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O 前傳:帶你重溫一場54 年前的DAO 實驗

喬布斯曾將這本雜誌比作「前·互聯網時代」的谷歌,而其前瞻性不止於此

撰文:Yobo,Foresight News

「求知若飢,虛心若愚」——《全球概覽》最終刊封底告別辭,1974 年。

那個名叫斯圖爾特·布蘭德的傢伙,曾經提起過這麼一段往事:

大約是1966 年3 月的一個午後,我滴了點LSD(麥角酸二乙酰胺,一種致幻劑),爬上屋頂,蜷在一張毯子裡顫抖著,大概在看些什麼、想些什麼……接著,我注視著那些建築、眺望著舊金山、思考著巴克敏斯特·富勒的觀點:人類之所以覺得地球上的資源用之不竭是因為他們認為地球是平的。我用了200 微克的劑量,從300 英尺的高空注視著舊金山城,想著,從這兒我能看到地球是弧形的。我意識到,站得越高,就越能發現地球是圓的。那個時候,儘管人類的太空探索已經進行了大概十年,但並沒有公開過整個地球的照片。所以我開始想,怎樣在迷幻之旅音樂節中策劃活動,才能拿到這些照片?我一直相信,一旦擁有從太空拍攝的地球照片,一切將會改變。

1967 年11 月10 日,ATS-3 衛星拍下了首張完整的地球彩色照片。

故事的起點

1968 年秋天,一本名叫《全球概覽》的雜誌創刊,而作者,正是那個成功等來了自己盼望許久的地球照片的男人——斯圖爾特·布蘭德,而他也「如約」把這張照片,用做了《全球概覽》的封面。

而之所以選擇了這個名字,理由看起來極其簡單但卻無懈可擊,你看這封面,不就是「全球」、「概覽」嗎?

《全球概覽》其實就是一本工具匯總,共計133 項商品均勻地分佈在七個分類裡,分別是理解全球系統、房屋和土地利用、社區、工業和手工藝、通信、游牧和學習,這133 件商品中有98 件是書籍,而這一比例即便在《全球概覽》最終刊的商品數量超過1000 件之時,並無變化。第一期《全球概覽》共有61 頁,上面所有的貨品都是由布蘭德親自挑選。

這本書的序章堪稱有些「瘋狂」甚至「狂妄」,開篇宣言如下:

我們就像神一樣,或許還真無所不能。到目前為止,遙不可及的權力系統(政府、大型企業、教育體系和教堂)造成的問題基本把它們帶來的益處抵消了。與這一困境相對應的是,一種屬於個體的、私人的力量正在崛起——個人實現自我教育、獲得啟迪、塑造屬於自己的環境,並將他的冒險經歷與有興趣者分享。 《全球概覽》願尋找並推廣能促進此進程的工具。

也正基於此,《全球概覽》明確了幾個大的主題和內容關注的方向,分別是將權力下放給個人,關注個人發展,以及提供工具作為社會變革的手段。

而這,也奠定了《全球概覽》雜誌成為對美國反主流文化影響最為深遠的期刊雜誌的地位。美國的反主流文化運動主要指對美國主流文化的反叛與背離,指同資本主義美國的傳統的政治制度、意識形態(包括文化、道德、宗教、倫理觀念)相對立而言的一種文化形式。

一本「主流」的「反主流」刊物

《全球概覽》的定位是年刊,雖然創刊號發售的數量有限,但該雜誌的影響力在隨後兩年時間裡快速上升,1969 年1 月,布蘭德發行了第一期《增刊》(Supplement)作為《全球概覽》的補充,每季度更新一次。除了產品資訊,《增刊》還刊登來自布蘭德拜訪過的公社的文章和信件。

在接下來的三年裡,《全球概覽》和《增刊》迅速發展,讀者數量猛增。在1971 年停刊之前,斯圖爾特、羅伊斯和職員們共同推出了六期不同的《全球概覽》半年刊,銷售總量超過了2500 萬份,並贏得了「國家圖書獎」,除此以外,還共計出版了9 份《增刊》季刊。在這三年間,《全球概覽》幾乎成為了美國最暢銷的刊物,他讓許多人第一次見識了新公社主義者的知識世界。

1971 年,《全球概覽》達到了448 頁,收錄商品數量達到了1072 件,而其中許多貨品都是由讀者推薦並撰寫評論。不過雖然《全球概覽》收錄的商品數量相比創刊時上升了近10 倍水平,但是整體內容編排所依據的分類,以及這些分類所遵循的構建原則、編輯操作仍始終如一。而《全球概覽》中的產品類型也未曾改變。

值得一提的是,《全球概覽》中的產品並不會被替換,而是會隨著時間的推移持續積累,1968 年版《全球概覽》中的所有物品幾乎都能在三年後的最後一期中找到。

在《全球概覽》的「理解全球系統」版塊中,既有對巴克敏斯特·富勒的介紹,又有地質學、生物學類的書籍;在「社區」版塊中,既有《默克醫療手冊》,也有一本關於基布茲公社的編年史。此外,像《現代烏托邦》和《現實主義者》等反主流文化的期刊,以及像《國家地理》和《科學美國人》等主流期刊,都在《全球概覽》中佔有一席之地。 《全球概覽》中還有機械和電子器件相關的內容,比如像惠普的台式計算機以及鋸木機等等。

刊物的內容中使用了很多不同的字體,形成了一種自成一派的風格。而這些內容又被印刷在糙面紙上,並沒有使用主流雜誌熱衷的光面的銅版紙。各種圖片、文字塊和評論信息隨性的堆疊和陳列,實際上也是《全球概覽》對於迷幻、懷舊以及實用風格的堅持和致敬。

「後·全球概覽」時代的故事

1972 年後,《最後的全球概覽》雖然還進行了幾次更新,但是內容增補非常有限,而在隨後的幾年時間裡,還出版了數期《Whole Earth Epilog》以及《The Next Whole Earth Catalog》等增補版的刊物。 1988 年,《全球概覽》以CD-ROM 的形式出版,使用的是蘋果電腦開發的早期超文本形式HyperCard。 1994 年,最後一本「完整」的《全球概覽》發布,題為《The Millennium Whole Earth Catalog》。

1998 年,作為《Whole Earth》雜誌第95 期的一部分,題為《30th Anniversary Celebration WEC》使用新的材料和印刷技術「復刻」了原版《全球概覽》。

此外,全球概覽在流行文化、環境保護、醫療自我保健、生態區域主義以及網絡空間等眾多領域都在其誕生後的數十年間影響著整個世界。從20 世紀70 年代收集美國不同領域女權運動的目錄《New Woman’s Survival Catalog》,到21 世紀初Worldchanging 組織發布的600 頁解決方案綱要《Worldchanging: A User’s Guide for the 21st Century》,甚至到2018 年My Morning Jacket 主唱Jim James 發行的個人第三張專輯《Uniform Distortion》,都從《全球概覽》中獲得了靈感和啟發。

一場偉大的先行實驗

《全球概覽》改變了人們對於工具的認知,在互聯網都尚未普及的年代,就提供了一個允許所有人參與進來共同建設的平台,讓每一個個體在這個平檯面前,都可以展現自身的能力和創造力,而不僅限於刊物點對面的單向輸出。

除了提供商品信息以外,《全球概覽》和《增刊》一直致力於告訴讀者如何與彼此進行溝通,並進行共建。換句話說,《全球概覽》並不只是一本紙質刊物,實際上它更像一個系統,讓每一位讀者都能夠通過這個系統去分享產品的使用體驗,也可以直接在這個系統中進行產品的推薦。

也許這場基於書信溝通的實驗在現如今看來非常低效,但是這種將「主導權」交還給「社區」,並以「用戶共建」的形式實現同一個目標的形式,相信屏幕前的你,一定不會感到陌生:

  • 組織由成員集體擁有和運營
  • 可以在沒有分級管理的情況下操作
  • 可以服務於各種目標
  • 運行結構和過程以特定的「合約」為基礎來實現
  • 可以允許更多具有不同技能的人參與其中
  • 可以為更廣泛的主體提供便利,並從中獲取到網絡效應和影響力。

在整整半個世紀後的今天,與上述這些關鍵詞緊密聯繫在一起的一類主體,我們給了他們一個新的名字:Decentralized Autonomous Organization(DAO)。

小結

2005 年6 月,史蒂夫·喬布斯在斯坦福大學畢業典禮上的演講直言:當我年輕的時候,有一本叫做《全球概覽》振聾發聵的雜誌,它是我們那一代人的聖經之一。

《連線》雜誌首任主編凱文·凱利在2008 年表示:《全球概覽》是互聯網出現之前,沒有廣告的用戶生成內容的一個很好的案例。

當然,正如KK(凱文·凱利)後半句話提到的那樣,互聯網和Blog 一出現,《全球概覽》就消失了,這不是巧合。 《全球概覽》所做的一切,互聯網都做得更好。不過,《全球概覽》成為了專屬那個時代的一面鏡子,讓當時的人們窺視並看到一個新興世界的影像,同時,他也成為了一扇能通往那個世界的門。

「目標對我來說並不那麼有趣,但是路徑卻很有趣。我試圖通過《全球概覽》鼓勵人們去做任何他們想做的事情,而不是為了一個特定的成就而努力。宗教學者James P. Carse 在他的《有限與無限遊戲》一書中談到了這種差異。在有限的遊戲中,你在為勝利而戰。在一個無限的遊戲中,你在盡你所能,不僅是為了讓遊戲繼續下去,還要保持它的趣味性。無限遊戲是一個方向。有限遊戲是一個目標。」——斯圖爾特·布蘭德

參考資料:

  • 《維基百科- 全球概覽》
  • 《百度百科- 全球概覽》
  • 《Stewart Brand on Starting Things and Staying Curious (Ep. 142)》
  • 《<全球概覽>(Whole Earth Catalog)的興起和衰落》
  • 《GOOD:與<全球概覽>創始人斯圖爾特·布蘭德的對話》

展開全文打開碳鏈價值APP 查看更多精彩資訊

Total
0
Shares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