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宇宙中,NFT被視為可以賦能萬物的“價值機器”
編者按:本文首發於中國電子報,作者:齊旭
科幻電影極力渲染,科技巨頭動作頻頻,下一代互聯網——元宇宙的輪廓正在逐漸清晰。小到一車一人,大到一樓一城,與現實世界一樣,所有人與物在虛擬空間構成了龐大且隱秘的獨立經濟體系,而其背後是由區塊鏈支撐的NFT技術(非同質化代幣)連接著、定義著彼此之間的身份關係。
元宇宙中,NFT被視為可以賦能萬物的“價值機器”,如今卻“混跡”文娛圈。 2021年上半年,NFT整體市值較2018年增長近310倍;截至今年8月,全球最大的NFT交易平台OpenSea的交易額已經達到2020年的5倍。業內專家指出,金融屬性加持的NFT需要盡快展現促進實體經濟生產力發展的技術價值,為構建元宇宙奠定基礎,而非充斥炒作和投機成分的泡沫。
NFT提供了一種數據化的“鑰匙”
科幻電影《頭號玩家》中,少年韋德·沃茲通過VR進入一個名為“綠洲”的虛擬世界,他穿上傳感設備,與其他玩家爭奪結束“綠洲”遊戲的紅色按鈕。電影構造的虛擬世界中,有花有草、有血有肉,擁有與現實世界無異的真實體驗,讓越來越多的人認為這就是下一代互聯網的新形態——元宇宙。
前亞馬遜工作室戰略主管Matthew Ball認為,標準化的元宇宙將由許多不同的參與者以去中心化的方式運營,而不歸屬於某個公司。這一屬性與NFT密不可分。
NFT誕生於1993年的加密交易卡,走紅於2017年一款名為CryptoKitties(加密貓)的遊戲。 NFT被記錄在區塊鏈裡,不能被複製、更換、切分,是用於檢驗特定數字資產真實性和所有權的唯一通證,這也讓每一隻“數字貓”變得獨一無二。
NFT在遊戲圈的走紅,讓大家對NFT的技術價值產生憧憬。遊戲玩家都知道,在王者榮耀購買的裝備,是無法在魔獸世界中使用的。如果未來王者榮耀、魔獸世界等遊戲都“NFT”化,這些裝備的使用可以在遊戲間“串門”。換言之,裝備是用戶創造、用戶擁有,帶到哪裡也是用戶說了算。
NFT時代的遊戲對裝備歸屬沒有乾涉權,NFT的去中心化把大部分權利都歸還給了用戶。 NFT在越來越多領域被認為是價值塑造、創新非同質化資產領域的“一把金鑰匙”。
這一屬性在元宇宙的價值邏輯中尤其適用,也最能發揚光大。
在我們當下所處的中心化互聯網(Web 2.0)時代,數據信息很容易被複製,互聯網廠商、數據中心掌握了大量的數據,“數據殺熟”、中心化弊端屢現。
在元宇宙裡,“去中心化”將是真正能帶給用戶安全感的互聯網形態。當用戶在元宇宙中生產、交換及消費時,數字資產的創造權、所有權都屬於用戶自己。這樣的體驗與現實世界的情況一樣,買到的虛擬物品、虛擬房產都是歸屬於用戶自己的,而不是屬於某家科技公司。 NFT提供了一種數據化的“鑰匙”,可以方便地進行轉移和行權。
“沒有NFT的元宇宙,玩家會更傾向認為這就是個遊戲而已。當數據資產和財富的歸屬權屬於自己,才會產生真實感,讓人們覺得元宇宙並不是遊戲裡的虛擬世界。”數字資產研究院副院長、中關村區塊鏈聯盟專家孟岩在接受《中國電子報》記者採訪時指出。
在孟岩看來,這樣的去中心化元宇宙,與數字資產的依法治理並不矛盾,不會改變元宇宙的規則。而通過智能合約、代碼等手段實施有效的監管和治理,也是接近現實世界的治理理念。
NFT混跡藝術藏品圈是大材小用
今年以來,全球NFT藝術品、體育和遊戲市場的交易量節節攀升,凡是靠上NFT的藝術品,往往價值不菲。今年3月,藝術家Beeple的NFT藝術品以6934萬美元天價成交;推特公司CEO傑克·多西的第一條推特作為NFT拍賣,最後成交價290萬美元;特斯拉CEO馬斯克女友的NFT歌曲20分鐘內以近600萬美元的價格拍出……
數據統計,2021年上半年,NFT整體市值已達127億美元,相較2018年增長近310倍。今年8月,OpenSea的NFT交易金額超過10億美元,而該交易平台在2020年全年的交易額不足2000萬美元。
不少業內人士認為, NFT市場進入了一個“非理性”的繁榮時代,充斥著“炒作”“泡沫”和“投機”的味道。就連藝術家Beeple本人也認為目前的NFT價格“絕對”是一個泡沫。
孟岩指出:“NFT’混跡’藝術藏品圈實在是大材小用,隨著NFT技術價值在實體經濟中被進一步挖掘,未來五年到十年有關於藝術NFT炒作的聲音和話題將會越來越少。”
事實上,NFT已經在實體經濟領域初露崢嶸,國外已經找到了NFT等區塊鏈技術和大規模實體資產結合的有效方案。本月初,一個名為“CityDAO”的美國去中心化自治組織宣布購買本國懷俄明州西北角一塊大約40英畝(約16萬平方米)的土地,將土地資產使用NFT認證,實現產權的自由交易,並利用去中心化自治組織(DAO)的商業模式對土地進行社區化建設管理。
據OpenSea統計,截至目前已經有來自世界各地的1000多人通過購買citizen NFT成為“CityDAO”社區的一份子,並將享有CityDAO社區的所有權——獲得土地NFT投放、在土地上定居、能夠對社區決策投票、並承擔社區責任。該組織強調,這種社區化模式很好地化解了資產上鍊的阻礙,解決了資產與市場需求的難點,未來將在美國本土進行更大規模的開發和治理。
不僅在房地產領域,NFT與DAO的有機結合還能為知識產權保護、產權溯源提供了一條低成本、高可靠度、註冊與創作同步完成的有效途徑。
“NFT作為數字資產類別在DAO的商業模式上運行,將真正解決創作者的版權歸屬問題。”歐科雲鏈研究院高級研究員孫宇林對《中國電子報》記者說,“以維基百科為例,目前維基百科中的創作者都是義務勞動,NFT+DAO的認證治理模式應用起來之後,能夠讓貢獻力量的人得到應有的回報。”
顯然,現在被冠以“炒作”名號的NFT,並不是NFT的真實面孔,也不符合發展NFT技術的初衷。
區塊鏈行業資深觀察者、財經作家李霽月在接受《中國電子報》記者採訪時談到,NFT更像是數字經濟時代促進生產力發展的知識和催化劑,因為金融屬性的加持,NFT將作為催化劑讓更多的資產、知識上鍊,並試驗性地催生出一個基於NFT的經濟生態圈。
賽迪智庫信息化與軟件產業研究所分析師黃向前指出,NFT的更大價值在於解決傳統金融體係不能很好解決的問題,未來將在金融票據、供應鍊和物流、記錄和身份證明、實體產業等領域發揮確權、保護專利和消除假冒行為等重要作用。例如,在供應鍊和物流領域,NFT可以用作跟踪各個行業供應鏈中貨物的全生命週期移動,並驗證產品中材料和組件信息。
互聯網巨頭都在培育自己的“NFT試驗田”
基於NFT經濟系統的元宇宙是互聯網平台的未來,這點已成為互聯網廠商的共識,提前佈局NFT成為必然選擇。
騰訊、阿里、京東等國內一眾互聯網巨頭,正紛紛基於自家的螞蟻鏈、騰訊至信鏈、京東智臻鍊等培育自己的“NFT試驗田”。從各個互聯網大廠目前的動作來看,NFT應用的構建基本都是從自身基因和擅長的領域出發,然後找到一個熱度和功能性兼具的落腳點。
帶有“電商”基因的阿里依托螞蟻鏈發布了NFT付款碼皮膚。今年6月份至今,螞蟻鏈粉絲粒已發售了10餘款付款碼皮膚,並在淘寶拍賣等平台上陸續推出了以公益、青年藝術家等為主題的NFT數字藝術拍賣專場。近日,阿里發售了10000份由螞蟻鏈提供底層技術的“神舟五號”3D數字藏品。
深耕文娛生態的騰訊,則在自家NFT交易平台“幻核”上發售了一系列限量數字藏品,首期限量發售的,正是騰訊新聞知名節目《十三邀》的有聲數字藏品NFT。在公司23週年慶之時,騰訊還為員工發放了7.2萬枚基於QQ企鵝形象的數字收藏品。
大概是因為NFT商品新奇特的屬性,價格又相對親民,這些互聯網廠商的NFT數字藏品十分暢銷,記者也嘗試著關注了發售時間並“蹲點”準時上線搶購,但這些數字藏品上線即被搶購一空。記者唯一領到的是2021京東全球科技探索者大會NFT紀念憑證,共含7款JOY(京東吉祥物)形象,單一用戶通過註冊和邀請好友註冊方式,可完整獲得一套7款NFT。
儘管賣得火熱,但這些廠商的NFT藏品僅僅是部分功能的NFT應用。李霽月告訴記者:“由於NFT在中國現行法律下是不允許二次流通交易的,所以一定程度上目前互聯網平台發行的NFT,都是部分功能型的’非完全體’,更多地是在自身的區塊鏈佈局上再增加一個小應用,在公益、傳統文化推廣等方面做品牌性推廣,’講故事’大於’做業務’,’概念’大於’事實’,且發展路線存在不確定性,對公司短期經營業績不構成重大影響。”
在孟岩看來,當前互聯網大廠佈局NFT更像是“賽道佔坑”,但也實屬無奈之舉。未來去中心化元宇宙將破壞Web2.0時代崛起的巨頭建立起的價值和模式,廠商可能會被迫放棄對很多數據的掌控權。
長遠來看,競逐NFT“鹿死誰手”還未可知,或未必是已經入局的互聯網巨頭。加密空間創始人Mars認為,市場上已佈局NFT的企業都各有側重點,但歸根到底還是以服務品牌自身為主。這種方式從現階段來看具備一定“先發”優勢,但也有可能掣肘未來的發展。相比之下,UGC(用戶原創內容)的模式更符合用戶創造價值的NFT商業模式,字節跳動就是其中的代表企業之一。
NFT合規問題還有較長路要走
據了解,當前NFT主要分為基於公有鏈的NFT和基於聯盟鏈的NFT兩類,生成NFT較大的公有鍊主要有ETH(以太坊)、Solana公鏈、Fantom加密幣、Flow公鏈代幣等,生成NFT較大的聯盟鍊主要有螞蟻鍊和騰訊區塊鍊等,目前國際上最主要也最容易變現的NFT主要是基於公有鏈的NFT。
對於帶“虛擬幣”性質的商品,一直處在國家強監管之下,今年以來,我國有關部門相繼印發了《關於防範虛擬貨幣交易炒作風險的公告》《關於整治虛擬貨幣“挖礦”活動的通知》《關於進一步防範和處置虛擬貨幣交易炒作風險的通知》等文件,均指出虛擬貨幣不具有與法定貨幣等同的法律地位,金融機構和非銀行支付機構不得為虛擬貨幣相關業務活動提供服務,以及要嚴厲打擊涉虛擬貨幣犯罪活動。
“從國家一系列的監管政策可以看出,基於公有鏈的NFT在我國具有非常大的政策風險,基於聯盟鏈的NFT也應避免過度炒作。互聯網大廠有關NFT的動作必須合規。”區塊鍊和數字經濟學者、元宇宙投資人吳桐告訴記者。
在實際過程中,阿里和騰訊已經用“數字藝術品”“數字藏品”取代了NFT的叫法,盡量避免突出Token(代幣)屬性,減少合規風險。此前,“幻核”社區裡公佈NFT產品購買的參與條件時,也強調“幻核”目前所售NFT均不可二手交易,不可轉讓贈送。
目前在全球範圍內,NFT實體商品屬性仍難以界定,未來真正在元宇宙中發揮支撐經濟體係作用的NFT虛擬商品也難以被定性。由於國內外監管體制的不同,美國利用NFT認證房地產的案例目前在我國是走不通的,因為一旦被認定成證券,或者俱有證券性質,那麼帶來的問題是,其製作發行有可能構成我國明令禁止的ICO(虛擬貨幣發行)行為。
“NFT從本質來看是一項具有金融屬性的區塊鏈技術,是近年來一系列的炒作行為讓NFT走向’異化’。從NFT的長遠發展來看,一方面需要關注技術本身的價值,靜待市場的檢驗;另一方面需要盡快明確NFT和相關業務活動本質屬性,培養一個基於NFT的良性經濟生態圈。”孫宇林表示。
展開全文打開碳鏈價值APP 查看更多精彩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