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中心化金融和加密藝術真的如其名做到去中心化了嗎?

推薦:點擊此處關注PANews官方推特,大獎等你抽~

文章作者:hex6c

文章翻譯:Block unicorn

編譯標題:區塊鏈藝術和金融真的去中心化了嗎?

什麼是去中心化?

根據“ 牛津英語詞典” 的定義,分散就是“ (1)取消集中在一個中心的行政權力,(2)分配集中在一個中心的行政權力等。” 區塊鏈正是將控制和決策從集中式實體轉移到分佈式網絡。

然而,權力下放—作為保護我們隱私的一種方式—也是密碼朋克運動的一個里程碑。從埃里克·休斯(Eric Hughes)1993年撰寫的《密碼朋克宣言》(Cypherponk Manifesto)的以下摘錄中可以清楚地看出這一點:

在電子時代,對於一個開放的社會隱私是必要的。[.]隱私是有選擇地向世界展示自己的力量。[.]我們密碼朋克致力於建立匿名系統。我們正在用密碼學、匿名郵件轉發系統、數字簽名和電子貨幣來保護我們的隱私。[.]密碼朋克人寫代碼,我們知道,必須有人寫軟件來保護隱私,既然我們不能獲得隱私,除非我們都這樣做,所以我們要寫它。[.]我們知道軟件不能被摧毀,一個廣泛分散的系統不能被關閉。

在信息科學中,集中式組織通常由樹形數據結構表示。樹是層次結構,通常與以下原則相關聯:

1. 集中製。樹結構具有唯一的根節點,所有其他節點都從該根節點下降。這表示權力和權威集中在系統的中心角色中。

2. 終結主義。它描述了樹的單向、線性過程:樹中的任何點都可以通過中間節點的唯一、線性、自上而下的路徑從根到達。因此,樹體現了一個沒有多重線性或反饋循環的組織。

另一方面,去中心化組織通常與網絡數據結構相關聯。網絡是由以下原則定義的根狀結構:

1. 權力下放。網絡是沒有蜘蛛的網絡:沒有中央權威或根來調節它們的生長,但它們以自組織的方式發展。

2. 多重線性。網絡允許反饋循環。這意味著系統的參與者可以通過多條路徑到達。

根莖(網絡)結構為知識和社會提供了一種新模式,承認分散、自主、靈活性、創造力、多樣性、協作、利他主義,最終實現民主。

網絡匹配並維持後現代條件下典型信息的擴散——多種異質話語的共存——而不是統一所有形式知識的簡單、中心話語:

那些懷念統一的元敘事——西方形而上學歷史的核心夢想的人——將後現代狀態體驗為支離破碎、充滿無政府狀態,因此最終毫無意義。這讓他們感到眩暈。另一方面,那些擁抱後現代主義的人發現它具有挑戰性、令人興奮和充滿未知的空間。這讓他們充滿了冒險的感覺。

現代視角從樹(中心化)到網絡(去中心化)轉變的一個重要例子是知識。 Denis Diderot 和Jean le Rond d’Alembert 在1751 年至1772 年間出版的百科全書中,將知識的譜系結構描繪成一棵具有三個突出分支的樹:記憶和歷史;理性與哲學;以及想像力和詩歌,只有一小部分學者可以作為貢獻者參與。

相比之下,當代百科全書是由維基百科的編織網絡體現的,每個人都可以在其中貢獻一篇文章。作為這種轉變的另一個例子,企業正在從過去以業務為特徵的典型單一層次結構發展出更加流動和動態的分散自治組織(DAO) 模型。

我的目的是調查密碼朋克運動所承諾的去中心化是否以及如何出現在區塊鏈藝術和金融中——可以說是數字賬本技術的兩個主要應用。

區塊鏈金融的去中心化

2008年的金融危機導致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等多家大銀行倒閉,迫使許多州用公共資金救助其他銀行。這場危機引發了一場尚未完全吸收的經濟衰退。在心理層面上,2008年破壞了公民與銀行、公民與州之間的關係所建立的信任。

在那個決定命運的一年的萬聖節,發生了另一件事。一個隱藏在化名Satoshi Nakamoto(中本聰)背後的神秘人物散佈了一篇題為“ 比特幣:一種點對點電子現金系統” 的文章,前面發表了一份聲明,對他們的動機毫無疑問:

我一直在研究一種完全點對點的電子現金系統,沒有可信任的第三方。

2009 年1 月3 日,中本聰的想法得以實現,比特幣鏈的第一個區塊被鋪設。事實上,他們在第一個區塊中包含了一條不可磨滅的信息,引用了同一天《泰晤士報》的一篇文章,稱第二次公共救助迫在眉睫。

從那時起,區塊鏈金融成為現實。然而,儘管最初的動機是在沒有可信第三方的情況下完全點對點操作,但今天的大部分區塊鏈金融實際上是集中式金融(CeFi),而不是去中心化金融(DeFi)。 CeFi 平台使用區塊鏈技術,但歸私人公司所有。用戶必須信任第三方來監控交易並確保資產安全。此類服務還需要一個人提交個人信息以進行驗證才能運行,聲稱為了解您的客戶(KYC) 流程。

區塊鏈金融的三大支柱是穩定幣、交易所和借貸服務。最受歡迎的穩定幣,如USDT 和USDC,是中心化的,並以美元為抵押,與所有法定貨幣一樣,美元也是中心化的。 USDT 歸Tether所有,而USDC 歸Center 所有,而Center又由Circle和Coinbase創立。

相比之下,DAI 是第一個去中心化的穩定幣,由MakerDAO維護和監管,MakerDAO是一個去中心化的自治組織,由其治理令牌MKR 的所有者組成,他們可以對其智能合約中某些參數的更改進行投票,以確保DAI 的穩定性(與美元掛鉤)。 DAI 由Ether 和其他加密貨幣(包括一些中心化的穩定幣)擔保,而不是由法定貨幣擔保。

Terra USD (UST) 是一種完全去中心化的算法穩定幣。基於算法的穩定幣沒有相關的抵押品,但有助於維持其穩定性的開源智能合約管理,只有利用社會共識或通過治理代幣投票才能改變合約規則。

按交易量計算的最重要的加密貨幣交易所,例如Binance、Coinbase、FTX和Kraken,都集中在私人企業身份下,即中心化交易所(CEX)。這實際上意味著,當客戶在這些交易所轉移資金時,資金會存入交易所的錢包,而客戶不再擁有它們。客戶被迫信任第三方,就像在傳統銀行存錢一樣。所有交易都需要直接支付給交易所的費用。 BlockFi、Celsius、Ledn和Nexo等中心化借貸服務也是如此. 在這些情況下,一個人因按百分比存款而獲得獎勵,或者一個人借入資金以存入加密貨幣的抵押品。

然而,在像Uniswap這樣的去中心化交易所(DEX) 上,客戶依靠智能合約進行操作:交換硬幣或存入流動性,智能合約是公開的,由第三方審計,並存放在區塊鏈上。因此,他們總是做他們應該做的事情(包括執行錯誤),並且除非根據代幣持有者社區的意願部署新合約,否則無法更改。

市場接受者(交換硬幣的人)支付一定費用,以補償做市商(流動性的提供者)。值得注意的是,當用戶交換硬幣時,交換的資金會直接存入他們的錢包。同樣,當它們與Compound和Aave等去中心化借貸服務交互時,所有交易都由公共智能合約進行調解。在使用這些去中心化應用程序時,用戶不會被迫信任私人公司,而是要信任公共代碼(智能合約)及其背後的開發人員。

因此,說去中心化是去信任的是錯誤的。事實上,一個人的信任目標已經發生了變化,從人類變成了人類編寫的代碼。

區塊鏈藝術的去中心化

在第一篇關於加密藝術的文章中,Jason Bailey確定了這種藝術趨勢的一些共同因素,包括民主化,鼓勵每個人參與,無論其教育、技能、年齡、階級、性別、種族或信仰如何;和權力下放,其中工具和指南旨在減少看門人和中間人的權力並增加藝術家的自主權。作為早期的加密藝術家,我可以證明這些是最初的前提。但加密藝術是否兌現了承諾?

儘管加密藝術最初致力於去中心化和資源平等分配,但加密藝術市場現在高度集中在少數藝術家和收藏家周圍。在SuperRare 上,我計算出80% 的銷售量(2018 年4 月至2022 年1 月)由14% 的頂級藝術家(基尼指數等於0.83)和8% 的頂級收藏家收藏(基尼指數為0.89) )。相比之下,在美國,2014 年至2018 年的家庭收入基尼指數為0.48。在其他市場,例如Foundation上,情況類似甚至更糟。換句話說,如果加密藝術是一個國家,而銷售額反映了人口的收入,那麼財富就會像在更廣泛的經濟中一樣集中。

從統計數據來看,加密藝術市場遵循長尾分佈,其中重要的少數人以微不足道的多數人為代價佔據了主導地位。銷售遵循累積優勢(或優先依附)過程:“因為每個人都會得到更多,他將擁有豐富。但凡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去”(馬太福音25:14-30)。因此,加密藝術的民主原則在實踐中並不成立。

另一個集中點涉及市場。原則上,藝術家可以在區塊鏈上編寫和部署他們自己的智能合約,並以純粹的點對點方式使用它與收藏家互動並出售他們的藝術品。在實踐中,很少有藝術家擁有這些技術技能,並且更喜歡使用由SuperRare、Art Blocks和OpenSea等市場開發的智能合約。在所有情況下,只有NFT 存儲在區塊鏈上,而藝術品的元數據和包含實際數字藝術的媒體通常存儲在中央服務器上,例如亞馬遜網絡服務(AWS),就像Art Blocks 一樣,或者在星際文件系統上(IPFS)。在區塊鏈上鑄造NFT 的交易記錄(但不驗證)代幣與元數據和藝術品文件之間的鏈接。

確實,IPFS 是一個去中心化的點對點網絡。然而,IPFS 上的節點仍然沒有動力從其他節點共享和下載文件,因此藝術品文件通常僅存儲在藝術家的節點上(如果他們可以運行具有IPFS 節點的服務器)或更可能存儲在市場的。可以使用自定義智能合約鑄造NFT,使用Pinata 等免費服務將藝術品固定在IPFS 上,然後立即從Pinata 節點中刪除文件。很可能在此期間沒有其他IPFS 節點獲取該文件,並且鑄造的NFT 可能沒有鏈接到任何東西。

也就是說,Web3 市場與集中式Web2 應用程序根本不同。 NFT 和藝術品文件都不存儲在中央服務器上。唯一集中的元素是市場網站的前端。 Hic et Nunc 的案例說明了這一點。當它的創建者Rafael Lima 決定關閉一個非常成功的NFT 市場時——更不用說基於Tezos 區塊鏈的漸進生態系統了——許多用戶感到被騙了,有些人甚至聲稱這是一個騙局。然而,只有網站的前端消失了,而所有的智能合約和NFT 仍然在區塊鏈上永垂不朽,並且可以通過其他NFT 聚合器(如Objkt.com)可見。

集權的力量

消息應用Signal的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Moxie Marlinspike最近談到了Web3 的有效去中心化。在他看來,Web3 架構遵循客戶端-服務器模型,但幾乎所有希望訪問它的客戶端都是通過信任由Etherscan、Infura、OpenSea 等少數公司運行的服務器的輸出來實現的。但是,這不可避免地會導致某種形式的集中化,因為:

1. 人們,甚至是Marlinspike 描述的“ 書呆子”,都不想運行自己的服務器,而且永遠也不會。

2. 構建軟件的負擔很大。在這一點上,軟件項目需要大量的人力。

3. 像區塊鏈這樣的協議比像OpenSea 這樣的平台移動得慢得多。如果某件事是真正去中心化的,那麼它就變得非常難以改變,並且往往會在時間上停滯不前。

如果正如Marlinspike 所指出的那樣,此時已經賺了足夠的錢,有足夠的水龍頭來維持NFT 系統的運行,那麼值得思考如何避免Web3 變成Web2,但隱私和效率會更低:

一旦分佈式生態系統為了方便而集中在一個平台周圍,它就會變成兩全其美:集中控制,但仍然分散到足以及時陷入泥潭。

在Marlinspike 發表他的批評後,以太坊創始人Vitalik Buterin在Reddit 上做出了部分反駁:“ Moxie 在帖子後半部分的批評讓我覺得對生態系統的當前狀態有正確的批評…… [原文如此] 但他們不見了區塊鏈生態系統將走向何方,” 並補充說,Web3 尚未實現其理想的原因是“ 技術資源和資金有限”。

集中就是委託,分散就是責任

擁有加密貨幣具有像徵意義,購買一個比特幣可以提供兩種存儲方式。任何一個人都可以在像Binance 這樣的中心化交易所進行存款,或者將其保存在像Ledger這樣的實體錢包中。第一個涉及將與加密貨幣的保管和安全相關的所有問題委託給幣安。例如,如果用戶忘記了Binance 應用程序的密碼,他們將在Binance 證明其身份後立即收到一個新密碼。然而,正如最近沒收與加拿大“自由車隊”有關的加密錢包所證明的那樣,委託責任與所有權不同。

第二種方法涉及購買Ledger 錢包,了解其工作原理,並仔細保護與錢包相關的密碼短語。用戶仍然是其比特幣的唯一所有者,但有額外的責任保護它:如果有人竊取了我的密碼,或者我只是忘記了它,我可能會發現有一天早上我的比特幣不再是我的了。

正如Marlinspike 在他的帖子中暗示的那樣,並非所有人都有意願、技能和時間來適應像區塊鏈這樣複雜的跨學科領域。因此,即使在最去中心化的系統中,一定程度的授權和集中也是不可避免的。這不是一件壞事,只要我們了解幕後發生的事情。

Total
0
Shares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