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深核|解剖兩種去中心化雲計算平台設計

自以太坊帶來了“世界計算機”的願景後,從業者前赴後繼。

世界計算機一直都是龐大的漫長的結構性命題,如何實現?思路定義已經明確,只是其結構之大,並非一朝一夕可塑之。在實現這件事的路上,需要數以萬計的人和數以億計的資源。

縱觀互聯網世界的發展,我們看到,在雲計算的發展帶動下,互聯網展示了多種多樣的應用可能,以太坊世界計算機的構想也是如此豐富的,只是傳統雲計算的中心化並不符合加密貨幣和區塊鏈行業的設想,如果雲計算開始去中心化,或將是“世界計算機”以及區塊鏈行業的最終目標。

本文中,我們將用Phala、Dfinity闡述去中心化雲計算平台的思路。為區塊鏈行業向成熟產業的邁進,打開一個思路。

認識雲計算

雲計算是互聯網發展至今,支撐互聯網的底座,雲計算平台搭建了讓全球幾十億網民日常使用的互聯網基礎設施,帶來了科技進步、社會發展。每天在雲計算資源上的命令操作已經無法計算,並且互聯網巨頭的商業帝國幾乎全部都建立在雲計算資源之上。

以亞馬遜的雲服務為例。其可提供來自全球數據中心的200多種功能服務。在全球擁有數百萬活躍客戶和數万個合作夥伴,幾乎所有行業都在AWS上運行使用案例。

而這樣的雲服務需要先建立足夠龐大的資源池,繼而讓客戶通過相應的服務平台、開發平台付費接入AWS使用計算資源。例如AWS雲目前現已在25個地理區域內運營著80個可用區。

建立資源和通信網絡後,為了讓使用客戶使用更便利,需要提供開發工具以及向每個行業、每個應用環節單獨設計開發框架。例如AWS的具體行業解決方案大概分為了16個類別,包含例如金融行業、教育、汽車。而根據應用環節,也區分為內容傳輸、存儲、數據湖和分析、區塊鍊等部分。

只有對資源和平台做到足夠成熟的優化,雲計算平台才能更快的被開發者使用。

對比來看,去中心化雲計算雖然與傳統雲計算有不同的結構,但實現過程也是如此,從搭建資源、建立網絡,再到一些特性的設計以及實現開發者的順利開發。

不過雲計算已發展多年,而去中心化的雲計算發展短暫,區塊鏈技術本身仍存在結構天花板,所以去中心化雲計算還遠不能實現替代作用,但在雲計算業務裡,可以拿出來對比的業務是存在的,如今的區塊鍊網絡可以對標的雲計算業務,有云服務中的數據庫和HPC高性能計算、雲存儲等。

我們還是以Phala、Dfinity兩個網絡的結構來全面認識一下去中心化雲計算。

誰來提供資源?

首先,Phala、Dfinity網絡的基礎是計算資源,計算資源搭建成網絡,並通過共識協議、激勵等運作起來。

理論上參與網絡的計算資源可以是一台計算機、一塊主板、一台服務器、一個IDC集群。當計算資源間互相連通後,要有通信的方式和協議。以維持計算資源通訊的基礎規則。

Phala、Dfinity接入的資源有所不同。

Phala的要求是,具有TEE計算區的單台計算設備可以連接到一起,組成計算網絡。

TEE即可信執行環境,其提供了基於硬件隔離的安全計算區域。例如英特爾在2015年後研發的CPU中都大多包含TEE區。

所以Phala網絡接入的設備的基礎要求,是TEE,可以使用擁有TEE的個人筆記本電腦、主板以及計算集群等接入網絡提供計算資源。目前,Phala上已經運行著來自三大洲30個國家超過1200個節點。 (這個數據需要更新)

接入的計算設備可以作為2種角色:TEE礦工和守門人。

全節點負責同步消息,運行智能合約。而守門人負責驗證賬本,執行共識過程。兩者都可獲得相應的獎勵收入。

當Phala的計算設備接入體系更加成熟的時候,還會發展出礦池等中間服務商,這更加有利於網絡的穩定運行。

相比之下,Dfinity網絡的入門難度比較高。其是邀請服務商建設IDC計算集群作為計算節點接入網絡。 IDC建立的成本較高,運維難度較高,因此並不適合普通用戶。但其並不像Phala一樣要求具備某些特殊功能的計算設備。

使用IDC接入Dfinity網絡,除了計算外,還會包含存儲等資源的提供。

去中心化雲平台如何提供開發者需要的服務?

如果把雲服務平台解剖,底層的資源是IaaS,那為開發者提供的接入平台、開發平台就是PaaS,而簡捷的功能工具就是SaaS。

對於Phala、Dfinity來說,其目標是讓開發者開發DApp。

當兩者的主網上線後,會是一個持續運行的區塊鍊網絡,這可以看作一個信息公開的數據庫或總賬本。開發者需要利用區塊鍊網絡開發應用。

Phala選擇生長於波卡生態體系內。其開發基於Substrate,未來的應用開發也會基於波卡生態內使用的開發工具。

但值得注意的是,Phala用具備TEE的設備建立的計算資源,其與其他區塊鍊網絡一樣,使用智能合約執行,而智能合約是運行在TEE(Phala runtime)中,所以智能合約等具備天然的隱私屬性,可以完成隱私計算任務。

開發者通過波卡系的開發工具正常開發,思路如正常的區塊鏈DApp開發一致。

而Dfinity是獨立的生態和設計結構,Dfinity中執行應用的被稱為容器,雖與區塊鏈的智能合約功能一致,但使用上不同,另外,其開發語言等也是自己研發的語言。

據開發者描述,在Dfinity上開發,與傳統應用開發有一定相似度。

基礎設施開發後的應用多樣性

作為去中心化雲計算的代表,Phala、Dfinity的核心都是雲計算網絡,但其在資源到應用的定向開發上缺少像AWS那樣的框架,即垂直行業的優化。

例如Phala因為能向受監管的程序提供隱私保護(即程序的內部狀態和用戶與程序間的交互操作是非公開可見的),以及維護區塊鏈的安全和去信任化屬性。而例如Dfinity,其基礎設施是完善的,性能是突出的,但如果想要實現對垂直行業的優化,需要在生態內再多加一層基礎設施的設計,或者完全採用軟件和代碼解決垂直行業需求。

所以對比Phala這一類型可以有更多的場景可塑性。相比於以太坊等網絡,不僅僅是一個智能合約平台。開發者和用戶可以在Phala 上運行任意程序,包括智能合約和圖靈完備程序,甚至在完成網絡部署後,還可對它們進行更新和維護。

Phala結合了Web2.0 和Web3.0 的優點,即中心化程序的性能和分佈式應用程序的去信任化隱私。可以確保各方在不洩露數據的情況下使用數據(例如用於機器學習或用戶身份管理),所以它還可以成為無需互信的各方間進行大規模數據交換的基礎設施。

Phala、Dfinity展現了去中心化的結構,但實際的應用並不能很快塑造應用的多樣性。

即時以太坊上的Defi、NFT、DAO等目前都可以在Phala、Dfinity上使用,但接下來會存在開發者開發以及主網進度問題。

去中心化雲計算有哪些實現剛需?

Phala目前已經拍下先行網khala插槽,這是Phala應用的開始,並且未來在波卡的異構分片結構裡,會有大量的波卡開發者、用戶湧入單個平行鏈的應用裡。而Dfinity則需要以公鏈角色開始促進生態開發者開發應用,與其他公鏈競爭。

此外,Phala在Defi、NFT、DAO等應用之上還可以具備隱私特性,而Dfinity則需要開發者自己做出特性的開發。

不過,基於兩個網絡的結構,我們可以把雲服務中常用的應用場景在Phala、Dfinity進行一個預想。

其中包含HPC高性能計算、分佈式存儲、大數據分析。

這三個雲服務中的服務,是目前互聯網企業需求極為高頻的服務。高性能計算,主要為高頻交互類型場景準備,例如機器學習等AI需求服務。 Phala的TEE集群和Dfinity的IDC集群都有能力提供服務,並且,Phala提供的機密計算以及數據可用不可見,是高性能計算場景中的剛需。

在分佈式存儲上,Dfinity的IDC節點是可以實現的,Phala則可以將存儲放在本地或其他的分佈式存儲網絡上。

在大數據分析上,Dfinity可以完成,但如果實現數據確權,需要搞定一套新的數據流動技術邏輯。這個選項裡,Phala更加適合,其技術更適合將數據歸屬以及流通過程收到安全的可信保護。另外,在雲服務中,雲平台通常會建立數據湖,而通過數據的確權和可信流動,Phala可能建立一個去中心化數據湖群,改變數據歸屬難題和中心化壟斷。

寫在最後

雲計算是個龐大的工程,用去中心化的結構實現雲計算,又是一個難度更大的工程。區塊鏈行業的探索,已經把傳統雲計算資源的富集過程用經濟激勵快速完成。在激勵的持續作用下,網絡也會持續運行。

但接下來,難就難在如何用去中心化的形式實現雲平台對功能的開發和優化。就像2020年至今的Defi、NFT熱潮,是經過3年的積累才出現的。從技術上看,今天,Phala、Dfinity已經可以為Defi等應用提供基礎設施,只是我們對他們的期待不止於此,當Defi等應用已經應用成熟後,其他類別的應用才會紛至沓來,引領下一個時代。

Total
0
Shares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