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L; DR
- Web3是一種新的經濟基礎設施,用於協調和交換。它從根本的產權開始,將對複雜制度的信任從單個組織轉移到分散化的結點和可驗證的代碼上。它具有獨特的經濟特徵,使它有可能補充,並在某些情況下直接與現有機制競爭。
- 制度經濟學是經濟學的一個子集,與政治學、社會學或歷史學相交叉,用經濟學的方法研究制度在社會經濟背景下的作用,基本理論工具是交易費用理論和產權理論。
- Token是一種產權管理工具,可以代表任何現有的數字或物理資產,或對他人資產的訪問權限。鏈上的Token可以實現密碼學的產權保護,競爭的產權創新和高效的產權流通。
- 智能合約是用代碼保證自動實施的契約。隨著產權制度的細分和完善,經濟活動中很多組成部分,包括生產和交易中重複機械性的部分、計算性規則和秩序,可能都將被機器和智能合約取代。
為什麼要思考Web3的底層邏輯
現在的Web3/Crypto充斥著各種新鮮的名詞,讓這個本就晦澀的新行業更令人費解。從技術/應用上的共識算法、Rollup、零知識證明、DeFi、NFT、GameFi、DAO、跨鏈橋、預言機、DID、SBT,到概念上的密碼朋克、主權個人、去中心化、抗審查、無許可、可組合性、創作者經濟、分佈式治理、價值互聯網、永久存儲、Code is Law、X to Earn,都讓人聽得云裡霧裡,再加上充斥著各類監管禁令、意識形態、騙局、龐氏、低效且反直覺的應用,實在讓人摸不清脈絡。
愛它的人說它是未來,是不亞於互聯網的一次基礎性技術變革;恨它的人說它是概念的堆砌,是風險投資機構生造的資本泡沫,是自由放任主義者的自娛自樂。
專注於細節會阻礙人看清全貌。互聯網剛被小部分極客採用時十分虛無縹緲,誰也無法料想未來的發展,滿是各類創新、協議和產品,十年後百不存一。技術如搜索引擎的爬蟲算法、應用如新聞門戶就是套瀏覽器殼的報紙嗎、觀念如網絡效應如何影響社交媒體,這些問題可能很重要,但不是互聯網最核心的邏輯。但只要把握互聯網“前所未有地降低了信息流通的成本”這一底層邏輯,就能意識到它將如何大刀闊斧改變社會,並在搜索引擎、社交媒體、網上購物/支付、智能手機、網約車、本地服務、算法推薦出現時識別出來風的動向。
技術進步更多時候是堆疊而非跳躍的,因此預測未來是一件極其困難的事,尤其是在政策、技術都極為初期的當下。今天的Web3依舊非常早期,絕大多數我們現在爭論的產品和服務、商業模式、代幣模型都會在泡沫破碎中死掉。因此,這篇文章不談ZK-Rollup的電路設計,GameFi就是套Tokenomics殼的遊戲,可組合性如何影響DeFi等等,只討論最核心的問題:Web3的創新點究竟在哪?它會如何改變這個世界?
Web3是什麼?
Web3是區塊鍊或數字資產相關技術建立起來的Web體系。定義是用來認識結構和機制的,這個定義足夠完善,但也同樣令人困惑。目前對於Web3最公認的陳述是:「Web1對大多數用戶來說是只讀的,Web2 允許用戶既讀又寫,Web 3 通過區塊鏈賦予了用戶閱讀-寫作-擁有的權力。」
但可讀可寫是人與內容的交互關係,而擁有的本質是社會契約關係。前者是信息,後者是資產,二者處理的維度不一樣,因此將Web3單純看作是Web2的一種延續是視角的錯位。人們為什麼放著便宜快捷的Web2不用,要用消耗能源、又貴又慢又復雜的Web3呢?
一項創新得以採用只有一個原因,滿足人的新需求,或者更好地滿足老需求。忍受複雜的助記詞、昂貴的手續費、時不時宕機的公鏈、日常被黑客當作提款機的協議、被釣魚網站偷光錢包的風險,不是為了將在手機就能做的事放到區塊鏈上重新做一遍,至少現在不是,否則很難解釋為什麼會有人花幾百萬買一張所有人都能右鍵保存、還醜得離譜的圖片。
讓我們倒回到原點,從白皮書的標題開始:比特幣,一種點對點的電子現金系統;以太坊,下一代智能合約和去中心化應用平台。本文將說明,Web3最核心的創新點就在白皮書的標題裡:“Token”與“智能合約”。並嘗試用制度經濟學的視角解釋,與其說Web3是類似於“蒸汽機”的技術創新,其更類似於“資本主義”的製度創新。
制度與製度經濟學
制度經濟學是經濟學的一個子集,與政治學、社會學或歷史學相交叉,用經濟學的方法研究制度在社會經濟背景下的作用。單個人滿足自己願望的能力是有限的,地球上甚至沒有人曾獨自生產出一支鉛筆。這依賴智利的石墨工人、加拿大的伐木工人、台灣的膠水製造商、德國的生產線製造商、中國的商人以及千百萬不知名的人參與合作和作出貢獻。在專業化勞動分工精妙複雜的現代社會,人需要與難以計數的陌生人、組織進行交易、合作。人類的相互交往,尤其是經濟生活的相互交往,依賴於信任。信任以秩序為基礎,而要維護這種秩序,就要依靠各種禁止不可預見行為和機會主義行為的規則,我們稱這些規則為“制度”。
為什麼人類社會需要製度?主要原因可以歸結為以下方面:人的有限理性(主觀的智力資源稀缺)、客觀環境的不確定性、人的機會主義傾向。制度讓人的行為具備可預見性,在大規模的人類協作中減少協調活動的成本,以便有效利用資源。我們之所以能將兢兢業業工作掙來的錢放心交給下一秒就忘記相貌的銀行出納員,將自己的身體安心交給素未謀面的醫生,是因為他們都受制於製度。回過神來,人類社會太多理所當然的事實際上都垂懸在由制度編制的信任之網上。
制度是演化而來的,與政策不是一回事,當人們發現有更好的有效率的製度取代現存的製度,就會出現制度變遷的可能。制度規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而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一種社會關係之間進行的博弈,利益不一致的情況出現於幾乎所有人類活動中,相關各方的最後總目的是通過自己的選擇以期實現一個對己方有利的結局。經濟學家在把經濟過程作為博弈過程處理的同時,不僅把製度看作博弈的規則,也把它作為博弈的結果(均衡)。只要人們反复地發生交易或其他經濟關係,就會通過逐步演化或人為的有意識設計產生規則。當我們把時間拉得長一點來看,歷史上所有稱為革命、改革、復辟、前進、倒退等等這些內容,其中最緊要的實質都是製度演變。
對比法學、政治學、倫理學、文化學及社會學甚至人類學,制度經濟學對製度關注的層面及視角不一樣。諾思將製度定義為一個社會的遊戲規則,制度是人們結成的各種經濟、社會、政治等組織或體制,它決定著一切社會經濟活動和各種經濟關係展開的框架,因此各個社會學科都與製度有著內在的聯繫,是社會科學的一個共有範疇。
人類社會上的製度包羅萬象,從憲法到社交禮儀到紅綠燈的協調方式,不同製度的重要性和影響天差地別。制度經濟學關心對人類經濟影響最深遠制度的創造和演變。人類的理性選擇將創造和改變諸如產權結構、法律、契約、政府形式和管制這樣一些制度,這些制度和組織將提供激勵或建立成本與收益,最終這些激勵或成本與收益關係在一定時期內將支配經濟活動和經濟增長。
交易是人類經濟活動的基本單位,也是製度經濟學的基本分析單位。制度經濟學基本理論工具是交易費用理論和產權理論。
- 交易費用範式構成了製度經濟學的理論框架,如果沒有交易費用,不論生產和交換怎麼安排,資源的使用都相同。交易成本從根本上影響著市場上生產什麼和什麼樣的交換會發生,何種組織得以生存以及那種遊戲規則能夠持續;
- 交易的前提是產權,沒有產權交易無從談起。交易和交換不同,不是商品買賣而是權利買賣。產權制度是經濟運行的根本基礎,有什麼樣的產權制度就會有什麼樣的組織、技術和效率;
產權方法和交易成本方法存在差別,前者需要一種對個人誘因的分析,而後者則把個人置於一個更廣闊的機構框架內,例如容許把公司作為一個組織起來的屍體而加以分析。
產權
產權是財產所有權或財產權利的簡稱,強調的是財產的所有者對財產擁有的最終控制權。今天全世界所有國家商業上使用的法律都是從羅馬法裡衍生出來的,而羅馬法裡產權概念的核心就是控制權。最簡單的商品如鉛筆,權利與商品本身不可分,而復雜的商品如土地、森林、企業、知識、思想、金融產品,支配和享用它的權利就成為不是簡單物品買賣可以處理的事。任何商品或資源的交易只有在產權界定清楚的情況下才能順利進行,市場價格機制才能起到作用,資源才能有效地得到配置。
私有產權、共有產權和國有產權基本涵蓋了產權的範圍。不同性質的資源要有不同的產權形式與之配合。產權既是一種利益關係,又是一種責任關係,對應激勵與約束。良好界定的產權限制人們使用資產的方式,激勵人們最大化資產的價值。
產權作為控制權衍生出來許多其他權利,叫做權利束。包括了佔有權、使用權、收益權、處置權;處置權又分成交易權、繼承權、贈與權,等等。產權的可分割性可以增加資產的有用性,使具有不同需求和知識的人們將某項獨特的資產投入他們所能發現的最有價值的用途上去。例如具有企業家才能但沒有資產的人,可以較容易獲得他人的資產,以最大化雙方的總產出;重大項目和基礎設施所需的巨額資本可以通過股份制聚集起來等等。從發展的趨勢看,隨著生產社會化程度的提高,產權由合一到分解是社會分工的發展在產權權能行使方面的具體表現。
在產權制度的基礎上,產生出其他的製度,比如企業製度、市場製度、金融制度、法律制度、政治制度等。現代社會錯綜複雜的企業結構、金融市場等創新的基礎,就是產權制度的創新。在製度變遷和製度創新中,產權都是重要的變量。這一點,經歷過市場經濟改革的中國應該深有體會。
交易費用
交易費用是經濟制度的運行費用,廣義上包括制度的製訂成本、實施成本、維護成本、變革成本。在現實中,制度或者說交易的規則有各種各樣,每一種制度都有交易成本。例如產權制度的成本就是度量、界定、維護和交換產權的成本。
交易費用是製度經濟學的核心,用交易費用理論可以研究人類歷史上和現實中的各種制度安排。在新古典經濟學的完全競爭市場裡,交易費用為零,私有產權是健全的,亞當·斯密的“看不見的手”能使資源配置達到帕累托最優,制度、產權、法律、規範等可有可無。在有摩擦的現實經濟生活中,很多製度要么是為了減少成本而創造出來,要么是使以前受過高交易成本阻礙而不可能實現的事變成可能。
交易費用的測量是理論的關鍵和難點,包括兩部分:經由市場可以衡量的成本,根據一些估計,現代市場經濟中的交易費用占淨國民生產總值的50%-60%,這個數字還不包括建立新制度和組織的初始成本;和難以衡量的成本,如獲取信息、排隊等候的時間、賄賂,以及由不完全監管和實施導致的損失。
具體而言,現實生活中的交易是通過契約完成的。契約是當事人(兩人以上)為改進自己的經濟狀況(至少理性預期)而在交易過程中確立的一種權利流轉關係。任何交易總是或明或暗地在一定的契約關係中進行,現代經濟學將所有的市場交易,無論是長期的還是短期的,顯性的還是隱形的,都看做一種契約關係。一個消費者購買了一張火車票,消費者和鐵路公司之間就有一個隱性契約:消費者支付費用,鐵路公司在規定時間內將消費者安全送到目的地。
契約的基本功能是維護締約多方的合作,鼓勵締約方在恪守承諾、承擔責任的前提下,謀求新的、更為遠大的利益。正是契約制度的這一性質,成千上萬個不同的、細微的所有權結合成一個巨大的所有權;同一個所有權又能合理分離,分工合作,構成所有者-經營者-使用者鏈條上的不同環節。在經濟發展的漫長過程中,人們之間的交易行為不斷擴展演變,契約也越來越複雜。
從契約的角度出發,具體交易的交易費用應包括:準備契約的成本(信息的採集)、達成契約的成本(談判、簽訂)、監督和實施契約的成本。
從產權到Token
有效率的產權制度能夠把產權從低效的人手中轉移到高效人的手中。套用前文中交易費用理論,要達到到更有效率的產權制度,需要降低度量、界定、維護和交換產權的成本:
- 產權的屬性完備,產權屬性越完備,產權制度就越有效率
- 產權的界定明晰,這是市場機制有效發揮作用的前提
- 產權的有效保護,產權保護越好,產權的功能發揮得就越好
- 產權的交易成本低,這是產權順暢交易的基礎
產權制度的每一次進步,大都離不開以上幾條的創新。無形資產例如專利、版權所有權的界定,讓知識所有者能從與人分享知識中獲取物質收益;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分離,導致現代股份制公司的產生;一國的法治化程度、市場化越高,市場就越是高效。對比而言,空氣的所有權難以界定,就有了污染問題的市場失靈。
Token 是Web3 的原子單元,由分佈式賬本共同管理。 Token 起源於比特幣,人類第一次嘗試用技術的方式取代貨幣制度,但顯然已經宣告失敗了,現在比特幣變成了一種數字黃金。它的失敗是可預見的,因為貨幣制度是人類經濟活動中最為複雜、也最為根本的製度。但比特幣已經為我們打開了新世界的一扇門:Token。
在公共基礎設施如以太坊上,任何人都可以以極低的成本部署Token。截至寫作時間(2022年8月),CoinMarketCap上列出了超過9000個公開交易的Token,這還只是Fungible Tokens的數量。這些FT可以被細分為很多類別,從證券到效用到價值儲藏到治理,不同的權利對應現實生活中各種已有產權。
Token的多種角色錯綜複雜,它好像可以是任何形式的經濟價值或訪問權(的鏈上版本):股票、債券、貨幣、禮品卡、積分、俱樂部會員、身份證、學歷文憑、機票等。雖然在新興領域中缺乏明確定義是很常見的,但這並不代表Token的多種角色是一種錯誤,而是體現了其在最抽象的意義上代表價值的特性。
任何人都可以用Token來發行任何類型的資產和訪問權限,包括全新的資產類別。與前文中產權的概念聯繫,Token是一種產權管理工具,可以代表任何現有的數字或物理資產,或對他人資產的訪問權限。如果你認同前文關於產權重要性的敘述,應該不難理解這件事將有多麼深遠的影響。
但產權管理為什麼一定要是Token呢?為什麼一定要放在區塊鏈上呢?支付寶裡的數字也是一種產權證明,而且還更高效。僅僅發明概念是不夠的,概念的落地需要應用的配套。 Token相較於鏈下產權,核心的優勢在於:密碼學的產權保護,競爭的產權創新和高效的產權流通。同時底層的產權創新是複雜經濟活動,如契約創新(智能合約)、組織創新(DAO)的基石。
密碼學的產權保護
只有已經具備了保護產權的背景,人們才可能專門關心在保護產權之下的效率問題和操作問題。現代社會復雜的產權機制,底層的調度依賴國家管理。因為國家具有使其內部結構有序化的相應規則,並具有實施規則和與其他國家競爭的強制力,即與其他組織相比,國家具有“暴力潛能”的優勢。
暴力實質上也是一種資源,它既包括軍隊、警察、監獄等暴力工具,也包括權威、特權、壟斷權等無形資產。這裡的暴力不帶任何貶義的色彩,制度是源於個體相互制約演化而來,現行產權保護的邏輯如此,是因為由國家承擔這項職能更有效率。國家暴力資源之所以能更有效的使用,在於它是對付暴力的暴力,它的職能是生產和出售(稅制)一種確定的社會產品:安全和公正。如果我們處於無政府狀態,所有人都必須抵抗他人以保衛其財產,國家暴力能達到規模效應和防止“搭便車”問題。
但政府保護性職能是有局限性的。在政府的保護性職能中,有相當一部分是通過政府管制來實現的。在政府的保護性職能中存在一種傾向,即喜好強調安全,而不惜犧牲對競爭系統協調能力和控制能力的培育,並因而犧牲繁榮。此外,信息和資本的全球化讓跨國間的交易與協作越來越頻繁,此時單一國家的保護往往力不從心,在地緣政治衝突加劇時,貿易的往來甚至更加分裂。
區塊鏈/Web3是一種新的經濟基礎設施,與國家一起用於協調和交換。它使用密碼學的方式保護產權的安全,最從根本的產權開始,將對複雜制度的信任從單個組織轉移到分散化的結點和可驗證的代碼上。它具有獨特的經濟特徵,使它有可能補充,並在某些情況下直接與現有的機制競爭。
競爭的產權創新
由於產權制度的牽一發而動全身,歷史上產權的演變相當遲緩,但每一次的進步都會帶來巨大的影響。當前的鏈上經濟體系和實體經濟關聯不大,創新也激進許多。 Web3用技術的手段保證無准入、低門檻、開源和競爭性,使得基礎的Token創新層出不窮。 “幣圈一天,人間一年”,本意是指Token的漲跌相較傳統資產要劇烈得多,這也側面說明了在這樣一個開放的競爭市場中,每天都有新的標準、協議、產品產生並迅速被市場驗證和淘汰。
例如產權界定上的,將數字信息資產化的NFT,這類商品在沒有Token化之前是不能自由交換的。雖然目前真正的應用僅僅只在看起來純粹是玩具的頭像和數字藝術上,但這是因為當前的ERC-721標準並未將數字信息產權的權利束真正打開,導致按圖索驥尋求應用場景,找來找去只能落到了無履約風險、所見即所得的炫耀經濟。但不斷更新的新協議,如能將NFT所有權和使用權分離的ERC-4907,不可轉讓的SBT,都在不斷探索真正的用例,並將立即被市場優勝劣汰。許多傑出的人才正在探索如何使用NFT創造出更公平的創作者經濟、更開放的遊戲。
再比如屬性界定上的,DeFi協議的可組合性。結合後文會詳細敘述的智能合約自動履約特性,新的DeFi應用可以安全地接入已有的DeFi應用,相當於原有Token憑空增加了功能和權利,可以從其他協議中獲得流動性,提高資金利用效益。
還比如商業模式上的,各式眼花繚亂的Tokenomics設計。同一個Token可以分出一串權利束,持有ETH即可以支付gas fee,用作和以太坊生態交互的基礎貨幣,又能享受以太坊生態繁榮帶來的幣價升值,在Merge後還能通過質押享受分紅。 Token持有者即是客戶,又是所有者。將在傳統公司製下與業務分割的產權引入業務邏輯,以Token為紐帶銜接業務飛輪和金融飛輪,可以在早期激勵用戶,以加速達到網絡效應臨界點。雖然有部分模型被詬病為龐氏、死亡螺旋,但此類商業模式的探索是有意義的。
從契約到智能合約
有了產權,下一步就是交易。智能合約本質是用代碼保證自動實施的契約。名字很唬人,但智能合約其實並不智能還有些笨拙,一個bug就會導致巨額資金被攻擊。核心的功能類似於用自動售貨機代替售貨員,用AMM取代中心化交易所,可以降低交易費用、信任成本和流程中人的風險,提高資產流通速度,加速價格發現。
算法可以替代契約嗎?回到交易費用理論,換句話來說,算法可以降低準備契約的成本(信息的採集)、達成契約的成本(談判、簽訂)、監督和實施契約的成本嗎?理想很豐滿,簡單的轉賬、超額抵押借貸,用計算機/代碼/機器/智能合約執行當然成本最低,但人與人間的經濟活動如此復雜,當前的智能合約連最基礎的信用借貸契約、僱傭契約(DAO的基石)都無法很好實現。
智能合約的計算性特質導致它更適合處理完全契約。但現實生活中,由於涉及人力資本的契約面臨相對物質資本更高的測度成本,大多數契約都是不完全契約。完全契約理論中,契約條款詳細地表明了在契約行為相應的未來不可預測時間出現時,每一個契約當事人在不同的情況下的權利與義務、風險分擔的情況、契約強制履行的方式及契約所能達到的最終結果。不完全契約理論中,由於個人的有限理性,外在環境的複雜性、不確定性,信息不對稱和不完全性,契約當事人和仲裁者各方都知道契約條款是不完全的,同時也需要協調不同的激勵約束機制來填補契約中的缺口,糾正扭曲的契約條款和更有效地適應意外的干擾。
隨著度量、界定、維護和交換產權的成本不斷降低,契約的不完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被緩解。在經濟活動和契約有很多“計算性”的組成部分,我們過去都在用人力模擬去實現計算。但隨著技術進步,今天計算機、尤其是區塊鏈智能合約的發展,更貼近計算性的本質。在儲戶和銀行的存取契約中,複雜的支票校驗需要經由銀行櫃員幫助,隨著銀行系統和銀行卡不斷降低監督和實施契約的成本,ATM取代了銀行櫃員。同樣在雇主與僱員的僱傭契約中,僱員的產出成果需要雇主主觀評估,隨著標準流水線的不斷進步,計件工資取代了雇主評估。
機器/代碼的契約優於人的地方在於精確、高效。當產權制度足夠先進,無論是由於技術進步還是製度進步,計算系統能大幅降低交易成本、提升精度,取代人類成為契約的主導者。從復雜的美團外賣調度系統已經可以看出趨勢,龐大的系統將騎手、商家、顧客串聯起來,其中涉及多個複雜契約的簽訂和履行:
- 準備契約的成本:商家將商品信息呈現在平台供顧客選擇
- 達成契約的成本:顧客使用網上支付簽訂契約,騎手從系統分配中選擇進入的僱傭契約,商家接受訂單準備商品
- 監督和實施契約的成本:騎手/商家評價系統,系統自動計算並結算騎手和商家的收入
契約是當事人不受干預和脅迫地自由選擇的結果,它包括簽約與否的自由、選擇簽訂契約方的自由、決定契約內容的自由和選擇契約方式的自由。任何第三方包括作為立法者和司法者的國家,都應尊重當事人的自由合意。 Web3的一大主張就是要打倒Web2巨頭是因為它們雖然明面上提供了上述自由,實質上取消締約成本極大。區塊鍊和智能合約的創造者,是規則的製定者和維護者,本身並不一定是參與方,參與方是世界上互不認識的人。當越來越多的產權被明晰並放在鏈上,試想一下跑在Web3上,沒有美團參與的外賣調度算法,或者說更廣義的契約系統。規則的製定和維護公開化競爭化會更公平更高效,減少“外賣騎手被困在系統中”此類平台權力野蠻生長的悲劇。
隨著產權制度的細分和完善,經濟活動中很多組成部分,包括生產和交易中重複機械性的部分、計算性規則和秩序,可能都將被機器和智能合約取代。金融體系產權發達、計算性規則清晰、交易成本昂貴,因此改造難度低,經濟效益大,不難解釋為什麼DeFi是Web3第一個爆發式應用方向。
Web3的未來
邏輯鏈順下來,未來我們可能會在鏈下交往、生產,而經濟活動相關契約的製定,履行和監督都在鏈上,極大降低交易摩擦,提升資源配置效率。聽起來有些賽博朋克,暢想未來總是愉快的,但很顯然目前的Web3絕對不是上面描述的理想中的Web3,它還只是一個混沌狀態。和互聯網的信息屬性不同,由於它與生俱來的經濟屬性,賭徒騙子蜂擁而至,又由於它深遠的革命意義,愛講大詞的空想家不吝傳教。
進步不能靠只講現實的現實主義者、只有理想的理想主義者,而是需要有理想的現實主義者、和講現實的理想主義者。 Vitalik就是最後一種人,不盡如人意的現像我們都知道,但重點是要解決問題,我們還要做很多工作,這也意味著蘊藏很多商業機會。
- 加密技術創新,例如更好的共識算法,隱私保護,虛擬機,編程語言,分片,零知識證明,去中心化存儲等;
- 提升用戶體驗,例如更好的開發者工具,簡單易用的錢包,便宜的交易手續費,嚴苛的資產安全保障等;
- 與現實連接,例如更精確、更去中心化的預言機,更簡單的法幣Token轉換,更多實物資產的所有權、現實契約上鍊運作,DID,SBT等;
- 監管的介入,即使長期可以與現有製度競爭,短期融合是必經之路;
- …
至於應用上的,還有什麼權利可以用Token表示?該設計怎樣的交易規則降低Token的交易成本?沒有編程背景的普通用戶怎樣簡單創建自己的智能合約?建立在產權和契約之上的組織該如何演化?路漫漫其修遠兮,還有很多創新值得去探索。
尾巴
在經濟發展問題上,“技術決定論”和“制度決定論”是兩種有代表性的觀點,新古典主義理論認為經濟增長主要受制於要素投入和技術進步,制度只是被動或滯後地調整;而製度經濟學家認為最根本的因素是製度進步,正是有效率的經濟組織以及恰當的激勵制度安排,才導致西方世界的興起和工業革命的爆發。
把製度和技術決然分開是很困難的,它們的關係實際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這兩者所謂決定論最終要與成本聯繫起來,它們對於社會經濟的發展的績效都可以用成本來分析。將創新看作一個系統,技術創新和製度創新是兩個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唯有組合在一起才互補和互動。
互聯網雖然更多是信息技術的創新,但也帶來了更扁平和無邊界的組織形式。雖然這篇文章通篇都在用制度的視角思考Web3的邏輯,但技術的進步也相當重要。此外,關於更複雜的製度例如組織,合作,企業,甚至國家理論的分析,由於篇幅限制以後有機會再展開。筆者並非制度經濟學的專業學者,只是掛一漏萬,提供一個新的視角思考Web3,歡迎交流。
相關鏈接
https://wenli.substack.com/archive
https://github.com/JoanJiao/TokenEconomyBook_Chinese/wiki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11511489/
聲明:本內容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0x财经 立場,且不構成投資建議,請謹慎對待,如需報導或加入交流群,請聯繫微信:VOICE-V。
來源:kokii.e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