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在BSN全球合作夥伴大會上分論壇上,分佈科技創始人達鴻飛、眾享比特副總裁陳鴻剛、量子鏈創始人帥初、宇鏈科技創始人羅驍以《企業服務的市場和機會》為主題展開圓桌討論,探討了產業區塊鏈在企業服務市場的市場現狀、機會和挑戰。這些都是國內5年以上的區塊鏈創業老兵(相比區塊鏈歷史來說,5年夠長了),完整經歷了國內區塊鏈行業變遷。如果你是一名想從事產業區塊鍊或者從幣圈轉型產業區塊鏈的創業者,他們的以下忠告不妨讀一下:
把握時機,謹防先驅變先烈
2015年是區塊鏈行業的分水嶺。 IBM高舉高打,在當年推出了面向企業服務市場的HyperLedger。隨著IBM的入場,眾多大機構、公司以及資本不斷地進場,主流的目光與對區塊鏈行業投入越來越多的關注。
今年2月有消息稱,“IBM不會再有真正的區塊鏈團隊了。”
據四名知情人士(包括離職員工)透露,IBM的區塊鏈部門連續兩年未能實現收入指標,IBM已將其區塊鏈團隊砍到幾乎沒剩幾個人。
儘管IBM發言人矢口否認上述消息,但恐怕只是不想失去最後的顏面。
自2016年以來IBM向區塊鏈投入了大量資金,大力推行一系列基於HyperledgerFabric而建的區塊鍊網絡,不斷向外界傳遞區塊鏈技術在改變各行各業開展業務的方式方面大有潛力。在IBM的2017年財報中,IBM自稱是“企業區塊鏈領導者”。如今該公司的財報對這項技術卻隻字未提。
量子鏈創始人帥初將IBM在區塊鏈探索和應用上的失敗歸結為時機不對。
“區塊鍊是非常早期的新興技術,真正想通過區塊鏈的優勢替代傳統IT產業,需要歷經十年、二十年積累,非一日之功。反觀當時基於社區化的項目,比如以太坊公鏈,今天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某種意義上更符合當時包括現在的發展的現狀。”
在金融服務領域或是企業服務領域積累深厚的壁壘,其實是非常難的。 IBM提出的區塊鏈概念比較早,在2015年就想著通過區塊鏈技術去替代銀行體系或各種金融機構裡被成功使用10年、20年的Oracle數據庫或上一波互聯網巨頭所留下的遺產,這是非常難的事,銀行有很大的風控要求,而且有巨大的學習成本,導致IBM走得不是那麼順利。
不要什麼都想幹,什麼都乾不成
企業服務的概念很廣,行業有上千種,區塊鏈公司到底要瞄準什麼類型的企業?
羅驍認為,創業者不要期待產品能滿足幾百個行業的企業服務,這不太現實,要清晰地知道自己希望服務於哪個行業以及什麼類型的企業,這是比較重要的第一步。
“創業者要選擇’大+封閉+壁壘高’的領域,不要選擇銀行業。雖然銀行很大,但它太過於開放,今天你過來跟他合作可以,明天他過來也可以,琢磨琢磨著,就把你的技術變成他自己的技術了。所以跟銀行合作面臨著會有幾十家同時競爭的情況,顯然很難有一個好的方式去驅動。面對的企業客戶對像要非常封閉,有高壁壘,這樣你打進去可能需要花三年、五年,但一旦建立合作就是十年、二十年、三十年,這是我創業的第一性原理。”
陳鴻剛認為,企業級區塊鏈現在到了一個非常關鍵的時期,從粗獷向細分行業深耕,司法公證、教育、跨境貿易、版權、倉單融資、工業互聯網是區塊鏈目前比較有前途的用武之地。
比如在教育行業,將區塊鏈用於學籍管理,確保學籍信息、考試成績上鍊後不可篡改。將來企業招聘時不用很辛苦做各種背景調查,可以上鍊查,鏈上的數據都是真實可信的。到海外申請留學,也不用去打印各種成績證明,可以直接辦。
區塊鏈不是萬能的
企業服務市場對技術的需求是多層次的,相對複合的,很難用一個單一技術去解決所有問題。
區塊鍊主要解決的問題是上鍊後的數據不可篡改,如何確保來自於IOT設備的海量數據在上鍊前可信,需要採用隱私計算、物聯網、AI等技術解決IOT本身的可信,同時端到端地對原始數據做加密簽名,保證上鍊前的數據不可篡改,這樣才能形成閉環。
目前國內在區塊鏈上收入做的最好的也並不是純粹的區塊鏈公司,很多是做企業數字化轉型解決方案。據達鴻飛了解,業內年營收最高的公司在3億人民幣上下,主要客戶是一些政府機構,為政府機構做一些數字化平台,最大的一單在1億人民幣上下。第二和第三名營收在1億人民幣左右,主要做金融行業的解決方案,不僅僅是做區塊鏈,而是做整個金融IT系統。所以,目前帶有區塊鏈元素的企業服務公司走得比較強的基本是在做IT信息化或數字化轉型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