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元育新:Internet of Jobs是Web3走向主流的關鍵拐點

當更多的人參與到internet of jobs的互動時,會有更多的細微差異

編譯:王潛,溯元育新團隊

許多人說2022年將會是the year of DAO,在我們看來,DAO本身並不直接提升生產力,但是DAO給了我們一種組織形式的選項,倒逼我們用更多的維度去思考生產、價值、目標和勞動者/貢獻者的關係。

許多人說,現在沒有足夠好的DAO工具,所以沒有足夠多好的DAO。在我們看來,事實或許恰恰相反,正是因為沒有足夠多好的社區實踐,才沒有能夠形成人們對於DAO的工具的理解。

DAO不是解決所有生產力與生產關係問題的靈丹妙藥,最終的關鍵點在於,我們如何認定一件事物的價值,我們如何能夠確保其中的貢獻被確定的價值。

Gitcoin創始人就認為,在我們組成一個“價值互聯網”來聚合所有的生產價值之前,Web3不會成為主流,由此他提出了Internet of Jobs(IoJ)的概念。

這篇文章或許初讀有點晦澀,但是我們相信,在未來的許多日子,這篇文章會被反复提及、翻閱。也由此將打開我們在新的一年裡,對組織形態和社會革新的進一步思考。

好幾個月前我就在說internet of jobs了,自從我開始奶這個概念,就有很多人給我留言(就像上面這樣)。

所以啥是internet of jobs?

我寫這篇文章的目的是為了把internet of jobs的體量、規模、範圍劃定清楚,同時也是為這個未來的市場熱點寫一份經典的參考材料。

這個結論是從第一性原理推導出來的:

(1)錢的主要用途之一就是購買勞動力或技能,也就是我們日常語境下的“工作”。

(2)區塊鏈創造了the internet of money。

(3)因此,區塊鏈未來的應用場景之一會是“Internet of Jobs (IoJ)”。

1CO + NFT + DeFi是已經被市場驗證過的區塊鏈應用場景。它們已經創造了幾十億美元量級的市場,但這三個領域的應用場景都有一種「外部性」:

它們滋養了一群crypto-native的智力工作者(knowledge worker),他們都願意直接拿crypto報酬(而不是法幣報酬)。

很多1CO、NFT、DeFi項目都已經變成了一個DAO,因為DAO這種組織形式能夠天然地聚集一幫crypto-native的成員。可以說DAO是internet of jobs出現和成熟的前置條件。

想像一張互聯網用戶的正態分佈圖,對於處在中間區域的用戶來說,如果你和他們聊怎麼賺錢,或者聊個人的金融主權,他們想到的肯定都是自己的日常工作,而不是某項投資。

這個世界上99%的人都是通過掙工資(而不是投資)賺錢的。

因此我預測,在internet of jobs走向主流之前,Web3都不可能成為主流。

1.構建一個設計空間

信息互聯網讓電腦能夠在電腦網絡之間傳輸信息。這重塑了建立在信息上的一切行業,包括娛樂、傳統媒體、政治、社交媒體。

金融互聯網讓電腦能夠在電腦網絡之間傳輸價值。這重塑了建立在價值傳輸上的一切行業,包括銀行、保險、金融、藝術、工作(僱傭與被雇傭)。

當然了,如果你回到1997年,想要站在那個時間點預測未來Google、Facebook(Meta)、Twitter或者iPhone的崛起,肯定是很難的。但站在現在往回看,彷彿一切都很順理成章。

Internet of jobs應用場景的發展也是類似的。我們很難站在2021年,預測internet of jobs時代的“Google、Facebook(Meta)、Twitter或者iPhone”。我們能做的,就是積極buidl,同時對未來保持開放。

2.未來會出現一些擬物化的internet of jobs工具

擬物化(Skeuomorphism)是一種圖形用戶界面的設計風格,形容設計作品和現實生活中的對照物長得很像,而且用戶在現實世界和數字世界和它交互的方式也保持同步。

每次由於算力突破,一個全新領域萌發的時候,第一代產品通常都是擬物化的。

舉個例子,互聯網剛出現的時候,Yahoo和Google都想把全世界的信息重新規整規整。

(1)擬物化方法:Yahoo的做法是,直接把圖書館書籍分類的那套系統搬到網上。

(2)非擬物化方法:Google則是用一個搜索框,重新定義了互聯網時代搜索內容的方式。

從中我們得到的啟發是,internet of jobs時代的大部分價值將會來自顛覆式創新的、非擬物化的應用場景,這些場景會以一種既有說服力又新穎的方式傳遞價值。

再舉一個internet of jobs時代的例子,來說明「擬物化」和「非擬物化」的機制:

(1)擬物化機制:LinkedIn是一個典型的擬物化應用場景,它相當於直接把大家的簡歷收集起來,放到了一個網站上。

(2)非擬物化機制:Gitcoin Grants的二次融資就是一個典例,它是一種為人才提供資本支持的非擬物化機制,它是且只可能是這個時代的產物。

3.internet of jobs可不是打零工

對internet of jobs的一種誤解是,它將來會像零工經濟(比如送外賣、開uber)一樣。的確,像Upwork(自由職業者找兼職的平台)Fiver、Uber等零工經濟網站已經成了web2市場上鮮明的標誌。

雖然這樣的全球平台看上去很開放,但它們還是受限的,因為它們是在舊的金融體系+舊的互聯網上運行的。

如果以太坊不提供一些簡單的工具,讓這些平台公開透明,用戶數據不被篡改,同時還能走向全球或者由社區管理,那麼它們的設計空間就會更有限。

以太坊出現之後,internet of jobs應運而生,它在這5個方面做得更好:

(1)全球通用:世界各地的用戶都能參與。

(2)不可篡改:用戶的資產不會被平台扣押。

(3)公開透明:信息不對稱的時代一去不復返。

(4)社區治理:創造了利益和方向更加一致的激勵機制。

(5)迅捷高效:因為智能合約取代了中介機構。

Internet of jobs涵蓋的範圍遠比零工經濟更加廣泛。可以說零工經濟是internet of jobs的一部分,但它只是internet of jobs廣闊設計空間的一環。

4.許多重要屬性會從傳統的就業基礎設施中分離出來,匯入internet of jobs的洪流

在全球的大部分角落,就業基礎設施帶來了很多福利:

  • 保險

  • 保健

  • 退休

  • 防止歧視或其他虐待行為

  • 其他好處

除此之外,就業基礎設施還包含其他的重要屬性:

  • 稅收

  • 合規

  • 機會均等

  • 其他責任

Internet of jobs的世界裡也會有這些屬性。每一個屬性都很重要,它們都有自己的價值。

Opolis(一個為獨立工作者提供工具和基礎設施的系統,Opolis = opportunity + polis,polis在希臘語中代表社區或者城市)是一個internet of jobs的早期實踐,它把傳統世界(保險、醫療保健等)的種種優勢填充到了internet of jobs裡。

隨著internet of jobs的不斷發展,處理這些屬性的新基礎設施會逐漸湧現。基礎設施慢慢搭建好之後,也會有更多人來到IoJ,形成一個正反饋循環。

5.解釋一下internet of jobs的價值函數

下面讓我們進入到有趣的部分:為internet of jobs原生世界設計機制。這裡我提出一個廣義的函數,它囊括了所有項目在internet of jobs時代的基本運作方式:

簡單來說,就是f(inputs)這個函數能讓你通過某些機制(f)掙到代幣,裡面的inputs包含了你貢獻的時間、材料、技能、工作產出。

例子1:Bounties

一個很突出的例子是Gitcoin Bounties。 Bounties是獎勵碼農完成離散任務(discrete tasks)的工具,它在Gitcoin上已經被使用超過8500次,產生了555萬美元以上的交易量。在Bounties的例子中,這個機制的社會契約是通過交付代碼,在代碼被確認整合後即可換取代幣。

把它的運作機制帶入我們剛才說的函數:

進一步拆解:

例子2:Gitcoin Grants

Gitcoin Grants是一個眾籌項目,它能把人們對各自最喜歡的項目的貢獻(可以是錢,也可以是技術、材料、技能、工作產出等其它指標),與GitcoinDAO維護的資金池中的資金相匹配。

簡單來講,這既是一個眾籌平台,然後Gitcoin又會根據眾籌的情況,對這些項目進行捐贈。 Gitcoin Grants已經向100多個項目發放了2500萬美元的資金,並且它上線以來已經籌得了價值200萬美元以上的貢獻。

在Grants的例子中,這個機制的契約是,你獲得的獎勵會和其他人願意資助你項目的程度掛鉤。

把它的運作方式帶入我們上面介紹的函數:

進一步拆解:

這裡還能加點什麼?

Internet of jobs的設計空間發展如此之快,上升空間如此之大,所以肯定會出現一場競賽,畢竟大家都希望想出令人信服的方式和應用場景來獎勵貢獻者。

在這個設計空間裡,將有許多不同的創新項目來探索如何完善這個公式:

6.Internet of jobs的意義遠不止和錢相關的事

如果把一切都歸結於錢,格局就太小了。 IoJ對人類福祉的其他方面也有深遠影響,未來肯定會探索到。

所以講真的,internet of jobs的公式絕對不止如此:

如果把其他維度也考慮進去,我們可以得到一個新公式:

說這是一個多維的設計空間並不是輕描淡寫。這裡有太多可能性了。那麼,我們應該如何探索?我們應該避免哪些陷阱?

我認為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從探索符合我們價值觀的機制開始。

7.我們的價值觀是什麼?

區塊鏈讓我們可以去創建智能合約,而在這些合約中,我們可以把我們的價值觀編寫進數字貨幣中。

所以我們的價值觀是什麼?

這個值得單獨開一章來講。我們需要思考的問題,包括但不限於資本和勞動力之間的關係應該是什麼?供給和需求怎樣才能平衡?我們怎樣來衡量成功?我們怎樣在短期激勵和長期激勵之間取得平衡?

社會保護網(用於保護貧困人群的社會組織)怎樣更好地融入社會?我們怎樣通過激勵,協調好不同的利益?已經有很多繁複的政治學理論和經濟學史研究去分析這些問題了,而我們還需要確定什麼才能被我們視為第一性原理,但這個領域的問題又太多了。如果你想讓我寫一點關於這個的東西,私信我。

先分享一下我對這個問題的思考,不過它還不成熟,請大家思辨地看待。

我現在的想法是,internet of jobs的終局是建立一個世界,這個世界裡每一個人在「八維意識」上都得到了充分發展,而且這樣的發展是長久可持續的。

當你把Web3原生的機理放在這八維意識上理解時,就會出現這樣的事:

當更多的人參與到internet of jobs的互動時,會有更多的細微差異:

我認為我們在設計上需要重點考慮的事情是:

(1)參與者共同獲益

(2)參與者按照所貢獻的價值分配利益

(3)參與者擁有退出這些關係的權利

這樣的教訓不是我們從理論裡面總結出來的,而是現在就在發生的事情。 Gitcoin貢獻者的圖譜就長這樣:

就算是這樣的視角,我也不認為對於充滿多樣性的人類來說都是正義的。應該讓internet of jobs來適應人類呢,還是讓人類來適應internet of jobs呢? internet of jobs會讓人類發展得更好嗎?

我認為我們在重建全球價值網絡,而這樣的網絡由三維立體的人構成,大家在不同的地理位置,有著自己不同的價值觀、野心、背景、心理偏好、財務狀況、階層、能力和軀體。我們為人類的多樣性歡呼慶祝,也明白作為人類,我們都希望生活在一個健康的全球生態中,有足夠的經濟實力,以及捍衛我們個體的主權。

我願意相信這一點。如果其他人也同意,我們可以鋪開這張藍圖,凝聚成夜空中的北極星,指引我們前行,一起把藍圖上的空想變成現實。

這裡面有些工具還是比較擬物化的,但有的項目的確是我們這個「萬錢互聯」(Internet of Money)時代的顛覆式創新。

展開全文打開碳鏈價值APP 查看更多精彩資訊

Total
0
Shares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