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潘致雄
如果回憶一下初次進行的加密貨幣轉賬時的體驗,特別是在確認收件人地址時,相信你可能會被這幾個問題困擾過:這串像亂碼一樣的地址到底對不對?是需要一個一個字母校驗準確性嗎?字母大小寫亂了要不要緊?漏了一個字母怎麼辦?如果轉賬錯誤可以回滾交易嗎?
而相比之下,我們使用的所有常規的互聯網產品中,大多數時候只要確認一個簡單的姓名、用戶名、暱稱、手機號或郵箱,就能放心的確認對方的身份或地址。
就好像「用戶體驗」 這件事一直都沒提到加密貨幣世界的優先級中,如此普遍的需求竟然10 年後仍舊沒有解決。
不過,好在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初創團隊開始探索這個領域了,他們的核心是提供「翻譯」的服務,在「計算機語言」 和「人類可讀語言」 之間進行互相的「無損」轉譯。
這也是為什麼現在給以太坊創始人Vitalik Buterin 轉賬的時候不需要記錄下他原始的以太坊賬戶地址(0xd8dA…6045) ,而是只要記住「vitalik.eth」就行,後者就是一個典型的人類可讀的用戶名。
其實以比特幣和以太坊為首的區塊鍊網絡,由於賬戶底層採用了非對稱加密技術,也就是常說的公私鑰加密,所以這套系統天然就是對於計算機友好的,也就導致了人類的可讀性相當不友好。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這些團隊利用了區塊鏈的智能合約功能,或者直接利用公鏈本身,構建一套「映射」和「翻譯」系統,將用戶常用的區塊鏈原生的底層地址映射到人類可讀的「用戶名」,作為用戶對外部世界公開的一個「身份」。
目前在構建這類用戶可讀賬戶系統的底層協議中,有Ethereum Name Service (ENS) 、 FIO 、 DAS 等幾個項目,他們各有自己的特點:ENS 最流行、FIO 提供了更豐富的功能、DAS 的互操作性更出色。
另一個場景:域名系統,即業務入口
而除了賬戶系統之外,還有一個非常龐大的應用場景,就是「域名系統」 。
因為區塊鍊網絡不僅僅可以承載用戶的資產,在智能合約的加持下還可以提供各類業務或服務,特別是互聯網或金融類的業務,也有不少人將基於去中心化技術棧構建的互聯網服務稱為Web3 。
所以這些業務的服務入口,也就是Web 2.0 中常用的「網站」形式,就可能會發生一些基礎設施層面的根本性變化。
簡單來說,傳統的Web 2.0 應用,主要是由「域名」 (比如google.com) 和「服務器」 (比如託管在亞馬遜的雲服務) 組成。然後,通過傳統的DNS (域名服務) 體系,將域名和服務器所對應的「IP 地址」進行映射,這樣普通用戶也就可以通過「google.com」訪問到谷歌的網站了。
而到了Web3 的世界中,為了將這兩者去中心化,「服務器」提供的存儲和計算能力就可以通過IPFS 、 以太坊、 Dfinity 等各種去中心化技術組合實現,而社區也寄希望於通過區塊鍊網絡將「域名」去中心化。
最早的嘗試的Namecoin 已經是一個超過十年前的項目了,它通過分叉比特幣的代碼,創建出了一個以「.bit」結尾的頂級域名的區塊鍊網絡,希望更多下游應用集成他們,試圖獨立並顛覆現有的DNS 體系。
不過他們也碰到了自己的問題,畢竟項目的概念過於超前,所以直到8 年後才出現幾個同類的項目,比如Unstoppable Domains 、 Handshake 等。另外,像ENS 和DAS 也是同樣支持這類應用的,而且ENS 也是目前最廣泛使用的去中心化域名。
橫向對比
在這些去中心化域名和賬戶系統的協議中,Namecoin 和ENS 是其中最核心的兩個。 Namecoin 首次利用區塊鏈進行域名的管理,而ENS 在以太坊智能合約的加持下成為了一種全新的賬戶體系和去中心化應用協議棧的一部分。
加上那些新型的協議,所有這些項目都可以分為兩大核心場景: 專注於域名、 專注於賬戶系統,也有些項目會同時支持兩類場景。
「專注於域名」 的項目用戶場景更多是替代或補充現有的DNS 體系,通過與IPFS 等協議的集成,可以實現完全去中心化的前端網站的功能,所以他們更關注於與網頁瀏覽器(比如Brave 或Opera) 進行合作,提高用戶體驗。目前ENS 和Unstoppable Domains 是被瀏覽器集成最多的協議。
「專注於賬戶體系」 的項目更多的是賦予用戶使用該賬戶體系的場景,比如在去中心化應用(DApp) 中直接集成,而且更需要關注於與加密貨幣錢包等入口級產品進行合作和集成,提高用戶體驗。目前也就ENS 被廣泛的集成在主流的加密貨幣錢包以及DApp 中,而FIO 聲稱獲得了許多加密貨幣錢包的支持,但是實際的採用度上仍處於早期,社區關注度也下滑至幾乎不可見。
而另一個核心差別在於註冊名稱的所有權模式,有的是永久所有權(但可能需要每年進行一次聲明交易,支出網絡交易費即可) ,而有的是租賃模式,需要按年支付一定的租賃費。
可註冊永久所有權的協議對用戶而言更友好一些,相當於一次支付永久使用,而租賃模式對協議本身更友好,持續的收入可以用來進行協議的維護和功能迭代。
除此之外,各個協議還有是否選擇自建公鏈,具體的註冊價格等多種維度的區別。
始祖:Namecoin
Namecoin 是比特幣最早的Fork 之一,甚至早於狗狗幣,區塊創世時間僅比比特幣晚了2 年3 個月。其非匿名創始人Vincent Durham 早已退休,協議已交由其他開發者維護。
不過Namecoin 可以算是一個失敗的嘗試了,目前疏於維護也沒有具體的應用,所以對這段歷史沒有興趣的話完全可以跳過這部分內容直接查看下一章。
所以Namecoin 很多參數直接參考了比特幣,共2100 萬個原生代幣NMC,但其代幣最小單位「swartz」 是為了紀念RSS 協議和Markdown 協議開發者、Reddit 聯合創始人Aaron Swartz ,他此前也在博客中描述過一種後來被Namecoin 實現的方案(Nakanames) 。
與那些利用比特幣代碼再做類似的加密貨幣不同的是,Namecoin 是希望通過區塊鏈技術來存儲類似於DNS 的記錄,也就是將「.bit」與其他具體的IP 地址、系統內地址的「映射關係」記錄在Namecoin 的區塊鏈上。
所以也可以將Namecoin 區塊鏈看作是一個維護「.bit」這個頂級域名記錄的數據庫。至於他們為什麼選擇「.bit」這個域名,可能是因為這個詞代表了計算機領域中二進制的最小單位「比特」。
而對於大多數的傳統頂級域名(比如最流行的「.com」) 來說,其實是由一家名叫ICANN 的非營利機構專門負責管理和維護的,它全稱為Internet Corporation for Assigned Names and Numbers (互聯網名稱與數字地址分配機構) 。該機構成立於1998 年,位於美國加州,除了管理和協調頂級域名之外,還負責管理全球IP 地址的分配。
Namecoin 目前還是獨立於ICANN 體系的,他們選擇的「.bit」幸好還不是一個傳統的頂級域名,所以未來還是存在兼容或者接入ICANN 可能性的。
不過相比中心化管理的ICANN 而言,Namecoin 的特點還是非常明顯的,和比特幣一樣,它的賬本基於分佈式存儲,網絡安全依賴算力,更重要的是它的域名註冊過程抗審查,也無需許可。
用戶場景:ZeroNet
Namecoin 誕生的十年間,最重要的一個用戶場景來自於它被「去中心化網絡」 ZeroNet 集成,成為了該網絡內的「域名」。
使用起來也很簡單,用戶可以在註冊Namecoin 的域名時,將ZeroNet 網絡內的頁面鏈接映射至某特定「.bit」域名中,然後其他用戶就可以使用「xxxxx.bit」訪問ZeroNet 內的頁面了。
對於Namecoin 而言,它只是存儲了bit 域名和第三方系統頁面唯一標識符(類似IP) 的數據在Namecoin 網絡的區塊鏈中,而第三方系統只需要運行Namecoin 節點就可以獲取所有這些關聯關係。
說起ZeroNet 本身,其實也是一個比較極客和小眾的項目,它採用了比特幣的密碼學技術和BitTorrent 的P2P 網絡技術組建出一個去中心化的網絡,在該網絡內用戶可以無需許可的創建網站或服務,網站內容也會被去中心化分佈式存儲,也可離線訪問。用戶只需運行一個ZeroNet 的客戶端就可以接入該網絡。
ZeroNet 協議於2015 年至2019 年之間還在積極開發,但後來卻疏於維護管理了。該協議未曾發行代幣,且由於過於自由可能會被用在非法暗網等場景中,已被部分國家通過技術手段屏蔽。
如何接入現有基礎設施?
Namecoin 作為一個獨立於ICANN 體系的協議,目前還沒有辦法直接復用現有的互聯網基礎設施,特別是域名解析(D NS) 的流程。
對於傳統域名而言,比如用戶在訪問「.com」域名時,會通過各級緩存或者DNS 服務實現域名與IP 地址的解析,這些已經是大多數設備的默認流程了,用戶無需感知,拆開即用。
但是對於bit 域名的使用者而言,還需要運行特定的軟件或者服務才可以實現,這部分會增加用戶的上手門檻。
Namecoin 區塊鏈數據本身的安全性是由密碼學保證的,所以用戶需要先運行一個Namecoin 的全節點,將所有域名的記錄下載到本地。然後還需要運行一個官方的NMControl 的工具,它類似於一個本地的DNS 服務器,將會兼容和處理所有與互聯網之間的連接。
它還是可能會存在一些兼容性上的問題,比如它依賴Python,所以在Windows 系統的環境中有點不太友好。官方表示,「NMControl 擁有很好的兼容性,但並不完美。」
但距離成為一款大眾產品,它還有很多改進空間。
行業標杆:Ethereum Name Service (ENS)
毫不誇張的說,以太坊域名服務(ENS) 已經逐漸演變成加密貨幣市場中影響力最大的賬戶體系和去中心化域名系統,雖然它仍舊是一個規模很小,用戶體驗非常初期的項目。
ENS 早期是一個由以太坊基金會孵化的項目,它基於以太坊的智能合約實現,所以不需要維護額外的區塊鍊網絡,甚至連貨幣體係也是複用了ETH,最近才公開將發行協議代幣。後來隨著項目的完善並擁有了持續的現金流,已獨立於以太坊基金會運作。
相比較前輩Namecoin,ENS 進一步拓展了用途,不僅局限在去中心化域名領域,而是間接地成為了一款具有社區共識的賬戶體系。
除了很多DeFi 以及DApp 通過「.eth」域名部署去中心化的前端網站版本之外,很多加密社區的KOL 將自己的ENS 賬戶作為推特的名字,而且也有不少應用採用ENS 的二級域名作為協議的賬戶系統。
另外,ENS 的去中心化域名的解析能力也已經被集成在了幾個加密貨幣友好的網頁瀏覽器中,比如Brave 和Opera 等。
另外ENS 還提出了另一個神奇的解決方案,相比Namecoin, ENS 可以更方便地接入傳統互聯網的基礎設施,兼容所有現有的瀏覽器。這個方案實現起來其實很簡單,就是ENS 團隊購買了eth.link 這個傳統的域名,為所有訪問ENS 域名的用戶提供解析服務。
也就是說,用戶只要在ENS 域名後加上「.link」即可。舉個例子,對於有原生解析能力的瀏覽器來說,訪問「uniswap.eth」網址就可以進入Uniswap 的去中心化版本的網站,而對於沒有原生解析能力的瀏覽器來說(比如Safari 或者Edge ),訪問「uniswap.eth.link」也可以訪問該網站,因為「eth.link」的持有者是ENS 團隊,他們可以決定其二級域名「uniswap.eth.link」訪問到哪些資源。
不過,eth.link 本身是否可訪問可能會因國家或地區而異。而且這可能會帶來一些中心化的風險,比如eth.link 服務器或許會被攻擊。所以ENS 提供的這個服務是目前階段下妥協了安全性和用戶體驗的一種解決方案,長期來看還是需要依賴以太坊區塊鏈的全節點才能確保數據的絕對安全。
反向解析:賬戶體系初見成效
ENS 的反向解析功能在各個去中心化應用中的集成,意味著用戶和應用都在將ENS 看作是一種底層的賬戶體系。
有必要先解釋一下,對於以太坊的用戶而言,通常是先創建一個0x 開頭的以太坊地址,作為用戶的收款地址。然後才考慮註冊一個ENS 的名稱,比如vitalik.eth,將vitalik.eth 映射到這個0x 開頭的以太坊地址,這種被稱為正向解析。
正向解析:vitalik.eth ———> 0xd8dA…6045
而反向解析則是用戶拿著0x 的賬戶地址登錄應用後,比如Uniswap 的網站,用戶就不會看到這串0x 開頭的地址,而是直接映射到了用戶的ENS 地址上。
反向解析: 0xd8dA…6045 ———> vitalik.eth
這也就意味著用戶和應用開始將ENS 名稱作為自己默認的一種用戶名了。更有意思的是,設置過反向解析的地址,會在以太坊用戶最大的區塊瀏覽器Etherscan 上直接顯示ENS 賬戶名。
在反向解析功能剛推出後,社區其實並未大規模意識到該功能的用處,但是ENS 團隊舉辦了相關社區活動,鼓勵更多應用和用戶設置反向解析(因為這個功能需要額外步驟操作) ,所以才被各個應用和用戶了解。
第三方協議集成:Web3 應用的默認賬戶系統?
另外ENS 也成為了不少協議集成使用的賬戶系統,一般是通過二級域名的方式實現的,比如三大Web3 應用Mirror 、 Radicle 和Argent 。
Mirror 是去中心化的內容髮布平台,文字內容通過存儲在Arweave 實現永久存儲,而業務邏輯和賬戶系統則是搭建在以太坊之上。由於Mirror 擁有Mirror.xyz 這個傳統域名,而ENS 又和xyz 域名開展了深度合作,所以xyz 域名也可以運作在ENS 的體系之中。
Mirror 賬戶系統神奇的地方在於包含了雙重功能:既可以作為以太坊地址的映射,也可以作為網站的鏈接。
用戶可以註冊(目前還未完全對外開放) 一個mirror.xyz 的二級域名作為用戶的賬戶名和網址,比如Linda Xie 的Mirror 賬戶是「linda.mirror.xyz」,在ENS 中該賬戶會解析至一個以太坊地址,而且可以直接在網頁瀏覽器訪問該鏈接進入Linda Xie 的Mirror 頁面。
Radicle 的做法也比較類似,它是一個去中心化的代碼管理工具(類似於GitHub) ,在Radicle 系統中用戶可以註冊一個「radicle.eth」的二級域名,作為整個Radicle 網絡的用戶名和唯一標識符。
Argent 是一個基於智能合約的加密貨幣錢包,用戶可以註冊一個「argent.xyz」的二級域名作為用戶的賬戶名,方便用戶使用錢包工具。巧合的是,上述三個項目的官方網站都是.xyz 結尾的,是因為ENS 早期對於.xyz 的支持更友好,目前已經開放至更通用的域名系統了。
新秀:DAS、Unstoppable Domains 、Handshake 和FIO
除了以上這兩個最早的域名系統外,還有幾個比較新型的協議也值得關注,特別是DAS 、 Unstoppable Domains 、 Handshake 和FIO 。
DAS:專注互操作性,支持任意區塊鏈
DAS 的全稱是Decentralized Account Systems (去中心化賬戶系統) ,它採用Nervos 作為該系統的基礎設施,也正因為採用了Nervos,它相比以太坊可以實現很多獨特的功能,比如可以使用任意公鏈的私鑰來註冊和管理DAS。
從具體用例來說,DAS 目前已經支持了通過ETH 和TRX 的私鑰來管理和控制DAS 協議,這也就意味著以太坊用戶可以直接管理到Nervos 網絡中和DAS 相關的智能合約,而不需要生成Nervos 的地址。
能實現這個功能是因為Nervos 協議的底層設計上更抽象,可以兼容任意區塊鏈的特定密碼學算法。比如此前另一個名為Portal Wallet 的團隊曾演示過可以通過以太坊地址收發Nervos 網絡中的資產,就是因為Nervos 可以支持以太坊的公私鑰算法。
從錢包支持上來說,DAS 應該說是僅次於ENS 的了,已經支持了多個主流錢包,包括TokenPocket、imToken、HuobiWallet、AlphaWallet、HyperPay、BitKeep 等,像NFTScan,NFTGo 這些應用都已經集成了DAS。
另外DAS 也採用了「.bit」域名,畢竟這個域名不是Namecoin 團隊的專利,也沒有被ICANN 註冊過,所以大家也都可以使用,雖然可能會對Namecoin 的老用戶造成一些困擾,但其實應該已經沒有Namecoin 的老用戶了(比如我就曾經註冊過一堆Namecoin 賬號,但從來沒續過費) 。
DAS 最核心的場景除了可以作為統一的加密貨幣收款賬戶,支持收發多鏈的資產之外,還可以作為個人信息的主頁(bit.cc) ,或作為去中心化網站的域名等。但從團隊的願景和產品名稱上來說,DAS 更像是一個賬戶系統,而域名只是附帶的一種功能。
在上線主網後DAS 的數據增長也是值得關注的,根據官方最新的數據顯示,近三個月獨立註冊的地址數超過了5000 個,註冊的賬戶超過了2.5 萬個,而且目前僅開放了4 位以及以上總量的35%,後續應該會隨著系統成熟逐漸開放更多可註冊賬號。
Unstoppable Domains:永久所有權域名
Unstoppable Domains 推出了可購買永久所有權的「.crypto」 (和其他更多) 頂級域名,而且Unstoppable Domains 在瀏覽器集成中有非常大的優勢,它也幾乎支持了ENS 支持的瀏覽器。除此之外,Unstoppable Domains 還自己開發了網頁瀏覽器(基於Chrome 的開源版本) ,可以提供更完美的用戶體驗。
Unstoppable Domains 並沒有推出獨立的區塊鏈,而是基於其他區塊鏈的智能合約即可,比如「.cryptp」的域名服務就是以太坊網絡中的智能合約系統,從這個角度來說,它可以比較方便的借鑒ENS 協議。
#### Handshake:可拍賣任何頂級域名
Handshake 的野心則更大一些,希望從命名空間的初始開始,搭建出一個完全平行於ICANN 的體系,在這個系統中,無論用戶想註冊「.crypto」還是「.eth」都可以,但是要先進行拍賣,所以它可以提供無限種可能性的域名結構。而且它為了遷移現有的DNS 體系,還為那些全球最知名的網站進行了預留,這些域名的持有者只要通過密碼學的驗證就可以獲取在Handshake 中的域名。
Handshake 是獨立的公鏈,並採取PoW 挖礦機制,也有專業的團隊推出了Handshake 的礦機。不過這可能會帶來的一個問題是,原本只需要處理業務邏輯的協議,還需要額外擔心網絡的算力以及被攻擊的可能性,而ENS 和Unstoppable Domains 只需要依賴以太坊的安全性即可。
FIO Protocol:專注於加密貨幣錢包集成
FIO Protocol 是一個專注於和錢包合作的去中心化賬戶系統,因為它的全稱是Foundation for Interwallet Operability (錢包間可操作性基金會) 。它最重要的合作方是錢包,因為它是加密貨幣的入口級應用。與錢包深度集成可以為FIO 協議提供更完整的用戶體驗,比如對於交易功能而言,可以提供「請求交易」、「上下文交易」等功能。
FIO Protocol 也推出了自己的區塊鍊網絡,採用dPoS 共識,這可能會成為它承載高性能的優勢,也可能會成為質疑它安全性的劣勢。
總結
基於區塊鏈的去中心化域名和去中心化賬戶系統已經誕生了10 年,先驅Namecoin 雖然還在運行,但是已經成為了一個小眾的項目,用戶採用度也比較低。
後來ENS 則是走了一條更實用主義的路線,而且隨著以太坊生態的快速擴張,也獲得很多的紅利,許多第三方應用利用它搭建特定的賬戶系統,成為了以太坊生態不可或缺的一種基礎設施。
也正因為它與以太坊生態如此深度的綁定,可能會限制它成為一個更通用的協議,畢竟用一個以太坊域名「.eth」收發Solana、Mina、BTC、BSC 之類的資產,總感覺怪怪的。
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crypto」、「.bit」或者可自定義頂級域名的協議會更大氣一些,他們的域名通用性更好一些。除此之外,這些協議還在從錢包集成、互操作性、所有權模式探索更多可能性。
不過還好這個賽道的項目數量沒有像DeFi 這麼多,也沒有特別同質化。無論未來這類協議是一家獨大還是多協議並存,其實並不重要,但是我相信在Web3 的世界中,一定需要這樣的去中心化域名和賬戶體系,承載應用、網站和用戶身份,但目前的這些項目還是處於非常早期的探索階段,在協議集成、用戶體驗、與Web2 世界的接入,還有很多很多改進空間。
特別聲明
免責聲明:本文不代表0x财经立場,且不構成投資建議,請謹慎對待,如需報導或加入交流群,請聯繫微信:VOICE-V。
來源:鏈聞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