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6z掌門人:為什麼Web3 很重要?

風險投資家Chris Dixon 於9月27日在Twitter 上引發了一場關於“為什麼Web 3 很重要”的討論。 Andreessen Horowitz (a16z) 的合夥人Dixon 堅信“下一波計算創新將由去中心化技術驅動。”

根據Dixon 的說法,Web3 是“建立在通證之上的,由建設者和用戶擁有的互聯網。” 他將這個新時代定位為Web 2.0(2005-2020)的一種解毒劑,Web 2.0 被Facebook、谷歌和亞馬遜等中心化平台所主導。他說,在Web3 中,“所有權和控制權是分散的。”

毫不意外,Dixon 的說法引來了熱議。有不少人讚同他的觀點,但是,也有不少人對此表示異議。主要原因是認為區塊鏈成本太高、性能不夠,而且所謂的元宇宙不過是概念,是泡沫,還遠遠稱不上Web。

這一個方面說明Web3 處於非常早期,就像其他任何新生事物一樣,一開始總是難以被人所理解,受到各方面的打壓和排擠,一個新生事物必須自己向世界證明,你是更高效的,能夠解決問題的,有更好的應用場景的,或者說是對的,然後才能成長。但是,一些能夠提前看到趨勢的人,更能夠獲得早期發展的紅利,並隨著新技術的發展和採用迅速發展壯大。

那些對Web3 持懷疑和否定態度的人,還遠遠沒有感受到去中心化所帶來的巨大威力,以及新技術發展的指數效應。一方面,Web3 的技術底層正是解決現在Internet 存在的問題,另一方面,它也需要經歷Web1.0 和Web2.0 的發展過程。

Web3 打破互聯網企業模式,突破成長困境

集中式平台遵循可預測的生命週期。這個也就是常說的S 曲線。一個企業的成長,或者產品的生命週期,都遵循S 曲線。在S 曲線的上升期,一個產品吸引越來越多的用戶,與更多的人合作,出現一個用戶、合作者、產品共贏的局面;但是,當體量到一定的規模,合作就變成了競爭,壟斷更為重要,系統不具有開放性,這就到了S 曲線的平台期,也開始進入產品或組織的終結。這是因為達到一定規模後,用戶利益和產品方的利益產生了衝突,而用戶對產品並沒有話語權,產品在利益最大化的驅使下,走向末路,被新的更有生命力的產品逐步積累用戶所取代。

而在一個去中心化的網絡中,由通證提供良好的流動性和權益,用戶、開發者、投資人是一個利益共同體,他們必須共同尋找辦法來完善和做大系統,從而最大化自身的利益。 Web3 網絡平台和應用有一個特點,就是沒有具有絕對權威的公司來管理網絡,大家依靠既定的規則行事,對規則的改變必須獲得大多數權益人(也是用戶)的同意。這就使得系統的演進符合大多數人的利益,是一個完善和提升的過程。

在區塊鏈的整個技術的演進過程中,我們看到了這種發展歷程,比特幣作為價值儲存網絡是一個開始,而後,隱私交易網絡的出現,智能合約平台的出現,去中心化存儲網絡的加入,都是Web3基礎設施的完善和演進的過程。同時,對單個平台而言,比如Ethereum,Filecoin,不斷地通過提案來進行改進。提案來自社區,來自開發者,同時提案的最終落地必須得到大多數網絡維護者的同意才會生效。

這種把現有利益的衝突各方變成利益關聯方,產生的巨大威力將使得網絡的發展速度前所未有,這一點可以從區塊鏈的價值反映看出來,極少有公司能夠向比特幣網絡或以太坊網絡這麼快速成長,並在市場上體現極大的價值。

公開和透明性帶來前所未有的自由

這裡所提到的自由,並不是說為所欲為。世上沒有絕對的自由,Web3 的世界也不會有。但是,Web3 天然是反壟斷的。壟斷可是當前互聯網的難題,超級大公司製定規則,把握數據,掌握流量。在這樣的世界裡,小公司或新技術如果不抱大腿幾乎沒有生存空間。

而Web3 是開放的,代碼開源,治理公開,交易可查。這不是說沒有隱私,相反,Web3 通過加密技術保護隱私,把隱私交給所有人,是更安全的隱私保護。但技術是公開的。這是這種公開和透明性,帶來了前所未有的高速發展。任何一個創新都可能被後來者採用。在一個沒有圍牆的世界裡,溝通無障礙,發展當然更快。

Web3 是一個共同網絡,各種不同的技術之間更多的是相互融合和協作,因為,協作越多,價值越大。這與Web2.0 存在本質的不同。 Web2.0 不同公司的系統是分離的,技術方案是不同的,技術是保密的,是隔離的網絡。

作為一個共同網絡,一個最有意思的現象就是,產品之間是可以無障礙溝通的,NFT能夠被其他平台使用,一個應用的產品可以成為另一個應用的創作材料,不同的平台可以融合在一起成為更大的平台。這得感謝區塊鍊和通證設計,一個應用或其上的產品被使用越多,其價值越大,所以這天然就是鼓勵流通和協作,而不是鼓勵壟斷。自由的流通和鏈接不再是一個問題。

指數級增長迎來裂變

完全可以理解一些人對Web3 的到來認識不足,因為在目前確實大家所看到的是成本,能源消耗以及性能問題。前面提到過,任何新技術在早期都碰到類似的問題,汽車的出現讓人困惑,這個比馬車慢、對道路要求高、維修麻煩、成本不菲的東西到底有什麼用?當計算機出現的時候,大家不知道它能用來幹什麼,曾有專家預測,全球只需要4台計算機就夠了。不少人還記得比爾蓋茨20多年前解釋互聯網是什麼是一臉的無奈。

但是,這些困惑和不解並沒能夠阻礙技術的發展和廣泛採用。 IT 行業的摩爾定律能夠解釋這個問題。摩爾定律不僅適用於芯片行業,其他在多數的技術行業都實用,簡單來說,在一個技術發展的逐步成熟的發展階段,成本呈現指數式下降,而性能/容量呈現指數式上升,兩者綜合起來,促進技術的迅猛發展。即使新技術與現有技術相比,成本高很多,性能也不足,但是,其指數級數的發展,將在某一個時刻迎來平衡點,這個時間可能會在很多人意料不到的時候出現,大多數人都沒有做好準備,只能是被動追趕。

裂變由於突破音速的音爆時刻,就在那麼一瞬間,一旦突破,後續就是勢不可擋。

在Web 3 之前,用戶和建設者不得不在Web 1 的有限功能或Web 2 的企業集中式模型之間做出選擇。 Web 3 提供了一種全新方式,結合了以前時代的優勢,現在是這場運動的早期階段,也是參與的好時機。 IT的從業者們,是考慮進入Web3 的時候了。

Total
0
Shares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