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加密發展進程中的監管歷史

原文作者:Haotian

最近,Uniswap 和MetaMask 兩大去中心化領域的扛把子,相繼更新了隱私政策。 Uniswap 將收集用戶公開的鏈上和鏈下數據,以篩查該錢包是否有任何非法活動。而Metamask 則表示用戶在發送交易時將收集對應的IP 地址和ETH 地址。大家憤慨抗拒都可以理解,但監管之棋早已被執下。在此科普下歷史淵源吧。

幾年前,FATF Travel Rule 16 要求VASP 虛擬資產服務供應商,(包括中心化交易平台,去中心化交易平台,錢包等)有責任和義務共享交易雙方信息,包含發送者姓名、賬戶地址、身份證及國籍等信息。甚至還想通過DLT 交易協議中嵌入代碼的形式(智能合約和多重簽名等)。

應該說,FATF 監管VASPs 的決心一直在。

中心化VASP 好監管,交易平臺本來KYC 信息蒐集就很全面,且為爭取各地牌照會自然迎合監管。挑戰無非是不同VASPs 之間信息同步的問題。對此,CoinBene 和VerifyVASP 等三方平台提供信息備案和校驗服務,目標是通過公私鑰對信息加密,讓VASP 之間在不洩露用戶隱私的前提下,可以驗證用戶身份虛實。如下圖:

在將中心化交易平台納入監管體係後,Non-custody 自託管錢包以及去中心化協議就成了監管難點。頭鐵的Trezor 硬件錢包就曾集成了AOPP 標準,通過驗證用戶地址所有權的方式,可驗證用戶自託管錢包和其交易平台的身份是否有關,間接實現自託管錢包的KYC 捆綁。不過這次小試牛刀在輿論攻勢下被擱置了。

然而今年4 月份,歐洲議會批准了法規草案,明確要對非託管錢包進行監管。政府知道很難對去中心化原生環境下的VASPs 進行強行監管,索性取巧將問題拋給有合規需求的交易平台,讓其協助採集非託管錢包的信息。

未來用戶只要需要交易平台的流動性,就得被迫接受地址綁定。但政府或許覺得這樣被動且缺乏力度。

尤其是FTX 事件的催化效應,監管顯然有意要加快監管效率。如何做呢?局部各個擊破。現在Circle 的USDC,Tether 的USDT 等都一點點被監管了。檢查邏輯很簡單,就看其合約代碼中是否添加有blacklist 黑名單地址function。

顯然uniswap 和metamask 則是下一步棋,去中心化環境下的非監管空間正逐漸逼仄。

總之,監管在一點點滲透,順著中心化VASP 的藤枝,扼住流動性的咽喉,想盡法子一步步侵襲擠壓去中心化的沃土。影響顯而易見,利弊看諸君怎麼解讀了。純交易市場來一點監管約束促穩定,去中心化Build 市場不想被束縛,就再多一些創新和突破。

市場就是這樣,始終在演化、發展、突變、直到趨於成熟。

Total
0
Shares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