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Web3悖論」的內在機理與突破路徑(下篇:破局)

撰文|Spike

編輯|Jerry Crypto

出品|ThePrimedia

編者按

孟子曰︰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

Web3的世界裡:去中心化技術,大眾所欲也;應用價值,亦大眾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

本文將嘗試解析我們所憧憬的Web3景象與現實的生態建設之間的鴻溝,並在此基礎上探析破局路徑。全文將分為上篇·悖論和下篇·破局分別發布。

下篇:破局

法國社會學家塔爾德在其《模仿律》一書中指出,「在人類的變革進程中,很少出現全新發明,更多的是改造和模仿」。要實現Web 3中破局,需要理順目前並行的、實際上互相衝突的邏輯悖論(詳情請參考上篇),並從中尋找其突破點,探尋可行路徑。

面對VC的步步蠶食,逼仄的生存空間也有星星之火,我們將用信仰和技術去擴展疆域,集合所有的開發者去攻城略地,直至完成對食利者的反殺;面對場景的荒原,我們從未感覺到荒蕪,社交圖譜、創作者經濟、SaaS已經枕戈待旦,將消除一切阻礙進步的偽神,將所有新神擺進佛龕供人膜拜;面對技術的鴻溝,開發套件的完備將使得更多技術工具直接面對用戶,去中心化將在技術層面解構平台的作用……

牛頓曾經說過:如果說我看得比別人更遠些,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這次從底層出發,我們一起去建設九層之台。

底層:信仰再造和技術先行

在Web 3建設進程中,針對其內在機理的困局,需要一種在其底層邏輯上的反思,以適應新情況。

1、信仰再造:

沒有信仰,就沒有去中心化的一切。一切皆有去中心化解決辦法,Uniswap用AMM做到過對撮合的重新構建,Bitcoin用PoW也做到過對共識的客觀表現,而Web 3有SBT、PoS機制和全體用戶的期盼,共識已經出現,為走向更多元的DeSoC社會,開始行動遠勝於坐而論道。

一切信息都可以被Web 3捕捉到,並產生相應的價值——是的,一切信息!這些價值可以被流轉,天然帶有價值,一切皆有價值。

這是Web 3帶給我們革命性應用空間的機會所依賴的信仰基礎。過去被幣圈炒作與泡沫跌宕了的信仰,在開發與實踐中再次獲得信任。

比如應用最廣泛的隱私瀏覽器Brave已經推出Web 3時代的搜索模式Goggles,嘗試在不觸及用戶更多隱私的前提下提供更為相關的搜索結果。結合其自身代幣BAT的廣告使用服務,在商業上已經是非常成熟的嘗試,如果更進一步,把後端完全建構在區塊鏈上,信息存儲在IPFS上,則可以具備重構互聯網交互界面的魔力。

2、技術先行:創新逐步擴散

圖源:Wikipedia

在創新擴散曲線中,可以看到Web 3從Innovator向Early Adopter的轉換過程,雖然以絕對市場佔有率而言,這個數值仍然很小,但是桌面端、企業級、基礎性的設施都在逐步建設中,屬於技術逐步擴散的過程。

譬如Crypnote筆記工具,已經是完成度相當之高的產品。以往的筆記產品比如印象筆記、Onenote,需要面臨數據遷移的問題,而Web 3後端直接架構在區塊鏈存儲網絡,這就是基於Web 3技術特點的重新設計,並且在持續升級中。

技術創新會給我們帶來什麼樣的Web 3應用,哪怕是可能性,這是我們探析悖論下的破局的意義所在。下面我們來談談Web 3產品究竟會長什麼樣。

社交:從SocialFi到圖譜進化

社交類產品作為Web 3.0的重要基石性產品,其戰略意義無需多言。歷史賦予Web 3.0的社交代名詞不會是常說的SocialFi,而是升級後的新業態——「社交圖譜」。

為什麼目前流行的SocialFi無法擔此重任? SocialFi 俗稱「社交換錢」,是指用Web 3裡面Token代幣來刺激用戶使用產品的行為。以BBS Network為例,其50%的代幣將會分發給活躍用戶——活躍度如何通過代幣「作弊」來提升呢?當然是製造「高質量」信息,讓更多跟隨者、訂閱者的活躍用戶流量導入,不管有多嚴苛的審核機制,只要存在以活躍度換Token的機制存在,「做數據」就有生存空間。

待到達到「功能> 炒作」的轉折點,真正能留存用戶的是滿足真實需求,產品週期才會拉長,最後被更新的機制取代,這是個自然死亡的「鯨落」,隨後萬物生長。但是目前的socialFi不存在抑制垃圾信息的模型設計,現存治理機制在Token刺激下都會失效——使用Twitter是為獲取新知,但使用此類SocialFi應用則是出於謀利動機。

利益驅使是無法規避的問題。 「社交換錢」的socialFi不會是Web 3主要社交品類,長期來看一定會出現嶄新的原生社交應用,「社交圖譜」就是隨時代起舞的先行者。社交圖譜即「社交關係的圖譜化」,是指不存在中心節點,依靠區塊鍊網絡進行個人之間社交關係直接耦合、傳輸的關係。

當Web 2裡面的社交網站升級為Web 3裡面的「社交圖譜」,有哪些改變呢?

先看看傳統社交網站的信息流動方式:

  • 第一點,在現有的社交網絡中,存在著信息流和數據流的反方向流動的現象,用戶之間的信息流是雙向流動的,我follow你,你回關我,我們可以看見對方的信息內容,但是這些內容背後的數據並未與信息流同步,而是被存儲在中心化平台之上,比如twitter和微博;
  • 第二點,個人之間的信息流並不是流向一個權重一致的方向,而是會向KOL、機構賬號傾斜,會在傳播中形成大大小小的各類「中心化」節點;
  • 第三點,數據被平台收集後,會被製作成權限不同的API接口,隨後被售賣。因此,真正可以貨幣化的是數據流,而不是信息流。比如開會員,本質上是平台出售用戶創造的內容,如果售賣數據的利潤可以覆蓋掉運營開銷,則相當於平台對個人進行了無形的合法「剝削」,這也是平台流量的真正商業模式。

再看看Web 3社交圖譜的信息流動方式——一言以蔽之:信息流和數據流要同向流動,並且關係可以被Token化,不存在中心,也不存在區別。

對於內容的中心化趨勢,社交圖譜可跨鏈、可交互性會讓這個問題自然消解。去中心化的社交應用應該是組件化的,在不同的小組,我作為邊緣節點和中心節點可以同時存在。

目前已經有從Web2向著Web3過渡階段的產品從這個角度做出實踐,比如Tiktok,通過和ImmutableX合作的方式,推出了Tiktok Moments,將熱門視頻製作成NFT,銷售收入將主要流向內容製作人和NFT製作者。更進一步,如果任何人都可將自己的社交內容和社交關係製作成NFT,甚至發行代幣,是Web 3社交真正該前進的方向。

總結一下:為什麼SocailFi不會是未來,而社交圖譜概念則有更多成功可能呢?

第一:Token屬性帶來的垃圾信息無法被消除;
第二:依舊存在頭部KOL、機構、商業公司的內容中心化趨勢,普通人天然更喜歡自帶光環的明星、名人。

而社交圖譜是有望解決這兩個問題。

社交圖譜還需要一個升級版隱私系統來保駕護航,那就是「鏈上信用系統」。

網絡社交並不一定需要真實身份,如果是普通的信息交流,只想找個樂子,那不必在乎對方究竟在現實裡的角色,正如豚林所言,「你想叫什麼就是什麼」。但如果是基於地址進行金融往來,就一定需要驗證身份,勢必要求信息查驗功能成為基礎設施,如同ChainLink一樣重要。

目前的標註功能路徑是持續對某一地址的活動進行記錄,當其歷史數據積攢的足夠多,我們可以憑藉公開信息對其進行用戶畫像,這對巨鯨和交易所、機構錢包有效。但如果未來普及到老幼婦孺都會使用的Web 3錢包呢?

「知道誰在跟你做交易」是個很真實的需求。如果Web 3算法優化到位,完全可以在不知道對方是誰的情況下,憑藉信用體係做出準確率較高的判別。比如聯繫人驗證工具Go+ Security的用戶可以驗證以太坊鏈上36萬以上的Token,包括18萬以上的風險地址和2萬以上的釣魚網站。

創作:從NFT到內容貨幣化

創作者經濟基本演化如下:

1. Web 1.0時代,創作是基於分享欲的自然行為,基本不存在盈利模式,是美好的烏托邦;

2. Web 2.0時代,中心化壟斷平台控制信息流的閥門和流量,創作者基本只能分到一小部分利潤;

3. 到Web 3.0時代,因為不存在中心化流量分發平台,所以創作者可以拿走絕大多數利潤。

對於創作者而言,「沒有中心的互聯網,才是好互聯網!」從最基本的文字創作來說,Web 2.0的問題在於平台壟斷過於突出,以至於我們忽略創作能力才是根本問題,而在Web 3世界裡「創作本身」開始正本清源浮出水面。真正限制傳播的是持續的內容製作能力,而非所謂的渠道限制。真正優質的內容無法被限制在某個渠道內,在一個充分市場競爭的市場環境下,如果受到打壓,完全可以跑到對手團隊。

Web 3的價值在於創作權真正第一次回歸到個人手中,以創作本身為目的,以永久保留為價值取向,這樣一個Web 3創作者經濟的確值得我們期待。設想一個公平的、多勞多得的創作者友好型經濟,Web 3將會是他們的主舞台,可以期待更公平的環境讓優質創作者實現價值。

需要注意的是,Web 3不是全能的——雖然在傳播准入門檻上真正做到人人平等,但是內容製作能力和傳播能力方面個體仍會有差異,少數人對多數人傳播仍會是一種歷史常態。以V2EX出品的Planet為例,這是一款內容製作、分享的類博客工具,完全基於IPFS作為存儲後端,但是在其默認界面中,也是以豚林為默認訂閱對象。

以NFT為例,其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在於OpenSea王的存在和內容高度集中於PFP領域。

從OpenSea dao到LOOKSRARE,到Solona上的Magic Eden市場「崛起」,我們看到的是什麼?一次次嘗試,一次次狂熱後的熱寂,豐富的品類與先發優勢培育的用戶使用習慣,讓這場漫長的刺王殺駕可能還會延續一段時間,等不到救世主的出現。

在創作者經濟視角之下,我們看到的是NFT平台和創作者的高度中心化。因為用戶真正想要的是優質內容,並不是那麼「在乎」去中心化程度。進一步觀察NFT交易品類,我們會發現更不去中心化,因為頭部交易品類就是PFP,雖然每天都有其他種類短暫佔據銷售額榜首,但Yuga labs才是Deep State,佔據了絕大多數的NFT市場份額,包括BAYC、MAYC、Meebtis、Otherside,甚至可以基於NFT發行的ERC-20的ApeCoin。

但是希望還是有的——比如RRS3的新進展Crossbell,作為內容貨幣化平台,主要目標是將個體創作內容的數據主權返還給創作者。 Crossbell 是一個所有權平台,社交活動產生的信息將是Crossbell 上用戶數據所有權的最初形式。它改變遊戲規則的地方是可以通過內置的資本設計,授權用戶收回他們的數據所有權。同時,Crossbell 在設計上重視信息互操作性,這意味著第三方應用程序可以友好地在此基礎上發展。

NFT更廣泛的使用場景可以存在於GameFi、元宇宙、DeSoc中,只有讓NFT更普及,走入更多應用場景,才有可能讓創作者經濟的紅利落到更多人身上。比如Polygon發布新NFT Minter,允許無Gas 費用使用自定義程序創建NFT,就在大膽做出嘗試,鼓勵大眾走向NFT內容貨幣化。

內容貨幣化是NFT在Web3時代有待進一步開發的功能方向。內容貨幣化可以理解為個人價值的Token化,待到人類開始更高頻和廣泛進入Web 3世界,無論是何種形式的創作,都將作為基本「人權」得到完全保障。

SaaS:從To B到To C

在現存網絡世界,SaaS彷彿是企業專屬產品,To B天經地義,比如Jetbrains的開發工具,達索公司的工業設計軟件,還有芯片設計領域的EDA。而在Web 3世界裡,SaaS將提供一種To Anyone的可能。除了社交圖譜和創作者經濟之外,撐起Web 3宏偉藍圖的還有SaaS工具。

從To B到To C,不僅僅是使用對象的變化,更是一種生產關係的再升級。在Web 3中,SaaS會成為一種遍在的基礎設施,任何人都可自主搭建,用提供集成應用或API接口的方式供各種類型的用戶使用。

究其原因,無論是社交,還是創作者經濟,基本上都是圍繞著「人和人」的關係來進行產品設計,To C應用會成為SaaS主要破局方向。如果我們想讓基礎設施持續走入更多服務領域,那必須走向更底層的L1擴容,甚至是硬件設備,就像ASIC礦機做的那樣。

目前有一種解決方案是基於現有產品的二次服務,最典型的就是IPFS,免費試用、無限容量,如果能在其基礎上搭建商業化的服務,基本上等同於白嫖。

比如Skiff去中心化郵箱+雲文檔的辦公套件服務,既可用於個人的日常寫作和溝通,也可替代Google workshop的辦公套件,並且完全基於IPFS實現。如果溝通對方也使用Skiff賬號,則雙方的郵件溝通與雲文檔協作的所有記錄都會留存在IPFS上,而不經過任何中心化服務器。

此類應用的出現,一方面說明目前的IPFS經過多年發展已經初步具備提供商業化服務的可能;但另一方面,我們也要看到此類產品仍有較重的模仿痕跡,仍舊需要長期發展來探索新的產品模式。

以區塊鏈市場的分析工具為例,由於鏈上信息的透明性,以及交易的頻繁性,專業的分析工具一直有市場,但也有門檻。個人雖然可以直接分析鏈上信息,但明顯這個難度需要開發者的技術水平,對普通人並不友好。有沒有破局可能?

Dune和Nansen在內的工具創造了融資8千萬美元,估值10億美元的神話,並且此類工具更容易被「基礎設施化」,因為其本身並不需要包含交易功能,甚至功能模塊都可以用戶自定義,只需要開放SQL接口即可。本質上,這是一個管道設備,項目開放API接口和文檔,用戶不斷查詢積累數據,當用戶習慣被培養好之後,其形成的流量也就具備了商業價值。

這種工具的護城河在於用戶習慣和數據積累,而並不在於開發難度,與Chainlink是不同的設計邏輯——Chainlink是大家都認可的基礎設施,因為預言機數據需要高精度的準確性,不能因為界面更好看或者多幾個功能模塊就被輕易取代。

這就是SaaS從To B到To C的場景疊代,以及帶來的商機。

目前的Web 3.0仍在草創階段,我們需要Web 3真正過渡到由用戶和服務來支撐盈利模式的時代,這樣才會行之久遠。行文的最後,讓我再度回顧Web 3.0的突破路徑,在信仰再造和項目先行的指引下,不管是走向圖譜化的社交產品、還是內容貨幣化的創作者經濟,抑或To B升級到To C的SaaS軟件……都以一種「孤勇者」的姿態,向大眾宣告了一種未來生活方式的到來。

也許Web 3.0還存在種種問題,也許從業者還在黑夜中迷茫,但這些抽絲剝繭的分析並不是在否定Web 3.0,我們的初心是竭盡全力避免一種狂熱式的竭澤而漁,防止一旦遭遇如同本世紀初的互聯網泡沫,很多人即將陷入極端的否定和懷疑之中的熊市之殤。

Web 3.0也許還很漫長,也許還需要多次疊代,也許躬身入局的「孤勇者」們會折戟成沙,項目會灰飛煙滅,但它如同通向未來世界的微光,終會在未來的一瞬間,照亮未來世界的滿幕星光。 「致那黑夜中的嗚咽與怒吼,誰說站在光裡的才算英雄」……

聲明:本內容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0x财经 立場,且不構成投資建議,請謹慎對待,如需報導或加入交流群,請聯繫微信:VOICE-V。

來源:ThePrimedia 原創

Total
0
Shares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