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朱嘉明
人類的一切努力的目的,在於獲得幸福。
——羅伯特·歐文(Robert Owen)
2022 年,Web3.0 受到前所未有的關注和討論,一波接一波。但是,Web3.0需要深入的思考和實踐。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杜雨和張孜銘主持撰寫的《WEB3.0:賦能數字經濟新時代》得以出版,實在是及時和重要的。
在互聯網歷史上,人們提出Web3.0的時間可以追溯到16年前的2006年。那時,距離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爆發,“中本聰”創造比特幣還有2 年時間,區塊鏈還是極為生疏的概念。
這年的11 月,雅虎(Yahoo)創始人楊致遠在Technet 峰會上,針對當時Web2.0已經顯現的硬件和軟件問題,提出網絡的力量已經到達了一個臨界點,所以需要稱之為Web3.0 的真正公共網絡載體,實現專業、半專業和消費者之間沒有清晰界限,可以共同創造一種網絡互動和網絡效應的商業和應用程序。
之後,谷歌(Google)首席執行官埃里克·施密特(Eric Emerson Schmidt)、奈飛(Netflflix)創始人里德·哈斯廷斯(Reed Hastings),以及互聯網界其他有影響力的人物,紛紛闡述過Web3.0的內涵。但是,人們並沒有形成對Web3.0公認的定義。維基百科對Web3.0的定義做了一個技術性的羅列描述:Web3.0是當前各大技術潮流邁向新的成熟階段的具體體現,包括互聯網、網絡計算、開放技術、開放身份、智能網絡、分佈式數據庫、智能應用程序。
直到如今,十餘年過去,人們對於Web3.0才只是達到了這樣的底線式認知:Web1.0是靜態互聯網,Web2.0是平台互聯網,Web3.0是價值互聯網。
造成當時的人們對於Web3.0認知的滯後和分歧的根本原因是值得探討的。至少有這樣幾個原因:(1)Web2.0暴露出其技術性和製度性問題,人們從不滿到難以容忍需要時間;(2)支持Web3.0的技術成長需要時間。在2006年,還沒有比特幣,區塊鏈技術尚未成熟;(3)Web3.0的數字經濟生態環境需要時間;(4)Web3.0的新理念如DAO的注入需要時間。總之,Web3.0是一個動態的概念,其技術基礎不斷改變。
2022年,Web3.0所主導的一個新時代確實到來。雖然有些姍姍來遲,卻正是時候。人們不僅認識到Web3.0的核心價值,而且深刻意識到推動Web3.0的緊迫性。
所謂Web3.0的核心價值是要構建一個去中心化、價值共創、按貢獻分配的新型網絡,而絕非是對現階段互聯網的簡單升級;所謂Web3.0的緊迫性在於,唯有Web3.0可以徹底改變Web2.0因為中心化而被權力、資本,或者權力加資本的力量所日益深度控制的態勢,遏制通過數據壟斷所形成的“網絡帝國主義”繼續擴張的態勢,減少以互聯網作為基礎設施的數字化轉型風險,實現互聯網回歸到向好(For good)的初衷。
所以,2022年對於互聯網的未來發展方向和Web3.0都是關鍵的時刻。也正因為如此,自春天開始越來越多的Web3.0的開發者加入,新興的區塊鏈生態的增長速度比以太坊在同時期的增長速度更快,越來越多的資本進入Web3.0。
事實上,這樣的局面在2021年後半期已經開始出現。 2021年底,一群加密愛好者通過DAO眾籌資金的形式參與競拍蘇富比(Sotheby’s)展出的1787年《美國憲法》初版印刷本,在72小時眾籌4000萬美元。這被認為是開啟了Web3.0時代的標誌性事件。
相比較於Web1.0 和Web2.0,Web3.0 屬於人們懷有強烈價值傾向和獲得系統性技術支持的互聯網重建。在未來相當長的時期內,Web3.0 並不會,也沒有必要和可能取代Web2.0,而是與之平行存在的互聯網體系,而且最終勝出。那麼,在2022 年,而不是2006 年所理解和建構的Web3.0 究竟有哪些基本特徵呢?
(1)遵循DAO的原則的互聯網平台,消除點對點關係之間中間人,從根本上重構核心社會和經濟結構;(2)支持去中心化金融(DeFi)、去中心化科學(DeSci)、去中心社會(DeSoc),甚至去中心化產業(DeInd) 發育;(3)社會資本替代傳統資本,進而形成共同創造的集體價值和社區財富,而且可以實現自有資產的處置權,對流量價值的計量權;(4)Web3.0的各種用戶,參與平等開放的注意力經濟,以參與者、消費者、貢獻者等身份,通過多元化代幣,實現連接轉換為所有權,真正掌控數字自主權,保障“勞者有所得”。例如,引入新的可編程經濟模型,將財富分散到整個創作者領域以及所有生態參與者;(5)全方位引入區塊鏈技術:分佈式節點、時間戳、哈希值、通證經濟、智能合約。達到底層設施公共化,應用輕量化和數據層獨立化的統一,形成更高層面的全新互聯網結構;(6)基於標準化技術接口,提供用戶基於基礎服務進行二次開發,憑藉特定身份識別方式,打通在多平台的數據,將在一個平台的資產和信息轉移到另一個平台打造物理層和傳輸層,實現平台之間的價值自由流動;(7)有助於增強社區歸屬感,推動社區經濟成為真正的所有權經濟,引發社會企業的成長;(8)Web3.0突破“技術中性”的邊界,顯現真善美的倫理價值。
此外,Web3.0將引入IoT、AI 3.0和虛擬現實技術,通過“全息影像”與元宇宙結合,實現公司、城市、貨幣、社區和國家的物理世界和數字孿生世界的一體化。
如果說,從Web1.0到Web2.0是漸進和演變,那麼,從Web2.0到Web3.0,則是突變,甚至充滿了轟轟烈烈的“顛覆”。這是因為,Web3.0所帶來的絕非是僅僅改變互聯網經濟的商業模式,消除Web2.0內捲化的基礎,而是在技術層面上進一步實現比特重塑原子,在經濟層面上提供了未來數字稀缺性資源和社會財富分配的新模式,使集體和社區擁有未來,而不再是少數大規模企業擁有未來。
所以,Web3.0將不可避免地衝擊互聯網誕生以來的既得利益結構,特別是強大的傳統資本,有助於探索解決全球範圍數字經濟發展不平等的新路徑。根據a16z的最新報告,預計2031 年,Web3.0用戶數將達到10億。這就是說,從更為長遠和更為宏觀的角度來看,Web3.0勢必影響傳統地緣政治,導致以所謂技術政治為基礎的全球秩序,影響現代公司製度和國家治理規則和體制。
中國作為一個數字經濟大國,需要對Web3.0繼續持開放和積極的態度。所要解決的是如何“去蕪存菁”和建立科學的監管體制。現在需要注意的是,基於雲端的監管機構正在超越基於國家的監管機構,以及國際法治正在成為代碼規則。
最後,我想強調,Web3.0的未來道路還很漫長,充滿挑戰。例如,如何設計公平的權力結構(equitable power structures),實現去中心化的技術和分佈式權力的動態性平衡就是具有典型意義的挑戰。此外,還有來自保守觀念的懷疑論者的挑戰,以及現實中的以Web3.0 名義的商業炒作和投機。但是,歷史將會繼續證明Web3.0的生命力。以太坊的聯合創始人之一林嘉文博士(Gavin Wood)將以太坊描述為“一台全球計算機”。
最近,維塔利克·布特林(Vitalik Buterin)等人發表的最新論文《去中心化社會:找尋Web3.0的靈魂》,試圖闡述如何通過靈魂綁定的通證(“soulbound” tokens,簡稱SBTs),開啟從“自上而下”轉變為“自下而上”的社會信用,創建具有可分解、共享權利和權限的新型市場,進而由“靈魂”組建DAO,構成基於豐富和多元生態系統的去中心化社會(DeSoc)。將“靈魂”概念引入區塊鍊和通證領域,且與金融、藝術和DAO結合,賦予革命性的內涵,其意義不可低估。可以肯定的是,Web3.0是一個動態的體系,不斷吸納新的能量和形成新的動力,其所面臨的技術困難正在不斷得到克服和解決,不斷逼近由一個充滿理想和理性的群體所設定和調整的目標。
在本書第一章,有一句開卷語,是計算機科學家蒂姆·伯納斯- 李(Tim Berners-Lee)的一句話:“30歲的萬維網,已然不是我們想要的互聯網了。”所以,需要Web3.0 ;所以,需要更多的年輕人,包括本書作者這樣的年輕人,不斷加入互聯網創新,最終使Web3.0成為人們希望的、期待的互聯網,成為向好的(For good)的互聯網。
也許,能達到這樣目標的互聯網很可能是以Web3.0作為重要架構和主要機制,以元宇宙作為展現形式的Web4.0。
朱嘉明
2022.5.25.海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