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的力量

據說英國哲學家培根在他未公開發表的《沉思錄》中這樣寫道,ipsa scientia potestas est。這句話是拉丁文,翻譯過來講,“知識就是力量”。印像中大約模糊記得,小學,或者是初中的教室裡,或者走廊上,常常會有這麼一句話。不過細想來,究竟是自己親眼所見,還是道聽途說,倒也搞不清楚了。

說來這句膾炙人口的名言,雖然早已耳熟能詳,但是對於它的真義,卻是一直不求甚解。知識為什麼是力量?知識又是怎麼能夠成為力量的呢?上了那麼多年學,學了那麼多數理化,最後還不是發現社會的真相:權力有力量,金錢有力量,甚至,顏值都比知識更有力量。知識再多,也是乾的為真正力量賣命的勾當。知識真的有力量,甚至於就是力量嗎?

很多人在世界觀轉換的過程中崩潰了。他們進行了否定,並根據向社會的妥協重新建構。人們否定了知識,於是說,“認真研究返貧,無腦梭哈致富”。這種反智投資的言論和思想,凝聚了崩潰的韭菜在莫測的市場面前全部的幻滅,宛如幾千年前的智人在地動山搖的自然神力面前的那種自我否定。

人類在自然的力量面前大受震撼,於是發明了宗教。宗教是對自我無知的寬慰,也是對這種無知的否認。但人是仍然受著無知的苦的,並不因寬慰和否認而消除了苦難。

人要消除所受的苦,卻須反其道而行之,對這樣的寬慰和否認進行批判。批判了無知,便是承認了無知。承認了無知,才能“知恥近乎勇”,開始探究知識的力量,並掌握掌握這一力量的方法。

我不是一個善於運動的人。鍛煉身體,也是枯燥無味的小長跑。至於各種球類,則並不會打。今年以來,有機會打一打羽毛球。因為就是個鍛煉和娛樂,所以全憑自己的無知去打。打了一段時間之後就發現,握拍的手腕很容易酸痛,而且回球的力量很差,很難從自家底線打到對方底線。

思考分析了一下這個問題。擊球力量是一個綜合問題,拍線的彈性、揮拍的姿勢、發力的方法、肌肉的力量,這些共同影響了一個球是不是打的有勁兒、打得高遠。很多人會覺得擊球力量不足是因為自己肌肉力量不夠,於是就去練肌力。但這顯然是頭疼醫頭、腳疼醫腳。羽毛球本身那麼輕,直覺上感到擊球缺乏力量,大概率並不是肌肉力量不夠,而首先是沒有掌握發力的正確方法。特別是對於我這種門外漢而言。

於是我在9月底、10月初,也就是比特幣在9月回踩的期間,簡單了解了一下羽毛球的發力技巧。我發現了一個關鍵之處,就是羽毛球的發力,不是靠手腕的屈伸,而是靠手腕的旋轉。也就是說,手腕酸痛感本身就說明了是在用手腕屈伸去揮拍,是在用錯誤的方法。正如投資的虧損,本身就說明了投資方法的錯誤。

在了解了这一点关键知识,然后经过简单练习和纠正之后,我明显感到挥拍击球有了根本性、转折性的改进。这一最最基础的改进,让我在发球、回球、反手、正手、跑动等各方面都有了显著和综合的提高。球打起来更轻松了,打的却更有力量了。

從這個小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知識的力量。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1843年著)中写了一句极其经典的话,被无数人广泛引用。但是,这一引用却同样遭到了普遍的误读。这句话就是,“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批判的武器,是指理论,是知识,是笔。武器的批判,则是指行动,是力量,是枪。误读在于,只是读这么一句漏掉了一个词的名句,我们就会误以为马克思是在强调对物质力量的重视。这可能是源自于对于唯物主义的天然偏见。但是如果我们读一下原文,就会发现,恰恰相反,马克思的原话却是要强调对理论知识的重视。

原話是這麼說的:“批判的武器當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質力量只能用物質力量來摧毀;但是理論一經掌握群眾,也會變成物質力量。”

注意那個“當然”。注意整個句子是一個“雖然……但是……”的轉折句。而第一分句又是一個倒裝的因果句。拆開來理解就是:首先,因為只有物質力量才能對抗物質力量,就像對方打過來的羽毛球只能用有力的擊球才能打回去一樣,所以,理論知識當然不能代替物質力量,就像羽毛球發力的理論知識當然不能代替有力的擊球。其次,雖然理論知識不能代替物質力量,但是理論一旦成為了共識、抓住了群眾的心、發動了群眾,就會變成強大的物質力量,就像羽毛球發力的理論知識一旦經過練習,掌握了肌肉,就會成為擊打在羽毛球上的真實力量。

這一理解顯然是正確的。因為馬克思在接下去的一段就明確指出了他是在闡述理論的意義和價值。他的原文是這樣寫的:“即使從歷史的觀點來看,理論的解放對德國也有特別實際的意義。德國的革命的過去就是理論性的,這就是宗教改革。正像當時的革命是從僧侶的頭腦開始一樣,現代的革命則從哲學家的頭腦開始。”

所以,唯物主義固然重視物質力量,但是更應該明白這種力量的來源只能是最廣大的人民群眾,被理論所掌握的人民群眾。

這種力量是分散儲藏在廣大人民群眾的手裡面的,如果沒有理論,就無法凝聚起來成為最強有力的物質力量。而這種能夠掌握群眾的理論革命,卻要從(哲學家的)頭腦開始。西方之腦,東方之心。心之力,不在愚民的無知,卻在覺醒的共識。

那麼,理論怎樣才能掌握群眾呢?什麼樣的理論才能掌握群眾呢?

接下來的兩句話就分別回答了這兩個問題。這兩句話是:“理論只要說服人,就能掌握群眾;而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

什麼樣的理論才叫做徹底呢? “所謂徹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

羽毛球揮拍發力的根本在於,要運用手腕的旋轉,而不是手腕的屈伸。而密碼貨幣在作為保護隱私、對抗強權的理念提出時的1993年(《密碼朋克宣言》),是沒有掌握群眾的。直到2008年(《比特幣:一個點到點的電子現金系統》),作為個人財富保值增值、對抗通脹的“電子黃金”,才抓住了密碼貨幣的根本,抓住了人心,掌握了群眾。

歸根結底,要掌握群眾,抓住人心,就是回歸到最樸素的原理,把每一個人都當人看。這個社會,諂上凌下的人,不少;總能心平氣和,把每一個人都當人看的人,不多。所以馬克思繼續寫道:“但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

在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裡,個人財產(personal property)不是私有財產(private property)。對私有財產的消滅,並不等於對個人財產的剝奪。恰恰相反的,肆意動用公權力,剝奪個人財產,宣布持幣非法,那就違背了人的根本,也就從最根子上背叛了馬克思主義。

近代以來,對個人財產最堂而皇之的洗劫案例,恰恰是1933年4月5日美國總統羅斯福簽發的“6102號”行政令。對黃金的強制沒收和隨之而來的美元的命令貶值40%,一夜之間洗劫了美國人民的個人財富。所以比特幣的發明者中本聰在他註冊個人博客時所填寫的生日日期,正是4月5日。

Total
0
Shares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