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Jack Niewold,Crypto Pragmatist創始人
我的父親對整個互聯網技術堆棧有著非常驚人的看法——畢竟,他親歷了互聯網的初始時期。
這和加密技術有什麼關係?給我片刻讓我解釋一下。
我父親在1979年就開始攻讀計算機科學本科學位,那個時候,他甚至沒有直接與計算機互動的機會。他的課程要么完全是理論性的(以教科書和講座為基礎),要么就是穿孔卡編程。那時沒有互聯網,沒有HTML,沒有協議標準。
那完全是另一個世界,主要是因為電腦還有真正影響我們的日常生活。
這就是穿孔卡
最終,我父親踏上了一條曲折的職業生涯之路,從剛開始的計算機輔助製造(商業計算最早的用例之一)一直到他退休前的最後10年在一所技術學院教授系統管理。
有一天,我打電話給他,和他聊了聊早期的商業計算、互聯網,將它們與加密貨技術進行比較。他是這麼說的:
1、互聯網與區塊鏈非常相似
“都是關於節點。”
直到上世紀80年代中後期,我才意識到內聚“互聯網”(cohesive internet)這個概念是沒有真正定義的。在此之前,有企業計算機網絡、銀行間網絡和教育網絡,與之相伴的是一個無需許可的“自託管”網絡——互聯網——也在不斷發展壯大。
互聯網到底是什麼?它是一系列相互連接的服務器,它們以一種彈性的、無需許可的、開放的方式相互連接。這意味著什麼?
-
開放的:互聯網沒有用戶必須通過的單一把關人。
-
彈性的:如果你關閉了網絡中的某個“節點”,網絡仍將保持活躍。
-
分佈式:互聯網不是單一的實體,沒有單一的來源。
-
無需許可的:任何人都可以參與該網絡。
這些特徵聽起來和我們熟悉和喜愛的加密貨幣和支撐它們運行的加密賬本非常像。當然,還是有一些區別的,互聯網沒有代幣。儘管如此,我們還是有必要看看它們之間的相似之處。
需要注意的是,這些特徵沒有一個是被保證的——它們都是努力爭取來的。各公司(微軟、IBM等)都想創建他們自己的“封閉”互聯網,他們可以把關,控制使用和收費。其他網絡是封閉使用的,對特定行業封閉。
有趣的是,美國聯邦政府無可厚非是互聯網背後的技術和理念最初的來源,而加密貨幣和其他科技行業往往喜歡掩蓋這一點。
結論:區塊鏈顯示出與互聯網驚人的逼真相似性。這種逼真相似性延伸到很多方面。因此,我們可以利用互聯網及其發展來啟發我們對加密世界的思考。
2、協議2.0版本
起初,沒有什麼是固定不變的
在技術早期,標準還遠遠沒有確定。面向各種應用程序開發了大量的“標準”協議,其中大部分解決方案都不交叉兼容或不夠有效。
慢慢地,單一用途的協議標準化了,並給行業帶來了整合,最顯著的是TCP/IP協議。但它從未產生任何價值,那些構建互聯網堆棧的人一直任其開放,從不收取任何租金。
誰利用TCP/IP賺錢?
-
建立在其上的應用程序:Facebook、Google
-
支持它的基礎設施:Cisco、Altacel
-
啟用協議的工具:NVIDIA、Taiwan Semiconductor、Apple
關於這個範式有兩種看法:
-
加密貨幣的不同之處在於它允許協議增值。
-
加密協議最終毫無價值,未來增值最多的將是應用程序。
就我個人而言,我相信協議和應用程序都可以積累價值:以太坊需要有價值才能成為有效的資產保管者,否則在經濟層面上是不安全的。應用程序也可以根據其效用進行收費。以太坊在合併後轉向淨通縮的“健全貨幣”模式,通過消耗gas費來完成,可謂向改變“瘦(無價值)協議”範式邁出一大步。
結論:雖然加密世界中的許多人都在設想一個多鏈未來,但TCP/IP實際上是向單一協議整合的一個例子——是一個值得觀察的有趣數據點。它的對等物(以太坊、其他L1)能夠增值嗎?或者說應用程序最終會成為加密世界中最有價值的資產嗎?
3、未來會重新洗牌
“在創造性毀滅之前,弱手離場。”
上世紀90年代末,美國出現了令人難以置信的科技繁榮,幫助美國創造了那個時候有史以來唯一的預算盈餘,由於互聯網提振了銀行和股市,經濟變得火熱,當估值與現實偏離太遠時,所謂的“互聯網泡沫”破滅了。
資本蒸發,弱手離場:投資、公司、項目、散戶投資者,以及那些失去信念的人離場,導致了整合效應。我父親把這個過程稱為“創造性毀滅”,因為儘管很糟糕,但最終會導致競爭者真正為世界(和投資者)創造價值,而第一步(泡沫)就是資本市場如何為投機泡沫創造空間。
結論:我們現在處於洗牌中嗎?或者我們會在真正的洗牌到來之前再獲得一輪優勢嗎?無論怎樣,弱手都會(正在)離場。
4、還需要很長時間
“一切比你預期的還要宏大,但還需要很長時間,比你預想的久得多。”
我父親是怎麼看待今天的加密企業家的? “他們還是孩子,”他說:“什麼時候他們開始看起來像個大人了,我們就會看到加密技術改變了世界。”
我們很難知道加密技術的發展會比Web 1.0 、Web 2.0更快還是更慢,更難以確切地知道這一進程將如何發展——不過,有一點是肯定的,其發展將比預期的時間更長、難度更大。
我很喜歡下面這條推文,它提供給我們一個視角:
“Web3投資者可能會犯的一大錯誤就是專注於短期收益而不是價值創造。Web3市場在未來10年將增長100倍,而你現在就在擔心收益?存在巨大的中間曲線能量。在你被虐離場前要看長期曲線走勢。”
關注事無鉅細的細節和具體項目每一天的情況歸根到底都是愚蠢的——我們需要關注的是劃時代的、朝代更迭的變化。
總結:關鍵是要有耐心。
5、Mark Andreessen在被證錯之前都是對的
“你知道Mark Andreesen究竟是怎麼賺錢的嗎?”
風險投資公司A16Z創始人Mark Andreessen要屬Web2和Web3世界裡的一個重要人物。雖然這家風投公司在加密世界具有一定聲譽(撒網並祈禱,從不出售),但他們在Web2領域還有另一個名聲:全世界有史以來最偉大的技術投資者。
CBInsights、Forbes和InvestorRank都對此大為贊同。他們的年均回報率也說明了這一點。
加密世界裡的人們可能還沒有意識到,Mark Andreessen已經不止一次涉足這個領域了,最初是作為第一個網絡瀏覽器(Mosaic,後被稱為Netscape)的創始人,然後是Web 2最偉大的科技投資者,現在則專注於加密領域。他的觀點是有意義的,關於互聯網所有權的理念和想法不應該被輕視。
雖然最近一代的Web2創始人常批評Web3,但似乎很多早期的互聯網前輩都很欣賞這項技術——Elon Mush、Tim Cook、Mark Cuban、Sergey Brin和Larry Ellison是加密技術的擁護者(值得注意的是Jeff Bezos和Bill Gates是例外)。
總結:互聯網前輩們站在我們這一邊。總的來說,批評之音來自最新一代的科技創始人,或者是那些從一開始就不支持互聯網的人!
會有什麼變化嗎?
雖然技術週期以不可預測的方式在加速和變化,但我們關於特定技術創新的發展和擴散模式則是一直保持不變的。冪律分佈加上指數級增長,為創始人、員工、投資者,當然還有客戶創造了數十億美元的經濟增長(記住,加密技術同樣需要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