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爆紅的Loot和元宇宙之「元」

NFT本就可以只保存抽象的元數據(metadata),而把一切和展示、呈現有關的東西都交給上層。

一個叫做Loot的NFT項目忽然火了。推出不到一周,就像一顆核彈投到了太平洋,全球都感受到了它爆炸的激波。

這個由Twitter旗下短視頻共享應用Vine的聯合創始人Dom Hofmann一手策劃和準備的項目,引爆了本次NFT狂熱季的一個小高潮。

如同所有忽然走紅的東西一樣,隨之而來的必定是撕裂般的巨大爭議。

站在這一邊的人說:遊戲NFT能用來玩遊戲,藝術NFT有一張jpg圖片能欣賞,這個黑底白字的八行txt文本也能NFT?而且居然每個NFT價格炒到十幾個以太坊(約合4萬刀左右),這些人不是傻了就是瘋了!

站在另一邊的人則連拍大腿:我靠,這創意太TM的NB了!

是的,就是這樣一個“三無”(無圖片——故意的,無官網——官網只有一段話,無交互——完全沒提供鑄幣/購買入口,要到區塊瀏覽器上直接操作合約來鑄造,到開放市場opensea上交易)項目,幾乎沒有視覺呈現,只有簡單的文字描述,爆火到這種程度,的確是不僅出乎絕大部分人的意料,更是超出了大部分人的認知上限。

我隨手在opensea上找了一個以12.5個以太坊(約合4.7萬刀)成交的Loot NFT (Bag #7364),它的內容是這樣的:

Short Sword of Protection (護身短劍)

Shirt of Power (力量之衫)

Linen Hood of Vitriol (硫酸亞麻帽子)

Brightsilk Sash (亮蠶絲腰帶)

Demonhide Boots (惡魔皮靴)

Divine Gloves (神聖手套)

“Sorrow Moon” Pendant of Protection +1 (“悲傷月亮”項鍊防護+1)

Platinum Ring (鉑金指環)

嗯,看起來好像是某個MUD遊戲或者Diablo遊戲裡面的一堆道具。和前者的區別在於,MUD的道具是保存在某一台互聯網服務器上的,而Loot的這堆道具是在一個由區塊鏈確保存續(persistence)的NFT中存儲的。和後者的區別在於,Diablo的道具是有形的,有具象的外觀和視覺呈現,而Loot的這堆道具只有文字描述,剩下的則全靠你的想像力。

想像的美,不在眼而在心的美,才是絕世無雙的美。古有《詩經·衛風·碩人》對莊姜之美的描寫:手如柔荑,膚如凝脂,領如蝤蠐,齒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近有曹雪芹《紅樓夢》對賈寶玉俊美不凡的描繪: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曉之花,鬢若刀裁,眉如墨畫,面若桃瓣,目若秋波。雖怒時而若笑,即瞋視而有情。

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試想,有哪一個藝術家能夠畫得出一幅莊姜,符合千萬大眾心目中所想像的那個美人兒的樣子呢?

想像的共識,比具象的共識,可以形成更大範圍的共識。正所謂,“大象無形”。

當我們的認知還停留在NFT是對某張圖片(藝術作品)的所有權的證明時(所謂“人人都可以欣賞,但只有一個人擁有”),Loot已經又向前推進了一步:可以欣賞的具象並非NFT必須的組成部分,完全可以從NFT中剝離出去。

當我們說一個NFT藝術作品由兩部分有機組成——作為使用價值的圖片(或者視頻),以及作為價值(交換價值)的token——的時候,Loot再次顛覆了我們的認知:使用價值對於NFT而言並不重要,可以故意將其剔除,只剩下作為價值的部分——抽象的共識。

回溯到上古NFT、頂流作品Cryptopunk(加密朋克),其實它的NFT代碼和數據裡面並不包含那些像素圖片,而僅僅是每個token有一個編號而已。所謂像素頭像,不過是你根據編號到一張指定的圖片裡面去找到的一個圖形而已。這個圖形,並不存放在區塊鏈上(當然後來我們可以把它存到區塊鏈上去,因為數據量不大);也不存放在什麼去中心化存儲設施裡。這個圖形,任何需要的人復制一份自行保存就可以了。

Loot刪除了圖片,保留了編號——以及抽象的文字描寫(元數據)。

所以Loot告訴我們,什麼去中心化存儲概念,對NFT而言都不是最重要的。 (所以你還在相信某些人給你鼓吹的NFT時代某某去中心化存儲項目必將迎來爆發的話術嗎?)

Loot啟發我們,NFT本就可以只保存抽象的元數據(metadata),而把一切和展示、呈現有關的東西都交給上層。這樣一來,NFT就可以輕鬆而完全地保存在區塊鏈上,根本無需借助什麼去中心化存儲系統。 NFT作為協議層技術,回歸了它最初的、最本質的使命,那就是定義一套通行的標準原語,就像我們的自然語言如漢語、英語那樣。

當我們定義了這樣一套區塊鏈上的元數據,並且有足夠大、足夠有創造力和動手能力的社群參與進來共同建設的時候,我們就可以在此基礎上自底向上地構建出所謂的元宇宙(metaverse)。

我們可以構建粗糙的、2-D的形象,使用圖片和互動腳本,呈現這把護身短劍。我們也可以藉助Facebook的VR頭盔,採用3-D建模技術,呈現栩栩如生的這把護身短劍。呈現層的視覺素材、模型,根本無需存儲在區塊鏈上,由各自的元宇宙服務商比如Facebook存儲在他們的雲服務器上就好了。因為我們真正關心的,並不是這把護身短劍的2-D圖片或者3-D模型,而是底層的、區塊鏈上的這個NFT的元數據。

元數據(meta-data)和元宇宙(meta-verse),有著相似的構詞法。

Facebook的VR頭盔就像今天我們手裡的蘋果設備,負責用戶界面的呈現和互動。區塊鏈NFT則像今天的互聯網雲端,負責(元)數據的存取和發送。

Loot的意外現象級爆紅的背後,引發了我們對於元宇宙的“元”和元數據等概念的一系列思考。這個項目,作為一個社會實驗,無論最終成敗,都將必然被銘刻在NFT、元宇宙以及區塊鏈發展的歷史進程之中。

注:最後友情提醒,Loot全名Loot (for Adventurers),是一個NFT項目,在opensea上能找到(https://opensea.io/collection/lootproject )。它不是一個代幣,不要去購買任何同名或相似的幣,以免上當受騙,切記切記。

展開全文打開碳鏈價值APP 查看更多精彩資訊

Total
0
Shares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