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出自:登鏈翻譯計劃[1]
譯者:翻譯小組[2]
校對:Tiny 熊[3]
毫無疑問,隨著主流行業開始承認Web3 的潛力,Web3 是當今最熱門的話題之一。然而,其中一個角度似乎沒有得到很多報導,那就是Web3 架構。人們認為,Web3 將用區塊鏈取代目前的互聯網架構,在此過程中解決許多現有問題。然而,作為第一步,我們需要闡明Web3 是由什麼組成的。本文定義了Web3 的參考架構,闡明了主要的構建模塊以及它們之間的關鍵交互。這裡並不打算深入介紹技術細節,如果你對細節感興趣,可以參考這裡[4]。
定義:Web 有很多定義(例如這裡[5]和這裡[6]),但普遍的共識是,Web3 代表下一次互聯網,它將以區塊鏈技術和協議為基礎,消除現有的中介機構,以及Web3 將是去中心化的、開放的、更有用的。
在某種程度上,這聽起來很像20 多年前對其前輩的定義,就像Web1.0 和Web2.0 一樣,我們可以期待Web3 對大多數行業的商業模式產生實質性影響。然而,在承諾實現之前,確實花了十多年的時間來開發和成熟服務,創建相關的架構、設計模式、控制、監控和其他基本要素。我認為有理由期待Web3 在未來的幾年裡也會經歷類似的成熟過程。參考架構是一種方法,可以用來指導和跟踪行業技術的演變。
一切都有聯繫:沒有什麼是存在於真空中的,Web3 也不例外。就像Web2 和它越來越依賴的雲技術從根本上說是託管在別人的物理數據中心的服務集合,Web3 與現實(”鏈外”)世界有著內在的聯繫。 Web3 應用程序消費也補充以區塊鍊為中心的生態系統之外提供的各種服務。這些服務包括數據中心和它們所承載的IaaS/PaaS 服務,運營風險,反洗錢和欺詐相關服務,財務功能,市場數據等等。一些區別可能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模糊,形成互補的”鏈上”和”鏈下”生態系統。同樣,參考架構是闡明這兩個世界之間的相互依賴和交互的有用方法之一。
參考架構
下圖是擬議的Web3 參考架構。在概念上,有三個不同的層次:渠道、應用和基礎設施及工具
Web3 參考架構
渠道
這一層主要是用戶通過網絡瀏覽器或移動應用程序以及錢包進行交互界面。他們聯繫著”鏈外”世界,以便完成如用法定貨幣為其提供資金,用戶入場,已經伴隨相關服務,如適當的KYC 等等。
-
UI 界面:目前大多數是典型的react 前端,使用Web3.js 和類似的庫。
-
錢包:它們有不同的形式和品牌,但最終提供相同的功能:使你能夠以安全和可靠的方式存儲和交易你的數字資產。在Web3 世界中,錢包代表你的身份和代幣餘額。
應用
這裡是分佈式應用(DApps)和智能合約的邏輯部分,以滿足越來越多的使用案例。它們與底層基礎設施交互,並通過渠道(Channels)支持用戶交互。就像基礎設施組件一樣,DApps 和智能合約需要在某個地方運行;因此,依靠區塊鍊和各種”鏈外”服務提供者來確保功能性和非功能要求得到滿足。
基礎設施和工具
該層有3 個主要部分:即“前端賦能”、區塊鏈內核和工具。
-
前端賦能:
-
數據索引是“前端賦能”的一部分,這是一個廣泛的協議和開發平台類別,允許與底層區塊鍊和工具(如以太坊、IPFS 等)進行更有效的交互。
-
託管和域名服務也是“前端賦能”的一部分,包括用於建立和運行Web3 網站和應用程序的各種工具和平台。它還包括命名解析服務,如ENS(它也跨入了身份識別領域)。
-
節點及瀏覽器服務是前端賦能的最後部分。它是Web 3 的一個關鍵構件,正如這裡的概述[7],今天幾乎所有對區塊鏈協議層的調用都在這裡進行。顯然,這破壞了Web3 是去中心化的前提。觀察輕客戶端[8]或類似的發展是否會改變目前的現狀將是有趣的。
-
區塊鏈內核
-
區塊鏈協議是Web3 存在的基礎。重要的是,L1 和L2 協議之間有明顯的區別(例如,影響解決方案的可擴展性),區塊鏈協議還包含著資產:ERC-20 代幣或NFT 代幣(ERC-721)等,以及一個新興的跨鏈橋[9]類別。
-
交易所和鏈上/下通道也作為區塊鏈內核的一部分。它們由傳統的訂單簿交易所(CeFi 如:Coinbase、BlockFi)、新興的去中心化交易所(DEX)如:例如,Uniswap 就是自動作市的AMM 協議。另外如:出入金(如法定貨幣)和數據(如市場數據Oracles)服務,新興的社會化協議(例如Lens)以及基於DAO 社區概念的去中心化治理等,都在這個部分。
-
實用工具
-
包括存儲協議和為各種目的建立的P2P 網絡、安全服務和身份相關的工具集、分析工具等等。
如上所述,Web3 基礎設施層與”鏈外”世界存在著各種交叉點。這包括物理基礎設施託管服務,如超大規模公司提供的存儲、網絡和計算,以及IaaS 服務,如以太坊所需的LevelDB。這也包括整合”法幣”的金融功能,反洗錢/反恐融資,欺詐和風險相關的能力,鏈外的依賴性等等。
架構全景視圖
Web3 參考架構–詳細視圖
路線圖
新生的Web3 世界正在迅速發展,加入了新的服務商、工具和能力。雖然離成熟仍有不少差距,但我認為已經開始看到新的生態系統在上述模塊化的驅動下逐漸成形。然而,在它成為主流之前,真正實現”簡單、安全、實用” 還有很多工作要做。一些值得注意的領域包括:
-
互操作性:現在迫切需要一種無縫的、普遍的、去中心化的方法,在區塊鏈生態系統之間分享信息和資產。如果不實現這一點,數字資產的流動性將保持相對較低的水平,使使用度大大折扣。目前,緩解這種碎片化的技術選擇僅限於協議跨鏈橋。當它們的開發和維護很複雜,而且安全事件頻發。另一個明顯的問題是:從開發、運營和所有權的角度來看,很多跨鏈橋是中心的,這與Web3 所代表的理念正好相反。
-
可擴展性:大多數現有的L1 協議正在努力與”真正的、”鏈外”世界的需求競爭。這是Web3 成功的根本,這也是為什麼即將升級的以太坊是如此關鍵–以太坊承載了Web3 交互的大部分份額。同樣如Solana、Cardano 和其他陣營的進展情況也值得關注。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可能會看到一個更加平衡的L1/L2 協議生態系統,它將匹配並超越今天傳統互聯網世界看到的情況。
-
信任:仍舊尚未實現,因為它需要基於端到端的安全性和可審計性,而不僅僅是服務商的聲明。以NFT 為例,用戶很大程度依賴對OpenSea 等服務商的信任。然而,獨立驗證鏈上到底發生了什麼的能力有限,所有的API 調用都是代理和中介的。此外,在鏈上使用一個簡單的URL 顯然是有問題的,也缺乏端到端的驗證。
-
身份:撇開道德問題不談,在某些情況下,用戶的匿名性是有意義的。然而,如果Web3 模糊了”鏈上”和”鏈下”商業之間的界限,就需要在發生特定類型的交易(如土地所有權轉讓)時能更好地管理風險,必要時提供真實身份。因此, KYC 和其他與數字ID 相關的能力,正慢慢開始在Web3 中找到應用它們的方式。
-
服務管理和可觀察性:事情會失敗,Web3 也不例外,同樣需要面對。 Web2 平台花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來確保服務的端到端監控、可觀察性和主動管理,對於很多Web3 項目來說,同樣不能忽略。
-
設計模式:就像雲計算一樣,針對特定使用場景的設計模式必然會出現。包括”技術”層面的模式,顯示不同組件在哪里以及如何交互,以及更多的以業務為中心的模式,專注於數據流和類似的東西。
-
用戶體驗:即使對Web3 的快速採用和日益增長感興趣,這仍然是一個由愛好者、加密書呆子和各種極客玩家組成的世界。讓它更容易、更簡單、更安全(更好的用戶體驗)是擴大Web3 的影響並將其變成一種實用工具的關鍵要素。
結論
Web3 是一個令人興奮的發展,然而,距離它成為一個通用技術(GPT)仍有一段時間。可能的發展軌跡將包括新的互操作性標準,與安全和信任有關的改進,可擴展性等等。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應該首先從宏觀上把握,並開始將其分解、拆分,然後重點關注感興趣的關鍵領域。
雖然不夠詳盡,但我認為文章從根本上抓住了Web3 的本質和它的構成,希望對你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