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實體經濟銀行區塊鏈應用正在畫一個更大的圓

“如果區塊鏈這麼大”,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上,螞蟻鏈展位的工作人員用雙手在筆者面前比劃了一個圓圈。 “那麼,螞蟻鏈這麼大!”他順勢比劃了更大的一個圓圈。

見筆者一臉疑惑,他笑著解釋說,區塊鏈本身並不能解決所有的信任問題,在它的外圍其實需要做更多的工作才能保證信任體系的健康與完整。

他進一步解釋說,數據在上鍊之前,需要有相關部門驗證或機構認證,然後才能上鍊,不是什麼數據都能上鍊進跑道;在數據上鍊過程中,需要考慮數據接口、字段的兼容可用,以及數據的完整性;數據上鍊之後,需要保證信息流、資金流和物流等信息的順利流通……

“整體下來,還需要考慮硬件存儲、加密、上雲、隱私計算等一系列的軟硬件支持,才可以保證區塊鏈的可信與可用。目前,最典型的應用場景之一就是跨境貿易。”他補充道。

以往,我們在理解區塊鏈技術時,總以“去中心化”來描繪它的信任宇宙。現在看來,我們只看到了區塊鏈的冰山一角,其實,區塊鏈外圍還有更大的空間需要探索。

而隨著鏈圈從業者,特別是銀行業鏈圈的研究和探索的深入,我們對區塊鏈的理解也越來越清晰。

比如,在一直備受爭議的“去中心化”問題上,中國人民銀行數字貨幣研究所副所長狄剛在“2021中國(北京)數字金融論壇”上表示,“技術上的去中心化並不等於管理上的去中心化,區塊鍊是去中心化的,但是大家往往把去中心化理解錯了,大家經常在計算機裡面強調分佈式,但是分佈式也是一種可管理的分佈式,區塊鏈作為一種技術,也應該是可管理的分佈式架構。”

所謂“技術上的去中心化並不等於管理上的去中心化”,也是上文提到的,數據在上鍊之前需要相關部門做認證或驗證的原因之一。當然,這也包括後續其他流程的管理。

理解和認知的深入之後,區塊鏈技術在銀行業有具體落地的應用嗎?

有。

近年來,銀行已經在區塊鏈技術上有了成熟的應用。從部分案例來看,這些區塊鏈應用可以讓金融更務實,讓技術更落地,可以直接服務實體經濟。

2019年9月,中信銀行、中國銀行、民生銀行、平安銀行同時上線擴容升級後的區塊鏈福費廷交易平台。該平台統一了銀行間的福費廷業務協議,並推出了《區塊鏈國內信用證福費廷業務主協議》。

第二年的8月,中國人民銀行清算總中心與中信銀行、中國銀行、中國民生銀行正式簽署區塊鏈福費廷交易平台合作協議,使得該平台正式成為行業平台。

另據中國電子銀行網報導,2020年1月13日,中國郵政儲蓄銀行和中國建設銀行完成首筆跨區塊鏈平台福費廷交易。

這一交易完成的意義在於,銀行之間實現了不同區塊鏈平台之間的信息交換,擴大了信息的共享範圍,進一步提升了銀行間福費廷交易的處理效率,為國內銀行業區塊鏈的跨鏈合作作出了積極探索。

是年10月28日,匯豐銀行也宣布,該行與交通銀行通過中國貿易金融跨行交易區塊鏈平台完成了一筆福費廷跨行交易,這是外資銀行通過該平台完成的首筆此類交易。

除了福費廷,我們更為期望的是,銀行能通過區塊鏈技術,在支持實體經濟方面有所作為。

用中國銀保監會原黨校副校長、國有重點金融機構監事會正局級監事陳偉鋼在“2021數字供應鏈金融創新論壇”的話說,“未來區塊鏈技術將在兩方面發揮重要作用:一是賦能實體經濟,要發揮區塊鏈技術在深化融合應用、供應鏈管理、產品溯源、數據共享方面的作用;二是提升公共服務,在推動應用創新、政務服務、存證取證、智慧城市方面持續發力。”

“服務實體經濟,提升公共服務”,區塊鏈技術應用中比較典型的一個案例當屬我國央行的“徵信鏈”。

據央行介紹,“徵信鏈”依托區塊鏈、大數據技術,指導地方徵信平台和市場化徵信機構,先後在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地區試點建立“徵信鏈”,實現跨區域、跨系統、多維度企業信用信息共享互通,助力銀企融資對接,助推區域經濟一體化。

據稱,“徵信鏈”是利用區塊鏈的分佈式和加密技術,在保證各自信用信息真實性的同時,構建一個低成本、自主可控的去中心化數字信用共享生態,形成跨越多個金融領域的信用風險及信息交易管理平台。為銀行、保險、基金、小額信貸等金融領域業務和金融交易提供信用記錄、信用分析、信用評級、交易撮合、風險預警等高質量徵信服務。

不管是銀行間的福費廷還是央行的“徵信鏈”,我國銀行在區塊鏈技術領域的應用已經有了實質性突破。

總之,無論是認知,還是在服務實體經濟的具體應用,銀行都已突破區塊鏈技術原有的宇宙限制,朝著更為落地和務實的方向邁進。

Total
0
Shares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