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比Web1和Web2:我們看到Web3帶來的互聯網文化變革

在收到幾個關於Web3 的問題後,我想寫一篇深入研究Web3 的快速帖子。沒有任何長篇大論,我會盡可能簡單地解釋一下。

在收到幾個關於Web3 的問題後,我想寫一篇深入研究Web3 的快速帖子。沒有任何長篇大論,我會盡可能簡單地解釋一下。

要了解Web3,我們先來了解一下Web1 和Web2 的特性。

Web1:僅僅閱讀

自上世紀80 年代以來,互聯網已經正式存在。內容創作者在互聯網上佔有一席之地,但90 年代使用互聯網的大多數用戶是靜態網頁的消費者,很少製作內容。也許是從印刷媒體轉向互聯網的結果,主導內容創作的是專業作家、記者和報導員。這裡的內容模型很少,人們進入互聯網是為了消費或只是為了閱讀。

與印刷刊物相比,我們在這個時期看到的內容審查較少(儘管仍然占主導地位)。因此,人們開始質疑快速增長的信息數據庫的可信度。 Web1 上有鬆散的社交網絡,少數“互聯網公司”控制著互聯網上的內容。 Web1 式的網站今天仍然存在,但不是很典型。 Craigslist 是您可能熟悉的一個示例。

Web2:讀-寫

接下來是Web2 或者說我們今天所知的網絡。它在2000 年代初接管web1。

Web2 是由Tim O’Reilly 創造的,它受到服務器升級、開發人員技能和更快的互聯網速度的推動——這是交互式Web 應用程序的領先方式。一些人將其開始歸因於互聯網熱潮的結果。

儘管有很多公司共同主宰Web2,但也有一些我們都熟悉的巨頭。從本質上講,Web2 為每個人提供了同時成為內容創造者和消費者的空間——儘管並不是每個人都真正從他們創造的東西中賺錢。用戶在社交網絡上製作媒體,如Facebook,然後他們能夠出售個人數據以產生可觀的收入。這是完全允許的,因為中心化公司擁有用戶數據和所有用戶生成的內容的所有權。 Web2 中的審查有所取消,但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平台。雖然用戶在這個網絡上既是供應商又是消費者,但他們受制於他們創造和消費的地方,將權利移交。

平台在Web2 中是孤立的,用戶需要在每個平台之間創建一個身份才能進行交互,因為平台之間不會相互“交談”。此外,資本積累在頂部。隱私也是一個巨大的問題,儘管中介有責任保護我們的隱私。

Web3:讀-寫-擁有

所有權是Web3 的最大特徵之一——參與者對其內容、數據和資產擁有完全所有權。

比特幣網絡於2009 年推出,它提供了Web3 先驅的精神。重要的是要注意,互聯網尚未達到我們認為的Web3,但正在構建的產品和服務被認為是“Web3”。這只是意味著他們在不同程度上遵守以下原則:開放、去中心化、抗審查、不可更改、無需信任和無需許可。

我們正在慢慢地看到Web2 平台思考開始構建適合Web3 的產品和服務意味著什麼,例如Twitter 的Bluesky 項目,該項目旨在為社交媒體制定去中心化的標準。與從Web1 到Web2 的轉變一樣,從Web2 到Web3 的轉變主要是由於基礎設施的進步,但由於治理將更加以用戶為中心,因此構建者和開發者的思維方式也會發生轉變。隨著中間人的移除和數據存在於不可更改的基礎設施上,數據無法控制,因此沒有審查,數據丟失的風險也更低。

互操作性是區塊鏈的一個主要主題,因為它將適用於基於Web3 的平台。幾乎就像元宇宙的描述一樣,不同的平台可以拼湊在一起,形成一個流動空間,一個人的身份可以保持不變,即不需要跨不同平台創建一個帳戶。

許多人聲稱加入Web3 就像設置您的加密錢包(即MetaMask)一樣簡單。有一個錢包將一個連接到去中心化應用程序,以便進行交互和進行交易。

Web3 工具的示例可能有助於塑造思維。這是Web3 協議及其Web2等價物的出色映射:

以Medium 為例,它是一個中心化工具,供作者發表文章並賺取一些收入,但對其治理沒有發言權。相比之下,Mirror 允許作家獲得對他們作品的完全所有權,在其治理中有發言權(被視為共同所有者),並直接從他們的觀眾那裡賺錢。這正是我們將繼續關注的主題,因為我們都開始轉向Web3。與Web1 一樣,Web2 將始終存在於互聯網的某些部分,但不會主導我們未來大部分時間在線的空間。

展開全文打開碳鏈價值APP 查看更多精彩資訊

Total
0
Shares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