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3精神的起航點:誕生自31年前的世界上的第一個網頁

直到一場名為Web3 的浪潮襲來,人們叫囂著要“重建”一個平等且開放的互聯網之時,這場航行的起點才被人想起——31年前的8月6日,世界上誕生了第一個網頁。

原標題:《關於Web3的那些白日夢,也許都藏在世界上的第一個網頁裡》

“如果說互聯網是一場探險,蒂姆·伯納斯-李(Tim Berners-Lee)相當於麥哲倫,第一個完成了環球航行。”但如今的人們似乎早已將他遺忘。

直到一場名為Web3 的浪潮襲來,人們叫囂著要“重建”一個平等且開放的互聯網之時,這場航行的起點才被人想起——31 年前的今天,世界上誕生了第一個網頁。

“上網”

2013 年,CERN(歐洲核子研究中心)希望召集全球的工程師來一場“修復計劃”。這是為了趕在2019 年,紀念萬維網誕生30 週年(從1989 年3 月12 日,伯納斯-李提交Information Management: A Proposal建議書算),重新發布“第一個Web(網頁)瀏覽器”。

Web3精神的起航點:誕生自31年前的世界上的第一個網頁

今天這個Web 瀏覽器,依舊能被正常登陸,打開它,你就找到了萬維網的“源頭”(https://worldwideweb.cern.ch/browser/)。

Web3精神的起航點:誕生自31年前的世界上的第一個網頁

1990 年,萬維網作為CERN 非正式項目啟動。伯納斯-李在一台NeXT 電腦上,編寫萬維網的代碼,創建了第一個Web 瀏覽器,架設了第一個Web 服務器,之後又上線第一個Web 頁面(1991 年8 月6 日)。

那台NeXT 電腦上面殘留的紅色墨水筆跡至今仍然可見:“這台電腦是服務器,千萬不要關閉電源。”

Web3精神的起航點:誕生自31年前的世界上的第一個網頁

第一個網頁誕生17 天后,來自CERN 組織以外的人首次訪問了這個網頁(http://info.cern.ch/hypertext/WWW/TheProject.html)——這是萬維網第一次作為互聯網上一項公開可用的服務出現,標誌著萬維網的“真正誕生”。網頁中的內容告訴了人們“什麼是萬維網”。

Web3精神的起航點:誕生自31年前的世界上的第一個網頁

萬維網是第一個將計算機網絡和超文本組合在一起的系統。

1980 年代,“超文本”是計算機領域的一大重要創新。 Ian Ritchie 創辦了一家公司——OWL,為蘋果提供本地“超文本工具”。彼時,伯納斯-李找到Ritchie 說,“我開發了一個叫做萬維網的東西,能實現覆蓋全世界的網絡。你能幫我開發一個瀏覽器嗎?”

Ritchie 心想,有趣是有趣,但這人口氣可真不小。後來Ritchie 做了一場TED 演講,《我拒絕蒂姆·伯納斯-李的那一天》,並為此感到遺憾。

這種“超網狀結構”,不同於從上而下的樹狀結構,可以使任何地方之間的信息產生聯繫,聯繫可以是直接或間接的,單向或雙向的。

構建萬維網的關鍵,在於伯納斯-李制定了三大技術標準,HTML、URL、HTTP。簡單來說,HTML 語言規定了超文本如何編寫;URL 規定了資源在萬維網上的地址格式;瀏覽器遵循HTTP 協議向服務器發送請求,服務器返回URL 指向資源。

早期的“上網”,需要經過一系列複雜的操作,不同的計算機有不同的操作系統和不同的文件結構格式,使得跨平台的信息文件只能相互獨立地劃成孤島。 “統一標準”的建立,讓不同系統的計算機之間分享信息成為可能。

CERN 一度想申請萬維網的專利,但最終被伯納斯-李說服放棄。最終,相關代碼進行無版權保護的開源。基於此,Marc Andreessen 等人開發了第一個大受歡迎的圖形界面瀏覽器,讓更多普通人使用互聯網成為可能。網景(Netscape)公司也因此成立。

但互聯網原本是開放的啊!

《名利場》雜誌裡曾有人這樣寫道,人們使用網絡做什麼?他們(那些非學術的人,或者不是技術行業內的人。)使用電子郵件,他們發送文件。萬維網將互聯網變成一個資源庫,這是迄今為止人類最大的信息和知識庫。突然之間,人們可以在萬維網上查詢天氣或跟踪股市情況,你可以在萬維網上做很多事情。

後面的故事大家都熟悉了。從互聯網上流轉的信息,從靜態,變成動態;從單向,變成交互。先是門戶類網站大批湧現,後來我們不僅能夠瀏覽信息,還能參與到信息創造和傳遞之中。

但慢慢,人們也發現,互聯網發展偏離了初衷,自己的行為數據養活出的是一個接一個的科技寡頭和資本巨鱷——Facebook 掌握了你的社交網,淘寶拿到了消費偏好,支付寶獲取了金融數據。科技公司不需要為此付費,卻以此盈利。

用伯納斯-李的話說,“互聯網壞掉了”。三個亟待解決的問題如鯁在喉:虛假信息誤導;數據隱私洩露;平台造成的app 孤島。

伯納斯-李出生於1955 年,與喬布斯和蓋茨同年。他的父母曾今參與開發第一款投入市場的計算機,良好家庭氛圍的熏陶,加上那個時代給予的“機會”——Internet 已經建立,帶圖形界面的個人計算機出現,域名系統(DNS)成熟……都為萬維網的誕生奠定了基礎。

今天,為了互聯網回到曾經的那個“烏托邦”,60 多歲的伯納斯-李又去創業了。

他希望給每個人一個Pod,存放著用戶所有的數據。構建一個“新的標準”,讓開發者們基於此構建應用。在用戶使用某個應用時,可以短暫地授權某些數據。用戶擁有隨時拿回數據授權的權利。應用和平台根據數據的類型和多寡,提供不同程度的服務,但不能存儲數據。

伯納斯-李想創造一種透明的數據授權和託管機制,就像當初發明萬維網,以及各種技術標準一樣。他一直在做“重新去中心化”的努力。但除了技術上的考慮,顯然這在今天是更難實現的構想。

Web3.0 一詞最初是由伯納斯-李提出的,將其作為對互聯網下一階段的展望——計算機也能像人一樣處理信息和數據,實現人與電腦之間的無障礙溝通。更像是一種基於人工智能驅動的網絡形態。

Web3精神的起航點:誕生自31年前的世界上的第一個網頁

雖然今天更加流行的“Web3.0”定義,更貼近以太坊的聯合創始人Gavin Wood 在2014 年提出的概念,Less trust, more truth(少些信任,多些真相)。人們普遍認為下一代互聯網是基於區塊鏈的,去中心化的。

不過今天人們提及下一代互聯網的暢想時,總會拿萬維網(Web1.0)舉例。

萬維網本身就是“去中心化”的產物,它是透明、公開的。因為任何萬維網上的文章之間都能隨意互相鏈接,它提供了一個自由交流,無權威中心的空間。

1994 年,伯納斯·李發起W3C(萬維網聯盟),致力於成為一個建立具備中立性和兼容性的技術標準的“共識組織”。 “對我來說,Web 是人和人連接成的網,而不是機器和機器,或者文檔和文檔連接成的網。”

他很早之前,就寫下一些設想,但到今天都未能實現。

參考文獻

[1] https://zhuanlan.zhihu.com/p/42704329

[2]https://worldwideweb.cern.ch/history/

[3]https://36kr.com/p/1723347714049?channel=copy_url

[4]https://mp.weixin.qq.com/s/nrqZsl9-pjcrOxvgHq8qbw

[5]https://zhuanlan.zhihu.com/p/27494786

[5]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91908401455296941&wfr=spider&for=pc

Total
0
Shares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