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3.0 革命和中國特色發展之路

作者:Daniel Li

Web1.0的時代伴隨著移動通訊技術的不斷發展,已經成為了過去,而Web2.0的時代也在一眾互聯網巨頭的瓜分下,流量和市場正在逐漸枯竭。而無論是基於信息技術升級的需求,還是拯救飽受疫情困擾持續低迷的全球經濟,資本、市場和科技領域都迫切的需要一場產業革命為經濟增長注入新動能。

在此背景下,Web3.0橫空出世,越來越多國家和企業積極擁抱Web3.0,在新一輪的互聯網變革中踏浪而行。

5月26日,剛上任的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就開始迫不及待的推出他的Web3.0發展計劃,並且將發展Web3.0提升到了國家戰略層面,為此,日本不但批准了一系列關於Web3.0的改革方針,而且還專門設立的Web3.0部長,推廣NFT和DAO,打算舉一國之力來推動Web3.0的發展。在Web2.0的時代,日本曾錯失了移動互聯網時代,導致日本互聯公司一直發展不起來,而即將到來的Web3.0,或許將會給日本彎道超車提供了新的機遇。

相比日本,印度更受資本的青睞。本月兩個資本市場上的“重磅玩家”表達了對印度的偏愛。紅杉在印度推出了約20億美元的風險基金,超過了近五年來募集資金的總和,這立馬刷新了紅杉在印度每年的投資規模記錄,據悉其中的部分資金將用於擴大Web3領域的投資;之後(6月19日),Binance高管Tigran透露了其在印度市場的發展計劃,他認為印度可以成為Web3.0人才的全球中心。那麼Web3.0究竟是什麼,它又有什麼魅力可以值得我們期待的呢?

從互聯網的發展看Web3.0

Web3.0是一場關於互聯網的革命,是對互聯網用戶的角色與功能的再次塑造。

Web1.0時代—信息傳遞價值

Web1.0是萬維網發展的第一代模式,在上個世紀90年代初,隨著伯納斯李發布的構架萬維網(WWW)的三大基本技術,互聯網自此進入了Web時代。 Web1.0以門戶網站為代表,以編輯為特徵,網站信息通常以文本或圖像的形式呈現,網站提供什麼,用戶就查看什麼,用戶只能Read,無法Write。

Web2.0時代—交互產生價值

從2004年到現在,都處於Web2.0時期。 Web2.0基於社交,以廣大的互聯網用戶為主體,是目前互聯網界最廣泛的互動應用模式。相對於Web1.0時代的用戶是信息的接受者,Web2.0更注重用戶的交互性,用戶不僅是網站使用者和信息接受者,更重要的是能參與其中,擁有了Write的權限。

Web3.0時代—去中心化創造價值

Web3.0是Web2.0時代的一個發展和延伸,區塊鏈、5G、現實增強技術的發展催生了Web3.0,可以說我們目前所處的時代正是Web2.0到Web3.0 的過度階段。在Web3.0時代,用戶擁有了Own的權限,用戶不但是信息的接收者,創造者,更是信息價值的擁有者。

從Web1.0發展到Web3.0迭代可以看出,互聯網的變遷伴隨著技術進步、信息生產關係的改變,前一代的弊端往往成為後一代革新的動力。

Web1.0 時代,PC 互聯網主要是以信息傳遞為主,用戶是信息的接受者,但隨著網絡的普及,一些有這鮮明偏好,充足表達慾望的用戶,不再僅僅滿足於自己只是一個信息的接收者,對於互聯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也促進了互聯網的發展。

到了Web2.0時代,用戶擁有了Write的權限,移動互聯網也取代了PC互聯網成為了主流,用戶可以更廣泛的參與到互聯網中,如社交、娛樂、電商等超級場景開始逐漸成為了市場的主體,而用戶也在其中不斷創造價值。但隨著用戶參與創造的價值越來越多,但從中獲得的價值卻沒有隨之增加,分配的不公平,讓更多的用戶對當下信息生產關係提出了質疑,開始追求生產關係重新構建,此時Web3.0 便應運而生。其意在為非平台內部的生態參與者更多的價值分配權和數據主導權,構建一個更加平等的生態。

web3.0 概念旨在創建一個去中心化但安全的互聯網,人們可以在其中安全地交換金錢和信息,而無需中間商或大型科技公司。與將數據存儲在單個數據庫或云提供商中的Web2.0 不同,Web3.0 應用程序要么在區塊鏈上運行,要么在點對點節點(服務器)上運行。

簡而言之,Web3.0將是一個不會依賴任何中心組織、完全由用戶掌控的時代。它的到來將徹底打破現在科技巨頭的壟斷,改寫當前數字經濟的運行方式,並引發大量自下而上的創新。

回看歷史,每當全球的經濟發展到瓶頸期,人類總是可以通過,科技變革重塑世界,如今面對疫情和經濟下行,同樣魔幻的2022年,那麼新世界的入口,或許就是Web3.0。

Web3.0的“中國特色”

Web3.0雖然當下仍然處於發展初期,但其構建的基礎框架已經相對較為完善,尤其是在DeFi、NFT 上的應用,已經引起了一些互聯網資本的青睞,一些海外互聯網大廠紛紛踴躍加入到了Web3.0的發展中,如Meta 基於Oculus 主推的元宇宙生態,表示了對Web3.0 擁抱的態度;Twitter與2021年8月正式啟動了去中心化社交媒體Bluesky,並在次月正式開啟了基於閃電網絡的比特幣打賞功能;谷歌新成了一個區塊鏈部門,該部門職能主要包括區塊鏈、下一代分佈式計算機和數據存儲技術領域的研究等等。

而相對於國外互聯網企業積極擁抱態度,由於國內監管態度相對謹慎,我國互聯網大廠佈局Web3.0 更多圍繞監管相對開放的區塊鏈技術、數字收藏品等展開。如2021年,螞蟻基於螞蟻鏈參照國外的NFT產品做出了鯨探(數字藏品APP);同年12月京東旗下的NFT發行平台“靈稀”上線京東APP小程序,騰訊也在同年發布了自己的NFT數字收藏品APP“幻核”等等。

中國對於區塊鏈的謹慎態度,讓一些悲觀者生出中國會對Web3.0持打擊的想法,然後事實上並非如此。

有這種想法的人,是把基於Web3.0.0發展的區塊鏈技術與加密幣的區塊鏈技術看為一體,實則不然,這兩者可以區分開來。經過實踐來看,未來的Web3.0在資金的應用上不會只局限於虛擬貨幣一種,各國央行發行的數字法定貨幣,如中國的數字人民幣也可以在Web3.0構建的元宇宙、虛擬世界、現實互動中流通。所以反對加密幣,並不意味著中國不會發展Web3.0。

一方面,分析來看,中國沒有像日本一樣大張旗鼓的發展Web3.0,有一部分原因是基於對Web3.0去中心化的不信任。從古至今,中國思想環境更強調群體性,人們普遍對中心化機構更容易產生信任,社會結構中心化運行特質極為明顯,這與Web3.0所主張的去中心化的理論有很大的衝突。

另一方面,與歐美國家不同,中國更看好聯盟鏈。聯盟鍊是指多個機構或組織參與管理的區塊鏈,每個機構或組織運行一個或多個節點,其中的數據只允許系統內不同機構讀取和發送交易,並共同記錄交易數據。在交易速度上聯盟鏈比Web3.0中的公鏈速度更快,而且更符合國內“可管可控”的政策。 2021 年1 月27 日, 27家聯盟成員單位在京共同發起成立“長安鏈生態聯盟”。標誌著國內首個自主可控區塊鏈軟硬件技術體系建立。

此前,由由國家信息中心、中國移動通信集團公司、中國銀聯股份有限公司發起的區塊鏈服務網絡(Blockchain-based Service Network)(或“BSN”),目前也已經開始運行,已經在全球建立或正在建立128個公共城市節點,其中國內120個,國際8個,分佈在除南極洲外的六大洲。所以圍繞Web3.0,中國並不是沒有行動,只是努力方向和其他國家不同。

圖片來源:零壹智庫

總體來看中國更傾向於把聯盟鍊和數字人民幣作為一個進入web3.0時代的跳板,通過區塊鏈技術聯通各個實體經濟,探索出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Web3.0發展之路。

We3.0還不是萬能鑰匙

不容忽視的是,Web3.0未來的潛力雖然毋庸置疑,但是我們也應當正視其因技術、法規等還不足夠成熟背後潛的風險,如:去中心化交易和匿名交易等屬性雖然一定程度降低了交易成本,增強了個人隱私,但也帶來潛在的洗錢以及偷稅漏稅等風險;Token 代幣機制滲透到Web3.0 的方方面面,同時投資者也會因為Token機制的不完善產出重大損失等等。

這些挑戰注定會讓web3.0發展之路充滿風險,如日本一樣舉全國之力去發展Web3.0的國家,一旦失敗成本會很高,因為一旦後期發現方向不對,再去修改,不但前期的所有投入都浪費了,更耽誤了寶貴的時間。早前日本其實已經吃過這方面的虧了,在新能源汽車上,日本選擇了氫能源作為汽車動力,並且投入了巨量的資金,也打造了氫能源的技術壁壘,試圖收割全球,結果被中國和美國另起賽道發展的電力新能源汽車比亞迪和特斯拉,實現了彎道超車。所以在有的時候選擇比努力更重要,尤其是在方向並不明了的情況下,能沉下心來思考探索更適合自己的路徑更為重要。

每一次技術的進步,都是其量變積累導致的結構性質變,“結構”與“應用”方式的轉變是其關鍵。未來Web3.0將如何發展,我們或許無從得知,但是在未來的Web3.0世界中,中國必定不會缺席。

©本文為0x财经優質原創內容,未經授權,禁止擅自轉載。

聲明:本內容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0x财经 立場,且不構成投資建議,請謹慎對待,如需報導或加入交流群,請聯繫微信:VOICE-V。

來源:0x财经 原創

Total
0
Shares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