為全球女性群體太龐大了,需求差異太大,痛點各不相同。
你必須把用戶範圍縮到「極致窄」:比如「美國加州18-25 歲、家境富裕、想找更舒適的跑鞋、每天早上都慢跑的女性」。這個範圍要窄到讓你自己都感到不安,甚至尷尬:「天吶,這麼窄的人群,怎麼可能做成生意?」而這正是彼得·蒂爾(Peter Thiel)所說的「在細分領域形成壟斷」。
你要讓「加州那些每天晨跑的女性」成為你跑鞋的死忠粉,讓她們主動向同圈層的人推薦;接著,其他人會跟風:「酷女孩都穿這個牌子,我就算不晨跑也得買一雙」;之後你再拓展用戶群,比如「每天散步的女性」「想跟風的人」「追求奢侈品的人」。
你得先在一個細分領域壟斷,再逐步擴大「最小可行用戶群」。反之,如果你做一款「和其他鞋子沒區別的通用款」,沒人會在乎,也解決不了任何人的痛點。所以Paul 的建議很明確:找到你的細分領域,專注服務他們。
06 提供「超出預期」的客戶服務,「無法規模化」恰恰是創業的優勢
Chris:第六條原則是「提供超出預期的客戶服務」。 Paul 寫道:「用戶習慣了被敷衍,他們打交道的公司大多是『準壟斷企業』,就算服務差到離譜也沒人管。你對『服務上限』的認知,也會被這些經歷無意識地拉低。」
「試著讓你的客服不只是『好』,而是『超出預期』:主動花心思讓用戶真正滿意,他們會深受觸動。創業初期,提供『無法規模化』的客服是值得的,這是了解用戶的好方法。」
Yaniv:我特別認同這條,不過Paul 的表述裡有個小矛盾:他說「大公司客服差是因為準壟斷」,但後面又承認「頂級客服往往難以規模化」。其實對早期創業公司來說,「無法規模化」恰恰是你的優勢。
創業初期,很多事都因「缺乏規模」而對你不利:沒資源、沒資金、沒用戶、沒品牌……但你能做「大公司做不了的事」,比如頂級客服。事實上,創始人應該盡可能親自做客服,我有過這種經歷:如果一家創業公司的創始人直接給我發郵件反饋、回复我的問題,我會很驚喜,甚至有點意外(好的意外):「哇,創始人居然親自聯繫我,他們真的在乎產品,也懂產品,還願意聽我的意見。」
就算產品有小問題,我也會原諒。就像Paul 說的,這種客服能建立極強的用戶忠誠度,而且沒有任何大公司能複制,不只是準壟斷企業,所有大公司都無法規模化這種「極致客服」。所以,抓住這個「大公司做不到」的優勢,別浪費這個機會。
Chris:我想對Paul 的觀點做個小補充:對矽谷式「軟件驅動型創業公司」來說,核心是「打破用戶的預期」,用「以用戶為中心」的思維和軟件,從底層重構產品,把「平庸體驗」徹底顛覆。
所以,不只是客服要超出預期,產品本身、實用性、註冊體驗(比如新銀行開戶、ChatGPT 註冊、廣告平台使用)都要遠超用戶預期,因為這類公司會從「第一性原理」出發,結合軟件和用戶思維去設計。而現在大多數公司都是「令人反感的壟斷企業」,體驗根本沒法比。
第二點,這又是「反直覺」的例子:在大公司待久了,你會覺得「大家都想和大公司合作」,習慣用「我們」自稱(比如「我們某科集團就是這麼做的」),還怕別人發現「公司其實就倆創始人在車庫里辦公」,於是想盡辦法裝「大」。
但創業公司恰恰相反:用戶想知道你的創業故事,想知道背後是誰在做,想知道你在用心做事、努力解決問題,這和「大公司的官方做派」完全不同。
最後,關於「做無法規模化的客服」,這其實和Paul 另一個常被誤解的觀點相關,「做無法規模化的事」。很多人理解錯了,比如他們會說「Chris,我現在做諮詢業務,因為Paul 說『做無法規模化的事也沒關係』」。
但Paul 真正的意思是:「做無法規模化的客服,是為了支撐你『可規模化的產品』」。比如愛彼迎(Airbnb)的經典案例:早期派攝影師上門給房源拍照(這件事無法規模化),但最終搭建的「短租交易平台」是可規模化的。
所以核心是「用無法規模化的事,為可規模化的產品/平台/業務鋪路」,不是「隨便做無法規模化的事」,這一點非常重要。
Yaniv:做「無法規模化的事」(尤其是客服)還有一個原因:這是「用戶探索」的一種方式。上一條原則不是說「要深入了解用戶」嗎?親自做客服,就是了解用戶的好方法。
Chris:但這裡有個坑:很多沒經驗的創始人(比如沒參加過Y Combinator、沒得到Paul Graham 指導的人),會陷入「為單個用戶過度開發產品」的誤區。所以這需要判斷力:既要傾聽用戶、學習反饋,又不能「過度聚焦單個用戶」,這真的是門手藝。
07 選對衡量的指標很重要,時機也要對
Yaniv:「你所衡量的,就是你所打造的」。 Paul 寫道:「『衡量某個指標』這件事本身,就有神奇的『改善效應』,比如你想提升用戶數,就找張大白紙貼牆上,每天記錄用戶數。數字漲了,你會開心;數字跌了,你會失落。很快你就會發現『哪些做法能讓數字漲』,然後自然會多做那些事。」「但要注意:選對衡量的指標很重要。」
Chris:這就是為什麼「只看營收」很危險。如果你的核心指標是營收,最快的增收方式就是「給大企業做定制化部署」:賣大額企業單,為他們做專屬軟件,滿足所有個性化需求。營收漲了,甚至快實現收支平衡了,看似很好,但這種模式無法規模化。
你真正該衡量的指標是:活躍用戶數、用戶獲取成本(CAC)、用戶生命週期價值(LTV)、用戶留存率、營收成本,以及公司的「規模化潛力」。
這裡有個沒人說的關鍵:前幾條原則提到「做無法規模化的事、深度服務用戶」,但要記住「免費做」。如果你向用戶收費(比如收諮詢費、非經常性工程費),他們就成了「付費客戶」,而不是你驗證產品的「試驗對象」,你會從此依賴這種「非規模化營收」,再也跳不出來。
所以要「衡量有規模化潛力的指標」:前期可能先聚焦「活躍用戶」、「留存率」,後期再聚焦「營收」「LTV」「投資回報率」,關鍵是「時機要對」。
Yaniv:我對這條原則的感受很複雜,因為Paul 最後提到「注意選對指標」,這讓我想到我最喜歡的「古德哈特定律」(Goodhart’s Law):「當一個指標成為目標,它就不再是好指標。」
這和KPI(關鍵績效指標)的問題很像:一旦把某個指標設為KPI,人們會想盡辦法讓這個數字漲,哪怕做「對業務沒好處的事」。比如你想提升「產品使用量」,所以把「用戶數」設為指標,結果可能有人篡改「用戶定義」,把「誤點通知的人」也算作「活躍用戶」。
我在谷歌工作時,Google+ 就有過這種情況:為了「提升活躍用戶數」,把Google+塞進各種不相關的地方(比如通知欄),用戶誤點通知,就被算作「Google+ 活躍用戶」,這太離譜了。
所以你必須警惕:大多數時候,「你衡量的指標」只是「你真正關心的事」的「替代品」( proxy ),而非「事情本身」。如果過分盯著指標,「指標和核心目標之間的關聯」會逐漸消失。
所以結論是:要衡量指標,要聚焦「重要的指標」,努力讓它們變好,但別「用力過猛」,要回到第一性原理,想清楚「你真正要解決的問題是什麼」,明白「指標只是不完美的替代品」。
Chris:我在播客裡講過這個故事,但每次想到還是會想起:我在Uber 工作時,和一群對我們的業務有敵意的人開業務复盤會,他們總揪著「數據沒增長」不放,反复說「要提升首單量」。
我試圖耐心解釋:「開發者平台不是提升首單量的核心工具,有更合適的指標和方法」,但他們只認「首單量數字」,還說「Chris,OKR 就是這麼定的,數字就得達到這個標準」。最後我忍不住脫口而出:「我根本不在乎這些數字。」
Yaniv:所以你才不在Uber 工作了。
Chris:對,當時整個房間都安靜了,在Uber,說「不在乎數據、不在乎數字」,簡直是「大逆不道」。但問題在於:他們嘴上說「從第一性原理出發」,實際根本沒做到,這個數字本身就是錯的。
我不管誰定的OKR,也不管他們多喜歡這個OKR,我是以「創始人思維」在做事:我來不是為了「保住OKR」,而是為了「推動業務真正增長」。所以,你得有原則,團隊也得是「有原則的人」,要知道「什麼時候數字不重要」。
08 專注「資本使用效率」
Chris:Paul 寫道:「我必須強調,創業公司『低成本運營』有多重要。大多數創業公司失敗,是因為『還沒做出用戶想要的產品,就沒錢了』——缺錢是最常見的失敗原因。」
「『低成本』幾乎等同於『快速迭代』,但不止於此:『低成本文化』能讓公司保持『年輕態』,就像運動能讓人保持年輕一樣。」
他想表達的是:「低成本運營能讓公司保持靈活敏捷,有更多『試錯時間』(runway)去做實驗、學習和迭代。」
Yaniv:我又要「反駁」 Paul 了嗎?前不久我在LinkedIn 發過一篇帖子,說「要節儉(frugal),但別小氣(cheap)」,兩者有什麼區別?
「小氣」是「該花錢時也不花」:明明花錢能帶來巨大收益,卻只盯著「花最少的錢」。回到之前的觀點:如果你的KPI 是「花錢越少越好」,你會只關注「不花錢」,而忽略「花錢的真正目的」,這和Paul 想表達的其實是兩回事。
我不是真的反駁他,而是覺得:「把每一分錢都用在刀刃上,才能延長試錯時間,有更多機會迭代,這才是關鍵,這叫節儉。」 核心是「讓每一分錢都有意義」,而不是「單純花最少的錢」。
Chris:我更願意用「效率」這個詞,「資本使用效率」:每花一塊錢,都要追求最大回報。有時候你必須多花錢:比如僱能「推動業務飛躍」的頂尖人才,投能「打開市場」的廣告,買「比自己開發更省時間省錢」的軟件。
「節儉」這個詞有時帶負面含義,所以「資本效率」更準確。我們其實想說的是一回事:明智花錢,追求結果,快速推進。
09 實現「泡麵盈利」(Ramen Profitable)
Yaniv:「實現『泡麵盈利』(Ramen Profitable)」,指創業公司的收入剛好夠覆蓋創始人的生活費。
Paul 說:「這不是『商業模式快速試錯』(雖然也能起到這個作用),更像是『破解融資流程』的方法。一旦實現泡麵盈利,你和投資人的關係會徹底改變,對團隊士氣也大有好處。」
Chris:這條對早期創業公司尤其適用,早期團隊人少(可能就幾個創始人),不用僱客服,不用搭建複雜架構,能靠「小而靈活」的模式快速學習迭代。
但公司發展到一定階段,你就得「提前投入」(這也是風投的作用)。理論上,你應該具備「精簡成本後仍能維持運轉」的能力,實在不行,砍些非核心業務,公司還能繼續跑。
而且,「不缺錢」確實會改變你和投資人的關係。 Yaniv,我們錄播前聊過「敢於對投資人說『你錯了』,敢於起身說『抱歉,我們不合適』」,當你特別需要投資人的錢時,很難做到這一點;但如果你不缺錢,處境會好得多。
不過我要提醒:風投的核心邏輯是「提前投資」,在公司盈利、收支平衡前就投錢,所以「泡麵盈利」的時機很關鍵,不是所有階段都適用。除非你參加過Y Combinator,否則很難把握好這個度。
Yaniv:Chris,我想換個說法:這條原則更適合「早期創始人」,尤其是「生活負擔輕的年輕創始人」,沒配偶、沒孩子,能靠泡麵過日子。但如果你有個三歲的孩子,總不能讓孩子也天天吃泡麵吧?所以你說的「時機」很關鍵。
Yaniv:「泡麵盈利」的核心價值是什麼?就像Paul 說的,它能徹底改變你和投資人的關係,為什麼?因為你有了「轉身離開的底氣」。
所以我更願意這麼說:「讓自己處於『能對投資人說不』的位置」。而具體怎麼做,要根據你的人生階段調整:
年輕時,你可能沒什麼錢,但有時間、沒負擔,這時「極度節儉,靠產品收入剛好覆蓋個人生活費」的泡麵盈利模式就很合理。
年紀稍長後(這話可能有點「毒雞湯」,不是所有人都有這個條件),如果你想創業,最好先攢些個人積蓄。畢竟你有了一定閱歷,大概率能存下錢,這時「對投資人說不的底氣」,就來自「自投能力」。你不用把生活標準降到「吃泡麵」,而是可以說:「我有12 到18 個月的個人資金能投入項目,就算沒人投資,我自己也能撐。」
當然,自投有缺點,但和泡麵盈利一樣,它能給你「拒絕投資人的底氣」。首先,這能幫你避免「跟不匹配的投資人合作」的錯誤決策。
更重要的是,但凡做過談判的人(甚至沒做過的人)都知道:「最有力的談判籌碼,是『真的願意放棄』」。你越不迫切需要錢,反而越容易融到資。所以無論你在人生哪個階段,都要想辦法讓自己「不迫切」,這才是Paul ·Graham 這句話背後的核心邏輯。
Chris:這讓我想到一件事,可能有點跑題:對Y Combinator 最尖銳的批評之一,是說它像「流水線」,利用一群年輕、敢拼、能過苦日子的創始人,讓他們拼命幹活,最後幫Paul Graham 和YC 賺大錢。
我覺得這個評價不太公平,YC 確實給了很多年輕人機會,甚至幫有些人變成了百萬富翁。但不可否認,它確實有點「流水線」的味道,節奏也很緊湊。
另外還有一點:年輕時你的優勢是「生活成本低、負擔少、精力足、能拼」;年紀大了,這些優勢會變成「更專注、更有經驗、人脈更廣」。所以就像你說的,要發揮自己的階段優勢。而Paul 的「泡麵盈利」觀點,其實也暗含了YC 的策略,找那些「能靠泡麵撐很久的年輕人」。
Yaniv:沒錯,隨著年齡增長,你的「資本形式」會變,利用好這些資本,別讓自己完全受制於投資人,這是我從這句話裡讀到的核心信息。
10 專注核心問題,主動創造「低干擾環境」
Chris:第十條原則:「避開干擾」。 Paul 寫道:「沒有什麼比『干擾』更能毀掉創業公司了。最糟糕的干擾是『能賺錢的事』,比如兼職、諮詢、能盈利的副業。」
Paul 還說:「創業公司可能有更大的長期潛力,但你總會為了『賺快錢』而中斷核心工作,比如接諮詢的電話。矛盾的是,融資也算這類干擾,所以也要盡量減少。」
他說的是「外部干擾」,很多創始人忙著建社群、參與創業生態、辦活動、在領英上活躍,做各種和公司核心業務無關的事。
但我覺得「內部干擾」同樣可怕,而且更難被察覺:比如「去中心化精力做備選方案」「同時追多個目標」「把17 件事都當重點」,還有那些「付你很多錢,但會把你帶偏的客戶」。
所以「避開干擾」本質上還是「專注」的問題——我們已經聊過無數次了,怎麼強調都不為過。
Yaniv:你補充得對,干擾不只是外部的,還有各種類型。創業的核心任務是「搞懂用戶痛點、快速迭代解決方案、然後規模化」,過程中還要「做無法規模化的事,為後續規模化鋪路」,這些都需要極強的專注力。
但世界、社會,甚至我們的人性,都在「反專注」:有太多東西會去中心化你的注意力。所以有時候需要「設計生活方式」:如果你想減少干擾,就主動創造「低干擾環境」,這就是Paul 想表達的。
想把創業做好,就要「減少讓你偏離核心的事」,因為你的專注力一定會受到考驗,而唯一的通關方式,是「長時間保持足夠專注」,直到做出「真正解決用戶問題的產品」,之後才能談規模化。
11 別氣餒、別放棄,接受「交易失敗」
Chris:最後三條我放在一起說,因為它們本質上是一回事:第一條「別氣餒」,第二條「就算氣餒也別放棄」,第三條「接受交易告吹」,後者可能就是你「氣餒」或「想放棄」的原因。
核心就一句話:「堅持下去」。就算面前是磚牆,也要闖過去,繼續前進,你永遠不知道「突破」會在什麼時候出現。而創業要成功,靠的就是這種毅力和韌性。
Yaniv:你說「闖過磚牆」,我倒覺得更像「拼命抓住不放」。大家都說「創業像坐過山車」,太真實了。同一天裡,你可能前一秒覺得「自己天下第一」,後一秒就覺得「自己一無是處」,而且這種日子會日復一日地重複。
所以「覺得糟糕」的時候很容易讓人厭倦、氣餒,這些負面情緒會纏上你。人性的「損失厭惡」會讓你「對失敗的感受比成功更強烈」:失敗多了,就可能想放棄。
我現在正在融資,太清楚「被拒絕」和「交易告吹」有多常見了。我們之前也常說:「別高興太早,事情沒成之前都不算數」。而且要記住:「交易告吹不是對你個人的否定」,就算某種程度上是對公司的評價,也不代表「拒絕你的人就是懂行的」。
所以抬起頭,拼命撐下去,別忘了自己為什麼出發。如果Paul 這13 句「有點過時」的建議不夠,你需要有人「深入你的公司,在你坐過山車時給你細緻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