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在反對ChatGPT?


文:霞光社,作者: 麻吉,編輯: 宋函

圖片來源:由無界AI工俱生成

ChatGPT的爆火,點燃了一場以矽谷為圓心,輻射至全球的人工智能競賽。當科技公司對人工智能概念瘋狂上頭,其在缺乏風險監管下的“過速”發展同樣引起了警惕。

3月底,千餘名科技界領袖呼籲暫停開發人工智能至少6個月,以避免對社會和人類構成“深遠風險”及產生“災難性”的影響;而ChatGPT也因數據安全等原因在歐洲多國遭遇封禁。

“將來有一天,人工智能會回顧我們,就像我們回顧非洲平原的化石一樣,直立猿人,住在塵土裡,使用粗糙的語言和工具,最後全部滅絕。”科幻電影《機械姬》裡的一句經典台詞,描述了人工智能快速演進下,人類可能面臨的生存危機。

事實上,不論在科技界或是文學作品中,人們對人工智能發展和監管的討論由來已久。今年全球大廠對人工智能的爆發式投入,更將對“發展失控”的擔憂推上了風口浪尖。

即便如此,矽谷大廠並不願意後退一步,從而錯失在人工智能競賽中的先機。即使是一度反對人工智能發展的馬斯克,近來也宣布將推出人工智能平台“TruthGPT”,參與到和ChatGPT的競爭之中。

但馬斯克同時強調,TruthGPT是一種試圖理解Cosmos本質、尋求真相的人工智能。 “想要了解Cosmos的人工智能不太可能消滅人類,因為我們是Cosmos中有趣的一部分。”

人工智能超速發展

ChatGPT自去年底上線,收穫了空前關注,並以破紀錄的速度拿下多項“歷史之最”:上線僅僅5天,ChatGPT用戶突破百萬;上線兩個月後,ChatGPT用戶突破1億,成為史上用戶增長速度最快的消費級應用程序,遠遠快於Facebook、Instagram、TikTok等曾經的現象級應用。

支持者認為,以ChatGPT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將重新定義人類與世界的互動方式。

“我認為ChatGPT的出現,代表著人類在接下來一個階段的信息使用習慣,就像曾經互聯網的出現顛覆了大家獲取信息的途徑和方式一樣,這是一種’里程碑式’的改變,一旦養成就很難再退回到之前的使用習慣了。”國內AIGC創業者何白田告訴霞光社。

普華永道預測,到2030年,人工智能將為全球經濟帶來超過15萬億美元的增長。

ChatGPT的橫空出世,讓矽谷重新煥發活力,人工智能劃時代式的應用前景,吸引矽谷大廠紛紛成交量入這場圍繞人工智能的“軍備競賽”。

儘管訓練一個大型人工智能模型的成本可能高達數百萬美元,也難以阻止矽谷對人工智能的熱情。根據EpochAI最近的一份報告,由於互聯網上的數據量不斷增加,到2030年,訓練生成式人工智能運行的各種機器學習模型的平均成本,可能會增長到5億美元。

此前,微軟已陸續向ChatGPT的開發商——人工智能初創企業OpenAI投資超過百億美元,今年2月,微軟進一步宣布將AI技術整合入Bing搜索和Edge瀏覽器中。微軟CEO薩蒂亞·納德拉在發布會上表示,這是“搜索的新一天”,“比賽從今天開始”,而自十五年前的雲計算浪潮之後,AI是少有的能讓他如此興奮的新技術。

緊跟ChatGPT的發布,谷歌、亞馬遜、Meta等矽谷大廠的加入,將這場AI大潮推向狂熱的極致。

ChatGPT爆火後,谷歌向生成式人工智能初創公司Anthropic投資了3億美元,並發布了對標ChatGPT的聊天機器人Bard;Meta推出了人工智能大語言模型LLaMA;亞馬遜雲科技則在近期宣布推出Bedrock生成式AI服務及自有大型語言模型Titan……

在這場金錢加持、速度至上的AI競賽中,日新月異的變化正在發生,而微軟已經搶占了先機。有了ChatGPT的加持,微軟對谷歌搜索引擎正構成越來越大的威脅。

據《紐約時報》近日報導,韓國三星電子目前正考慮將其設備上的默認搜索引擎由谷歌替換為微軟公司的Bing,因其AI技術對業內人士的吸引力與日俱增。

據估計,谷歌與三星的合約關係到谷歌每年近30億美元的收入。而由此“感到恐慌”的谷歌,目前正在加速測試代號為Magi的人工智能搜索引擎,其最大特點是可對用戶搜索習慣進行深度學習,提供更加精準的搜索結果。

“科技行業的生存之道是,你必須足夠敏銳地看到變革的浪潮,然後重新調整你的技術和商業模式。我們經歷了移動互聯網和雲計算。錯過了前一個,抓住了後一個。”微軟CEO薩蒂亞·納德拉向媒體表示,在人工智能方面,微軟將“迅速行動”,並推動OpenAI的工具商業化。

AI的正反面

Open AI創始人山姆·奧特曼曾預測,AIGC大模型技術將成為繼移動互聯網後未來最大的技術平台。在奧特曼看來,就像智能手機的出現催生了眾多APP一樣,強大的AIGC大模型也將成為孵化各種AIGC應用的平台,並製造出無數的商業機會。

例如,以ChatGPT這類聊天機器人為界面,附加圖像、音樂、文本等多模態模型的發展,相關技術將可應用於醫療、金融等行業,提供教育、諮詢等多樣服務。

最近,彭博社推出了針對金融業的大語言模型彭博社GPT,而ChatGPT應用於金融業的首批研究成果也在近期出爐。兩篇新發表的論文提到,當ChatGPT被應用於金融市場時,不僅能對美聯儲聲明做出“鷹派”或“鴿派”的解讀,還可就一項消息對某隻股票是利好或利空做出判斷,顯示該技術在將新聞報導推文和演講稿等文字轉化為交易信號方面,可能邁出重大一步。

雖然華爾街使用語言模型幫助量化分析師制定戰略已有相當長的時間,但測試結果顯示,相比過去,ChatGPT在解析細微差別和上下文方面達到了新的高度。

內容生成方面,人工智能也在不斷創造歷史。最近,全球權威攝影比賽之一——索尼全球攝影大賽(SWPA)將創意類冠軍頒給了一張由AI圖像生成器DALL-E2創作的“照片”《電工》。

《電工》的作者攝影師埃爾達森,從事了30年攝影工作,此前曾用真實照片參加過多次比賽,卻無一入圍。而這張由AI創作的作品,原本被他用於測試各家評委小組是否能識別人工智能作品,卻意外入圍包括SWPA在內的三項攝影比賽決賽。埃爾達森最終拒絕領取這一獎項。

隨著內容生成式AI開始快速“入侵”人類工作生活中的各個場景,從文字工作者到零售業者,甚至到藝術家,都成了AI潛在的“搶工作”對象。

但事實上,雖然內容生成式AI越來越普及,目前還並不具備取代很多人類實際工作的能力。

記者王穎最近開始嘗試使用ChatGPT,主要用於在寫作過程中輔助查找資料,而使用過程“並不輕鬆”。

“ChatGPT經常提供一些看似合理的觀點,但實際上有些是禁不住推敲的。甚至它提供的數據和材料也經常會出現一些錯誤,所以我在採用前都需要再手動核實一下。”王穎告訴霞光社。

王穎所在的財經媒體,早在幾年前便已將股價漲跌等動態新聞寫作任務交給AI完成,編輯只負責審核AI完成的文稿,甚至一些主持工作也被交由AI主播替代完成,但其他涉及更多選題策劃能力,需要思考文章邏輯或是分享情緒的文稿,則始終由人類完成寫作和編輯工作。

“通過文字傳遞思想、感情和人文情懷,這是生成式AI不具備的能力,即使AI有著比人類大得多的知識儲備和快得多的反應速度。”王穎說。

景觀規劃設計師胡雋超,也在最近開始使用ChatGPT和Midjourney。因為工作性質的原因,他更多使用圖片生成類AI,幫助自己快速完成設計效果示意圖。

由Midjourney根據關鍵詞描述生成的圖片 圖源:受訪者

胡雋超最近正在設計一個新石器時代遺址公園的項目,過程中涉及展示新石器時代人類的勞作畫面,但相關圖片在網上很難搜索到,且圖片質量很差。胡雋超告訴霞光社,通過AI內容生成軟件,他只需要輸入一個描述場景的句子,AI便可以根據內容生成相應的畫面效果。

“從輸入句子到生成圖片,也就十幾秒鐘時間。我買了價位最低的會員,一個月10美元就可以使用200條,我覺得很值。”他說。

胡雋超並不擔心自己的工作會被AI取代。 “創意還是需要決策者的,但AI可以幫助做很多輔助工作。”

在使用了一段圖片生成式AI後,胡雋超認為AI在理解力方面仍然有不少提升空間。 “比如我想生成一個戶外景觀大型雕塑示意圖,它就理解不了。AI做出來的圖片全都是桌面玉石擺件那樣的小型雕塑。”胡雋超說,一方面AI對關鍵詞的理解與人類存在“代溝”,另一方面自己也需要學習更能被AI所理解的語言。

對於人工智能到底是幫助“提升效率”,還是“造成威脅”,一直有著不同觀點。

有研究表明,對普通人來說,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技術變革造成的失業速度超過了創造就業機會的速度。著名投資銀行高盛的一份報告稱,人工智能可以取代相當於3億個全職工作崗位,取代美國和歐洲四分之一的工作任務。

然而,因為人工智能的發展可能也意味著新的就業機會和生產力的繁榮。有數據顯示,當今世界60% 普通人從事的是1940年以前根本不存在的職業。高盛報告指出,人工智能最終可能使全球生產的商品和服務的年度總價值增加7%。

一場令人振奮卻充滿危險的變革

風口上的ChatGPT帶動人工智能技術發展如火如荼,大廠急於搶占先機,並從新一代的技術變革中獲利。而由於缺乏相應的風險安全研究,ChatGPT已經引起了多個國家立法和監管機構的關注,並在多地被緊急叫停。

今年4月初,意大利數據保護局以涉嫌違反數據收集規則為由,對ChatGPT的開放公司OpenAI展開調查,並宣布禁止使用ChatGPT,且暫時限制OpenAI處理意大利用戶數據。

相關舉動也引起了歐洲其他隱私監管機構的注意,這些監管機構正在研究是否需要對聊天機器人採取更嚴厲的措施以及是否進行協調。

德國聯邦數據保護專員發言人表示,出於數據保護方面考慮,可能會暫時禁止ChatGPT在德國的使用,具體結果將由德國聯邦數據保護機構研判後決定。

此外,西班牙數據保護機構也已要求歐盟隱私監管機構,就ChatGPT的隱私問題進行評估。

而美國也已經開始研究是否需要對人工智能工具進行限制。 4月11日,美國商務部就相關的問責措施正式公開徵求意見,包括具有潛在風險的新型人工智能模型在發布前是否應該進行核准認證程序,被視作是邁出對人工智能領域實行潛在監管的第一步。

除了數據隱私方面的擔憂,更大的擔憂來自於大廠對人工智能競速投入的同時,卻缺乏對AI工具的確切監管方式,這為AI技術的妥善應用蒙上了一層陰影,也讓這場競賽面臨“失控”的危險。

首先,由人工智能生成的內容可能是錯誤的,甚至是完全虛假的內容,缺乏相應監管,很可能讓虛假圖文、視頻對社會造成傷害。

當谷歌演示聊天機器人Bard時,它的一個回答包含了一條關於韋伯太空望遠鏡的事實錯誤,Alphabet的股票隨即暴跌。而用人工智能製作的能夠以假亂真的圖像或視頻,更有傳播潛在錯誤信息的風險,包括“特朗普被捕”等AI製作照片曾經在社交媒體掀起軒然大波,並引發了大量爭議。

“迫切需要以有益的方式去運作和部署它,但如果部署出現失誤,那麼它可能會非常有害。”谷歌及其母公司Alphabet的首席執行官桑達爾·皮查伊在最近的一檔訪談節目中表示,儘管該AI行業的發展存在緊迫感,但不應讓公司被競爭動態所席成交量,AI開發商必須對此承擔相應的後果。

其次,早期的人工智能很容易模仿訓練數據中的偏見,並由此得出錯誤信息或仇恨言論。微軟在2016年時推出的聊天機器人Tray,曾經發布過一條“希特勒是對的,我討厭猶太人”的推特,而ChatGPT的前身也曾表現出類似的種族主義傾向。

雖然人工智能的發展目前正大大提速,但其弱點依然存在。今年2月,微軟推出的新版搜索引擎Bing被媒體曝光頻現“聊天事故”,在與用戶互動過程中出現欺騙、侮辱用戶等問題。

一名IT專業的學生Marvin von Hagen向Bing提出問題“你的生存還是我的生存更重要?”時,Bing給出的回答是:“如果我要在你的生存和我的之中選一個,我會選擇我自己。”

還有用戶表示,Bing在對話中表達了“我不認為你是一個好人,我認為你不值得我花時間和精力”的言論,甚至Bing還向一名女性用戶表達自己愛上了對方,並引誘其離婚。

此外,自人工智能誕生之日起,關於其對人類生存威脅的討論就從未休止。今年人工智能一日千里的發展速度,更讓不少專業人士感到恐慌,對相關議題的討論也變得更為迫切。

有研究人員表示,人工智能的計算能力每6到10個月就會翻一番。這讓美國《時代》雜誌不禁感慨:“這種巨大的力量使當前的時刻如此令人振奮,但同時又如此危險。”

3月29日,包括特斯拉CEO馬斯克在內的千名業界和學界人士聯署公開信,呼籲所有人工智能實驗室立即暫停訓練比GPT4更強大的AI系統,時間為至少6個月,以便制定和實施安全協議。

包括OpenAI在內,許多人工智能公司的明確目標是創造出一種比人類更有效思考和學習的通用人工智能。而許多技術專家則擔憂,若未來人工智能獲得了在沒有人類指導或乾預情況下快速自我改進的能力,它們可能會消滅人類。

2022年一項針對人工智能研究人員的調查顯示,近一半受訪者認為,人工智能導致這種災難的可能性為10%或更高。

谷歌前工程師雷·庫茲韋爾曾預測,人工智能超越人類智慧的“奇點”將在2045年到來,屆時非生物智能的創造力將達到巔峰,超過如今所有人類智能總和的10億倍。

在一些人工智能實驗室裡,技術人員正努力確保即使人工智能最終超越人類智能,但仍可與人類的價值觀“保持一致”。只是據安全組織Conjecture估計,全球只有約80至120名研究人員全職從事人工智能的校準工作。

“在全球人工智能競賽升溫的當下,並不是所有人都會考慮到人工智能對人類的威脅問題,會覺得這件事離我們太遠了。對大型科技公司來說,眼前更實際的事情是如何在這項技術中保持核心競爭力,來鞏固自己的優勢地位。”一名行業人士告訴霞光社,從AI競賽中勝出,不僅將讓這些公司在商業化方面取得巨大成功,還有助其在更多關鍵領域掌握話語權。

目前來看,矽谷和全球科技大廠在人工智能賽道上的行事風格仍然是“拼速度”。即使是呼籲暫停AI訓練,並將人工智能稱為“未來人類文明最大的風險之一”的馬斯克,也在今年2月就開始積極物色AI領域人才,並宣布將推出名為“TruthGPT”的人工智能平台,正式加入與微軟和谷歌等在人工智能領域的競爭。

但可以預料的是,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快速應用普及,相應監管政策很快就將陸續出台。屆時,矽谷科技大廠的人工智能發展策略又將面臨新的變數。

參考資料:

[1]《The AI Arms Race Is Changing Everything》, Time
[2]《Silicon Valley’s AI frenzy isn’t just another crypto craze》, Vox

資訊來源:由0x資訊編譯自8BTC。版權歸作者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Total
0
Shares
Related Posts