釘釘,把AI“收了”


來源:量子位

AI大模型軍備競賽已經打響,國內外大小科技公司你方唱罷我登場。

但有一個靈魂拷問——未來,技術之上的產品該是什麼形態?

於是,產品經理和UI設計師們,紛紛擔心起自己的前途——畢竟ChatGPT幾乎沒什麼產品設計,就征服了全世界。

只是一個簡單甚至可以說簡陋的網頁,連OpenAI的CEO都承認這是個糟糕的產品,“根本就不是為易用設計的”。

如果看向那些率先整合AI能力的經典產品,就會發現……也都沒什麼變化。

搜索引擎、代碼編輯器等等,都還是大家熟悉的樣子,甚至連按鈕、菜單都沒多加幾個。

AI繪畫裡最火的Midjourney呢?壓根就不是個獨立產品,而是藉住在聊天軟件Discord裡。

和人聊天不受任何影響,想讓AI畫圖就敲“/imagine”。

國內生產力工具裡面行動最快的是釘釘,剛剛已宣布全面接入阿里巴巴通義千問大模型。國內首個走向智能化的生產力工具,就這樣來了。

即便可能相較於微軟前一陣發布的copilot概念片,可能還有差距。

不過從現場演示來看,無論是文檔的內容生成能力,群聊、會議的摘要提取總結,還是對話或者拍照就能自動生成一個可直接使用的小程序,大模型對產品帶來的巨大改變和驚喜,同樣發生在阿里千問大模型之於釘釘上。

但,新版釘釘表面看起來依然也是沒什麼大變化,AI能力全被收進這樣一道斜杠“/”裡。

為什麼?

此前,英偉達CEO黃仁勳認為,AI迎來“iPhone時刻”,以此來強調AI行業已經到達了像iPhone橫空出世時,為手機行業帶來的革命性顛覆的時間點。

當ChatGPT發布插件功能時,很多人都聯想到這就是AI的“應用商店”。

那麼以斜杠為代表的新型人機交互方式,宣告著AI的“觸摸屏時刻”。

AI的觸摸屏時刻——一個時代的前序

為什麼是一條“/”?

先來看看斜杠在不同場景下都能做到什麼,又是如何發揮作用。

首先是最容易想到的文檔,在指定位置敲上“/”緊跟所需的內容描述,就能召喚AI生成好內容。

原本是多人在線協作文檔,從此增加了人機協作的新維度。人類只需要把握方向搭好骨架,AI來填充血肉。

另外雖然釘釘這次沒有展示,但同樣的功能用在郵件上想必也沒什麼問題。

如果說文檔、郵件屬於人與人之間的非同步溝通,在視頻會議這種同步溝通場景上AI同樣有用武之地。

實時生成多語字幕屬於基本操作了,釘釘這次重點展示的功能是“智能摘要”:

在會議過程中按下“/”,獲得一份對目前為止討論內容的總結。

一方面,如有中途加入會議或暫離後又回來的成員,也可以不用打斷會議進程,迅速了解情況。

另一方面,如果會議進行時間較長,也可以通過此功能對之前內容做整體回顧,及時跟上節奏。

當然,斜杠-輸入文字,只是新型人機交互的其中一種表現形式,其內核在於將AI與工作流程的有機整合。

過去,當人們需要一段文字會去搜索或去問ChatgpT、需要一張圖片會去打開PS又或者Midjourney。

釘釘想做的,是讓人們不必打斷當前工作流程,在適當的時間適當的地點,用最簡單的動作按需調動AI能力。

比如當被拉入一個新群,經常遇到之前的消息太多看不過來。

此時AI就可以主動跳出來,提醒用戶查看智能摘要,而不是手動去爬樓。

此時的交互是“順手點擊自動顯示在消息流中的按鈕”,而不是去尋找在固定位置的按鈕。

即使拋開所有圖形界面,靠語音依然能自由調動AI能力,所以接入阿里千問大模型的不光有釘釘,還有天貓精靈……

歸根結底是這一波大語言模型帶來的通用性,讓人類不再需要去一堆菜單和按鈕中找功能,甚至不需要知道都有什麼功能——只要有描述需求的地方,AI就會讓功能自己找人。

對於為什麼要發布一條“斜杠”,釘釘總裁葉軍也給出這樣的看法:

大模型開啟了一個全新的AI時代,將帶來新一輪的應用爆發和生產工具革命,從人與人協同、人機協同的角度,產品設計的理念、交互界面都會發生很多變化,產品可以變得越來越簡單、極簡,甚至也許就是一條斜杠。

這裡潛藏著一條邏輯,AIGC可能催生人機交互方式的大變化,可能以後不再需要功能、菜單、導航這些移動互聯網下習以為常的方式。

釘釘並不是這場AI革命中走向極簡的個例,從這段時間的各種產品發布、預告中都能觀察到這樣的趨勢。

微軟新版Office概念演示中,似乎因為有了Copilot的AI,頂部那一堆菜單欄還變清爽了不少。

另外OpenAI參與投資的“AI原生代碼編輯器”Cursor,外觀形態上也和傳統編輯器沒什麼大的改變。

其實這個問題,OpenAI的CEO Sam Altman老早就開始了思考。

剛好在去年這個時候,GPT3.5模型已訓練完成,但ChatGPT產品還沒立項之時,他開始向廣大網友徵集“用自然語言告訴計算機你想要什麼,然後計算機就去做”這種新人機交互界面的名字。

現在看來似乎他的選擇就是“Chat”,但名字其實已經不再重要,重要的是新交互界面的本質已經確定:

告訴計算機你想要什麼。

計算機在一定程度上回歸到了它剛誕生時的樣子,今天的“/”就等於昨天的命令提示符“>”。

AI也成為操作系統級別的存在。只不過這一次,人類不再需要學習系統命令,也不需要學習編程語言。

如同二進制被彙編語言取代,彙編語言又被高級編程語言取代,人與機器的交易所方式越來越偏向人,機器越來越理解人。

終於到了這一刻,機器學會了人類的語言。所以“斜杠”,就是生成式AI帶來的最初UI形態,也極有可能是最終極產品形態。

就像手機觸摸屏剛出來時,人們不會知道它會很快乾掉了主流的功能按鍵一樣。

△ 網友在1984年的IBM計算機上跑ChatGPT客戶端

想法就是創造力,人人都是AI應用的開發者

產品開發的時代正在發生巨大改變:有需求、會描述需求、有方法把需求告訴AI,AI就能自動執行任務。

套用GPT中的“T”——谷歌Transformer原論文標題Attention is All You Need的句式來說:

Need is all you need.

只要有需求,人人都是AI的應用開發者。

而開發AI應用,就是簡單地向AI解釋清楚你要幹什麼。

這份神奇的體驗,在幾個星期前還只有ChatGPT插件的開發者才能感受到。

而釘釘這樣的生產力工具入場,代表每個人都可以把自己的工作流程定製成智能應用。畢竟有6億用戶都能用釘釘。

如上傳手繪表格就秒變小程序。

在多輪對話中,還可輕鬆要求AI對應用做修改。

過去經常說AI算法落地難,主要就難在針對一個場景開發好後沒法低成本遷移,而AI公司又沒那麼多人力精力去一個個了解各行各業的去中心化場景,導致AI只能解決很小一部分問題。

通用大模型的能力+低門檻的交互,讓AI應用開發者變成天天接觸這些場景的人們自己。

量子位智庫把生成式AI帶來的發展劃分為三個時期:

首先是培育探索期,核心是底層算力基建和大模型等基座打造和完善。

接著就是應用蓬勃期,在基建和底座基礎上,會有各種各樣的應用來解決不同場景和細分垂直領域的需求,會是一個全新的生態級開發機遇。

最後在應用市場繁榮之後,就會進入整體加速期,把生成式AI帶來的紅利推向最高潮。

其中,最繁榮也最俱生態空間的就是應用蓬勃期。量子位智庫預測:從2025年開始,由於行業生態完善,應用層的蓬勃發展將帶動AIGC產業年復合增長率超過70%,到2030年市場規模超過萬億。

而目前,AI發展鏈條裡在大模型層面的競速已經開始,但下游的產品和應用會如何,卻還沒給出更多嘗試。

有意思的是,因為釘釘的出身和場景,可以得天獨厚直接思考應用層的終極產品形態,以及能夠率先給出樣板間展示。

也是通過釘釘這次的斜杠發布,更能生動地展示了我國AIGC產業更大的機會為什麼會出現在應用層。

關於底層基座和上層應用的關係,已經被一次次驗證了,這次應該也不會例外:光擁有大模型或能調用大模型還不夠,還需要與應用形成閉環生態,形成創新增長的飛輪。

所以只有準確把握AI時代的交互模式,應用於大量的應用場景,才能讓AI能力在反饋中不斷提升、應用層不斷創新,形成新的增長飛輪。

至少,這波AI新浪潮中的第一個超級應用,一定符合這樣的範式。

懸而未決的就是:這第一個超級應用會是誰?會以怎樣的產品形態出現在我們面前?釘釘式的斜杠,是大道至簡的終極產品形態了嗎?

資訊來源:由0x資訊編譯自8BTC。版權歸作者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Total
0
Shares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