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中心化社交媒體的博弈機制

作者:劉果| Guo Liu (@guo)

一種新的人與人的組織方式正在成為可能。不管我們稱之為去中心化社交媒體、DAO 還是DeSoc,背後有共通問題:什麼樣的機制能讓社群產生價值,並實現良性循環?這樣的機制需要社群共同演進,我們如何一同描述和討論它?

去中心化的應用或組織既然不依賴權力機構,便需要用博弈機制來替代權力機構。通過博弈,個體和組織以類似市場的方式來參與自治。能夠實現如此高效和大規模的博弈,在歷史上是第一次。該怎麼設計這樣的機制,我們還知之甚少。

在過去幾年的討論與實踐中,已經出現了很多種設計,對應一個社群需要解決的不同問題。這些設計與問題的模式,各自適用於社群動態的一個側面。當我們把它們連綴起來時,便可以描繪出一個社群的大致結構。

要真正做到去中心化,就需要社群參與,對機制的設計達成共識、共同演進。那些行得通的、原子化的模式,是可組合的產品模塊,也是用於共同想像的詞彙和語言。這樣讓社群共建的“模式語言”,被用在建築學、城市規劃、計算機語言設計、產品設計等領域,也會有助於去中心化應用或組織的建立。

以下是一些我最近在思考的模式,都是一些能夠應用在社交媒體或者創作者社群上的博弈設計。大部分應用用不上所有模式,但能夠用上一部分。以下模式的排列,從最不常見、但最基礎的部分開始,到最常見、最個人化的部分。

用謝林點進行仲裁:一個社群會需要偶爾啟用仲裁機制,比如維護社區規章。 “謝林點”提供了一種去中心化、去信任的仲裁方式。

用預測市場進行內容篩選:內容創造的過程中需要高效和持續的內容治理,預測市場提供了一種高效且相對可靠的機制。

以廣告位NFT 作為社群共有資產:注意力來自於整個社群的貢獻,也應當為社群所共有。如果廣告位作為社群共同資產以NFT 的形式存在,便可以藉助激進市場設計將注意力變現的路徑。

代幣質押遏制惡意評論:社群擴大後會有越來越多的惡意評論,即使作者能夠刪除或隱藏惡意評論也不足以避免負面影響。一種更有效的方式是通過質押代幣來遏制惡意評論。

以小額捐贈進行社群策展:一方面每個社群能夠自行決定什麼樣的內容是重要的、有價值的,另一方面讓創作者通過提供有價值的內容獲得激勵。

SBT 標記個人信任關係:每個人可以授予其他人自己的信任,當這種信任公開時,便能夠開啟許多在社群層面的機制。 SBT 提供了在鏈上公開信任關係的方式,為其他信任機制提供了基礎。

以下是每種模式的討論。

用謝林點進行仲裁

社群中常常有對於仲裁的需求,比如內容是否屬於抄襲或假新聞,一個賬號是否違反了社區規程、需要受到處罰。最直觀的方式是,通過某種機制產生一個被人們信任的小團體,執行仲裁的權力和義務。這種機制有許多問題,一方面任何對小團體的選舉過程都有低效和參與率低的問題,另一發麵仲裁團體永遠無法讓所有人滿意,也就需要承受來自其他成員的壓力。

前Reddit CEO Yishan Wong 關於為什麼無法通過仲裁團體進行內容治理

如果我們可以通過博弈機制保證公允,就能夠隨機抽取成員參與決策,仲裁可以更加高效、結果也更容易獲得共識。我們甚至可以讓仲裁者的身份匿名,讓決策過程不受社群輿論的壓力。 “謝林點”有可能能夠成為這樣仲裁機制的基礎。

“謝林點”是指那些人們在不進行合作的情況下會共同選擇的點。比如,某一天有一群人試圖在紐約相遇,但又無法定下具體時間地點,大部分人可能會在中午十二點的時代廣場相見;因為前者是一天的正中,後者是紐約的核心地標,分別是時間和空間上的謝林點。

我們可以據此設計一種仲裁規則:在質押一定代幣後,仲裁參與者對一個問題的答案進行選擇;與大多數人答案一致則獲得獎勵,與大多數人答案不一致則失去一定代幣。此時,參與者傾向於選擇自己認為其他人也會進行的選擇,即這個問題的謝林點。

參與者之中任何形式的共同知識(Common Knowledge),都是謝林點;如果一個問題的答案類似共同知識,便有可能以這種形式進行仲裁。比如,當一個社區對人身攻擊或者抄襲有明確定義後,便可以用於判斷一篇文章是否屬於人身攻擊或者抄襲。一些更複雜的問題,比如假新聞,如果一個社群能夠達成定義上的共識,也可能可以採用這樣的機制。

在實際情況中,會出現“真理掌握在少數人手中”的情況,這些情況也是推動共識演變的機會。這樣的仲裁就需要結合重新申訴的機制,讓有爭議的情況能夠以更適合公開討論、常常也更低效的方式重新決議。所以,謝林點並不會完全取代人治或者中心化決議,而是讓常規決策更加去中心化。

除了針對處罰進行“負面決策”,謝林點的機制也可能用於針對獎勵的“正面決策”。比如,如果一個社群每天都會選出當日的精選內容,那我們是否可以通過謝林點的機制,讓社群成員輪流進行投票,選出公認的優秀作品?如果行得通的話,這樣的內容精選也可以用於付費訂閱,成為社群的收入。

用預測市場進行內容篩選

仲裁機制是被動的,需要觸發才能進行,同時每次仲裁需要一定的周期。而對內容的篩選,不管是推薦還是隱藏,常常都需要效率和連續。一旦有一種對內容篩選的最終方式,不管是前述謝林點仲裁機制,還是傳統的中心化仲裁,我們都可以用預測市場對其進行擴展,使之更加去中心化和高效。

預測市場的思路是,當人們去押註一件還未發生的事情的結果時,每個結果的價格可以作為群體對這個結果的預測。比如,對“明天是否下雨”的預測,我們可以有“下雨幣”和“不下雨幣”,分別在明天下雨和不下雨的情況下能夠兌換成1元錢。如果今天“下雨幣”的市價為0.8元、“不下雨幣”為0.2元,說明市場對明天下雨概率的預測為80%。如果“我”認為明天肯定會下雨,我就可以買入“下雨幣”,期望在明天賺取差價,與此同時將“下雨幣”價格推高。

因為利益相關,人們在決策時會更加慎重和理性,所以預測市場一般比問卷調查更加準確。預測市場既被用於總統大選等事件的預測,也用於公司等組織內部的去中心化決策,甚至有學者提出作為政府運作機制的一部分。最近人們則預測SBF 是否會進監獄,Twitter 是否會在今年宕機。那我們是否可以將預測市場用於更高效的內容篩選?

如果有了一種對違規內容進行仲裁的方式,我們便可以隨機挑選內容應用這種機制;與此同時,任何人都可以押注任何內容的仲裁結果。比如,“我”看到一篇明顯是假新聞的內容,而當前預測市場對它的預測不是100%被制裁,我就可以押注“被制裁”代幣。如果這篇內容不被挑選仲裁,那我押注的代幣全額返回;如果這篇內容受到仲裁,仲裁結果將決定“我”盈利還是虧損。

一旦有了對優質內容的篩選方式,就能夠將預測市場用於篩選優質內容。這種篩選方式可以是前述的社群內容精選,也可以是其他的機制。比如,在Relevant 中,具有reputation 的用戶可以對內容進行“精選”,而普通用戶可以以預測市場的機制對內容進行質押;質押的收益取決於最後內容是否被精選。

這樣,預測市場的結果可以直接用於產品上對內容進行排序,或者決定是否隱藏。讀者一方面得以對內容進行反饋,另一方面可以通過為社群篩選內容而獲得獎勵。

廣告位NFT 作為社群共有資產

許多社群需要外部收入來維持運轉,除了前述精選內容的付費訂閱外,廣告是一個常見的收入方式。當廣告與社群代幣掛鉤時,也有助於穩定代幣價格。因為對社群的注意力來自於成員的共同努力,所以廣告營收應當也為社群成員所共有。我們可以將廣告位作為公有NFT,並應用適合公有產權的市場規則來進行廣告投放。

Vitalik 曾經提出過用“二次方支付”的方式來購買廣告,即投放廣告的人可以花少量錢佔據少量時間,但繼續購買時間的話,價格會以二次方形式上漲。這樣的機制能夠降低普通人參與的成本,讓非廣告商也能參與進來。這個思路的問題在於,需要確保每個賬號都是一個獨立個體,否則註冊小號就能夠繞開這個規則。但在大部分社群中人們需要假名甚至匿名,所以這種思路很難行得通。

另一種思路是,類似於TheSpace.Game 實驗,用哈伯格稅來交易廣告NFT。此時,廣告投放者以當前標價買過來NFT,並標以新的價格、上繳對應稅收;下一個廣告投放者,則需要以新的價格買下NFT。這種機制讓廣告投放者與社群的利益更加一致,因為廣告位NFT 的價格也是廣告者的收益。

在現實生活中,廣告投放者有諸多選擇,並且大都不熟悉區塊鏈相關操作,讓廣告投放者直接競標NFT 並不現實。此時,我們只需要將上述廣告投放者替換為廣告代理商,由廣告代理商以傳統、便捷的方式與廣告投放者進行對接。廣告代理商可以一開始由應用的開發者承擔,但因為哈伯格稅的機制,廣告位仍然存在充分市場競爭,仍然能夠保證社群的利益。

通過代幣質押與銷毀遏制惡意評論

公開內容的一個常見問題,是惡意的評論或者回复。這在用戶數量多的情況下尤為嚴重,Twitter 的幣圈用戶中非常常見,Matters 上也有很多例子。常見的處理方式是,內容原作者可以隱藏惡意回复,或者舉報惡意回复者。但這個過程非常低效,且沒有增加惡意回复的成本,也無法防止惡意回复造成的損害。

一種解決的思路是,評論者需要先為自己的評論質押少量代幣,而被評論的原作者有權銷毀這些代幣。這增加了惡意評論者的成本,同時動態確定了一個社群對“惡意”的定義和邊界。理論上,原作者也可以惡意銷毀這些代幣,但因為這些行為是公開的,這樣會使得原作者失去讀者和評論者。

這個思路可以有很多變體。比如,用戶可以只有一筆“評論質押”,只要這筆質押還在,就可以評論他人的內容;但任何被評論過的原作者,都可以選擇銷毀這筆代幣,此後該用戶需要重新再質押一次。這樣,我們可以達到同樣的博弈結果,但正常情況下用戶只需要進行一次質押。

以小額捐贈進行社群內容策展

社群策展非常常見,不管是Reddit、Hacker News、Discourse、批踢踢、豆瓣小組還是微博熱搜,內容都是通過“贊”等行為篩選出來的。在加密貨幣和小額支付普及之後,我們可以把“贊”替換成小額捐贈,一方面讓創作者有了更多的收益,另一方面通過提高“贊”的成本來提高了篩選出來的內容質量。

除了Matters.News 外,比特幣社區Staker News 和Gitcoin 的社交部分也在實驗這樣的內容策展方式。如果能夠大規模應用起來,這會成為比PageRank 更加通用和準確的衡量內容價值的方式。但是,直接通過捐贈行為來呈現內容很容易被攻擊,因為用戶可以通過兩個賬號相互捐贈來控制社群注意力,小團體也可以通過相互之間高頻捐贈來排擠掉其他內容。一些計算方式,比如二次方配捐中的pairwise coordination subsidies,可以緩解這個問題,但無法完全解決。

一個解決思路是,讓捐贈和策展行為有不同的權重,對應每個賬號的某種“聲望”;社群中受到信任人能夠累積這種聲望,而虛假賬號則難以獲得。比如,人們可以將自己的社群代幣質押給自己信任的策展人,然後將質押數量作為聲望和策展權重。這需要保證質押者、策展人和作者不是同一個人;我們可以通過前述仲裁機制,銷毀不合規質押的代幣、對作弊行為形成威懾,但是證明兩個賬號是否是同一個人是非常困難的。

另一個設計策展權重的思路是,人們將自己對一個賬號的信任關係以SBT(Soulbound Token,靈魂綁定代幣)的方式記錄在鏈,在呈現內容時通過某種算法映射成策展行為的權重。比如,人們可以認證自己在現實生活中見過的另一個用戶,頒發對應的SBT;策展時考慮策展人被多少人認證過,這些人又被多少其他人認證過。 SBT 還開啟了許多其他內容策展的可能性,後面會再繼續討論。

內容策展也許是社群博弈當中最有價值的部分,因為直接決定了什麼樣的內容被更多人看到,但也是最未知的部分。內容策展的背後是一個通用而影響深遠的問題:我們如何評價一個公共物品的價值,並為之提供獎勵?創作公開內容為社群提供了公共物品,對它的價值評價會對應發現機制、配捐機制的方面。但一旦提供了獎勵,就需要防止作弊的方式,讓注意力、金錢等資源的分配是公允的。

SBT 標記個人信任關係

如果一個系統是開放的、同時支持匿名或假名,一個人就可以生成多個賬號、發起女巫攻擊,使得內容策展、仲裁等機制都有很多作弊的空間。我們無法保證(或許也不應該限制?)一個人只有一個賬號,但是我們可以實現去中心化的認證,讓每個人去信任其他賬號,不管這些地址是一個個人,還是一個機構。這種信任關係能夠成為整個系統安全的基礎。

現有的社交網絡已經有許多這樣的信任關係。我追踪一個人是對他的信任,信任他的創作值得我的注意力和時間。捐贈的意義也不僅僅在於打賞,而也是一種信任,對這篇內容價值的信任。也有許多信任關係是跨越線上線下,比如我在線下見過的朋友,便會信任他的賬號不是機器人賬號。

類似這樣的信任關係可以在鏈上以Soulbound Token(靈魂綁定代幣,SBT)的形式記錄:SBT 和信任一樣,可以單方面授予、也可以單方面撤銷,但是不能轉移。這些信任關係發生在任意用戶之間,包含大量不同維度的信息。一旦將信任關係記錄在鏈上,我們就可以設計出許多不同的機制,用於解決需要信任的場景。

比如,在前述社群內容策展中,我們可以用SBT 的重合度來計算兩個賬號之間的相似度,並對高度相似的地址的策展行為降低權重。這一方面增加了女巫攻擊的難度,另一方面讓受到不同社群認可的內容更容易被發現。再比如,一個緊密、半熟人性質的社群,可以將准入門檻放在SBT 上,要求新成員在一定數量老成員見過後,才能加入社群。對SBT 的驗證可以結合Zero Knowledge,保證信任關係的存在,但不暴露信任鏈條的另一端是誰。這種機制對於社會運動會很有幫助,因為既維護成員之間的信任,也保障了隱私和安全。

下一步的問題

以上模式要么還處於構想階段,要么只有小範圍的實驗。距離一個主要以智能合約運行的社交網絡,還有很長的距離。但這些涉及社群動態各個方面的模式,說明了一個去中心化的社交網絡是可能的,我們有望通過博弈替代中心,來得到一種更好的組織形態。

要讓這樣的組織形態成為現實,需要區分這些模式中哪些是可靠的、能夠作為底層模塊直接使用的,哪些是需要持續討論和演進的頂層機制。同時,也需要識別出哪些模式適合作為首先落地的應用邏輯。 “以小額捐贈作為內容策展”在Matters.News、GitCoin、Staker News 中都有自然的需求。那麼其他的機制,比如“代幣質押遏制惡意評論”,或者“用預測市場進行內容篩選”,是否能在應用中讓使用者體驗更好,為社群成員提供價值呢?

和所有其他組織一樣,去中心化社群是否可持續,取決於是否有可持續的收入來源。廣告是目前內容產業的主要收入來源,但注意力經濟的內在動力與優秀內容的產生有諸多矛盾;直接支付能夠帶來更健康的內容產業,但對於公共內容並不適用,對於大部分創作者來說門檻太高。對於一個去中心化的社群,內部又了更多經濟流動的渠道,但什麼樣的機制能夠讓外部的直接支付變得更容易,不管是捐贈、付費訂閱還是介於兩者之間的形態?

參考

用謝林點進行仲裁

Vitalik Buterin, SchellingCoin: A Minimal-Trust Universal Data Feed

Clément Lesaege, Federico Ast, and William George, Kleros Short Paper

Martin Köppelmann, The Ultimate Oracle

用預測市場進行內容篩選

Vitalik Buterin, Prediction markets for content curation DAOs

Vitalik Buterin, An Introduction to Futarchy

Manifold Markets, Maniswap Whitepaper

Slava Balasanov: Announcing the Token-Curated Hot Feed

以廣告位NFT 作為社群共有資產

Vitalik Buterin, Quadratic Payments: A Primer

Simon de la Rouviere, What is Harberger Tax & Where Does The Blockchain Fit In?

The Space DAO, Introduction to The Space

代幣質押遏制惡意評論

Vitalik Buterin, Conditional proof of stake hashcash

小額捐贈進行社群策展

Max Webster, How to Disrupt Google

Kevin Owocki, A Quadratic Funding Powered Social Network

Jiajia, Danilo Lessa Bernardineli, and Jeff Emmett, How to Attack and Defend Quadratic Funding

SBT 標記個人信任關係

Glen Weyl, Puja Ohlhaver, and Vitalik Buterin, Decentralized Society: Finding Web3’s Soul

Leon Erichsen, How Soulbound Tokens Can Make Gitcoin Grants More Pluralistic

聲明:本內容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0x财经 立場,且不構成投資建議,請謹慎對待,如需報導或加入交流群,請聯繫微信:VOICE-V。

來源: Matters

Total
0
Shares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