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日晚,火訊財經高端訪談節目觀火瑯琊榜第五季正式開播。本季主題為“Web3先行者”,每期節目中,閣主將深度訪談一位知名嘉賓,每期從教育、技術、哲學、投資、藝術、產業、法律等不同視角,暢談Web3、元宇宙、NFT數字藏品等熱點話題,深度剖析前沿經典案例,展望行業未來趨勢,為用戶帶來極具價值的優質內容。
本季觀火瑯琊榜閣主是史興國先生(中國計算機學會區塊鏈專委會委員、國家科技進步獎獲得者、Hyperchain 超塊鏈創始人、前中科院軟件所互聯網實驗室總工程師)。史興國先生被譽為區塊鏈技術界的“掃地僧”,他有多個榮譽加身,卻始終低調平靜,深藏不露,內力強大,一招一式見真章。
本季節目的首期訪談嘉賓是於佳寧博士(中國移動通信聯合會元宇宙產業委員會執行主任、火大教育校長、《元宇宙》(中信出版社)作者)。
兩位大咖有一個共同點:他們都曾在體制內取得過不菲的成就,卻願意放棄體制內的“光環”,堅決選擇all in 區塊鏈。史興國先生放棄的是中科院軟件所互聯網總工程師的職務,於佳寧博士放棄的是工信部信息中心工業經濟研究所所長的職務。此外,他們還有一個共同點:都是火訊瑯琊榜閣主。於佳寧博士曾在2018年擔任過“火訊瑯琊榜”第三季閣主。
如今,兩位閣主站在各自的高峰,英雄相惜,隔空對談。他們今天對談的主題是《從經濟模式到落地應用,Web3的中國之路怎麼走? 》
本期看點:
🌟 元宇宙的核心價值與最關鍵的應用場景是什麼?
🌟 元宇宙的實現過程中,區塊鏈存在哪些技術瓶頸?
🌟 元宇宙時代的新巨頭和真正贏家會是誰?
🌟 Web3在中國有哪些機會?合規會成為Web3在中國發展的阻礙嗎?
🌟 Web3投資風潮是不是虛假狂歡?
🌟 NFT炒作熱潮降溫,如何看待其實際價值及未來發展關鍵因素?
🌟 抄底無聊猿?有何忠告?
🌟 國內品牌出海發行NFT是否會成為未來趨勢?注意哪些風險?
本期訪談視頻完整版可在視頻號“火訊財經”點擊“直播回放”回看。
對談實錄(有所刪減):
第一板塊:元宇宙
史興國:
近兩年來,元宇宙概念火遍全球。很多知名投資機構、巨頭公司、各國政府、初創團隊等都在加速對元宇宙賽道的佈局。於博士去年在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元宇宙》一書很受歡迎,您書裡探討的元宇宙經濟學、治理模式、如何促進元宇宙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等內容也給了我很多啟發。很高興藉這次訪談機會跟於博士好好探討元宇宙。在於博士看來,元宇宙的核心價值在於什麼?最關鍵的應用場景是什麼?
於佳寧:
非常高興有機會跟史總在兩年多後再做對話,每次跟史總交流都獲益良多。同時也感謝火訊財經的邀請,我們和火訊財經一起穿越牛熊,確實感慨良多。
元宇宙並非完全凌駕於現實生活,簡單的遊戲互聯網化,亦非3D互聯網,而是下一代互聯網。各行各業均可通過與元宇宙的結合實現自身的轉型升級與提質增效。
其最核心的價值,一方面在於真正意義上突破個人所面臨的諸多局限,實現自我超越。資源多少、地域差異、人際關係等有形或者無形的天花板限制了個人的發展,而元宇宙可以幫助個人真正意義上重塑自我,突破局限,超越現實生活中的角色。這種突破對於年輕人而言尤為重要。
另一方面在於元宇宙重塑了企業的商業模式。近來在元宇宙領域萌芽生長的新項目,其實都不是大企業主導,反而是大企業以模仿的姿態去學習。比如說嗶哩嗶哩模仿眾多體量較小的NFT項目的路線,通過海外團隊發行NFT。技術變革直接創造了更多創新創業的機會,目前的科技社會雖然提倡創新創業,但是機會太少,這對於整個社會的活力、對於科技的創新、科技國家的進步,其實都有很大的副作用。
史興國:
於博士看好於宇宙在哪些細分的產業賽道的未來前景?
於佳寧:
十幾年前,如今移動互聯網所營造的直播購物、外賣團購、網約車等今天司空見慣場景,在當時是根本無法想像的,因此現在去預測元宇宙具體場景有點為時過早。但我認為現在已出現的一些應用讓我對元宇宙有足夠的信心,比如3D虛擬數字空間。
令人興奮的另一方面是,元宇宙中科技創業者在創業者中的比例呈現下降趨勢,反而各行各業的人開始參與進來。在我的火大教育中,開始有建築師這樣與科技創業似乎沒有關係的職業群體加入,因為元宇宙建築不管從外觀還是格局,都可以遠遠按照我們人類想像力的上限去建造,而不用考慮現實中物理方面約束限制。包括線上會議、線上發布會、時裝周等,這些都是應用場景。同時這也是未來更多應用的基礎。未來元宇宙應用將會深入到所有行業。
此外,在目前顯現具體應用中,VR賽道火熱異常。但我們不能將VR等同於元宇宙。因為VR本身是元宇宙的一種接入方式,就像如今的移動互聯網時代,我們接入網絡的方式有手機、電腦、平板。總的來說,如今呈現的元宇宙只是真正元宇宙的一小部分,我們不能被一些狹窄的方向所圈定,元宇宙的應用將是多元化的,未來還會展現出更多賽道。
史興國:
確實,我也覺得我們完全不必拘泥於VR或某種互動形式,就像您所講的。從這個角度來說,元宇宙向前發展的時候,它勢必要解決一些真正能夠推動產業發展的東西,在您看來,發展元宇宙的當務之急是什麼?
於佳寧:
我認為目前的關鍵瓶頸還是技術問題。例如雲遊戲應用,當時宣稱5G支持下,用戶根本不需要本地安裝任何APP。但事實情況卻是,我們仍舊需要下載遊戲安裝包,後續仍要在遊戲更新時下載更新安裝包。雲遊戲應用對於遊戲而言就像曾經需要本地下載的電影,如今已經實現流媒體在線播放,但遊戲仍舊做不到。不僅時常卡頓,在畫質上也是肉眼可見的降低,雲遊戲所支持的遊戲類別也僅限於回合製、策略類等。
如此看來,元宇宙的落地應用和發展可能需要很長的時間。我們可以將元宇宙簡單理解為是千萬級甚至億級用戶同時在線的超大型網游,連雲遊戲應用都尚且未成熟,何況生態更複雜的元宇宙?這反映了我們在網絡傳輸的困境。
自市面上流通的VR等個人設備看,硬件技術同樣面臨較大瓶頸,集中在算力方面。例如大型遊戲的運行需要配置特別昂貴的顯卡,而這些顯卡在去年一度斷貨,供不應求。如果我們以後要將現實生活接入元宇宙,這一過程中凸顯的便是硬件生產能力的不足。當然,量子計算可以解決算力問題,但是量子計算可能需要數年甚至十數年才能實現商業化應用。
最後便是碳排放問題。雙碳戰略、碳中和都是國家發展的要求,但是如今個人設備的GPU耗電量極高,假設成千上萬人接入到元宇宙中,耗電量將是天文數字,並生成大量碳足跡。這要求我們尋找更多的替代能源、更好地調配能源結構來支撐預算需求。這些問題都不會自動解決,它需要無數的努力,當然這裡面蘊含著無數商業機會。
史興國:
我非常認同您在技術上,包括整個行業的基礎設施上有所不足的探討。通常我們在其他場合不太去談行業瓶頸,而是更注重於展望前景。但事實上,這些瓶頸正是行業發展的重點,是需要突破的地方,也恰恰是機會所在。
例如最早的社交網絡,在手機等移動設備真正發展起來之前,社交網絡的形式就已存在。但是由於它以PC來交互,一台PC通常對應的是多人,且不可能24小時在線。因此社交網絡持續發展,但真正爆發式發展是在手機等移動設備真正普及之後。屆時每一台設備就代表一個人,個人得以在互聯網上被抽象化,造就了整個社交網絡的繁榮。從這個角度講,關鍵技術能對整個產業起到特別關鍵的推進作用。
從長期看,技術問題往往不是問題,但從短期看,具體落地和規劃都不能忽視現實的技術約束。元宇宙確實尚未到爆發式發展、遍地開花的時候,但誰能夠解決技術、底層基礎設施等關鍵技術問題,反而會成為未來元宇宙時代的新巨頭和真正贏家。
於佳寧:
我非常認可史總的觀點。剛剛提到了底層性創新,在這方面,史總很有發言權,您被業界稱為“區塊鏈技術界的掃地僧”,“武功”深不可測。對於底層技術方面,我也有一些問題想請教。我的第一個問題是:元宇宙的技術架構中,區塊鏈處於什麼地位?元宇宙的實現過程中,區塊鏈存在哪些技術瓶頸?
史興國:
元宇宙中不管是個體也好,資源也好,個人的價值財務也好,它都相對是獨立的,不依賴於特定平台或者第三方來表達自己。通過個體之間的交互與協作來產生二次價值,由此實現一個相對自由、靈活的協作環境,這也是元宇宙除了視覺沉浸感外的交互協作沉浸感的關鍵。
將底層價值以不依賴特定平台的方式獨立出來的區塊鏈幾乎可以說是元宇宙的基礎,但不管從目前的區塊鏈規模,還是鏈數據的互通上都存在一定問題。
首先是規模,區塊鏈的規模與目前所有的Web2時代的系統規模相比太小了。例如比特幣的規模在一萬左右,僅以這些節點來承載全世界的互聯網應用或是元宇宙應用的話,就像您剛才所說,存在算力處理能力不足等諸多問題。
目前看起來火爆的區塊鏈應用實際上真正的活躍地址數在80萬到100萬之間,但作為一個互聯網級應用或元宇宙級應用,這個數據是遠遠不足的。目前一個相對業務比較成熟的Web2業務,通常每天的業務量高達幾千萬甚至上億。
其次,因為規模不夠,導致我們必須使用不同的鏈來處理業務,造成了特別嚴重的孤島現象,這與元宇宙需要提供的無邊界交互相互衝突。用戶一旦被不同的區塊鏈分隔開,其元宇宙的體驗勢必大打折扣。
最後是區塊鏈目前的易用性還非常差。互聯網早期需要搭建網站,用戶需要自行搭服務器、寫代碼、寫網頁,才能將網頁呈現在別人面前,這便是易用性差的體現。如今我們只需要在手機上點幾下。所以,我們需要保證用戶在元宇宙中,不管是資產的處理,還是應用的開發,其易用性都要遠比今天好才行。真正的普世化是普羅大眾亦可進入此前開發者才准入的領域內。
於佳寧:
確實區塊鏈在易用性和用戶友好性上都有很大的發展空間。不過我剛才注意到您提到並行區塊鏈,這與傳統的串行區塊鏈相比,主要有哪些不同,哪些優勢?
史興國:
我們自最初就把精力放在並行區塊鏈上,因為我們認為如果想解決區塊鏈規模與性能問題,串行架構幾乎是一個不可能解開的死結,必須從架構上改變。假設繼續用串行架構,意味著無論業務多少,哪怕是世界級業務,都只能在串行鏈的某個節點中處理數據。
並行區塊鏈的優勢在於其擴展性非常好。串行結構的最大問題在於節點數越多,它的共識效率越慢,導致業務處理速度的放緩。在並行結構中,隨著節點數的增加,其處理能力不是降低,反倒是增加。
其次是串行區塊鏈的分叉問題,分叉導致的數據不一致將引發價值認同的矛盾,而並行技術可以協調好這種矛盾,使得鍊和鏈之間的孤島問題不復存在。
目前針對孤島問題的解決方案是跨鏈,但跨鏈也解決不了信用域問題。跨鏈後的數據互通並不能打通各個鏈中的信用域,各鏈生態的安全協議也難以協調。並行結構可以將各鏈統一在同一信用域之下,剩下的便只是性能問題。
第二板塊:Web3
史興國:
最近Web3理念逐步深入人心,傳統Web2互聯網已經在朝著Web3時代邁進。前段時間,虎嗅的《Web3革命:逃離、信仰、大遷徙》和量子學派的《Web3與中國無關》這兩篇觀點截然不同的文章引發行業熱議,在朋友圈刷屏。於博士認為,Web3到底與中國有沒有關係?未來有哪些大機會?
於佳寧:
Web3一定跟中國有關係,中國是不會缺席的。雖說現在還處於Web3發展的早期,但是很多外資的關鍵應用也是基於區塊鏈的應用。根據《十四五規劃》要求,重點發展以聯盟鍊為基礎的新型基礎設施。曾經有觀點認為,以聯盟為基礎的應用都是to B應用,使得大規模to C應用難以發展。但到了今天,國內to C數字藏品的快速發展已經開始證明絕大部分的數字藏品都基於聯盟鏈,基於聯盟鏈就目前來說更容易管理和監管的特徵,也使得中國的數字藏品更加合規。同時,很多項目團隊來自中國,我們擁有相當高的開發者水平,這也使得中國在全球區塊基礎設施建設過程中並沒有完全缺位。
就算我們需要考慮合規問題,我也覺得這不會成為Web3在中國發展的阻礙。比如嗶哩嗶哩授權海外合作夥伴發行了NFT,這得益於協議控制架構。雖然說VIE架構可能在法律方面不夠紮實和完備,但這也不妨礙它成為塑造過去中國互聯網黃金20年的重要基礎。
史總您怎麼看待Web3在中國的發展呢?
史興國:
這兩篇文章的寫作角度我都很欣賞。兩位作者實際上都在文章中對未來傾注很大的熱情和信心,只不過《Web3與中國無關? 》是使用反語的方式來表達其擔憂。在我看來,文章並沒有表達負面觀點,而是突出強調Web3的金融屬性,而中國在金融方面監管非常嚴格,有可能影響其發展,讓行業外人士形成了一定誤解。
事實上金融屬性只是Web3的一小部分,更重要的是讓個人不依賴第三方,表達自己的個體價值和權益,而這並不一定是金融層面,更多的是業務上,我們可以怎樣協作,在未來協作過程中,我們用什麼方式來讓協作對參與方都公平。
Web2時代用戶依賴於平台,選擇平台後在平台上協作。到了Web3時代,共識將凝聚用戶並形成業務群體,由此產生了更多迸發新業務的機會。由此看來,Web3釋放了價值的獨立性,釋放了個體能夠進一步產生新業務模式、嘗試信用模式的可能性。
另一方面,Web3把數字世界和現實世界有機融合。以前我們談到虛擬物品,很多人想到的是線上游戲,這與現實存在形成了強烈的虛實對立。而Web3時代,由於線上也能表達具體的權益和價值,虛實界限便開始不再明顯,虛實結合又恰恰是國家激發產業資源和產業活力的方向。從這個角度講,我也認為Web3在中國是有機會的,只是不要完全用金融的角度去看它。
於佳寧:
我覺得很贊同,即使Web3有金融屬性,但也有很多其他屬性。
史興國:
真正聰明的業內人士不會完全以悲觀角度去看Web3。
有趣的是,近來Web3領域的投資非常火熱。國內外不少傳統VC投資加速轉到Web3投資項目,比如全球最大的風險投資公司之一的紅杉資本,在今年1月1日到4月26日,以大約每週一家的投資速度,共投資了17家公司。一些Web3“獨角獸”逐漸開始湧現。業內傳言:“當年投TMT的那波朋友,開始去新加坡看項目了。”不過也面臨很大爭議:今年,推特創始人傑克·多西(JackDorsey)公開發聲,指責Web3是風險投資公司的工具,將矛頭指向了著名的風投機構a16z。特斯拉創始人馬斯克也直言Web3在現階段似乎還只是一個營銷術語。微信張小龍曾表示:“Web3可能是虛假的狂歡。”
於博士如何看待這一風潮以及未來的投融資趨勢?你認為是一場虛假狂歡嗎?這些不斷湧入會對行業造成什麼影響?
於佳寧:
首先,虛假和泡沫是兩個概念。任何一個行業的早期,尤其是如此吸引大家關注的行業,其泡沫肯定是存在的,但虛假狂歡的表述有些言之過重了。
我認為,資金資本從Web2轉戰Web3是必然。在全世界範圍之內,資本想找到一個創新企業和項目扎堆出現的領域是很困難的。恰好Web3領域的整體市值還不大,即使把比特幣、挖礦等傳統項目算上,共計在兩萬億美金左右,資本湧入是必然。
後疫情時代,我們基本完成了設備端向手機上的遷徙,生活方式的改變也基本完成。對於資本和企業來說,未來想爭取特別大的用戶增量已非常困難。從這個角度說,資本已經發展到了一段時間內的頂峰和瓶頸期。於是,能夠把區塊鏈以及其它技術結合起來,打造一個新型的、基於價值互聯網的新一代互聯網自然進入資本的視野,我認為這是不可逆轉的趨勢。
當然我也很好奇,史總您如何看待這一風潮以及未來的投融資趨勢?
史興國:
我覺得您在行業前沿所看到的這些是對的。我們兩年前曾在互聯網大會上探討過互聯網的下半場,主題便點明了現在的發展趨勢。當一個事物增長一定程度之後,其增長率明顯下滑,這是行業成熟的表現。但是對於資本來講,此時便需要另覓機會。互聯網發展中經歷Web1、Web2到如今的Web3都遵循這個邏輯。
風險投資所看重的便是投資領域三到五年乃至更長遠的發展,好比您剛才說的產業空間問題。加密經濟整體市值在兩萬億左右,而目前納斯拉克中排名前十的互聯網公司總市值高達60萬億,遑論整個行業。由此看來,Web3的發展空間非常大,我簡直想不出有什麼理由讓資本不去關注這個領域。
但資本湧入後的火熱現像中必然有泡沫存在,我認為在資本市場中必定會存在少數相當清醒的人,他們能夠很快的找到賽道,並從中尋到優質的投資機會。
第三板塊:NFT
史興國:
如果說Web3是未來三五年比較熱的方向,那當下炙手可熱的當屬NFT。全球NFT的炒作熱潮持續了一年多的時間,最近看來正在回歸理性。於博士如何看待NFT交易市場的降溫?
於佳寧:
NFT炒作火熱時,許多人跟風購買,其中熱度降低的項目也並非被拋棄,這份NFT可能還靜靜地躺在持有者的錢包裡作為收藏品。持有者可能隔一段時間拿出來看一眼,或者聚會時打開錢包向朋友展示。這些都不構成直接的交易行為,不會對市場交易數據產生直接影響。
如果我們認同NFT具有消費屬性而不只是金融屬性的話,其市場成交量的下降和降溫並不能說明市場萎縮,而很可能是新增用戶的減少。畢竟任何行業都存在周期,市場過熱後會自發調整。如果市場一直是大牛市的話,神話般的造富敘事會吸引市場中的人,往後便再無人深入研究,深入打造精品項目。快錢思維下亂七八糟的項目頻出,沒有價值的訪談與AMA大行其道,這也是我們在過去幾個月見到的情況。至少目前這個階段,短時間的數據變化不值得我們去關注,我們更應該關注新增用戶乃至優秀項目發行情況。
史興國:
本次熊市讓NFT引發了更大的爭議和思考。有人堅信NFT的價值,有人則質疑其科技的幻像外衣;有人認為泡沫破滅,也有人認為目前只是周期性波動。於博士認為NFT的實際價值和未來趨勢是怎樣的?對普通大眾而言,其真價值在何處?如果NFT確有價值,要如何面對不確定的市場環境?
於佳寧:
我認為NFT的價值幾乎無須爭論。過去我們想持有互聯網數據作為個人資產幾乎不可能,儘管人人都說數據是生產要素、是價值資產、是我們每個人的財富,但我們無法真正持有和擁有數據。
但NFT出現後,它以藝術收藏品起步,未來將會成為承載每個人數據資產的關鍵依托。有價值的數據怎麼證明所有權,怎麼轉讓,都會基於NFT這一基礎設施規範。我們認可數據的價值,認可數字經濟,就會認可NFT。
具體來看,NFT本身還是一種技術協議。比如我們目前最流行的NFT採用的是RC721協議。作為通用標準,它本身已是先進技術。具體到項目來看,無論其是否承載價值,光NFT的生成就需要使用圖像生成、計算編程等技術。
浩如煙海的項目中諸多投機項目被人遺忘也是必然。在市場還未形成明確邏輯,參與者的分辨能力還沒有那麼強的情況下,確實會給投機者提供一些機會,但市場最後會給出答案。
在我看來,NFT技術已經被證實有價值,且存在一定發展空間以及可以拓展的場景。那麼問題就在於我們可以在NFT技術上發展什麼業務和應用場景。
我也想听聽史總如何看待NFT的實際價值呢?怎樣才能更好地展現NFT的價值?
史興國:
我特別認同您剛才說的,看待NFT需要從業務角度和技術角度分開來看。從業務角度來講,項目的良莠不齊也是正常現象。 NFT本身就是一種用來映射權益的技術,此前的數字貨幣時代只能映射一池子、一攤子權益,NFT可以做到對具體獨立權益的映射,我們對權益的處理方式由此精細化。
權益精細化後,以此形成新的協作關係就更有可能,從這個角度講,NFT 是跳躍性的進步,或者是階段性的重要進步。
再說NFT業務角度,行業以及政策都在推進虛實結合、以虛賦實,可結合總需要一個具體的結合點,NFT恰好是虛實結合的抓手。只要NFT能準確映射到物理世界的權益或具體資產上,而NFT這種虛擬性資產在未來能夠產生行業價值和消費價值,那NFT就具備價值。從這個角度講,我們不能否定NFT本身便是價值。
於佳寧:
我認為NFT未來發展的關鍵在於NFT能否和真正的業務相結合,不一定非要是實體業務,哪怕跟虛擬業務結合,這樣NFT就不僅僅是一個純投資性的產物,而是業務性的產物。業務性增多的過程中,其服務性與消費性的屬性積少成多,那麼它的真正實際價值就越來越多。
史興國:
NFT所映射到資產屬性也有價值,持有者需要分辨其映射的資產未來是否有增長空間,這就回到我們剛才說的第一個問題。這麼看來,NFT存在爭議反倒是好事,這說明大家正在用不同的個體視角看待新生事物。
NFT的頭部IP無聊猿今年很火,國內多個上市公司比如李寧、綠地集團、倍輕鬆在4、5月紛紛購買無聊猿。不過伴隨著加密市場的“黑五月”暴跌,無聊猿也隨之暴跌。很多人質疑無聊猿猴是不是“過氣”了,已成“高風險投資項目”。
如何看待無聊猿IP的長遠價值?對於已經購買無聊猿以及想要抄底無聊猿的上市公司及個人投資者,您有什麼忠告呢?
於佳寧:
我們討論具體項目之前還是要說明一點,我的個人觀點和看法不構成投資建議(笑)。
無聊猿首次發行時定價0.08ETH,交易過程完成後,團隊沒有像許多其他項目方一樣分錢跑路,而是憑藉回收的資本繼續去開發新項目,做長期規劃甚至將NFT作為元宇宙的基礎設施建設,比如項目方給持有者空投變異藥水、APE coin甚至後來宣布要拍攝動畫電影。
從無聊猿的業務路徑和如今的體量不難看出,在NFT領域將會出現類比迪士尼甚至更大規模的IP公司,這一類公司很可能不會再依賴傳統的股票市場融資,而是使用token融資,產品的銷售也不會是以往一般簡潔明快的交易過程,而是運用空投等方式讓持有者與IP共同成長,共享IP價值。無聊猿自發行初期的0.08ETH躍升到80TEH,單論ETH本位,最初持有者便經歷了資產的千倍漲幅,加上後續不斷的空投,其最初持有者可能已經收穫了上百萬美金的收益,這些收益又與傳統股份制公司的分紅、派息有本質區別。
儘管有監管部門聯繫我,希望得到我對目前無序生長的市場的一些監管意見,但我認為無聊猿的路徑還是對市場整體起到了較好的引領作用。從我個人心得體會出發,我認為我們對無聊猿這種長期運營,並非簡單銷售圖片就完事的項目方,可以保持高度關注。市場牛熊交替,有漲有跌是必然,在市場調整中也很可能會釋放出一些買點,如果在所謂熊市裡不去佈局的話,等到下一個牛市的時候,可就高攀不起了。
當然我也想听史總的建議,您對這個項目怎麼看?
史興國:
十年前可能大家很難理解如今的時代中有一種價值叫做關注力。自社交網絡興起後,我們越來越認可關注力本身就是價值,於是出現了所謂的流量至上、自媒體、私域流量等新事物。從這個角度講,那無聊猿獲得了相當大的關注力,而且其關注力並非譁眾取寵式的關注力,而是項目方在用實實在在的業務路線,做了一個實實在在的社會學實驗。
目前的NFT可以映射許多物理世界的權益,但我們在數字世界中有一些完全無法用傳統方式去映射的價值,關注力就是其中之一。
有沒有可能讓NFT去映射關注力,以此為業務模式呢?我認為是可能的。事實上,一旦NFT能代表某種關注力價值,而這些關注力價值又能在市場上形成某種協作關係,一個非常好的業務模式便由此形成。它可能更能夠幫助企業去運營好用戶和流量,成為業務的助推。
因此,我認為無聊猿本身就是一場非常成功的社會學實驗,也是一個特別寶貴的業務探索。我們可以肯定其價值,但其價格還是取決於市場以及市場的參與者。
我還在NFT領域關注到,今年一些國內知名公司開始在海外拓展NFT業務,比如國內社交媒體“即刻”在3月份就新增了“NFT頭像”功能。 B站在4月底,B站為海外用戶授權發布了“Cheers UP”系列NFT,在以太坊上發布的1萬個頭像類NFT。 5月,B站海外版APP已推出NFT入口,支持連接MetaMask錢包查看官方合作NFT項目“Cheers UP”。同在5月,上市公司映客旗下.0項目的首批NFT產品INKEPASS正式上線。在於博士看來,國內公司在海外發行NFT這類文化出海現象,是否會成為未來趨勢?文化出海過程中要注意哪些合規風險?
於佳寧:
我覺得這種模式還是值得去探討和關注。確實中國公司在過去多年發展中,取得了較為深厚的積累,一是全球範圍內較為領先的技術積累,二是中國作為文化大國,在互聯網發展中融合迸發了許多特殊的文化屬性,在一定程度上也引領全球,比如B站的彈幕文化。
以B站為首的企業通過授權海外團隊,規避一些合規風險並向海外輸出企業文化,培育外文社區等動作是非常好的深層次增加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方式。以往的書影音難以打破文化壁壘,可海外版抖音TikTok通過短視頻以及其中的直播電商等業務讓海外年輕人賺到錢,對中國公司的印象便有所改觀,也改變了長期以來對中國文化的成見。
通過IP的授權發行,以及NFT、社群乃至以Web3的邏輯推動文化出海,其意義甚至可能堪比當年中國公司搭建協議控制架構在納斯達克上市的意義。
我也想听聽史總您對這一現象的看法。
史興國:
俗話說,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這意味著文化正是因為其本地屬性,在外地更會凸顯價值,因此文化出海應是必然。如今利用NFT這一新形式、新媒介出海,這本身是件好事。
從國內互聯網市場的其他業務發展來看,有不少業務模式實際上是領先世界的,中國在業務應用上的優勢可能會延續至NFT領域。雖說部分企業關注NFT可能更多的只是追求一個寬鬆的市場,這點無可厚非,海外的運營確實可以有更多玩法,但也會面臨相當的風險。
海外並非法外之地,其後監管模式特點導致海外應用既有法規來判斷事物是否合規,在一定滯後性下,需要企業自行判斷合規與否。比如項目是否有證券化的可能,如若可能便需要相應的牌照,如果沒有牌照,企業很可能在突然的法律變動中遭受損失。由此看來,只是追求寬鬆市場而出海的企業是需要審慎考慮的。
但是如果是從另外一個角度,比如說是從文化消費。以中國文化為基礎發行NFT,推進文化貿易與交流;或者是品牌出海,利用NFT作為品牌出海的排頭兵,這兩種方式都是相對比較能夠產生長期價值的方式。
因為任何NFT的發行實際是其開始而不是結束,此前提到的價格雪崩、價值不被認可等機構和企業之所以會這樣,根源在於未能認清發行即開始這一關鍵。此後,項目方如何讓NFT能夠跟相應的權益對應起來,如何去運營好則是更大的關鍵。
聲明:本內容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0x财经 立場,且不構成投資建議,請謹慎對待,如需報導或加入交流群,請聯繫微信:VOICE-V。
來源: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