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2月23日晚,普通冬夜,鬧市喧嚷,夜色寂靜。 《元宇宙基石》一書線上研討會於昨晚七點開始,八點三十七分結束,歷時1個小時37分53秒。原定60分鐘的議程悄然延長了近乎三刻鐘。除了作者團隊,本次研討會還邀請到了Blockstream和Dapper labs方嘉賓代表。 BTC到NFT,Filec …
12月23日晚,普通冬夜,鬧市喧嚷,夜色寂靜。
《元宇宙基石》一書線上研討會於昨晚七點開始,八點三十七分結束,歷時1個小時37分53秒。
原定60分鐘的議程悄然延長了近乎三刻鐘。
除了作者團隊,本次研討會還邀請到了Blockstream和Dapper labs方嘉賓代表。
比特幣到NFT,Filecoin到Dfinity,再延展至給人無限遐想的元宇宙。
不同領域,不同立場,見解自然有異。
而大道同歸,宏大願景的實現需要各領域洶湧澎湃的生機與活力。
是英雄所見略同還是言語交鋒、硝煙四起?
會上已見真章。
變則通,通則達
《失控》一書中預測的互聯網、物聯網、雲、人工智能等領域的發展正逐漸成為現實,在27年後的今天還將繼續照亮未來前行之路。
在《元宇宙基石》第四章——Web3.0前瞻中也向其致敬,描述到分佈式組織如蜂群般實現權利下沉以及更好地進行協作創新。
回頭看現今的互聯網發展,到底出現了哪些弊端與桎梏?
為什麼我們會迫切需要Web3,究竟其實現與到來會給我們帶來什麼?
華仁斌老師以蜂群去中心化式的遷移生動地比喻出Web3時代權力下沉到個人從而影響終極決策與團體協作的可能性。
Blockstream的Nick老師則以用戶的實際體驗為切入點,為我們闡述了當代的數據隱私、數據確權難題與數據洩露問題。
薛源老師在這個問題上與Nick老師可謂是感同身受,不論海內外,不管哪個領域,只要是互聯網受眾人群,都飽受隱私洩露的侵擾。
弊端既現,人則生變,變則通,通則達,未來在區塊鏈去中心化技術的作用下,定有解決之策。
區塊鏈的推動作用
區塊鏈不等同於Web3,但在人類通往Web3時代的道路上,區塊鏈的關鍵性和必要性無需多言。
在互聯網歷史的演進過程中,區塊鏈會發揮什麼樣的作用以及如何切實地推動Web2到Web3的發展呢?
書籍作者馮柏超老師認為區塊鏈對社會的作用可重點總結為思維性改變與工具型改變,從世界觀到方法論,也正好印證了事物的發展之路。
Dapper labs的Severus老師則談到了下一代互聯網繞不開的話題——身份的轉變,區塊鍊是讓用戶價值更好實現的一種技術,提供了更多實現場景。 Web3中的NFT本質是非標準化物品的鏈上體現,當前更多作用於文體娛樂領域。
Nick老師對NFT的看法有一個說服自己的過程,在藝術確權上其將會發揮其獨有的價值。在Web2到Web3的發展路上,區塊鏈的去中心化技術將扮演重中之重的角色,然而都有一段較長的實現之路。
<文章根目錄",{},["p",{},["span",{"data-type":"text"},["span",{"styleId":"11","data-type":"leaf"},"Severus"]]]]' >
從動物到上帝
《人類簡史:從動物到上帝》一書暢銷國際,作者尤瓦爾·赫拉利在書中提出了一個非常犀利的觀點:智人與其他動物的本質區別,是在於人能夠想像出虛構的概念、描述虛擬故事,這能讓成千上萬的人合作,於是創造了無數的奇蹟,但同時也帶來無窮的災難。
今天所聊到的Web3和元宇宙,很大程度上也是源於人類想像力迸發出的行業熱點。在前沿技術中,數據的存儲和保護都是十分具有必要性的,那分佈式存儲究竟如何推動下一代互聯網和元宇宙的發展呢?
華仁斌老師提到數據存儲方式的演化是必然的,Web3與元宇宙均需要數據存儲方式的變革,需要更多全新的承載容器,從而開拓更多可用、需用、易用的基礎設施,這正是分佈式存儲與它們的關係,以及對它們的重要性。
薛源老师认为存储可以视为下一代互联网的土壤,数据做为主要生产资料的Web3,分布式存储可以极大地发挥数据价值和去巨头化属性。在个体、组织都能参与的元宇宙中,开放性、数据价值(NFT可以做成重要的原生数字资产)可能是其显著特征。
馮柏超老師從書籍本身闡述的基石網絡架構網絡、存儲、計算說起,存儲承擔的作用就是所有數據的載體。隨著中心化存儲弊端的湧現,安全性高、存儲量大可彈性使用的分佈式存儲被廣泛使用具有一定程度的必然性。
元宇宙or星辰大海
《三體》作者劉慈欣在2018年榮獲克拉克獎頒獎演講中說到:信息技術以超乎想像的速度發展,網絡覆蓋了整個世界。在IT所營造的越來越舒適的安樂窩中,人們對太空漸漸失去了興趣。相對於充滿艱險的真實的太空探索,他們更願意在VR中體驗虛擬的太空。到底人類未來會走向二者中的誰呢?
Severus老師表明他更加看好元宇宙的實現可能性。從長遠看,探索星辰大海和實現元宇宙二者之間並不衝突。在當前元宇宙的核心實現要素中,不管是區塊鏈技術、VR、AR或是物聯網等,最終其呈現都是個人數據確權下開放的、包容的、社區共建的組織形態。而星辰大海的探索則需要更硬核的技術和中心組織力。二者的本質底層技術支撐是截然不同的。
Nick老師也認為二者是可以並行發展的事物。但如果要做選擇題的話他在理智上更傾向於元宇宙。在他的想像中,如果人類當前的宇宙是次級文明,星際外有更高等的文明,那人類當前的行為沒有任何意義。元宇宙至少是可以抓在手中並且有助於現實經濟發展和文明延展的新興事物。
華仁斌老師說從人類的發展來說星辰大海的意義一定大於元宇宙。星辰大海建立在客觀存在之上、努力窺探更多的現實,拓展人類文明,但它是少部分人的遊戲。而元宇宙建立在創造性之上,努力建立更多可用甚至實用的數字環境,實際來說不具有強衝突性,兩者都可要。
薛源老師的觀點認為元宇宙可能更多側重於滿足人類的文體娛樂需求,而探索星辰大海可能是未來的生存需求,尤其是當前日益惡化的氣候和環境,地球的可能在未來會變得併不適合人類居住,在這種情況下,向外太空探索,勢必會成為全人類的生存必須。
馮柏超老師肯定了數字技術的發展。元宇宙一方面可以還原真實生活中的場景,另一方面可以超越現有生活,滿足我們現實難以出現的場景。而事實上單一技術難以帶來互聯網全新使用方式的革新,元宇宙不是單項的技術驅動,其集合了VR、AR、區塊鍊等多維元素,其發展之路還很漫長。
研討會在讀者回饋——送書環節中落下帷幕。
《元宇宙基石:Web3.0與分佈式存儲》一書的故事才剛剛開始。
無論是實現元宇宙還是探索外太空,最終都需要人類用智慧與雙手去創造、去開拓、去實現。
艾薩克·阿西莫夫在《銀河帝國》中,描繪了這樣的場景:
在機器人的幫助下,人類迅速掌握了改造外星球的技術,開啟了恢弘的星際殖民運動。隨後,人類在銀河系如蝗蟲般繁衍擴張,帶著人性固有的愚昧與智慧、貪婪與良知,登上了一個個荒涼的星球,並將銀河系捲入漫長的星際大戰時代,直至銀河帝國建立。
在歷史的長河中,人類的征途永遠不會停止。
無限元宇宙,向內發生;
無窮外太空,向外生長。
人類本質是一根會思考的蘆葦,他可以囊括宇宙,可以通向無窮,這就是人在宇宙中的全部尊嚴。
PS:本文不做投資建議,望投資者謹慎投資。部分圖片源自網絡,侵刪!
聲明:本文係原力區原創稿件,版權屬原力區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提示:投資有風險,入市須謹慎。本文不作為投資理財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