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零售端的用戶而言,未來將有越來越多的機會被問及:微信、支付寶,還是數字人民幣?
一個二維碼掃遍所有場景,一個App實現全生態的支付,越來越成為可能。
多年前那場激烈的紅包大戰,如今隨著數字人民幣的加速推廣捲土重來。
1月4日,數字人民幣(試點版)App上線各大應用市場,掀起一波體驗熱潮。上線不久,數字人民幣App即登上蘋果應用商店免費App下載排行榜首,幾天內美團推送數字人民幣錢包的用戶數日均新增近20倍,京東則增長超10倍。
與此同時,大廠之間的較量也正在展開。 1月5日,美團宣布外賣場景開通數字人民幣支付通道;1月6日,騰訊宣布正式為用戶提供數字人民幣服務,用戶可開通微眾銀行(微信支付)數字人民幣錢包;1月7日,京東宣布實現數字人民幣全場景覆蓋。
這只是技術上的佈局,在過去的一年多時間裡,京東、美團已經先後參加了十多場數字人民幣紅包活動,而這些活動中卻鮮見微信和支付寶的身影。
作為國民級支付工具,依靠二維碼製造出“中國奇蹟”的兩家巨頭,這樣的舉動,讓外界猜測,如今的數字人民幣,到了被顛覆的時候了。
紅包雨再現
1月5日,京東宣布攜手2022虎年央視春晚,將派發15億元紅包和好物。
此次京東牽手春晚並不讓人意外,在2021年一年中,“京東”和“紅包”就頻頻出現在大眾視野。作為較早加入到數字人民幣試點中的企業,京東是數字人民幣紅包活動中表現最積極的互聯網巨頭。
2020年10月的數字人民幣公測首次在深圳羅湖開展2個月後,京東即參與了2020年12月的“雙12蘇州購物節”數字人民幣紅包活動。
此後,京東先後參與了北京、成都、上海等地的數字人民幣紅包活動,並於2021年8月、9月分別推出“滬蘇聯動”數字人民幣紅包京東專場,此後於2021年11月推出同時面向11個試點地區的“雙11”數字人民幣紅包活動。
據《鏈新》統計,截至2021年底,京東共參與了8場數字人民幣紅包活動,與六大商業銀行(中國銀行、工商銀行、建設銀行、交通銀行、農業銀行、郵政儲蓄銀行,下稱“六大行”)參與的次數相當。
另外,京東還探索了大量數字人民幣應用場景。 1月7日,京東宣布實現數字人民幣全場景覆蓋,京東App、京東金融App、京喜App、七鮮超市等線上線下場景均已接入數字人民幣。而此前,京東還進行了數字人民幣發薪、企業間支付等試點。
據京東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12月31日,已有超200萬個數字人民幣子錢包被推送到京東App,超100萬用戶使用數字人民幣消費300萬筆,累計金額超過2億元。
另一家加入數字人民幣紅包活動的互聯網企業是美團,不過比京東晚了9個月。
2021年9月,美團面向成都等9個試點地區推出低碳騎行數字人民幣紅包活動。作為後來者,美團創新了玩法,打起了“低碳”概念,從一開始的“低碳騎行”,擴展到後來的點外賣不要一次性餐具、購物時備好環保袋綠色自提等。
美團“低碳”概念與數字人民幣相結合的推廣方式,不但為其贏得了中紀委等官方機構的點贊,同時也得到了普通用戶的認可。在2021年11月3日的21世紀亞洲金融年會上,美團副總裁包塔表示,美團上線數字人民幣試點以來,累計有超過100萬用戶開立數字人民幣個人錢包,並積極使用數字人民幣綠色出行。
積極參與紅包大戰的,還有各大銀行。
自數字人民幣公測以來,六大行便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資金,以搶占先機,而派發數字人民幣紅包無疑是最吸引眼球的推廣方式。
據《鏈新》不完全統計,截至2021年底,全國11個試點地區總共發放紅包金額超過3.7億元。而在各地展開一輪輪紅包雨的背後,幾大商業銀行則暗暗較勁。
據《鏈新》統計,在數字人民幣紅包的發放中,中國銀行參與的次數最多,為12次,其他5大行均為7次或8次。
商業銀行推廣數字人民幣必須藉助場景,因此,各大行紛紛開拓新的消費場景,美食、讀書、健身、抗疫、春節等貼近用戶生活的主題也都出現在各大行的推廣活動中。
據澎湃新聞報導,截至2021年6月30日,工商銀行和建設銀行取得的成績是六大行中較為突出的,兩者合計開立的數字人民幣個人錢包和對公錢包均占到全國開立數量的一半以上,而建設銀行數字人民幣的交易金額則佔全國總額的54.8%。
不過,其他銀行也在奮起直追,《鏈新》發現,在近兩個月公開報導的25例數字人民幣新應用場景中,中國銀行佔7例,交通銀行佔8例,兩者佔總數的一半以上,而工行和建行則分別為3例、1例。
支付新戰局
讓人意外的是,作為支付巨頭的騰訊和支付寶在數字人民幣的推廣中非常低調,並缺席了這場紅包大戰。而事實上,騰訊和支付寶都很早就參與到數字人民幣的研發等工作中。
2021年4月,騰訊曾披露,自2018年2月開始深度參研數字人民幣項目,為數字人民幣項目落地提供了全方位支持。而在2021年5月上海進行的“五五歡樂購”活動中,支付寶旗下網商銀行便正式成為數字人民幣運營機構。
央行數字貨幣研究所所長穆長春曾這樣解讀數字人民幣與微信、支付寶之間的關係,他表示,微信、支付寶和數字人民幣並不在一個維度上。
他表示,微信和支付寶是金融基礎設施,是錢包,而數字人民幣是支付工具,是錢包的內容。電子支付場景下,微信和支付寶的這個錢包裡裝的是商業銀行存款貨幣,數字人民幣發行後,大家仍然可以用微信、支付寶進行支付,只不過錢包裡裝的內容增加了央行數字人民幣。同時,騰訊、螞蟻各自的商業銀行也屬於運營機構,和數字人民幣並不存在競爭關係。
但數字人民幣侵入微信、支付寶的大本營,確實是不可避免的。
原因在於統一性。
作為傳統的互聯網巨頭,微信和支付寶各自花了多年時間來建立生態壁壘。艾瑞諮詢2020年發布的報告顯示,在第三方移動支付交易量中,支付寶、微信支付市場份額合計達90%以上。
人們早已習慣了,在淘寶上買東西,就自覺打開支付寶。進入微店裡,就自覺選擇微信支付。
這樣的場景,一直到微信和支付寶相繼宣布提現收取手續費時,人們儘管不那麼情願,卻又無可奈何地選擇不提現或少提現,盡可能將自己錢包裡的零錢再用支付寶和微信花出去。
但支付行業越來越開放,這一趨勢無法避免。數字人民幣錢包的出現,則強化了這一趨勢。一個二維碼掃遍所有場景,一個App實現全生態的支付,越來越成為可能。
中國通信工業協會區塊鏈專委會輪值主席於佳寧對《鏈新》表示,數字人民幣的推出有利於支付方式的多元化,重構零售支付市場。微信和支付寶等第三方支付機構在實際使用過程中設置各種支付壁壘,這為用戶和商戶進行財務管理帶來很多問題和風險。而數字人民幣是由人民銀行發行的數字形式的法定貨幣,具有法償性,任何單位和個人在具備接收條件的情況下都不得拒收。
這對普通用戶來說,一個最明顯的體現,可能是免除了提現手續費的困擾。對商家來說,支付渠道的成本也有可能因此大幅下降。
於佳寧表示,京東在數字人民幣競爭中的優勢主要集中在B端服務和應用上,這些基於B端的服務生態建設是京東在數字人民幣領域的優勢和業務發展的新契機。然而,支付寶和微信支付在移動支付領域已經積累了大量的用戶,隨著網商銀行和微眾銀行成為數字人民幣的運營商,由於支付習慣和用戶粘性,未來在B端也有望獲得較為明顯的優勢。
場景決定一切
2021年12月31日晚,“2022年深圳新春歡樂購”正式啟動,六大行發布了元旦春節期間數字人民幣促銷活動內容,將共計向市民發放2500萬元數字人民幣。
與此前註冊即送紅包的發放形式不同,此次活動更加強調消費場景,各大商業銀行均推出差異化的消費場景。推廣活動也正在從以增加註冊用戶為目的,轉向豐富消費場景以增加用戶粘性。
據《財經》報導,由於商業銀行對數字人民幣的推廣更為迫切,商業銀行與場景機構的關係甚至發生了微妙的變化,在合作的過程中,甲方不知不覺成了乙方,場景機構在與商業銀行合作過程中變得更為強勢,而商業銀行需要對原有POS機進行升級或者是全面更換,費用完全獨自承擔。
對銀行而言,數字人民幣本身可能不會帶來太大的直接利益,畢竟銀行的利潤大頭仍然是存貸款和信用卡。但數字人民幣的應用場景日趨豐富,對銀行而言確實非常重要。
一方面,數字人民幣應用場景的增加,會使得數字人民幣越來越接近傳統實體銀行卡的應用場景,也會有更多的人選擇數字人民幣的錢包以減少實體卡帶來的風險和使用成本。
另一方面,在開卡支付流程上,數字人民幣在後端的維護、管理更加透明,同樣減少銀行一方承擔的壓力。
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區塊鏈研究組組長、中國銀行原行長李禮輝表示,數字人民幣推廣過程中,競爭因素的影響大於政策因素。數字人民幣具有行政權威地位優勢和脫網交易的技術優勢,將成為零售市場最重要、成長最快的支付工具,商業銀行只有加大投入,積極創建和擴展數字人民幣應用場景,才能更多地觸達客戶。
目前,銀行和商業機構基於數字人民幣的盈利模式尚不清晰,然而共識是,數字人民幣將引發零售支付市場新的變革,銀行、支付機構、互聯網平台與客戶之間的關係將重構。無論是京東、美團等場景服務商,還是傳統商業銀行或是微信、支付寶,數字人民幣都既是機遇也是挑戰。
於佳寧表示,對於傳統銀行而言,傳統的線下現金業務將受到衝擊,不過在移動支付過程中,數字人民幣有助於其跳過微信、支付寶等流量入口,直達場景端成為流量的直接入口。傳統銀行需要運用互聯網思維來應用數字人民幣,盤活流量和數據,推動自身業務升級和數字金融的發展。
1月4日,數字人民幣(試點版)App上線各大手機應用市場,掀起一波體驗熱潮。數字人民幣變得更加平民化,不再需要邀請,11個試點地區的普通用戶都可以免費下載申請使用。
據央行數研所所長穆長春透露,截至2021年10月22日,已開立數字人民幣個人錢包1.4億個,企業錢包1000萬個,累計交易筆數達到1.5億筆,交易額接近620億元,應用場景已涵蓋公共事業、餐飲服務、交通出行、購物和政務等各個方面。
隨著試點工作的穩步推進,數字人民幣試點地區將逐漸增多,應用場景也將越來越豐富。
對於零售端的用戶而言,未來將有越來越多的機會被問及:微信、支付寶,還是數字人民幣?
展開全文打開碳鏈價值APP 查看更多精彩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