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口浪尖的Web 3.0接下來的路該怎麼走?

Web 3.0 作為一個新興卻又極其火爆的概念,引人注目的同時也引發了各種褒貶不一的暢想與質疑。

Web 3.0 到底該如何定義,會使用到哪些技術?如何進行Web 3.0 的基礎設施建設,以及它將面臨哪些困境或挑戰?帶著這些問題,InfoQ 採訪了騰訊雲區塊鏈資深架構師梁永甫,希望能達成一些關於Web 3.0 的共識,也希望能給我們帶來一些啟發和思考。

嘉賓簡介:

梁永甫,騰訊雲區塊鏈資深架構師。 2016 年開始專注區塊鏈領域,在金融、保險、供應鏈金融領域主導和參與了多個區塊鏈應用落地案例。曾任金融科技公司區塊鏈首席架構師,國際知名諮詢公司區塊鏈技術專家。 ArchSummit 全球架構師峰會(深圳站)2021 明星講師。此外,他還在7 月31 日-8 月1 日舉辦的QCon 全球軟件開發大會(廣州站)上擔任了「Web 3.0 基礎設施」專題的出品人。

InfoQ:您目前主要在做哪些工作?和Web 3.0 是什麼關係?

梁永甫:我從2016 年開始就一直專注於區塊鏈這個領域,一開始做基礎平台的研究和改造,後來發現這個技術要被應用才能發揮價值,所以一直到目前,主要做區塊鏈的應用解決方案和落地工作以及技術的推廣,同時也要對這個領域的一些新技術和應用加以研究。

從現在看,Web 3.0 是離不開區塊鏈的,所以也在探索如何通過區塊鏈構建Web 3.0 的基礎設施。 QCon 廣州站的「Web 3.0 基礎設施」專場,我們將重點關注基於區塊鏈的分佈式系統、數據安全、隱私保護等方向的探索與實踐,希望能給大家帶來一些借鑒和思考。

InfoQ:在您看來,Web 3.0 的基礎設施主要涵蓋哪些方面?對於QCon 廣州站這個專題,您是如何策劃的?策劃的目的是什麼?

梁永甫:我覺得Web 3.0 的基礎設施可以從兩個維度去看,就是“服務端”和“客戶端”。另外要說明的是,基礎設施包括硬件和軟件,而不是只指硬件。

在服務端,Web 3.0 的一個特點是去中心化的,也就是資源和服務不是完全由一個機構來提供,而是多個機構組成的一個生態,大家相互協作,各自提供自己專長的部分,然後最終給用戶呈現一種完整的能力和服務。那麼就需要一種技術,能構建一種滿足這種服務提供方式的系統。目前來看區塊鏈以及基於區塊鏈設計的應用層服務和協議,可以用於構建Web 3.0 服務端系統。

在客戶端,Web 3.0 的應用會有兩個比較大的變化,一個是用戶對數據或者資產的控制權的增強,一個是用戶體驗的提升。

為了滿足第一個變化,就需要在客戶端能夠安全地管理用戶的數據,包括用戶的私鑰、用戶的隱私信息等,所以我認為如何利用手機、電腦或者物聯網設備提供的硬件安全能力來實現數據的安全管理,將會成為一種基礎的能力。

對於用戶體驗的提升,過去經歷了文本到圖像再到視頻的轉變,每次轉變都帶來新的體驗。到Web 3.0 的時候,我覺得AR/VR 將會是一種非常常見的用戶體驗形式。

所以總結下來,Web 3.0 的基礎設施可能會包括這幾個必備方向:區塊鏈、客戶端的硬件安全、AR/VR 等。當然隨著應用的增加,對基礎設施的需求也會越來越多,所以未來會有更多類型的基礎設施出現。

我在策劃「Web 3.0 基礎設施」這個專題的時候,基本也是基於上述兩個方面的思考。要讓這個專題能覆蓋Web 3.0 時代服務端的構建、客戶端的數據管理、客戶端的體驗提升,這三個相對明確的方向。

希望通過這個專題,能係統地展示構建一個Web 3.0 應用的全棧技術能力。當然我也認為專題的每個方向在Web 2.0 時代都很有價值,都可以單獨用於提升已有服務的能力。

InfoQ:可以看到大家對Web 3.0 的概念並不統一,您對它是怎麼定義的?主要涉及哪些技術?它與1.0、2.0 的最大差異是什麼?

梁永甫:的確,大家對Web 3.0 的概念並不統一,有不同角度去對它進行不同的描述,比如很多人願意從應用的角度描述Web 3.0,說Web 1.0 可讀,Web 2.0 可讀可寫,Web 3.0 可讀可寫可擁有。

我個人也寫過一些關於Web 3.0 的觀點,將互聯網從內容、連接、網絡三個層面去分析,Web 1.0 到2.0 再到3.0 的演進中最核心的變化是在連接這一層,從“單向數據傳輸”到“雙向互動”,Web 3.0 時代進而演變成“多方互動”。

我認為對大多數人而言,可能要從一個個Web 3.0 實際的應用來感知Web 3.0,比如NFT,比如元宇宙,當然未來還會有很多Web 3.0 應用被創建出來。

但是我們要盡量避免把一個單獨的應用來當成Web 3.0,這會讓Web 3.0 的概念變得比較狹隘。我更傾向於Web 3.0 是一種新的技術能力的組合,比如區塊鏈、隱私計算、跨鏈、預言機、VR、數字人等。你用這些能力可以創造出很多應用,當這些應用大範圍應用的時候,我們就處在Web 3.0 的時代了。

InfoQ:您認為,在構建Web 3.0 基礎設施的過程中,會面臨哪些困境或挑戰?目前業內有哪些應對方法或突破點?

梁永甫:根據目前看到的情況,我覺得構建Web 3.0 基礎設施過程中,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挑戰:

1. 去中心化系統的構建和治理

在前面我們說到,Web 3.0 的應用在服務端是去中心化的,這種服務模式與傳統的中心化提供方式差異比較大,對服務提供方,或者說企業端影響也非常大。

構建這樣一種去中心化系統,無論是在構建過程還是後期管理,都是一個全新的命題。比如,在這個過程中涉及的各種決策不再是一個單獨的主體所能決定的了,那怎麼樣讓大家對系統運行的規則達成一致?這就需要在激勵機制、權責分工方面有非常好的設計。

那麼,在系統構建起來後如何治理,在運維過程中大家如何協調呢?舉個例子,假設一個機構的系統出現異常,他怎麼讓其他機構協助判斷問題原因,這些操作層面都需要全新的機制來保障。另外在運營中,如何應對系統的變更、業務模式的變更,以及決策過程如何進行。

針對這些挑戰,我們看到有些企業已經構建了這樣的系統,所以還是有一些經驗可以藉鑑的。比如在開始階段,可能一兩家機構主導先探索一種可行的合作模式,然後逐步擴大參與機構的數量,在這個過程中逐步完善。另外公鏈領域的DAO 模式也有借鑒的方面。

我覺得在未來很好支撐這類系統治理的時候,不僅僅是一個技術或者機制的問題,可能在法律層面也需要一些支撐。比如在區塊鏈司法存證這一場景,法院對區塊鏈存證的認可對這一應用的發展起著很重要的作用。同樣,在基礎設施治理中如果有法律的支撐,執行起來也會方便很多。但是目前需要什麼樣的法律支撐,還不是很清晰。

2. 數據安全方面

同時,在這樣一個各種信息共享的系統中,如何保護企業自身數據安全和隱私,同時還能確保很好的協作?如何做好這兩者的平衡,也會是一個挑戰。

最近幾年興起的隱私技術,包括TEE、聯邦學習、安全多方計算等,就是用於解決跨機構數據安全共享的問題,跟Web 3.0 天然匹配,跟區塊鏈結合起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決這方面的問題。比如公開的數據在鏈上共享,無法公開的通過隱私計算共享。

3. 用戶使用習慣

在客戶端,如果按照用戶對自身信息擁有更多控制權的思路設計,那麼最好的方式是用戶自己管理一個私鑰,這樣控制權就完全交給了用戶,但是一旦用戶丟失私鑰,那就丟失了私鑰所管理的所有信息,企業將無法幫助用戶找回。這對用戶的使用習慣也會有較大影響。

目前看給用戶更多控制權,和保證便利性與安全性,貌似是魚與熊掌不可兼得。但是最終也許會用密碼學的技術來解決。

當前階段,從企業完全掌控信息到給予用戶控制權,需要逐步地過渡。現在常見的做法是企業託管用戶私鑰。也存在另一種思路,就是將私鑰的使用和變更分開管理,比如私鑰完全由用戶管理,但私鑰可以變更,比如在平台和用戶共同同意的情況下可以變更用戶的私鑰。

InfoQ:據您了解,Web 3.0 可以解決哪些問題?有哪些比較好的實踐案例可以參考?此外,其他方面如資訊、社交、電商、遊戲方面有哪些較好的落地或嘗試嗎?

梁永甫:現在很多人提到Web 3.0,都會認為它是ToC 的應用。但按照我對Web 3.0 的理解,它是一個“多方參與,多方互動”的系統,它要解決的是信息更加透明,權屬更加明確,跨機構協作更加順暢的問題。

從這個角度講,現在很多聯盟鏈都是Web 3.0 的實踐案例,像ToB 的供應鏈金融聯盟鏈,ToC 的如用於NFT 發行聯盟鏈。

目前來看,Web 3.0 在國內ToC 類的應用探索還不太多,主要還是圍繞數字藏品這類應用。

InfoQ:有人認為Web 3.0 是互聯網的未來式,也有人質疑這只是又一個擊鼓傳花式的詐騙遊戲,您怎麼看待這兩種觀點?

梁永甫:我覺得出現這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大家說的可能不是同一個“Web 3.0”。

有了Web 1.0、Web 2.0,然後再發展到Web 3.0,這是一個很自然的過程,技術不可能停止不前,停止不前基本意味著這個技術要被淘汰了。顯然互聯網技術還是在不斷發展的過程中。

但就像前面說的,實際上Web 3.0 是什麼,什麼樣的應用才是Web 3.0 的應用,大家對這個標準並不統一,所以就出現一些應用聲稱自己是Web 3.0 的應用,實際上他只是藉著概念炒作而已,然後被人看到了,就說Web 3.0 是騙人的。

事實上,Web 1.0、Web 2.0 的早期也都受到了各種各樣質疑,但隨著它們的形態逐步變得清晰,質疑和誤解也就慢慢消失了。所以,我們也可以用這種發展的眼光看待Web 3.0,可能會有爭議,但相信真理越辯越明。

InfoQ:關於Web 3.0 未來的發展趨勢,您有哪些預測和判斷?

梁永甫:Web 3.0 時代會出現新的技術被廣泛應用於構建互聯網應用,新技術的應用是逐步演進的過程,不會說馬上就Web 3.0 了,而且Web 3.0 並不會完全替代以前的應用,而是在數量和價值上會大於以前的應用。也就是說在Web 3.0 時代,在數量和創造的價值上,Web 3.0 應用> Web 2.0 應用> Web 1.0 應用。

另外在Web 2.0 時代,產業互聯網和消費互聯網是相對獨立的。我覺得到了Web 3.0 時代,機構間的協作會增加,傳統邊界會被打破,構建新的邊界,加上用戶對自身信息控制權的增加,與企業間的直接互動也會增加,這些會推動產業互聯網和消費互聯網融合的更加緊密一些。

(以上僅代表受訪者個人觀點)

採訪嘉賓|梁永甫

Total
0
Shares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