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年將加密貨幣技術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挑戰促進進步。技術,就像生活本身一樣,不能一成不變。只有動態才能激發積極的變化。在5 月中旬加密貨幣市場崩盤之際,許多散戶和機構投資者開始對加密貨幣,尤其是比特幣(BTC) 的光明未來失去信心。公司和機構、鯨魚和早期採用者匯聚在一個單一的衝動中——互聯網被一波不信任浪潮所淹沒,對“加密貨幣第一”是最好的防禦資產,優於黃金和之前發明的所有其他資產。

人們需要看到這裡的全貌才能意識到正在發生的事情。上一次市場遭受或多或少的可比性和重大損失是在一年前,也就是2020 年3 月。今年,一系列負面事件引發的恐慌性拋售——埃隆·馬斯克在Twitter 上對BTC 的討伐,傳聞中針對比特幣的訴訟案幣安和中國政府對加密貨幣的最新打擊——讓人想起2017 年12 月許多資產利率達到頂峰時數字資產的巨大崩盤以及隨後的“加密貨幣冬天”。

相關:專家回答:埃隆馬斯克如何影響加密貨幣空間?

然而,許多對加密貨幣市場如何運作知之甚少的人並沒有意識到近年來該領域所經歷的變化的深度。在快速發展的數字資產生態系統中,情緒是投資者或交易者的最大敵人。冷靜看待事實,分析變化,了解生長在區塊鏈沃土上的生態系統的真正價值,是值得的。

變革之風

近年來,投資心態發生了變化。儘管它繼續受到高度投機成分的支配,但結算也有實際應用。投資者從短期投機轉向長期遊戲。自2020 年以來,比特幣ATM 的數量翻了一番。這種急劇增長清楚地表明對世界上最大的加密貨幣資產的需求不斷增長。從一個利基市場,加密貨幣行業已經發展成為一個價值數十億美元的行業。

穩定幣——與其相應的法定資產(如美元、歐元等)掛鉤的代幣——在2020-2021 年間獲得了顯著的權重。例如,隨著被稱為去中心化金融或DeFi 協議的新平台的出現,機會似乎可以在沒有主要資產風險的情況下提供利潤。此類平台無非是提供清算、託管和結算服務的分佈式程序。每年,他們從傳統金融機構中分得更大的一塊蛋糕。去中心化交易平台環境中的活動大幅上漲也是因為它們的基礎設施中沒有與中心化交易平台相同的常見漏洞。

去中心化交易所在交易量方面的表現優於中心化交易所,僅去年一年交易量就增長了千倍。與DeFi 交互的接口可以由全球任何地方的任何程序員創建,而這種交互的本質是開發運行在全球區塊鏈上的金融生態系統。截至目前,DeFi 的市值已經超過1000 億美元,而且這種趨勢無疑將很快延續下去。

相關:DEX 機器人的興起:AMM 推動交易領域的工業革命

說到例子,我們可以概括出,即使像德國電信這樣的大公司也已經放棄了私有區塊鏈,正在研究公共基礎設施,支持以太坊、Solana、Algorand、Celo 等網絡中的節點。這一事實表明,去中心化的世界金融在清算、託管和結算服務的全球市場上正在取得進展——就像比特幣之前獲得了保護資產的地位,將黃金從其寶座上拿下。

我們觀察到,當美元存款的實際利率變為負值(央行利率減去通貨膨脹)時,企業需求加速。通脹預期在過去一年加劇,刺激了對長期資本保全的需求。今天,比特幣不僅成功地贏得了投機者和對沖基金的心,他們意識到美元餘額貶值的必然性,用他們的錢投票並將部分國庫流動性轉移到數字資產中。

相關:使用定量模型預測比特幣價格,第2 部分

仍有挑戰

與此同時,監管方法的分歧仍在繼續。一些司法管轄區製定了法案,但沒有實際應用。與此同時,其他國家才剛剛開始製定法規,有些國家禁止使用加密貨幣——最近的中國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例如,在美國,銀行被允許為加密貨幣資產提供託管服務。中、俄、印等新興市場各有千秋,一炮而紅,一意孤行,企圖在國家層面進行宣傳,為潛在投資者提供所謂的“科技糖果”。不幸的是,在實踐中,所有達到世界水平的項目往往都轉移到其他司法管轄區——這是非常可悲的。

相關:隨著大規模採用的臨近,穩定幣給監管機構帶來了新的困境

加密貨幣行業的未來無疑是樂觀的。任何“清理”和拋售價格鎮流器、修正和下跌的時期都應被視為又一輪演變。在不久的將來,我們應該期待投資者將注意力從細緻的市場監控、炒作幣(對社區沒有任何價值)和新的價格記錄的期望轉移到開發地區的產品建設上。加密貨幣領域期待為主流投資者與數字資產市場以及3.0 代區塊鏈互動提供更方便、可靠和可訪問的界面——未來幾年將爆發激烈的競爭。

本文不包含投資建議或建議。每一個投資和交易動作都涉及風險,讀者在做出決定時應自行研究。

此處表達的觀點、想法和意見僅代表作者本人,並不一定反映或代表Cointelegraph 的觀點和意見。

Gregory Klumov 是一位穩定幣專家,他的見解和觀點經常出現在眾多國際出版物中。他是Stasis 的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 一家技術提供商,發行數字資產行業中使用最廣泛的歐元支持穩定幣,具有高透明度標準。

資訊來源:由0x資訊編譯自COINTELEGRAPH。版權歸作者Gregory Klumov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Total
0
Shares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